中原访古—寻古探幽—观星台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观星台位于登封县城东南
观星台始建于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令改革历法,由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主持。郭守敬指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十分注意天文仪器的改革和实测。他曾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各地北纬15度~65度之间建立了27个天文台和观测台。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修建的大型观星台之一。
现存观星台系砖石结构,由覆斗状的台体和台体北测的石圭两部分组成。台面呈方形,用水磨砖砌造。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屋通高12.62米,台基各边长16.7米,台顶各边长8米。台北壁下两端设有东西对称的踏道口,可盘旋登至台顶。踏道由红岩石条组成,梯栏及台顶四沿女儿墙均用砖砌成,其上部用红石雕顶封护,台上是观星台和测景台的工作场面。台顶小室系1528年增建,是安放各种仪器和进行操作的地方。台体北壁正中砌成上下直通的凹槽,下接石圭(又称“量天尺”)。凹槽南壁上下垂直,东西两壁有明显的收分。凹槽直壁与台下的石圭是一组测量日影长度的元代圭表装置,因为它比以往的八尺之表高出5倍,故称为“高表”。石圭在台体以北下部,由36块青石平铺而成,其南端伸入北壁的凹槽内。石圭长31.19米,宽0.53米,高0.56米。上刻两条平行水槽,深2厘米,宽2.5厘米,间距15厘米。水槽南端有注水池,北端有泄水池,刻有尺度,以测量水准。测量时,凹槽上端置一横梁,在石圭水道上放置景符(小孔仪器)测其影,精确度高达士2毫米之内。
古老的观星台,至今已700余年,历经沧桑,屡有损坏,又几经修葺。1944年侵华日军曾炮击观星台,致使台顶小室倒塌,台体多处严重崩裂,满壁弹洞枪痕。1949年以后,国家几经拨款对其保护、维修。文物部门拟在此筹建中国天文博物院。
观星台南测有周公测景台,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测景台,又名“八尺表”俗称“无影台”,是我国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测量日影、验证时令、计年的仪器。
周公测景台用青石制作,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台座上小下大,呈梯形锥体,四边稍有偏斜,各边宽窄不等。台底最宽面长1.88米,最窄面长1.68米,台座上沿四边各长96厘米。石柱置于中间,高1.96米,宽0.46米,厚0.22米,连同台座通高3.91米。石柱为表,台座为圭。表的顶端为屋宇式盖顶,南面刻有“周公测景台”等字。历史上不少天文学家、历法家,如僧一行、南富说等都到这里进行过天文观测活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