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盛唐诗人崔曙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唐朝,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而中国文学史上一支独秀的诗歌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也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唐朝诗坛上的名人有明确记载的就达一万多人,留下的诗篇数以万计,出现了李白、杜甫、高适等文坛巨匠,写下了许多空前绝后的名言佳句,而出生在今商丘的盛唐诗人崔曙便是活跃在诗坛上一颗闪耀的明星。

    崔曙,一作署,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公元713年至741年)和天宝(公元742年至756年)年间,少年的他家境贫寒,又遇上父母双亡,使他过早踏上了背井离乡、孤独飘零的艰辛之路。然而,正是生活所迫,使他更懂得了只有刻苦攻读,才能出人头地的道理。他后来在回忆这段辛酸的历程时写道:“独往路难尽,穷阴人易伤;伤此无衣客,如何蒙雪霜。”(《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他曾经西上少室山(今嵩山西侧少室山)拜师求学,这首诗正道出了他当时凄苦悲凉的心情。

在少室山读书期间,这里没有油灯和月光,他夏天就捕捉萤火虫装入纱罩,借光阅读。他相信“器为人用,势本天作”(《飘赋》),只要发奋读书,终会有所用。那时的进士取官全凭一首好诗或一手好字而获得升迁或改变自己的命运,上自皇帝,下至满朝文武百官、封疆大吏,几乎人人会诗写字,个个诗绝画圣,出现了很多名师,他便广结好友,坚信“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良工不我顾,有用宁自媒。丈夫何不遇,为泣黄金台”(《全唐诗·怀哉行》),终于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迎来了进士科考试。这是一篇考题为《明堂火珠》的试卷,他在答题《奉试明堂火珠》中回想起自己艰难困苦的经历和惟一在家的女儿,诗思如河流打开了闸门,一泻千里。他奋笔疾书,写下了“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20)他这篇诗文使主考官极其推赏,遂为戊寅科状元,出任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县尉(主分判诸司事的官)。

他虽及第,而且又被授了官,但却无意做官,还是继续潜心致力于“文章事”,第二年就因病而终。

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全唐诗》却收录他的诗15首之多,而且在这15首诗中又分五律5首,五言排律6首,五绝一首,五言古风一首,七言律、绝各1首。唐代诗体的各种格式他几乎都有涉猎,而最擅长的还是五言诗。

因他的人生经历惨淡困苦,他的诗篇也多写得悲壮凄凉,充满着人生的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其中尤以他的送别诗更是充满人间悲欢离合的情意,是他诗作的代表,如《对雨送郑陵》诗:”别愁复惊雨,别泪还如霰;寄心海上云,千里常相见。”另一首《送薜据之宋州》:“客处不堪别,异乡应共愁。我生早孤贱,沦落居此州。风土至今忆,山河皆昔游。君去问相识,几人成白头?”他在《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中写道:“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思与文章古,迹将山水幽。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应该说,这首诗也是一篇感人肺腑的佳作。

崔曙的诗从唐代时就受到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说:“曙诗多叹词要妙,情意悲凉,送别登楼,俱堪下泪”(《河岳英灵集》序),以后的文人也从中受到很多启迪。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