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名人名胜—老子与鹿邑太清宫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鹿邑太清宫镇是老子的诞生地,是一个让人向往已久的地方。2000年11月11日,在太清宫举行老子邮票首发式和第一届老子文化节,被邀前往,喜不自禁。成行之日,天公还算作美,虽北风寒峭,但大雨初歇之后,空气越发清新湿润,给原本平淡的旅途增添了几分惬意。
为了迎接这次庆典,鹿邑人拿出了最大的热情,对城内主要街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太清宫镇景象非常,盛大的庆典使昔日寂寞的小镇沸腾了,庆祝的锣鼓敲得彻天响地。
庆祝大会上,专家、学者对老子思想精辟的论述和对老子贡献的高度评价,使与会者感触颇深,走访太清宫的愿望愈加迫切。
对于太清宫,我也曾有过许多的想象,当今日真的走近的时候,感受有些难以名状。现实中的太清宫与"宫殿巍峨"的记载相去较远,甚至有些触目伤怀。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的东北隅,是老子的诞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庙,1978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特别是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为始祖,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后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御笔全文镑立《道德经注》碑一通。天宝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相传,当时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间隔有一河,曰"清静河",河上有桥,桥曰"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相商事宜,则以"云牌"传示,不允私自来往,其规矩之严犹如皇宫。前宫午门耸立,御道直坦,院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将太极殿环抱其中。唐王室将太清宫奉为家庙,所以其建筑风格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楼台殿阁六百余间,其气势宏伟壮观,建造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在这期间,太清宫盛极,来往不绝的不仅有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流连驻足。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此时的太清宫名声远扬。
到了宋末,"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元代未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较之于唐宋,仅存什一也"。
看看历史,再看如今的太清宫,使人难以想象它曾经"如帝者居"的辉煌。如今仅存有太极殿、三圣母殿及娃娃殿等,且都为明清时期所重修。即使如此,它无限的内涵,一处处发掘遗址、大量的珍贵碑帖和广阔的占地面积,仍然向世人展示着它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鹿邑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多次拨款对太清宫进行勘探、整修。特别是鹿邑县政府还借着这次老子邮票发行的东风,拆除了违章建筑,清理了周边环境,维修了主体建筑和其他遗迹,使太清宫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今后还将维修和重建现存的和已经废弃的建筑遗迹。昕到这个消息,参观者无不感到欣慰,都希望这一历史遗迹早日恢复旧貌。
如今的太清宫,山门是新修的,高大宽阔,颇有气势,但似乎多了一些现代气息。进大门顺神道举步十余便是"望月井"。望月井位于太极殿南约五十米的神道上,为青砖垒砌的圆形水井,井台高出地面二尺有余,上建一玲珑小亭。此井外形与其他旧式水井并无太大区别,然而它的功能却与众不同,其神奇之处在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如若风清月圆,天上的明月正巧投影于水井中央,构出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诗情画意。古人将丰富的地理知识,用在此处,也许另有其匠心独具的含意。
太清宫内的主要建筑是太极殿。太极殿坐落于神道北端的方形平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顶盖黄色琉璃瓦,南龙北凤,中置兽驮葫芦宝瓶,两端饰龙头形大吻,上插剑把。垂脊装点仙人、小兽。檐下斗拱重昂五彩,象鼻形昂嘴。五架梁,有檐柱,覆盆式青石柱础。格扇门窗,梁彷上彩绘依稀可辨。梁柱为彻上明造,无顶棚。整个建筑在古柏的掩映下,显得庄严肃穆,有鲜明的豫东地方特色和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大殿内塑有老子金躯,神情安详。太极殿前的铜铸八封炼丹炉,是老子炼丹的器具,它好像永远都是青烟袅袅、燃炼不尽。
太极殿前的两株古柏,位于神路两侧,东西照应,相传是八的丹桧。据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旧传有八桧。《颜志》(明代的县志版本)云:八桧相对,每二株共一名,曰丹桧,日纽桧……老子所植。"桧者, 桧柏也。按照二株共一名的记载,八桧应该是从太极殿前依次向前排列为丹桧、纽桧……所以,现有的两株古柏最靠近太极殿,应是丹桧。此二柏枝干虬劲上旋,一株向左旋,一株向右旋。有人说这象征着太极图中的阴阳二气,我想它更寓示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许多美好的想象,赋予了古柏更加丰富的含义。
由于民间传说老子得道成了仙,所以有关他的很多遗迹都有美丽的传说。太极殿的左前方有一铁柱,民间曰"赶山鞭"。说是远古时期,在赖乡沟老子住的村子前有一座大山,山峰陡峭,仰面不见太阳,人称它"隐阳山"。荒山乱石,杂草丛生,交通极为不便,人们缺吃少穿,百姓苦不堪言。为把大山变为桑田,老子烧炼矿石七天七夜成了铁,又将铁烧炼七七四十九天,炼出了一根闪闪发光的铁鞭。他举起铁鞭向大山连抽三下,道道金光夺目耀眼,随着"轰隆隆"的响声,大山拔地而起随风飞向远方,顷刻间这里的大地变成了一马平川,欢呼雀跃的赖乡沟人从此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生活。人们说,由于当时老子赶山用力过猛,将铁鞭震断,前段迸落在老君台上,后段老子随手扔在了太清宫。民间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老子的敬仰之情,其实,太清宫铁柱和老君台铁柱一样,是"柱下史"之柱,是纪念老子之物。"柱下史"是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曾任周朝史官,在朝堂上做大事记录。古代天子尊贵无比,朝廷议事只有他一人坐着,百官皆肃立阶下。为了书写方便,周天子允许老子倚在殿内的柱子上记事,为此,后人称老子为"柱下史"。后人在建庙时就在庙中立一铁柱以示纪念,后来道教将老子尊为始祖,道士们便把铁柱缩小为发替插在头上,表示对老子的虔诚和尊敬。据县志记载,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为唐时旧物"。
在太极殿东的房基下还压着一口有着神奇传说的九龙井。传说李母乃上界玄妙玉女临凡,得上天青睐,受气于天,无夫自孕。怀孕八十一载,剖左腋而生老子。所以后人则曰"肋生老君顶生佛"。老子奉天而生,非同常人,生而即行禹步,"九龙井"即是老子禹步所成之井。
旧传九龙井共有九口。如今仅存的一口还被压在房基下面,所以我们也无缘与之谋面。但是,有一九龙井井圈(即九龙井井口饰件)还保存完好,放在太清宫院内。井圈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凿而成,高52厘米,厚23厘米,内径50厘米,整体为圆形覆盆状,上小下大,通体阴雕六条竖线,把井圈分为均等五部分,成一花瓣形,外表高浮雕九龙,姿态各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井圈之上饰有九龙,这使传说与实物相符,也是古人构思所妙之处。
由于太清宫与历代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的碑刻数量多、规格高。据《鹿邑县志》记载:自东汉延熹八年(165年),由东汉边韶撰文,在老子庙前建老子祠碑后,各朝帝王在鹿邑太清宫一带御制碑谒者代代有增。同时官吏豪绅、文人学士以及黎民百姓也纷纷在此立碑,致使太清宫内外碑刻如林,多达百余通。长期以来,由于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损坏,所剩者约三十余通。这些碑刻,记载着有关老子的事迹、太清宫的历史、对老子的赞颂等,为研究老子事迹和太清宫的兴废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弥足珍贵。
跟随向导,我们观看了几通最有代表性的碑谒。在太清宫太极殿南百米处,我们看到了最近发掘出的唐代《道德经注》碑。此碑立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系奉开元神武皇帝玄宗李隆基敕命所立。碑高3.7米,宽1.2米,厚1.36米,碑身两面刻字,每面22行,每行51字,皆为隶书,书法价值甚高。碑额精雕盘龙,下面碑趺呈卧龟状,刻工精湛,气势雄伟。此碑是太清宫现存时代最早的帝王御碑,而且对研究老子《道德经》和太清宫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先天太后之赞碑,位于洞霄宫东南百米处。文物保护部门正在对其进行修复,在其周围搭起了密密麻麻的铁架子,远远看去好像一座高耸的建筑。当我们到了跟前费力地钻进钢管架内仰视碑身的时候,禁不住感叹唏嘘,上不能绝目,左右不能统览。其形体特别高大,气势恢宏,风格一枝独树,专家说在我省少见,称为一绝,是现今我国道教同类碑刻中最大者。此碑是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二十日,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朝拜太清宫,为拜谒老子的母亲"先天太后"所立,宋真宗御书并篆额。碑高6.3米,宽2米,厚0.67米。碑首刻成盘龙状,碑趺为卧龟状。碑额篆书"先天太后之赞"。碑身撰文21行,每行41字,皆为楷书,内容为赞颂李母降圣之德。且石质优良,文笔绝佳,虽历经千年,碑文尚清晰如新,实属文物中之瑰宝。同行者都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伫立其下,久久不肯离去。
另外,在太清宫太极殿东南百米处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是宋真宗大宋祥符七年(1014
年)拜谒并重修太清宫所敕立。通高3.60米,碑首高1.50米,身高2.10米,宽1.50米,下为龟形碑趺。碑额篆刻"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九个大字。碑身文字已因石质风化剥蚀不清。
太清宫太极殿山门前西侧有金代续修太清宫记碑,碑文对太清宫重修后的规模、布局等作了明确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997年在圣母殿的东北部出土了金代泰和元年(1201年)立的太清宫地产碑九方。碑文内容主要叙述当时太清宫的地产位置、面积及四至。
在太清宫太极殿西侧有元代太清宫执照碑,为元世祖元年(1260年)庚申颁发的保护太清宫的执照,碑高0.6米,长0.9米,碑文为楷书,25行,每行13字。碑文记载了太清宫的所占地亩、房产、果园树术等;其他还有:海都太子令旨碑,此碑立于元宪宗七年(1257年),为元朝中央政府颁布的保护太清宫的令旨。太清宫圣旨碑,为元朝皇帝于中统二年(1261年),四月二十七日颁发的保护鹿邑太清宫的圣旨,此碑今嵌于太极殿东侧槛墙内。还有清理太清宫庙房产碑等。太清宫碑谒之多、价值之珍贵,不能详尽。它们的存在,使得太清宫名声更加显赫。
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太清宫发掘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车马坑、唐宋建筑基址、明清建筑等的大型遗址群。该遗址年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他们还在历代帝王祭祀老子母亲所建筑的洞霄宫遗址发现了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北宋宫殿遗址一处。丰富的文献记载,详尽的碑刻资料表明,洞霄宫建筑群的总面积共有24000平方米,为迄今我国发现的宋代最大的宫殿遗址之一。从东汉到元代,太清宫一直是豫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而且从东汉以后,官方和民间一直把鹿邑太清宫作为老子的故里进行祭祀。
为更多地了解老子,我们走访了老君台。在鹿邑县城的东北角,有一高高耸立的圆柱型建筑,叫"老君台",也叫"升仙台"、"拜仙台",说是老子得道成仙飞升之处。据史载,此建筑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后始称"老君台",此前一直称"升仙台"。专家说老君台至少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这个巨大的圆形高台,台高13米,台上面积为765平方米。全台以古式青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女墙,类似古城墙。从地面有台阶通向高台,台阶33层,相传是象征天梯之数,看上去既陡又高, 我们拾级而上,登上巍然矗立的高台,禁不住气喘嘘嘘。高台上是一座清静古朴的庙院,南面为山门,台中正殿三间,为古硬山式出厦建筑,上覆黄色琉璃瓦,五脊六兽,格子门窗。正殿的壁面镶嵌两块明代碑刻,左刻"犹龙遗迹",右镑“道德真源"。殿内奉老子塑像一尊,高3米许,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在老子塑像两侧有青石碑刻对联一幅:"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据说这幅对联是宋代书法家陈抟手书的,字体苍古奇秀,遒劲洒脱。正殿的东西两侧各建有明清时期的配殿。左配殿南山墙外立有铁柱一根,古色黝然,是老子任周柱下史的标志。台上有古柏l3棵,龙枝虬干,苍郁葱笼。整个建筑造型别致,遥遥望去,紫气氤氲,犹如高高立于半空的仙山琼阁。观望此台使人平添几许遥远镖纱的遐想,也许当年老子"升天"时便从此隔绝了凡尘,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据说老君台始建于唐代,后经宋元明清各代增修,成为一庞大的古建筑群,堪称一处游览胜地。帝王天子、皇亲贵族也曾前来览胜,唐宋文化名人也曾来此拜庙烧香。可惜,历代的兵火战乱毁坏了这里的建筑,虽屡修不废,却不及往昔之规模,使人思之甚憾。
说起老子其人,鹿邑人的崇拜和自豪溢于言表。老子生活于公元前580年——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道教的始祖,在东方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两千多年来,老子思想超越时空不仅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对世界文化,特别是东方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老子以涵盖天地、贯通古今、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受到人们的敬仰,是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一本老子书,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西周时期,老子生地苦县厉乡是一个比较大的人口聚集中心,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都。他的父亲李乾,在周朝做官,官职很小,但他给少年的李耳以读书的机会,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来,李耳随父亲到了东都洛阳,成年后做了周朝史官"征藏史",或曰"守藏史",管理王室藏书,因此得以博览群书,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造诣很深,成了当时有名气的知识渊博的人。
老子在做守藏史官期间,十分注意讲学问,修道德,甘于默默无闻,对功名利禄漠然置之。他对周朝十分不满,抨击当时的政治制度,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周室争夺王位的五年内战结束,王子朝失败,老子看一时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无心做官,飘然离去,回到故里苦县厉乡,设坛讲学,强身修炼。在此期间,他也曾外出游说宣传他的主张,也曾多次和孔子接触,探讨学问。后来楚灭陈,老子遭亡国之痛,愤然离家而去。老子路过函谷关时,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请求老子给他著书。《史记·老子传》记载,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在这五千言的著作中,阐述了他所谓道德的本意,世称《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这本书中。后来老子在秦活动多年,最后死在扶风,葬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县)。
《道德经》一书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全书有五千字,分道经和德经两篇,是老子思想的代表之作。他的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弱为法要,以清净自然、返朴归真为宗旨,兼有治国、治身两大方面的内容。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作"道"或"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源头,超越时空而永恒存在,"道"永远按照"自然"的法则运行,而且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周行而不殆",如要获得道"的真谛,只有"静观玄览"。他认为"其出弥远,知其弥少",因而得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他已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又自然的相互转化。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高与下、长与短、有与元、强与弱、胜与败、祸与福、荣与辱等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在。对立观念的确立,标志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同时老子也观察到了事物之间不断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德,多则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之为利,无之以为用";人要在"道"中生存须"贵柔守雌",即"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幼苗虽弱,但能从柔弱中壮大,壮大之后,反而一步步接近死亡。水为天下至柔之物,但却可做到水滴石穿,所以"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指出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的影响非常之大,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想方式等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道教以其为基本理论,《道德经》一书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它以其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高深的哲理,光照千古,泽被后世。此外,老子思想在佛教的中国化和儒教的两次复兴中也居功至伟,被视为东方智慧的重要源头,他既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又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历代思想家从孔子到毛泽东都从老子那里吸取过精华。
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日趋广泛,目前《道德经》被译为英、德、日、法等二十多种文字,版本达五百多种,仅次于《圣经》。许多科学家都从中受到启发,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从哲学观点看,‘测不准定律'和老子的‘道'颇有符合之处。"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也曾说他在思考物理学问题时,老子思想总是"不知不觉的进入其中"。近年来法国、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都相继成立了老子学会和《道德经》研究会。
由于老子的名望和贡献,受到了历代人的尊敬和崇拜,民间甚至把他作为神来敬,并说因为他的功德无量,"玉皇大帝"将他封为"太上老君",人们希望老子是自己的同乡,希望老子曾在自己家乡做过事情,留过圣迹。故此有关老子的故事和传说就多了起来,纪念老子的寺庙和"出生地"也多了起来。就其出生地就有鹿邑、毫州、涡阳等说法。为纪念老子所建的寺庙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沈阳太清宫、桂林太清宫、莱州太清宫、青岛唠山太清宫、台北板桥太清宫等。近几年学术界还因为老子的出生地产生过许多的争议。但是,据专家考察的结果看,众多太清宫中,鹿邑的太清宫历史最长,建筑规模最宏大,庙产最多,保存历史遗迹特别是碑刻最多,记载老子和太清宫史料也最详备。另据史料记载,鹿邑还是李姓的发源地,寻根的李姓最终都来到鹿邑。并且从以上的记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自东汉桓帝时期到唐、宋直至明、清,官方和民间都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作为老子的故乡,历代帝王都来这里拜谒老子,并在此为其敕命建庙立碑,进行巨大的宫殿营造和祭祀活动。元代还专门为太清宫颁发圣旨、执照、令旨等。历代文人学士来太清宫观瞻朝拜的比比皆是,留下了很多赞颂老子的诗篇。同时,在鹿邑,民间祭祀老子的风俗由来已久,从唐朝起,每逢二月十五日和三月十五日,方圆几百里的道士、香客、商人和百姓就会云集太清宫庙会,举行各种活动纪念老子。这种风俗一直保留到今日,现在已发展为文化交流和商贸交易大会。
总之,站在太清宫,会令人感到一种自豪和庄严,我不禁羡慕起生活在老子故里的人们。传承着老子的思想、光扬着老子的精神、倘佯在老子的传说里,这该是怎样一种幸福!这次以老子为首的古代思想家邮票发行仪式在鹿邑太清宫举行,更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对老子故里在鹿邑的历史事实的认同。我们在对老子缅怀与追思的同时,也应把代表中华民族智慧精粹的老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去,直到永远…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