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战国时魏国人石申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战国时魏国人,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代,当时诸侯国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都十分重视天文的观测与研究,在这种环境中,石申编写了一部名叫《天文》的书,共八卷,后人尊称为《石氏星经》,可惜这部书在宋朝以后失传,但在唐朝编著的《开元占经》中了记载了其中的一些片断,后人根据这些片段整理出了一份“石氏星表”,记载有28宿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标志星叫做这一宿的距星)和115颗恒星(据《开元占经》中的恒星编号来推断,《石氏星经》应载有121颗恒星,《开元占经》的记载中遗失了6颗)的赤道坐标位置。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依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纪测编过一份星表,在他之前,还有两位希腊天文学家于公元前三世纪对一些恒星的位置进行过测量,但他们的工作都比石申晚,因此,石申的《石氏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石氏星经》中对28宿距度(28宿距星间的赤经差)和其他一些恒星入宿度(恒星同所在宿距星的赤经差)的测量数据,是中国古代早期恒星观测的重大成果;石氏星表的赤道坐标有28宿距星的距度和去极度以及28宿之外其他恒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两种,从本质上看与现代天文学上使用的赤道坐标系是一样的,比欧洲早了两千年。

石氏星表是后世进行许多天体测量的基础。例如对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测量,都要用到其中28宿距度的数据。因此,它是我国天文历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数据。

石申生平活动情况不详,但一部《石氏星经》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