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唐颜真卿的《八关斋会报德记》碑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一千多年来能够成为童蒙学书的正宗范本,又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莫过于唐代书圣颜真卿了。而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归德府城南门外的《八关斋会报德记》石碑,不仅是颜真卿的晚年代表作,更以其碑文960多字,石碑呈奇特的八棱而受世人推崇。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生活在唐代我国书法史上的全盛时期。其时,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在从事书法艺术,并出现了以书法作为仕途升迁、写字谋生的职业,由此也出现了我国古代最广泛、最深刻的一次书法高潮。站在这个山峰之巅的便是颜真卿。
颜真卿何以能独领风骚,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推崇备至?仅是因为他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运笔方法,更因其高贵刚毅的人品和他那一段曲折苦难的经历:
他的五世祖、曾祖、外祖父分别是北周、隋、唐初的文学家、书法家,但他从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族开始败落,以至于因买不起纸和笔,他只好使用扫帚蘸着黄土在墙上练字。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颜真卿考中进士,不久任武部员外郎。因受奸臣杨国忠排挤,被贬为平原(今山东)太守。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叛乱,黄河以北24郡,纷纷降敌。颜真卿在大唐王朝岌岌可危之时和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联合,高举义旗,并被推为盟主,率兵20万,黄河以北17个郡响应,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头功。不久,他就被授予刑部尚书。从公元760年至764年的短短四年内,他又受宦官李辅国的忌恨,先后被贬为平原太守、吏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知省事,以后又升至鲁郡开国公。他的为官清廉,达到家里无米下锅,向当时的重臣李光弼乞求食米的境地。从公元768年至777年,颜真卿一直被贬在外;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九个藩镇又发生叛乱,宰相卢杞设下圈套,上奏德宗皇帝,让颜真卿劝李希烈投降,给李希烈许以高官厚禄。李希烈反劝颜真卿投降,并逼引诱,颜不为所动。一次李希烈命兵士在院内挖一坑,要活埋颜真卿,颜从容不迫。公元785年,颜真卿终被李希烈缢死,享年77岁。
颜真卿书法初学“草圣”张旭,苦练数年后得其书法奇妙。张旭传其要旨,总结为五诀:“妙在执笔法。执笔要圆而畅,不可拘。其次是深会笔法,意即口传手授的决巧,不要没有法度。三是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即巧义合宜。四是纸和笔要精良。五是要任情骋怀,变化多端,纵横牵掣,但不失规矩。”张旭还要求他用笔要像锥画沙,使笔锋含而不露,笔画才显得沉着有力。一笔一划,都能力透纸背,这是功力的极致。颜后来又求教于怀素。他喜欢以石作书,不论石头大小,一经发现,便磨平收藏,随时刻字,其刻书精雕细琢,宽博雄厚,气势磅礴。
颜真卿初练行书,被后人尊为“天下行书第二”,后精致于楷书。60岁以后,其楷书完全成熟。64岁他来到睢阳郡(今商丘市)书写的《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文,宽绰圆润,雄浑超俗,被康有为称为“诚为绝作”。
《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文不仅字体圆健浑厚,而且全篇内容矫健奔放,如万丈瀑布,一泻千里,似一气呵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颜真卿不仅因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奇功而著称于世,其兄颜杲卿和他的儿子也被安史贼兵所杀,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公元772年,河南节度观察使田神功久病初愈,宋州刺史徐向等地方官吏为了逢迎田神功,在
可惜这块八棱石碑在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因武宗李炎灭佛,石碑也与开元寺一起被废,石碑被錾为数段。公元851年,宋州刺史崔倬又从土中挖出,补齐残缺字,重新立起。明嘉清年间(1522—1566年)加盖碑亭。1972年的“文革”时期,某造反派头头带领红卫兵将碑又砸为三段,上部约3/4部分现存商丘市博物馆,其余部分至今尚不知去向。1993年,原商丘县如人民政府在原址上又重刻石碑供人欣赏。据悉,全国目前保存的清代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石碑拓片为数极少,清代以前的早期拓片,就更加稀见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小白塔
- 下一篇: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唐代大臣、文学家张说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