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中原神话哲学探微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了“中原神话哲学”的概念。认为先民从盘古开天劈地、女娲造人开始,到羿射九日、共工触山,至河图洛书、伏羲演八卦为止,孕育了无中生有、阴阳对应、天人合一等诸多哲学基因,建立起了一个中原神话哲学体系。中原神话中的哲学思维以阴阳的对立和平衡为核心,以八卦和占卜术为表现形式,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由于中原神话产生在黄河中游地区,所以中原神话成了华夏民族神话体系的代表和核心内容。它既吸纳“四方”“九夷”中的思维成果,又向周边部族扩散。中原神话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开启、发端和源头。古代中国的众多哲学流派,莫不与中原神话哲学一脉相承。
关键词:神话 哲学 中原神话 中原神话哲学
书 契
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在哪里?源头在中国原始神话之中。而中原神话是中国神话的核心内容和代表作品,所以中原神话中的哲学思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发端和源头。从古娲羲(盘古、女娲、伏羲)神话,到黄炎蚩(轩辕、神农、蚩尤)神话,原始先民在其中发明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完整的哲学体系。中国古代哲学发达昌盛、流派纷呈,莫不与中原神话哲学一脉相承。
中原地区从历史上讲,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民族构成上讲,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汉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中华文明起源“一体多元”,而中原文明是主体。先民从认识周边环境、反观自身、遥望宇宙天体中,创造了“神话”。现代人多把神话看作是文学作品。但从古至今的学者们则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神话:历史学家从神话中看到了远古历史,思想学家从神话中看到了哲学思辩,天文学家从中看到了星象学,地理学家从中看到了山海经和洪荒,人类学家从中看到了亚洲人类的起源,社会学家从中看到了×和部族。神话学家从中看到了什么?是一部天地人混同的、人神合一的中国神祗传、中国神话史。
在先民所创作的神话中,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开始,到后羿射日、共工触山等,孕育出了无中生有、天人合一等诸多哲学基因;发展到河图洛书、伏羲画八卦,建立起了一套哲学体系,而且是有型的,自成体系的,相对完善的。中原神话哲学是以八卦为标志,以阴阳为核心内容。中原神话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和开启,影响至今。
如果把中原神话哲学称为中国先民的原始哲学的话,那么中国古代哲学则与中原神话哲学一脉相承。老子的《道德经》中开宗明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对《易经》爱不释手,潜心研究,乃至“苇编三绝”。程朱理学则直接继承下了“太极图说”。佛教进入中国后,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融进了中原神话哲学,甚至连神祗都混同在一起,“儒、道、释,三教合流”。数千年来,中原神话中的哲学思辨也极深极有力地左右着中原民俗,至今民间的勘舆(风水),娶媳妇择日子,甚至贴窗花也按着八卦的布局。
中原神话中的神祗也多为思想家。中原神话哲学体系形成于古娲羲时期,成熟于黄炎蚩时期,在伏羲时期已经构建起来。说得泛一点,划分得广义一点,就是俗说的“三皇”、 “五帝”时期,雅说的“原始社会”时期。这是本文中对中原神话哲学存在时间和空间的界定。本文中还把中原神话哲学的社会存在即文本存在形式,理解为在文字形成之前,只存在于口头传承中,存在于契刻符号和图画中,存在于卜卦中。《易经》中的卦词和爻词是后世人在文字发明以后,用文字记录下的原始先民的思想和语言。这样,就有大致有了一个表现形式上的界定。
中原神话的概念和外延,应是广义的。中原地望也是广义的:是以河南为中心区域,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之一部或大部。在黄河的中、下游流域,太行山东麓及其以东平原,大别山北麓及其淮河流域。流传于中原地区的神话,其核心内容和说法是大同小异的。
现在我们能够专注于中原神话研究,应该感激走在前面的拓荒人。他们是以张振犁先生为领军的团队,包括他的两个弟子程健君和高友鹏,以及其他同志。是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起,筚路蓝缕,率先打出了中原神话研究的旗帜,开展田野调查,撰写出了第一批中原神话研究论文,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一、遐想中的宇宙起源学说
中原神话的传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口头传承,另一种是典籍记载。口头传承的中原神话多以集群式分布状态,如太行山神话故事群,桐柏山神话故事群。黄河沿岸和淮河流域神话故事群等,伴随着大山大川存在。典籍记载,自然是后于口头传承,但是典籍记载是文人雅化了的口头传承,起到了一个完善和固化的作用。宇宙起源神话中蕴涵着诸多的哲学基因。
(一)宇宙起源神话,是中原神话中的最原始也是最精彩的篇章。关于宇宙起源,中原神话中有多种说法,其中济源山区流传的“鸡蛋说”是这样讲的:
神话1:
开天辟地
在王屋山的东边,有一座山,山半腰有个盘古寺。这座山就是盘古出世的地方。
传说盘古没爹没娘,是从一个大鸡蛋里生出来的。盘古在大鸡蛋里变成人后,又睡了一万八千年,才醒了过来。他心里憋闷,浑身像绳捆着一样不好受,想活动活动筋骨,胳膊一伸腿一蹬,“喀嚓”一声,大鸡蛋蹬碎了。
盘古的胳膊腿又粗又长,这一伸一蹬,一万八千年的混沌就晃荡起来。三晃荡两晃荡,轻的东西慢慢往上飘,变成了蓝天;重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大地。天和地裂开了一条缝。
这时,盘古觉得舒坦了些,长长地出口气,坐了起来。他看天离地太低,就手撑天,脚蹬地,使劲把天往上托,把天又托高了一截儿。盘古手托着天站了起来,身子一天长一丈,天也一天升高一丈。又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身高九万里,天也升高九万里。这就是人们说的“九重天”的来历。
盘古开天辟地,流尽了汗水,耗尽了力气,不久就累死了。盘古临死前心里还想:光有天地不行,还得造日月山川、人类万物。可是他已经累倒了,不能亲手造这些了。临死他说:“把我的身体留给世间吧。”
盘古死后,他的一只眼变成了太阳,一只眼变成了月亮;嘴里呼出来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彩;声音变成了雷霆;胳膊腿变成了山岳;骨头变成了地下的宝藏;血变成了江河;毛发变成了花草树木;灵魂变成了人畜鸟兽虫鱼。
天地和世间万物,就是这样来的。
盘古蹬碎的那个鸡蛋壳,被压在山下,日子久了,变成了一层摞一层的石头。这石头细腻光滑,用它做的砚台不会渗水。
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就在这儿修座盘古寺。年代久了,人们就转了嘴,把盘古寺叫成了“盘谷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
此篇神话故事情节完整,明确透漏出了两个信息,一是盘古开天地,二是宇宙本源是一个大鸡蛋。为便于表述,我们为其命名和编序。我们为其命名为:
中原神话哲学基因a——鸡蛋说
简称为“神哲基因a”或“鸡蛋说”。在这种类型神话中,天上的太阳、月亮是盘古的眼睛变成的,风、云、雷是盘古的气、声音化成的,地上的江河、山岳、植物是盘古的身躯变化的。鸡蛋说在中原神话中还有不同的版本。在豫西伏牛山中是“卵”,没讲是鸡卵还是鸟卵。只是像卵一样的东西,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的蛋。而与鸡蛋说差异较大的是:
神哲基因a1——气包说
气包说流传在桐柏山一带。故事说是在天地未分时,有个叫盘古的神人,身披驾云衣,脚穿登云鞋,在云彩里游玩,前面飘来个大气包,挡住了他的去路。他一恼,抽出腰里的斧子,把大气包砍破了。大气包跑了气,就往下落,盘古追上去,站在它上面。他累了,就躺下睡,不知睡了几万年,醒来不见了驾云衣和登云鞋,大气包变成了地,地上有了天。从此有了天地,盘古成了地上第一个人(神话2)。另一则也是流传在桐柏县故事中,是讲盘古看到一个大气包在滚动,“就拎起斧子,一斧子掸下去,劈开了,里面迸出了东西,掉下了一块石头,后来就成了地球”(神话3)。
我们从气包说中盘古用的工具——“斧子”来分析,创作时间当为较晚于鸡蛋说。因为有了工具,虽然没点明是石斧或铜斧,毕竟是在发明了工具之后的事,可以理解为介于第一次创世与第二次创世之间的过渡性神话。
鸡蛋说被后世许多精英型专业哲学家继承了下来,并为之丰富和完善。最典型的是晋代葛洪在《浑天仪注》中的说法:“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书证1)
对于这一点,张振犁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开辟神话中通过想象折光所反映的原始人的哲学思想,绝不是后来的哲学家所能杜撰的。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普遍的,而不是个别的。因此,所谓后来学者对神话的哲学化并不是完全排除原始神话中的幼稚的、不系统的、片断的、形象的哲学观点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如此,这类开辟神话才具有很高的价值。”(书证2)
(二)混沌说——混沌人的清楚观念
中原神话中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说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
神哲基因b——混沌说
原始人在思维上可以成得上是混沌蒙昧、智力低下。可偏偏是这样混沌的先民,认识到了宇宙起源是一团混沌,混沌分开,而成天、地。“混沌”二字也出现在了口头传说之中,故事大都表述简单,似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神话4:盘古初分
来先是混沌,只有一个卵。在阳气作用下,卵慢慢长大了,卵里头出了一个盘古。盘古在里头一拱,卵就大一点儿,一缩又小一点儿。时间长了,他一拱一拱,最后使劲一拱,卵一下开了。拱上去的是天,踩在下的是地。天地就成了。
一团混沌,可以说是无有。原人的想法也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从哪里来?体量最大的莫过于天和地,太阳和月亮。在“无有”之中孕育出了“有”。这样推演出了另一个哲学子概念:
神话基因b1——无中生有说
无中生有说也被后来的职业哲学家继承并发展起来。老子的“道”也是从“无”,从混沌中发挥出来的。他认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具体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书证3,《道德经》)。
老子的“道”即是无。道生一,一的内涵是气、是势、是场、是条件、是环境、是状态。道实与一同。这一点,不是唯心主义的,恰恰是唯物主义的。现代一种科技发现认为:星球是由宇宙云凝结、收缩而成。“道生一”之“一”,如果用现代概念具体描述,也许就是基本粒子及其存在状态。《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混沌的论述,成为后世道家的经典。
被广为引用的《三五历记》中关于盘古的记载,应视为盘古神话的书面化文字表述。
书证4: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三五历记》中“天地混沌如鸡子”之说和原始神话中的说法相一致。只不过对混沌的比喻用事物的称谓不同,鸡子就是鸡蛋,就是一种卵。此文全篇已佚,仅见录于《艺文类聚》之中,它绝不是作者自撰,是采录于民间神话传说,但表述已是十分有文采的了。
混沌说中有一个疑点尚须研究,就是宇宙有没有“壳”,即宇宙有无边缘。盘古把宇宙壳拱破、拱开了,宇宙也就没边没缘了。现代天文学观点, 也认为不能用现代人的时空观念来度量宇宙。宇宙大爆炸的起点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宇宙大爆炸后会延伸到什么空间、什么时间?宇宙物质无限扩散或无限坍塌后会形成什么?看来,只有用无、用混沌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较为明晰。无中生有,有归于无。
(三)阴阳说——中原神话哲学的内核
在神话1的表述中,形容混沌初开时的情形是:“轻的东西慢慢往上飘,变成了蓝天;重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大地。”提出了轻和重相对应的一对概念。在书证4中,天地开辟时“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提出了“阳”和“阴”这一对相对应的概念。阴和阳是在开天地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事物,是从混沌中化生出来,在外部环境即蛋壳被打破后,从混沌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或能量的气象。阴、阳最初是形容天文和气象的,二者既对应,又对立。是在对立中寻找平衡(同),在对应中存在,在对立中衍生具体事物和现象。
书证5: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淮南子·精神篇》)
《淮南子》中所说的“二神”,即是文中所指的阳和阴。但我认为不是现代意义上所称的具象的神祗,而是一种现象,“混生”即是伴生,谁也离不开谁,谁离开了谁也就不会存在了。阴阳说称得上是中原神话学的内核:
神哲基因c——阴阳说
阴阳说,最起始的含义,表明宇宙起源是物质性的变化,有重量轻重之分,有性质清浊之分。宇宙起源不是上帝创造的,是自然演变形成的。说这是朴素唯物主义也罢,说这是辨证法萌芽也好,阴阳说对后世的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穷其心智演绎阴阳学说,形成了诸多流派。阴阳学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再及人自身,延及万事万物、国家社会,无不可用阴、阳二字所包容、所概括。即现今,看中医,医生会告诉你是“阳虚”还是“阴虚”,阴、阳在中医等理论中是辨证的。街头算卦的也会被称为“阴阳先儿”。阴阳说还衍派生出诸多子意识。如:
神哲c1——物极必反说
(四)劳动创造了世界。
大地万物是谁创造的?在中原神话中有两种表现。
在神话1中,讲的是盘古死后身躯化成了万物:太阳和月亮是盘古眼睛变的,胳膊腿变成了山岳,骨头变成地下矿物,血变成了江河,毛发变成了花草树木,嘴里呼出来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雷霆。这种说法,在典籍中也有记载。
书证6: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五运历年纪》)
口头传说会因为讲述人而变化,或详或简,或粗或细,或文或陋,但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就是盘古死后,身躯化为万物,是万物的起源,实现了此物质到陂物质的转化。
在神话3中讲,宇宙是盘古用大斧子辟出来的。这就是说劳动创造了世界,不是上帝或救世主创造了世界。
这样孕育出了:
神话基因d——劳动创世说
神话基因d1——使用工具说
工具在开辟世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人的进化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恩格斯就把能否会创造、使用工具,作为人与动物划分的一个标尺。但笔者也不赞成有些学者把后人演绎作品当作原始神话来引用。如把明代人的演义当作神话来使用,这就像不能把《封神演义》当作神话来看待一样。
书证7:(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辟,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茫开矣。(《上古开辟演义》)
而更似体现神哲基因d的神话是女娲炼石补天。
神话5:女娲补天(节选)
传说,我们头上的青天,是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位名叫女娲的神人,熔炼五色石给补成的。
女娲烧炼五色石,也不知炼了多少年月,炼了多少石头。补天了,从东南向西北。可是,补到西北角上空时,石头用完了。这时下起大雨来了。真巧,凡是补过的天,下的雨点均匀。而没有补过的西北角是个偏天,大水从上而下倾泻下来。女娲急了,就连忙捡起地上的冰块,向西北方天上填补起来。天算补住了,但由于西北方的天空是用冰块堵的,所以,多少年来,从西北方向来的雨,多是冷风暴雨,里面还会夹带着冰雹呢!
天坛山那边的河滩里,石头都是五色的,相传那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碎石头。
太行山和中条山一带流传的女娲补天神话,和当地的气象、地理结合了起来。但突出了一个“炼”字,炼者,不只是熔化了事,还要提炼,去掉杂质,保留有用成分,“五色石”是炼出来的,是多种石头(矿物)的“合金”。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在河南地区有多种版本。有一种版本是讲女娲用针(工具)将天缝(劳动,女红)补好的。
在典籍中记载的神话比较完善,讲了补天的原因,及补天后的效果。
书证8: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抢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螯毒,无有攫噬之心。(《淮南子》)
在《淮南子》记载的这篇神话中,劳动是为了生存,劳动有了回报,劳动带来了平安和幸福生活。而劳动的对象,居然是“天”,女娲具有大无畏的勇敢精神,“敢与天斗”,敢“改天换地”,那自然也就“其乐无穷”了。女娲敢与天斗,须借助神力。神力源泉之一就是工具。女娲用什么炼五色石,当地传说是用“篝火”。这也就透露出原始人用火的信息。在劳动中学会了用火,而且能将温度达到溶解石头的程度。人借助外力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外力,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自然力如火力、如水力等。后羿射日,借助的是弓箭。弓箭的发明和使用,在原始人的生活、生存当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如同骑兵对于蒙古民族,坦克之于现代战争,精确制导导弹之于海湾战争一样。
神话6:后羿射日(节选)
很古很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一齐照在大地上。庄稼树木都烧焦了,大地也裂着口子,人们真是没有法儿活了。
有一个叫后羿的人,腰胳膊粗,力大无比。后羿不光是力大,还是个射箭的神手。他看着人们被那毒日头晒得皮焦骨酥的,就背上箭壶,搭上箭,一箭一个,一口气射下了久个太阳。要不是被人拦住,兴许剩下的那个日头也被射落了呢。
在神话6中,没有讲出后羿射日的工具——弓箭的来历。在《山海经》中讲明是:“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书证9,《山海经·海内经》)。上帝赏赐的,自然具有神奇功力了。
二、生命源于大地,劳动创造了人
中原神话中有关女娲造人的故事有两种:第一种是抟土造人,第二种是与伏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抟土造人实际是第一次造人,兄妹成婚实际是第二次造人。而第一次的造人神话则蕴含着诸多哲理。
神话7:女娲造人
盘古开了天地,就累死了。世上空荡荡的,任啥儿也没有。这时候,神农造了花草树木,伏羲造了飞禽走兽,天底下就热闹开了。飞禽说它是王,走兽说它是王;花草说它为大,树木说它为大。鸟、兽、草、木争吵得不可开交,女娲走过来说:“你们都别争了,我造些人,让人做主吧!”
用啥造人哩?女娲想了想,挖点子黄胶泥,揉揉捏捏,一共捏了三百六十个泥人。捏好,就放日头地儿里晒,只要晒七七四十九天,泥人就活了。谁知道晒到四十八天头上,飞来一只鸟,看见泥人的两腿当间多了点东西,当成是虫哩,就一个一个叼吃了。正叼着哩,叫女娲看见了,赶紧把鸟撵跑了。女娲数了数,有一半泥人,两腿当间没有那点东西了。女娲正发愁哩,天上来个天神对她说:“那只鸟是老天爷派来的凤凰,是叫它把那一半人的东西叼掉的。没叼掉东西的是男人,叼掉东西的是女人,日后好生孩子,传宗接代。”女娲听了怪高兴,也没说别的啥。
第二天,四十九天到了,泥人都活了。女娲对人说:“你们的名字就叫人,是世上万物的主人。凤凰叼过的是女人,没叫凤凰叼过的是男人,男女可以阴阳相配,生儿育女。你们都去各找各的活路去吧!”
打这儿起,世上才算有了人。人是黄胶泥捏的,一点儿也不假。不信,你啥时候搓搓身上,总是有泥灰。
神话8:女娲造人(节选)
(女娲)光靠手捏泥还不中,人还不多。女娲就从山薅根藤条子,到河边儿蘸写泥巴往地上甩,一甩就甩成好多泥人。人是不少了,可是过了些年,有的人病死了。这不中,自己死了咋办?女娲想啊想啊,又想出了个办法,把泥人捏成男的女的,叫他们男女配对儿,生儿育女。
有一天,女娲正捏泥人哩,猛地天变了,她赶紧往屋里收泥人。眼看天快下雨了,女娲收不及,就用笤帚扫。这一扫不打紧,有的碰断了胳膊,有的碰断了腿,还有戳瞎眼的。就这,世上有了瞎了瘸了的残疾人。
就因为人原先是女娲用泥巴捏的,直到现在,人还说“泥人泥人”哩。不信,你啥时候用手搓搓身子,都会搓下泥来。
书证9: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在,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风俗通》)
民间神话和文献记载基本内容相同,即人是由女娲抟土捏成的。原料:泥土,黄泥土,水。方法:①手工,单个生产;②甩制,批量生产。工具:藤条,绳子。方法虽然不同,但人的基本材料相同,这就是泥土。泥土来自大地,而且中原大地的黄土地。蕴含着这样两个信息:①人类源于大地,生命源自泥土;②人是女性神生产的。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里面孕育出了这样两个哲学思维:
神哲基因e ——劳动造人说
神哲基因e1——抟土造人说
可别小看了这个劳动造人说,里面告诉我们三个道理:一个是人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凭空创造的;第二个是生命和人类起源于大地(水和泥土);第三个是劳动创造出了人。先人是否也明确意识到这个结论,尚不可知。但他们用形象、用神话表达出了对人之由来的思考、猜测,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始信息。
三、物质元素:金、木、水、火、土
自然界的物质元素有哪些?自然界和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眼能视之,手可触之,口可嚼之,鼻可闻之。有了这些感觉,自然会传之后人。先民在神话中予以命名。
神话9:女娲炼石补天(节选)
女娲带着天兵天将,用了三百六十种办法,补了三百六十年,也没有把天上的窟窿补严。最后还是太白金星献了一计,说是只有取来金、木、水、火、土五个星星上的石头,炼成五彩石,才能把天补住。
在神话9中。金、木、水、火、土是宇宙中5个星星上的石头。它们如果是来自外星球,那可能是陨石;或者直接取自外星球,那就是太空采矿。“五彩”是五种物质掺和而成,是“合金”,是物理性质。这五种元素可炼出五彩缤纷的天空,弥补天之缺陷(窟窿)。说明其质地坚固、 外观漂亮、功能奇效。这就是:
神话基因f ——五行说
天上的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那地上的元素是什么呢?天上、地下又如何对应,统一成一个构成呢?中原神话研究的专家程健君先生找到了两个扣子将它们联结了起来。一个是神农架山区流传的《黑暗传》中有多处讲到盘古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育成的:“金木水火是盘古父,土是盘古他母亲”。“阴阳五行才聚化,盘古怀在地中央。怀了一万八千岁,地上才有盘古星”。(神话10)第二个扣是太行山又名五行山(《丹铅录》,书证10)。把这两个扣连在一起,就把天上的五颗星和地上的五种元素联系上了,名不同而实为一回事。构成天体宇宙和地球上的物质都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通称五行。五种元素相“和”,在阴阳的作用下,便生成了万物。
古代的哲学家们把五行说和阴阳联系在了一起,又称为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神哲基因c+神哲基因f。
典籍中五行最早出现在《尚书》一书中,据考证,《尚书》成书于周初。另外,在《国语》和《左传》中也都有记载。阴阳是外部环境条件,是外因;五行是内部材质,是内因。外因作用与内因,便会产生性质的变化,会产生“化学反应”。好比用同比例的五行相混合,外界的温度、压力、速率不同,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新材料就会大相径庭。阴阳和五行这一加,不得了了,量变产生了质变。就像同为碳分子,在常温压下是软的,而在高温、高压的快速压制中,便生成了坚硬的金刚石一般。
四、八卦——先民的天才创造
如果说,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原始神话中所孕育的哲思,只是先民蒙胧的潜意识,那么,发展对八卦的创立,则标志着先民已建立起了一套有型的、完整而又系统的哲学体系,完成了从直觉、感觉到概念、抽象的升华。
伏羲画八卦,民间神话中这样说,历史典籍中也这样说。在太昊陵所在地淮阳,有伏羲画卦台遗址(书证11)。在孟津县,还有“龙马负图”处旧址。伏羲依据“河图洛书”画八卦的神话有多则,但都比较简约,缺乏情节,缺少过程。而《易传》中对伏羲画八卦的记载比较详实。
书证11:古者色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法,以类万物之情。”(《易传·系辞下传》)
这些话也点明了八卦的功能和性质是宇宙万物万事的变化规律。即:
神哲基因g——八卦说
八卦的基本符号是两个:阳爻—和阴爻--。一个奇数,一个偶数。三个符号重叠组合,形成八套符号,分别称为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 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用符号代表事物,表明先人已经能够抽象思维。用两个符号就能够推演出八套卦象,进而推演出六十四套符号,即六十四卦。这就像计算机只用0和1就实现了数据化。可以设想伏羲画八卦的情景:用三截蓍草棍,一长两短。比照龙马和河龟身上的纹饰,反复推演和试卜,终于形成一套不重复而又前后联结的八个卦图,并画了下来。据说,利用现代卫星预测农作物的收成和产景,需要先行实地测出庄稼的颜色和产量,然后和卫星遥测的图像和数据对应;以后用卫星测得的光谱就可以估出产量了。但是伏羲时代尚无文字,最多有契刻符号,所以卦象所代表的事物只能口耳相传。《易经》中的卦辞和传文是后人在有了文字后才予以记灵和整理出来的,里面肯定会有发挥的部分,但由于距离伏羲画八卦的时间近,应当是可信的。八卦图象围成一个圆周,不留缺口,表明其囊括了万事万物,为往复不息的循环体系,也表明“天道曰圆”。八卦继承了盘古神话中阴、阳的概念,发展成为:
神哲基因g1——乾坤说
乾既乾卦,代表阳,代表天,代表父,代表雄。坤即坤卦,代表阴,代表地,代表母,代表雌。乾在上,坤在下。乾、坤既对应,又对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乾、坤是八卦中一个基本对子,乾与坤关系继承了阴阳说,但其内涵更丰富了,更具有表现力。也就是表达了八种事物规律。所以,阴阳说成了八卦的核心内容。也就难怪后人将阴阳与八卦联系在了一起:
神哲基因c+神哲基因g
(阳 阴)+(八 卦)
八卦中所包含的哲学基因。八卦因为其预测吉凶祸福显得扑朔迷离,又因为富有浓郁的×色彩从而显得神秘,又因为其披着迷信外衣浓而令人目眩。透过这层眩彩,撩开神秘幕纱,从中可以窥探到诸多哲学基因,试举几例探微。
神哲基因g2——否极泰来说
否,否卦,下坤上乾,象征闭塞,不顺利。泰,泰卦,下乾上坤,象征通泰,顺畅。否卦和泰卦在卦象是对应的,上下相反,说明会互相转化。这和盘古神话中物极必反说也有继承和发展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神哲c1←→神哲基因g2。
神哲基因g3——无平不陂说
神哲基因g4——无往不复说
“泰卦九三”的爻辞中有这样一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意思是世上没有只平直而不倾斜之地,也没有只出行而不复返的人。也可以解释为没有平地哪会有斜坡,没有去也就不会有回。也包含有平会转会为斜,去转化为回的意思。在整个八卦图中,都体现出一种回环往复、永无止息的观念。
神哲基因g5——潜龙飞龙说
乾卦中以龙为卦象,比喻几种状况:潜龙(在渊)、田龙(风龙在田)、飞龙(在天)。潜龙在渊,不可动;龙现于世,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世;飞龙在天,宜于发现大德大才之人。从潜伏,到现世,到飞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表明事物不是一逞不变的。
神哲基因g6——损益说
损卦,象征减损,损卦中讲得失之道。益卦,象征增益,益卦中讲得到之理。得失之道,在于该得时要得之,不可拒绝;得了以后,又要舍得使用。这样能达到得之所益。该失时要果断地抛弃,会产生失之后所带来的效果;失了以后,要尽快使自己重新得到,以填补缺失。“益卦六二”中还以实例讲这样一个道理:有人向你进献价值很高(十朋)的宝龟,你不可违拂进献人的好意,不收下会于事无补的。但收下后须敢紧献给(上交)国家(君王),用宝龟祭享上天,必有好运(升官免灾)。
虽然八卦是占卜术,但在里面也明确表示:心怀诚信的有德之人不必来占卜,大胆地去行事,也会带来吉祥和回报的(益卦九五)。先天八卦中所代表的天、地、水、火、山、泽、风、雷等自然界万物,在阴、阳的对主统一关系中形成了一套变化规则。这个规则之于人和人类社会,便是“天人合一”。伏羲不是职业思想家和哲学家,但他既是人神合一的部落首领,要带领民众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管理好内外部事务,需要一套“治国术”。祥神圣之处,便是为后人发明并留下了一份天才的思想杰作——八卦。
结 语
在多套哲学史著作中,都肯定了在神话中蕴含着先民的哲学思想。但基本上认为这些富有哲理的思想是对自然界的观测和猜想,是朦胧的,是萌芽的,即使有一点辩证法思想也是朴素的。很多神话学研究论著中也是这样分析的。这种说法有道理,但笔者觉得这种论断过于笼统,评价低于实际。先民在整个原始社会,以及到奴隶社会早期创作了众多神话,基本上以口传形式保留下来,其中一部分在文字出现后被记载了下来。中原神话体系比较完整,诸神兼备,神话史就是一部上古口传史,一部哲学史。其中所孕育的哲学观念,存在着一个从朦胧、到萌芽、到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伏羲时期达到思想的高峰,以八卦为代表建立起了一套远古哲学体系。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头,并且被一脉相承地传下来,数千年绵延不绝。
2006年8月初稿
参考文献:
神话1:《开天辟地》,此篇原载《山阳城民间故事》,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原题为《盘古寺》。讲述者:程玉林,男,70岁,济源市郊区小商贩,私塾3年。采录者:缪 华,男,45岁,新乡市百货公司营业员,初中;胡佳作,男,52岁,新乡市群众艺术馆干部,大专。1981年7月采录于济源市街上。
神话2:桐柏县马卉欣采录,刘国山讲述:男,59岁,桐柏县二郎山乡黄楝沟农民,高小。
神话3:《盘古创世》,讲述人刘太举,男,23岁,中学文化。采录时间:1984年12月12日。采录地点:桐柏县盘古山南麓黄楝沟。采录人:马卉欣、程健君、张振犁。选自《中原神话专题资料》,内部资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分会编,1987年。此种资料中的神话来自田野调查,文字记录忠实于讲述,用之于研究比较可信。
神话4:《盘古初分》,讲述人:赵某,74岁,医生。采录人:陈连山,河南大学中文系教师。采录时间:1987年2月27日。采录地点:河南栾川县漫头寺。选自《中原神话专题资料》,内部资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分会编,1987年。
神话5:《女娲补天》,讲述人:王生伟,男,30岁,济源王屋乡,小学教师。采录时间:1986年6月28日。采录地点:王屋山乡。采录者:河南大学“中原神话调查组”。选自《中原神话专题资料》,内部资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分会编,1987年。
神话6:《后羿射日》,讲述人:马富贵。记录:刘志伟。整理:张振犁、王定翔。选自《中原神话专题资料》。本文是节选其前面二段。
神话7:《女娲造人》,讲述:丁李氏,女,81岁,河南汝南县老君庙乡王庄,农民,不识字。采录时间:1987年5月。采录地点:讲述人家中。采录人:丁国远,38岁,汝南县老君庙乡王庄学校,教师。本文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2001年6月第一版。
神话8:《女娲造人》,讲述人:张慎秉,男,69岁,河南西华县聂堆乡思都岗村,农民。采录时间:1980年8月。采录地点:当地。采录人:陈连忠,男,41岁,西华县文化局民研专干。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2001年6月第一版。河南西华县是女娲神话群集中地区。西华县的思都岗传为女娲故墟。村南,过去有女娲庙(女娲城),每年农历二月有庙会。有女娲补天剩下的三座土丘遗迹,思都岗又称三都岗。
神话9:《女娲炼石补天》,流传在河南安阳清凉山一带的神话。讲述者;赵全为,男,36岁,安阳县清凉山村,教师。采录时间:1987年4月7日。采录地点:安阳县磊江乡目明学校。采录人:朱化法,男,28岁,安阳县磊江乡目明学校,教师。本文选自《中国在向故事集成·河南卷》,2001年6月第1版。
神话10:《黑暗传》,内部资料,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编,1986年。 书证1:《浑天仪注》,晋代人葛洪著。
书证2:《盘古神话新论》选自《神话与民俗》一书,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书证3:《道德经》,春秋末期老子(李耳)著,此文选自第四章和第四十二章。
书证4:《三五历纪》,已佚。此文选自《艺文类聚》卷一的引文。
书证5:《精神篇》,选自《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宾客所著。
书证6:《五运历年纪》,已佚。此文选自《绎史》卷一的引文。
书证7:《上古开辟演义》,明代周游著。
书证8:《淮南子》,此文选自《览冥篇》,汉代刘安及其宾客所著。
书证9:《山海经·海内经》。此书作者不详,疑为多人。成书于战国到西汉期间。
书证9:《风俗通》。汉代应劭著,已佚,此文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书证10:《丹铅录》之说,见《阳城县志》,阳城既今焦作市。又见《古今图书集成》的《山川典》第47卷《太行山之部》。
书证11:画卦台又叫八卦台,位于淮阳县。宋乐史编著《太平寰宇记》记载:“宛丘县,本汉陈县。……八卦坛在县西北里,即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
书证12:三皇五帝。历史上说法不一、称谓不同。本文取习惯说法,“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三皇在盘古之后,为燧人氏、伏羲、女娲。五帝为黄帝、炎帝、蚩尤、颛顼、帝喾。” 《天人合一》,陈江风著,三联书店1996年7月第1版。此书谈的是枯燥的哲学,但以随笔式写来,让人觉得十分好读,且书中不乏新见解。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哲学系合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7月第1版。此书在扉页后宣布:“所有权利保留。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笔者不赞成该书对于远古神话中的哲学思想的整体评价,因其“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故未引用原文。
《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本书编辑委员会编,严北溟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盘古山故事》,盘古山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编,张正主编,内部资料,1999年编印,32开,1.5印张。张正为泌阳县当地人,采录故事当较为扎实,但变异较大。
《盘古山传说与盘古文化》,焦相贤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焦相贤为泌阳县当地人。书中第二部分收录了10来则各地的盘古神话。
《中国神话传说记词典》,袁珂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中国民间诸神》,崇力、刘解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