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殷墟出土的陶球新解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安阳殷墟遗址自1928年发现以来,有很多重要的发现,出土了很多举世瞩目的遗物,有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有玉人等精致的各种玉器,还有象牙杯等精巧的各类象牙器和骨器。殷墟还出土了很多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器物,小陶球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陶球均为泥质红陶,直径约1厘米,多数表面都经过磨光,有些还有涂朱现象,制作非常精致。这些陶球的烧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看来对陶土的选择也是有特殊讲究的(图一)。它们多出土于灰坑、窖穴中,目前出土陶球的墓葬较少,墓葬中也有发现,有的墓葬内出土的陶球达数百件。从其出土地点看,这些陶球应当与当时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它们的具体用途是什么,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此做专门讨论。    

最近看有关甲骨文的书籍,使我对陶球的用途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甲骨文中,“弓”字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  ”,从字形上看,应该是用弓射箭的形态;一种为“  ”,从字形上看,是用一种圆球状东西替代了箭,也就是说是用弓射这种圆球形的东西。由此看来,在商代,弓不仅可以射箭,而且还可以射圆球状物。这种可以射圆球状物的弓,通常被人称为“弹弓”,而上述的后一字也常被隶定为“弹”字。因此,笔者认为商代甲骨文“ ”字中的圆形球状物,可能就是殷墟居住址中常见的小陶球。图一中的陶球中部有一周凹槽,应该弓绳所放的位置。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认为“弓生于弹”,即认为弓箭的产生与弹弓有着密切的关系。像甲骨文中“  ”字的写法,颇似在弓的中部×一小囊用以盛放弹丸。像这样的弹弓在中国曾广为流传,不仅在宋代非常流行,还曾用于发射铁制的火药炮弹,据说在近代北京天桥的杂耍艺人中还有人使用这样的弹弓。 

在一些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中,会发现一些平头镞和扁头骨鱼鳔,曾有学者专门对他们的性质进行了讨论,认为他们是为了获得完整无破损的鸟兽的皮毛和完整的鱼而制作的特殊的狩猎用具(陈星灿:《上古以皮毛为目的的渔猎工具》,《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15日)。这种射击用具可以把鸟兽击昏捕获它们,但又不伤损其皮毛。殷墟遗址中常见的这种陶球起的可能也是相同的作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