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蔡国历史与文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蔡国是西周初年最早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武王灭纣后,封其弟度(文王第五子)于蔡,称蔡叔度,与管叔、霍叔一起,就近监视被封于殷的商纣之子武庚及其所统领的殷遗民,史称"三监"。《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蔡既是周的同性诸侯,又地处汝水中游,起着"南捍荆蛮,而北为中原之蔽"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春秋初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诸侯逐鹿。蔡也曾多次出兵,与鲁、宋、陈等联盟伐郑。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迅速崛起,兼城灭国,威震江汉,使蔡、郑等中原诸侯恐惧不安。《左传·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史记·管蔡世家》:"[蔡]哀侯十一年,初,哀侯娶陈,息侯亦娶陈。息妇人将归,过蔡,蔡侯不敬。息侯怒,请楚文王:'来伐我,我求救于蔡,蔡必来,楚因击之,可以有功。'楚文王从之,虏蔡哀侯以归。"蔡国经此打击,此后便一蹶不振,成为中原诸侯中最早臣服于楚的国家。蔡自春秋中叶以后,"于楚无役不从,如虎之有伥,而中国欲攘楚,必先有事于蔡。盖蔡居淮汝之间,在楚之北,为楚屏。"尽管如此,楚在灭吕、申、息之后,为进一步北上东进,必欲灭蔡而后已。《左传·昭公十一年》:"三月丙申,楚子(灵王)伏甲而飨蔡侯于申,醉而执之。夏四月丁巳,杀之,刑其士七十人。公子弃疾帅师围蔡。"冬十一月,楚师灭蔡。十二月,"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史记·管蔡世家》:"[蔡灵侯]十二年,楚灵王以灵侯弑其父,诱蔡灵侯于申,伏甲饮之,醉而杀之,刑其士卒七十人。令公子弃疾围蔡。十一月,灭蔡,使弃疾为蔡公。"蔡灵侯十二年即公元前531年,楚灭蔡后,将蔡地设为县,使楚公子弃疾为蔡公。"楚灭蔡三岁,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为平王。平王乃求蔡景侯少子庐,立之,是为平侯。"楚平王起事之初,即许陈、蔡以国。即位后为稳定局势,取信诸侯,遂复陈、蔡之国。
  蔡平侯复国后,为依附楚国,将国都由上蔡(今河南上蔡)迁至吕亭,改称新蔡(今河南新蔡)。蔡昭侯时,东方吴国兴起,蔡为报灭国之恨,转而依附吴国,参与了著名的吴国伐楚战争,攻入楚国郢都,从此结怨于楚。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将国都再迁州来(今安徽寿县),称为下蔡。蔡昭侯之后,又历成侯、声侯、元侯,至蔡侯齐时,终为楚国所灭。《史记·管蔡世家》:"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蔡遂绝祀。"时在公元前447年。
  上蔡蔡国故城坐落在上蔡城关芦岗东坡,是西周初蔡叔度始封(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蔡灵侯十二年(公元前531年)楚国首次灭蔡500余年间的蔡国都城。故城规模巨大,平面略呈长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北垣长2113米,南垣长2700米,西垣长3187米,东垣长2490米,周长1049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残高4-11米,宽15-25米,最宽处达70-95米。已可确定的城门遗迹有4处,城门附近的城墙明显加宽,且内凹呈"U"字形坎,类似于后世的瓮城形状,推测可能为守卫城门的士兵和城门监者的居所。城墙外围有护城壕,宽达70-103米,深5-10米。宫殿区位于城址中部偏南的二郎台,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台高6-7米。台上发现古井多眼和由陶质排水管道铺设而成的排水系统,还有大量倾圮的建筑堆积,表明当年台上曾有庞大的建筑群组。高台四周有赏光环绕,作为宫殿区的防御设施。
  故城内外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业作坊遗址。故城东南部有制陶作坊遗址,并发现一座完整的陶窑。宫殿区东北有制骨作坊遗址。铸铜作坊遗址两处:一处在宫殿区北,面积约2万平方米,已发现炼炉3个;另一处在故城东南部,也发现有炼炉、铜渣。
  上蔡故城南关曾发现西周墓葬。故城西南部的翟村一带常有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可能是春秋时期的蔡国贵族墓地。故城西北隅也发现一处大型墓地。
  1966年4月,河南潢川县西北高稻场发现两座春秋晚期的木椁墓,出土13件青铜器,计有鼎、敦、簠、盘、匜、缶、舟等,其中一号墓出土的铜簠铭为:"蔡公子义工之飤簠。"这批铜器的器形与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器物相近,应是蔡东迁州来之前都新蔡时的遗物。此外,河南固始万营山2号墓也出土一批春秋晚期青铜器,其中簠盖内有"蔡季风"三字,器形与高稻场铜器类似,亦应为蔡器。
  1955年湖北宜城安乐坨出土一件蔡侯朱缶,蔡侯朱系蔡平侯之子,《史记·管蔡世家》:"平侯九年卒,灵侯班之孙东国攻平侯子而自立,是为悼侯。"《春秋会要》:"蔡侯朱,平侯子。鲁昭公二十一年立,在位一年,奔楚。"《春秋·昭公二十一年:"蔡侯朱出奔楚。"此缶出土于楚境,可见蔡侯朱确死于楚,从而证实了史籍记载。
  蔡迁州来(下蔡)时期,蔡国考古有一系列重大发现。1955年,在安徽寿县西门内发现了蔡昭侯墓;1958-1959年,在安徽淮南蔡家岗赵家孤堆又发现了蔡声侯和元侯墓;1982年,在安徽省舒城县九里墩发掘了蔡成侯墓。至此,下蔡的五世国君蔡昭侯、成侯、声侯、元侯及侯齐,除亡国之君侯齐外,其余四君的陵墓均已发现。
  蔡昭侯墓出土遗物500余件,其中以铜器为大宗,计486件,其中有铭铜器50余件。铜器组合为鼎、簠、敦、浴缶、盘、匜,还有簋、豆、鬲、方壶、尊缶、尊盘、鉴、甬钟、编镈、编钟以及兵器、车马器等。这与河南淅川下寺二号楚墓及战国初年的曾侯乙墓的组合相近,其中的升鼎、镬鼎、圜底鼎等,均带有楚文化风格。
  蔡昭侯墓中的八件莲瓣形盖方座铜簋,保存了中原文化传统。方座簋流行于西周初年至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晚期与战国初年,在诸侯大墓中仍可见到。从出土位置看,蔡昭侯墓之八簋与七件楚式升鼎相配合,基本合于周礼的诸侯之制。该墓出土的二件方壶,也是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方壶形制的继承和创新。
  蔡昭侯墓出土乐器甬种十二件,编镈八件,编钟九件,钲一件,錞于一件。其中甬钟为吴王光嫁女于蔡的媵器,钮钟八件为蔡昭侯申自作之"行钟",镈钟八件是蔡侯申自作之"謌(歌)钟"。镈钮为四龙组成的蟠龙纹,正鼓部有六条龙,左右各三条。是这一时期楚系编钟的特点。
  蔡侯方鉴内放置有方尊缶,此外蔡侯申还铸有盘尊三套。尊颈部较长,腹部较扁,器型与吴越地区的尊形相似,仅纹饰相异,显然是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
  蔡昭侯墓青铜器制作精美,纹饰瑰丽,是研究春秋晚期蔡国历史、名物制度以及音乐、美术、工艺史的珍贵资料。由于铜器品种丰富,时代明确,制作时间大体在蔡昭侯在位的公元前518年至前491年,成为判断春秋晚期青铜器的标尺。
  安徽省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发掘的两座蔡墓,均为竖穴土坑墓。一号墓残存遗物仅21件,有铜矛、镦、削、铃和玉璧等。二号墓出土遗物91件,有铜剑、殳、戈、镞、钁和车马器等。除蔡器外,还出土有吴王夫差戈、吴太子剑、越王者旨于赐戈等吴越兵器。两墓都有较大的坟丘,规模基本相同,相距约200米。由二号墓的出土错金铭文"蔡侯产"剑,可将此墓定为蔡声侯墓。又根据古代"父昭子穆"的葬制,推测一号墓的墓主应是蔡声侯之子蔡元侯。
  1982年,在安徽省舒城县九里墩发掘一座大型春秋蔡墓,该墓为土坑竖穴墓,有棺有椁,虽经两次被盗,仍出土文物140余件,有青铜礼器、兵器、乐器以及数量众多的车马器和玉石装饰品。根据墓室结构、器物组合等多方面考察,该墓应是国君之制。墓中出土一件青铜戟上有"蔡侯逆之用戟" 6字铭文,释者认为蔡侯逆即蔡迁州来后的第二代国君-蔡成侯朔。
  综合观察上述几座蔡侯大墓,可以看出蔡国虽然迁居到被南淮夷和群舒包围的地方,但仍保持着中原文化传统,如采用周王朝正朔,使用鼎、簋相配的传统用礼制度。大孟姬盘铭说"肇佐天子",即尊奉周天子为宗主。尊铭又申明其姊要"类文王母",即遵守祖先风范。蔡国与楚国和吴国频繁交往,出土器物既有楚文化因素,又有吴文化因素。此外,几座蔡侯墓中还发现吴王光嫁女之器(吴王光鉴),吴王夫差戈、吴太子剑等,表明了蔡与吴国公室的亲密联系。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