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康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字义]
    康,安乐、健康和广大的意思,如《离骚》中的“日康娱而自忘兮”,《诗经·唐风·蟋蟀》中的“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四体康且直”。
    [遗迹]
    康五通墓志 全称“唐故陪戎副尉康君墓志铭并序”,现存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
    康百万庄园 位于巩义市康店村。
    [康姓源流]
    康姓在在中国大陆各姓氏中排第七十五位,在中国台湾排第八十位。康姓的远祖可上追至西周时的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幼弟,最初被封于康国(今河南禹州市西北),所以称康叔(叔封去世后,谥号是“康”所以被称为康叔),周公平定叛乱之后,受封于“卫”,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起了姬姓诸侯国——卫国,担负起了管理商代遗老遗少的重任,他在受封以后,能以德服人,勤于政事且管理有方,将属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因此周成王将他征召入朝,封他为“司寇”。他去世后被周成王谥为“康”,以表彰他勤政爱民,能为百姓着想,使百姓过上安宁康富的生活,从此,他被史家称为“卫康叔”, 另有一说法是因为他最初被封于康国因而被称为“康叔”,不过这一点并不影响他的后人中有庶族以他谥号中的“康”字为姓。所以,河南省淇县是康姓的起源地,康姓源于周王朝王室之姓,姬姓。
    卫国建立后曾多次迁都,如最早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传到卫文公之时,曾迁都至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到卫成公又迁至帝丘(河南省濮阳县西南),而康姓也随着卫国都城的不断迁移而开始了最早的播迁。在春秋战国时期,卫国虽然国小势弱,但能于大国之间左右周旋,加之没有称霸的之心,所以寿祚特别长,直至秦二世之时才被灭亡,而康姓在这期间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汉朝时,汉政府曾经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国家。康居是当时西域的一个国家,东接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支,约在今天的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康居“去长安万二千里”,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 后来,康居国王子到汉朝河西地区听候汉朝廷的消息,之后这位王子便长期居住在这里,他的子孙也没有回去,而且以国名“康”为姓,为康姓大家庭注入了新鲜血液,此事见于《梁书·康绚传》:“初汉置都护……,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其后即以康为姓。”三国时吴国的×康僧会的祖先便居住在康居,不过康僧会起初居于天竺,因随父经商,移居交趾,十余岁时父母双亡,便出家为僧。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吴主孙权为他建塔,江南从此开始有佛寺,康僧会在此编辑佛教经典共二部十四卷,是江南佛教的开创者。当时吴国的另一个著名康姓人物是康泰,他约在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出使扶南等国,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归国后写有《吴时外国传》。康泰是我国早期到海外的著名旅行家之一,以当时的交通状况能游历如此多的国家,实在令人钦佩。
    唐朝时,康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康为姓。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在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姓政权,九姓自康以下的八姓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境内),九姓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境内产良马,居民勇猛善战。九姓中的康国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康国中的一些人就以康为姓,康姓家族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
    到北宋时,据宋史记载,匡姓的一些人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而改姓康。
南宋时,康姓出了一位著名学者洛阳人康与之,宋高宗时上“中兴十策”而声名鹊起,后曾任承务郎、军器监丞等职。他虚构了一个纯以农业为主,按口授田,自立耕织,均分生活资料,无私有制,无战争和剥削的理想社会,这种理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甚为难得。
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姓大家族出了一位状元康海,这是康姓家族的无上荣光。康海,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家,杂剧《中山狼》便由他所作。
    到了清代,康有为则是康姓大家庭里最著名的人物。这位杰出的康姓人士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发动维新运动,虽然维新运动最终失败,但仍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同时康有为还是一位相当有成就的学者,他始治《周礼》,继研《公羊》,著书立言,富于创造力,他的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大义微言考》和《大同书》等,甚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