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走门子”的来历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所谓“门子”,清赵翼解释说:“今世所谓门子,乃衙署中侍茶捧衣之贱役也”。“门子之名,始于唐代”。明清时的门子,其名称来源依然与看门守门有关联,因为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或告状,或办事,最先接触的乃是衙门甲看门的衙役。
     门子虽为贱役,能量却不可小视。门子为官员左右亲随之人,官老爷有什么事,不分公私,都要将他们传唤,他们实际上是官员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员与民众信息沟通的唯一通道。门子中的奸滑者,  自然会利用自己作为信息通道把门人的位置,为自己谋利益,而人们要到衙门办事,便首先要过门子这一关,门子的责任是“报”(为客人通报),而他们眼里盯的却是“包”(为求通报送的门包),因此,“子”又有了另一层涵义,犹门路。这样,小小的门子便为中国浯言添了一个新词——“走门子”。今天人们常说的“走后门”一词,就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
    《清稗类钞·奴婢类》有“阍人(看门人)受门包”条,对门包的渊源进行了追溯:“门包之陋规,与二百六十八年之国祚相始终,而实肇端于吴三桂出关乞师,欲求见摄政王多而衮而不可得,乃以重资贿其左右,始开门接见,其后遂成为陋规,牢不可破”。……本朝之得国以门包,其失国亦以门包,可谓奇矣。”
      送门包有很多讲究,主要的一条就是送者对门人表示谦恭,凡致送门包于阍人,其缄封之红包,须书“门敬”或“门礼”二字。至于包中钱物该有多少,无疑是多多益善。但是仅此还不够,还必须对门子本人奉送小门包,一般为门包的十分之一,假若求见一官需送100两银子,必须同时送10两银子给门子以“打点”,方能开门进见。
     旧时老百姓中嘲讽官府黑暗的一句口头语“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无疑就是对门包陋规的嘲讽。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