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渔父冢的传说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距郑州新郑火车站西北方约1公里处,有两个东西并建的土岗。东边的高有28米,西边的高有30米,当地群众都叫它“渔父冢”。

相传,在春秋末期,楚平王听信谗言,要杀害太子健。大臣伍子胥偕太子健逃往郑国。郑国是个小国,怕受牵连,郑定公把太子健给杀了。伍子胥又带上太子健的儿子公子胜逃出郑国,向吴国奔去。途中被一条大江挡住,后又有楚兵追赶。伍子胥主仆便藏在江边芦苇荡里。恰遇一打渔老翁,老翁用渔舟把他们渡过江去,又取食物分给他们吃。临别时,伍子胥将随身所带的一把七星宝剑摘下,送给渔翁,以示谢意。渔翁不收,伍子胥问道:“请问老丈,留个姓名,让我以后也好报恩。”渔翁道:“假如咱们还有相逢的日子,到那时我叫你芦中人,你叫我渔丈人就是了。”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立住脚后,为报郑定公杀害太子健之仇,亲率大军杀到郑国。这时郑献公在位,见吴军兵临城  下,一时又无法抵挡,就下了一道令:有谁能叫伍子胥退兵的,有重赏。有个打渔的小伙子来见献公,说他有办法叫伍子胥退兵。打渔小伙儿被人用绳子坠到城外,拿着船桨敲打着悠扬地唱道:

芦中人啊,芦中人,

腰间宝剑七星星,

可曾记得渡江时,

那个送饭的渔丈人?

伍子胥听到有人唱这样的歌,忙把小伙儿叫到营中。询问之下,方知来人原是救命恩人渔丈人之子,专为退兵而来。伍子胥即下令撤兵。郑献公非常高兴,就把打渔小伙儿封为大夫,还在郑国城内划了一大片土地封给他。这一来,郑国人都把打渔人当成了大救星,称他为“渔大夫”。人们为了不忘他们父子二人,死后把他们葬在一起,高筑坟丘,以示纪念。从而代代相传,保留至今。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