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金代钧瓷概况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如果说钧瓷成熟于唐开元年间,辉煌于宋徽宗时代,那么经金元的延续、明的渴求、清的追溯。钧瓷艺术则始终张扬着瓷国的风雅颂的旗帜。
  金元时期的钧瓷研究是重要的环节,是辉煌后的沉寂时期。本文试作探讨。
  一、因钧台而命名的钧州和因钧瓷而名的钧州之争。
  1、钧台又名夏台,源于夏启登台封侯而建,是历史古迹。时因金国与北宋发生了规模宏大的三峰山战役。据载,双方投入兵力均在数十万之众,延绵数几十公里,残酷凶烈,最终以金的胜利,而笑傲阳翟,挟余威于钧台分封诸将。沿袭传统旧制,将阳翟改名为钧州。因钧台而名钧州,因钧州而命钧瓷。
  2、持钧瓷说的学者认为,当时阳翟设有钧官窑,其瓷名享以久远,当地人以此为自豪,金宋三峰山之战,残酷凶烈,以金胜利为告终。沿旧例,命阳翟为金之辖下钧州。同时认为古钧台绵延几千年,已无迹可寻,金国统治者文史知识缺乏,也无深究古史之举,故改阳翟为钧州,实由钧瓷之功。
  二、金代钧瓷的时代背景
  金代的钧州之战造成了大量人员南迁,包括了多数的优秀窑工。从扒村窑、钧官窑等制瓷中心窑址考证,其瓷片以元金以前为多,其后鲜有亮点,仅以神后镇的窑址余有元代以后的瓷片。
  从另一方面,南方瓷业的兴盛是在元朝以后,这些事实佐证了北方窑工的南移,带来的瓷业繁荣,也是不争之实。
  金代钧瓷的恢复,很可能是在金王朝高压政策下的成果,从存世的钧瓷看,其天蓝、天青的底色上,有着大块的红斑、紫斑,斑块流动性差,有时钧瓷作品斑块出现的红褐色呈现均匀状,显然是人为有意识造作,显得暗淡、生涩、暗哑、皱枯等。可以证明这些存世或出土的瓷片、瓷器明显落后于北宋时期钧瓷的成就。据考证很可能是窑工艺人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或受技艺熟练程度局限所致。但从积极看,民间钧窑的存在还维系着钧瓷业的发展。
  三、金代钧瓷的特征
  1、从造型上看,金代钧瓷多盆、碗、碟、罐、瓶、盒,其炉、鼎、尊很少,缺少审美力度,以及纯美学欣赏功能的造型,标志着功能的转换,角色的变更,即成为民窑日用的回归。
  2、从胎质上看,其质地较宋钧松散,色彩灰度不足,泛土黄色或有淡红色倾向;击之,声音暗哑,有陶的声音倾向,这主要是温度过底,选料不细所致的,倾向于民窑的可能。
  3、从釉色上看,天青、天蓝的底色上有的也呈有红斑、紫斑,但斑状成块,虽有流动性但很僵硬,其波散成晕,色彩暗哑,中心斑状有明显的点斑装饰倾向,其装饰意识、装饰追求尚在朦胧之中,显得相当幼稚。大部分作品釉色浅薄、单调,与宋钧那种古彩斑澜的艺术效果,有着明显的差距。
  4、从烧成工艺角度看,宋钧多满釉支钉烧制,而金代钧瓷多漏足、垫饼烧制。工艺嫌得粗糙,大概是因施釉手法的局限,或者说是难以克服满釉支钉烧存在的技术难度,于是一种施釉至足或半足成为一种趋势。其后,元代钧瓷更有这方面的代表性。
  5、从审美角度上看,金代钧瓷继承了铜红釉的风格,发展着颜色瓷,造就了金代钧瓷“泼斑成晕,变晕成彩”的风格,印证我国陶瓷大家陈万里先生的评价:“仿佛蔚蓝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片红霞”,其美学价值代表了中原人民向往自由,反对金元少数民族的奴役和残酷压迫,是一种理性的追求。
  四、金代钧瓷的成就和意义
  从金代钧瓷的成就来看,它打破了宋钧官窑的“御用界律”,从贵为祭天、御用的王室代言、权力尊严的象征,走向了民间,这是钧瓷的第一次重返社会,也为今天的钧瓷多元化发展开创了先河。另一方面此时钧瓷也由此借鉴了定窑、汝窑、耀洲窑等优秀风格,开启了印花、刻花、浮雕等装饰艺术。它以其浓郁的文化色彩,走向民间的同时,激起广大窑工从业的积极性,进而扩散了钧窑的发展范围,至元代,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即天青、天蓝底色上,点饰红斑的一种实用美术陶瓷,将钧窑的星星之火燎原了大江南北。
  总之,金代钧瓷的存在和发展是金王朝统治阳翟地区以后,钧瓷业的沿续,它的发展是将桎封为宫庭文化的钧瓷重返民间,从而演绎出一种若即若离失而复得的王室珍宝,在今后的元明清中都见证了这一点。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