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河南通礼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河南有“礼多人不怪”之谚。自古以来,皆重礼仪。待人知礼;谓之“懂规矩”、“懂事”。反之,则遭人贬斥。前清通行礼节是作揖和叩拜。作揖(又称“拱手礼’)行礼时,男子身体直立,面向受礼人,拱手摇动数下,拱手时双手自上至极下,腰随之微躬,称“长揖”。女子则两手叠握紧贴心口,双腿微屈数下,俗称“拜拜”,作揖为日常熟人相见,友人相会、迎送客人、年节或官场应酬的一般礼节。

叩拜礼

俗称“磕头”,民间称“大礼”。行礼时,先作揖或拜拜,再双膝下跪,以手按地俯身叩头。此为庆吊大典、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见父母尊长的礼节。叩拜礼十分繁琐,其名堂有“懒四叩”、“三揖九拜”、“二十四拜”等。民间行大礼视对象而定礼数。在豫西,有“神三、鬼四、人一”的讲究,即祀神要三叩首;祀鬼要四叩首,给活着的人一叩首。在豫东,对生人讲究先揖而后拜,对死者则只拜不揖。

   脱帽鞠躬礼

民间俗称“洋礼”。脱帽鞠躬礼有一鞠躬礼和三鞠躬礼之别,脱帽三鞠躬礼为大礼,用于庆典、祀典、婚礼、聘问等场合。脱帽一鞠躬礼则用于公宴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等。日常相见以脱帽礼致意。30年代以前脱帽鞠躬礼多行于城镇,乡间大多仍沿用旧礼。30年代后,时行握手礼,亲朋友好日常相见,伸出右手相握,男女相见则互相用一鞠躬。或者以问好致礼。1966年始,统行握手礼和口头致礼。作揖、叩拜礼皆废,80年代以来,作揖、鞠躬、握手问好礼并用于公共社交场合或重要交际时,叩拜礼多见于丧葬和祭祀时。

称呼

河南民间,生人熟人相见,说话时要先道出称呼。通常熟人按辈份称呼,生人视年龄性别而定。大部分地区对年长者多称“老大爷”、“大伯”、“大叔”或“老奶奶”、“大娘”“大婶”,对年幼者则称“闺女”、“孩子”、“老弟”等等。现在对生人无论男女老幼以“同志一老同志”、“小同志”相称者最多。民间称呼讲究避讳,如信阳地区新县一带忌称老年妇女为“大娘”,因当地“大娘”是对作风不正之妇女的称谓;南阳一带忌称年轻女子为“姑娘”,因其是对妓女的称谓,如盲目称呼会遭白眼。

相见

日常邻里、亲朋、同学、同事等熟人相见,先主动称呼再热情问侯,不常见者,相遇常先握手寒喧问候。吸烟者则掏香烟相让;常见者相遇或颔首或微笑或招手示意。骑自行车见熟人,尤其是见长辈、教师和领导必下车致意,否则为不礼貌,被斥为“架子大”、“大样”。不相识者相见,若想询问对方姓氏,应问“您贵姓?”对方则应谦答“免贵、姓x”或“贱姓×”。有身份、地位者或作社交工作的多先递名片,用以知会对方。 豫南西平诸县,见路过家门者,无论识与不识,皆以“吸烟来罢”四字相招呼;豫东柘城一带遇邻村人路过家门,也招呼到家吸烟、歇脚,过路者则十分高兴地连说“不了,不了!”虽系应酬之语,但极至殷勤礼貌之情。

  借还

河南人情敦厚,民间素有互助互济之风,至今仍盛行不衰。邻里、亲朋之间互借钱物,皆以“有借有还、借少还多”为准则。借取者通常用商量口吻向人求助,被求者则乐意应允,尽力办理,若力所不及,则深表谦意;男子去借取时,多携带香烟,见面先递烟而后说明来意。归还时,借方要向物主致谢,物主则要谦词恭让一番,有时物主双手已在接物,口中还在连说“不用还!”,可见客气之一斑。归还的财物,要比借时多出一些,讲究“借的浅,还的满”。唯有借用熬中药的沙锅,不能主动归还。只能待主人使用时自己取子等,以为避凶趋吉。婚丧、寿诞大事时借用乡邻的桌、椅、餐具等物,归还主人时要一并送些办事所做的食品如蒸馍、油食之类,以表谢意.借用织布机者,布织完后,要留下一缕织布用的线或“了机头布”。酬谢主人;借用石磨时讲究“留磨底”,即在磨上给主人留少许麦皮以为酬谢。开磨时还要先将原磨上之“底”替主人收下。今乡村虽用机器磨面、碾米,但此俗尚存。

 拜访亲友

河南民间称拜访亲友为“走亲戚”、“串门子”或 “去玩”。走亲戚、串门子多在逢年过节或有事相商时进行。乡村农闲季节较多,而城镇节假日或星期天较多。 串亲、访友、串门玩者,应先知会主人,不能贸然前往。 串亲访友时习惯带礼品。城镇多以糖果、烟、酒为礼,乡村多以蒸馍、油条为礼。看望老人或病人,带宜食之礼品,更显出情分。豫东、豫南一带,探视病人讲究在上午前往,忌午后或晚上看望,有病时看望的人多,说明患者的人品好,威望高。

做客

河南民间,一般劳动人家平日穿著多不甚讲究,但出门做客,则多有讲究,起码要穿上洗干净的衣服,故民间如见穿新衣或衣着干净整齐者,便知其有事出门或做客。 做客者在主人家不得随便穿堂人室,更不能擅进内室。同时不入主人厨房,叫做“客不观灶”。吃饭时,客人需待主人动筷相让后方可动筷,不能隔盘挑食大吃大嚼,碗里不准剩饭,而在光山,客人用辅餐时,则绝对不能将碗里饮食用光,否则被认为不吉利。

   待客

河南乡间待客尤其厚道。家境不论贫富,对来客均百倍热情。贫穷人家平日少吃俭用,若来客则十分大方。客人登门,主人要出门相迎,双方寒喧互致问候。夏季家中来客,要先给客人端水洗脸,递扇子,然后方倒茶敬烟。瓜果旺季,还要待以瓜果。冬季则先让客人烤火取暖,再倒茶递烟。豫南新县一带待客喝茶颇特殊,主人泡茶后,客人边喝,主人边续。客人若不喝时要把杯中剩茶倒掉,以示喝足。主人知客人不喝了方不再续茶,如不倒掉杯中之剩茶,已喝得肚饱腹胀,主人仍续水不止。光山一带,即便为常客,主人迎客时也必说“来稀客了”,以示欢迎。日常来客及不速之客,不设特别宴席,尽其所有改善饮食而已。若是邀来的客;则按事先准备的菜肴招待。

   客在不叱狗客人来访,主人不得随便打骂小孩或与家人争吵,讲究“客在不叱狗”。有时小孩在客人面前失礼,主人常将其诱哄走开,待客人走后,再进行教育。  木碗子客豫南光山诸县外甥到舅父家中做客,被称为“木碗子客”,有啥吃啥,并须帮主人料理家务,以示宾主为一家的亲近感。喝茶豫西洛阳一带夏季待客,在正餐后,客人将走之前,打荷包鸡蛋茶或用红薯粉、藕粉做羹款待客人,俗称“喝茶”。  过段豫南光山一带则是在正餐之前,用水饺、鸡蛋、面条等物待客人以小餐,叫做“过段”。  迎客的面条,送客的饺子商丘柘城有人若久出归来或工作调动、外出求学等,亲友皆为之设宴招待。归者要吃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取发财而归之意;走者要吃面条,以示情意深远。豫北安阳招待寄宿之客,来时要让吃面条,取意“长来长往”。走时要让吃饺子,以有“迎客的面条,送客的饺子”之说。

   陪客招待贵客,主人要请本族长辈或邻里的头面人物作陪。 陪客与来客互相谦逊让座,即使来客应坐首席,也要谦让一番,否则便为失礼。陪客及主人对来客应殷勤劝菜敬酒,等

客人饭毕放下碗筷,陪客才可放碗筷,主人更须等陪客饭毕才能放碗筷。民间年节待客,邻里之间多相互做陪客,且十分讲究礼尚往来,这次你请我作陪客,下次我请你,否则为失礼。陪客者多为能说会道喝酒划拳之人。商丘柘城一带受请去陪客者,还要自带些烟酒。  宴客设宴招待客人,称“宴客”、“待客”。宴客的席位座次在河南极受重视,讲究颇多。宴客的餐桌及餐具应在客人人席前×好,筷子不能交叉放。上菜的习俗各地有所不同,一般先上冷菜再上热菜,喝毕酒再上饭,再上汤。喜宴上可尽情行令划拳,丧宴则不可。宴客时,主人或其代理人要始终奉陪客人,不能退席,坐上席者未放碗筷,其他客人不得离席而去。若一般客人用饭毕,可向同桌说声“少陪”或“各位慢慢吃”,然后将椅子稍往后移,或吸烟或喝茶陪伴至上席客人放筷。豫南新县一带客人饭后不能将筷子横放碗上,因其表示没有吃好;主人或陪客看见仍要添饭。散席后,客人告退,主人多自谦,即使丰盛酒席,也要说“没菜”、“没吃好”等,客人则向主人道谢,说“花钱了”、“打搅了”、“酒足饭饱”等,双方客套一番。  宴客邀请逢年过节或遇红白喜事多要请客。请客要在事前发出邀请,邀请一般有面请和代请。面请是主人亲自登门去请。代请是由主人委托其宗族或近亲挚友去请。代请人须向被请者传达主人邀请之意及未能亲自来请之原委。也有用请柬相邀的。请柬有单帖、套帖之分,单帖多用于平辈亲友,套帖用于尊长,有的客人需相请三次才能赴约,即来前请、当天请和就餐时请,一显主人诚意,二显被请人有涵养。若被请者一请就到,则认为是“掉价”,被人看不起。该请的客人未请或请客礼仪不周,视为失礼。被请者无故而不赴约,亦为失礼。豫南新县一带除丧事外,请客忌讳隔月请。  宴客座次宴客时餐桌的放置就有诸多讲究,有正放、俗放和单桌、排桌之分。正放为正式请客的放置方法。俗放为日常请客的放置方法.无论正放或俗放,桌缝均不得对准首席客座。在南阳诸县,把首席客座叫“上岗子”,故把桌缝对首席的叫“桌缝冲上岗子”或称“串心缝”,为宴客之大忌,座次的安排一般由主人安排的执事者照应,按年龄辈分亲疏尊卑而定或“序尊”或“序爵”,喜事以近亲为先,远亲次之,邻里又次之.一般以舅父为先,姑父次之。丧事以朋亲为重,以远就近。若主次颠倒,便为失礼,甚至影响亲属关系。末席多由主人或本家晚辈而坐,承担接菜、斟酒之劳务。 除此之外,一些特殊酒宴的首席也有定规;新女婿到岳父母家,不论年龄辈份均坐首席;新婚之日喝团圆酒,新郎坐首席,新娘陪席;吃喜面条时,婴孩外婆坐首席;提媒酒、准酌,谢媒时媒人坐首席;无论公私请客若有上级领导出席,多推上级领导坐首席;若因事特意请客,则以特意邀请之人坐首席

  庆  吊

河南民间凡遇婚丧、大事,亲朋邻里皆要备礼前往吊贺,俗称“行礼”、“行人情”、“送礼”、“随礼”、“上礼”等等。事前,事主应先向亲友报知办事日期,也有亲友主动向其询问日期的。倘若未向亲友报信,亲友即使不来,省了行礼费用,主人不但不能见怪,亲友反而会埋怨。民间称此为“落个便宜怪”。若亲友接信后未来,则是失礼,有时为此会断绝来往。在乡村,送礼之风尤烈,有时一家有事,全村皆动。礼品的轻重多随亲疏远近及各自的经济条件而定。

恭  让河南历来注重长幼尊卑恭让之礼。日常往来以至正式社交,若有僭越,便会受到非议。

少者要恭,长者要让。少者如和长者抢道、抢座、说话无礼,民间斥之为“不知大小”或“没有老少”。若尊长不知谦让,民间讥之为“倚老卖老”。偃师一带谓之“做(zo)大不高”。河南人在“恭让”二字中,尤重视“恭”,对年少者的要求。少者路见尊长,要为长者让路并恭敬打招呼问候。乡村若少者坐车见尊长,要下车与之说话,并恭请尊长坐车同走。即使向不相识者问路,也要视其年龄而尊称,骑车坐车者要下车,戴口罩者要摘去口罩。坐者则应起身作答,行走者则要停步作答。父母五旬以上者,儿女须向其祝寿;长辈递送东西,要双手接;在乡村,子女成家立业后,平时或逢年过节改善生活,均应端送父母长辈品尝;城镇则多买礼如糕点、烟酒之类孝敬。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