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隋唐时期的郑州名人荟萃的唐代郑州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唐代时期,郑州不仅地处交通要道,经济发达,而且文化发达,名人辈出。这里有著名天文学家一行、著名艺术家郑虔、诗圣杜甫、 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

天文学家僧一行

一行(683-727年),高僧,著名天文学家。原名张遂,唐魏州昌乐人(今河南南乐人)。自幼聪明好学,尤爱学习天文、历法、数学。因不愿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交往,遂离开京师,到嵩山会善寺出家为僧,后成为佛教密宗之祖。

开元年间,一行应聘到长安主持修订新历法。一行与另一位工程专家梁令瓒,共同制造了一架“黄道游仪”,用来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移动情况。一行通过观测,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化的情况。一行还制造了“水运浑天铜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自动计时器。

724年-725年,一行组织并领导了在全国对北极高度和日影长短的测量。通过测量,一行得出地面南北距离相差351里80步(合今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这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这为改进历法提供了科学依据。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科学家。

725年,一行主持修订历法。到727年,终于编撰成《大衍历》,这是世界上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对科学解释天文现象、促进农业生产,都产生了重大作用。

一行因积劳成疾,于完成《大衍历》的当年在郑州登封嵩山去世。1982年,国际上将月球划分为几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命名为“一行”,以纪念他对世界天文学的重大贡献。

现郑州登封的会善寺西边有一行戒坛遗址。

书、诗、画三绝的郑虔

郑虔(692-764年),唐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若斋,郑州荥阳人。他学习刻苦,爱好广泛,尤精于书、诗、画。

相传郑虔居住京师长安时,每天练习书法,苦于无纸。后得知城南慈恩寺有柿树叶数屋,於是搬住寺内,每天在柿叶上写字,竟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几年后,他将寺存柿叶写完,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书法家。人们称其草书如“疾风送云,收霞推月。”

郑虔曾将自己的诗画献于唐玄宗。玄宗看后十分欣赏,推崇备至,在画上写下了“郑虔三绝”四字。从此,精于书、诗、画的郑虔便以“郑虔三绝”,闻名天下。

安史之乱后,郑虔任台州司户参军。在台州,郑虔以振兴教育为急务,亲自任教,培养人才。广德二年(764年),郑虔卒於台州。台州人为了纪念郑虔功绩,在其故居建祠堂,永为纪念。郑虔涉猎很广、建树颇多。他长于地理、历史、军事、医药,均有著作问世。现传世著作有《天宝军防录》、《胡本草》、《荟萃》等。其

中《天宝军防录》言简意赅,内容翔实,对全国的山川河流、险关要塞、风情物产、驻军情况等作了详尽记述,为当时文人学者所折服。

“诗圣”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在思念自己故乡时写下的名句。可您知道吗,杜甫的故乡就是我们的郑州。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郑州巩义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

杜甫祖籍襄阳,他的曾祖担任巩县县令时,居家迁到巩县×。唐睿宗太极元年

(712年),杜甫在郑州巩义笔架山的一座窑洞里诞生了(今郑州巩义南瑶湾村)。童年的杜甫,大多数时间是在巩县度过的。他聪明好学,很有抱负。但杜甫的童年,也是不幸的,四五岁时母亲去世,他被寄养在姑母家。

生不逢时的杜甫,四处流离奔波,饱尝了人间的苦难。他目睹了大唐王朝从盛世走向衰落,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安史之乱前,杜甫就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光辉诗篇,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深刻矛盾。安史之乱后,他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进一步写出了《羌村》、《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名诗篇,深刻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

杜甫的诗内容深刻,风格沉郁雄浑,语言精练,叙事严谨,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而有“诗史”之称。杜甫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杜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病逝于湖南洞庭湖畔。元和八年(813年),杜甫归葬于巩县康店邙岭,即今郑州巩义康店镇康店村的西陵上。

故乡人民热爱杜甫。如今,巩义康店的杜甫陵园占地约40亩,园内花儿吐芳,鸟儿歌唱,亭台小径相映成趣。陵园内还修建了仿唐式大门,雕刻了杜甫像,建设了杜甫诗廊。这里已成为后人纪念杜甫的重要场所。

白居易

“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爱者谁人唯白尹,奏时何处在嵩阳。”这是诗人白居易在嵩阳观夜听霓裳曲时,留下的感慨。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陕西渭南,生于今郑州新郑城西东郭寺村,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12岁时,白居易离开故居,随父居官所,游学于苏北、江南各地。他聪悟过人,9岁通声律,10岁能解所读之书。贞元年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学士、左拾遗等职,居官清廉爱民。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写文作诗都要反映社会现实,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在艺术上,他的诗歌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纯朴自然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如《秦中吟》、《新乐府》、《卖炭翁》等。此外,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受到人们的喜爱。

白居易12岁以前生长于郑州新郑,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文宗大和兀年(827年),白居易离任苏州返回洛阳时,途经新郑,特作《经溱洧》、《宿荥阳》二诗,抒发他对童年故乡的怀念。在《宿荥阳》中写道:“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

今郑州新郑城西东郭寺村有白居易故里。

刘禹锡

“世业嵩山隐,云深无四邻”,“送君从此去,铃阁少谈宾。”这是刘禹锡送别隐居郑州嵩山的好友时,心中发出的惆怅。“巩树烟月上,清光含碧流”,这是刘禹锡在巩县(今郑州巩义)写下的诗句。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贞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播州刺史等职。由于其刚直不阿,屡遭放贬。唐会昌二年(842年)逝世,葬于檀山,即今郑州荥阳城东豫龙镇狼窝刘村南。刘禹锡虽然不是郑州人,但他对郑州地区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去世之后葬于郑州荥阳。

刘禹锡是唐朝后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通俗清新,深得民歌优美易懂的优点。他的诗作如《西塞山怀古》、《竹枝词》、《石头城》、《乌衣巷》等都深受后人的喜爱。其中有些诗句如《竹枝词》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乌衣巷》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现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了。

位于郑州荥阳城东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的刘禹锡墓,1987年3月4日,被郑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这是诗人李商隐在郑州夕阳楼上吟出的名句。(夕阳楼古为郑州八景之一,现已不存在了)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唐代后期杰出诗人。原籍河南沁阳,后随祖父迁居荥阳,并卜葬于荥阳檀山。李商隐在《祭仲姊文》中说:“檀山荥水,实为我家。”

李商隐的文学素养深厚,其诗作具有独特风格。他的诗善用典故,而不流于堆砌,构思新颖,富于想象,风格色彩浓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写的缠绵悱侧,历来为人传诵。

李商隐的诗作,有许多名句,久为人们所传诵。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病逝于荥阳,终年46岁。后葬于檀山。其墓位于今郑州荥阳城东豫龙镇苜蓿洼村东南500米处。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