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曾国藩布阵“沙河防线”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公元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失败后,其余部赖文光会同任化邦、张宗禹等部仍然坚持活动。他们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强训,成了一支战斗力强的新捻军,以安徽亳县为活动基地,不断主动出击。第二年5月,在山东菏泽高楼寨战斗中,他们将围剿过捻军的老对手僧格林沁击毙,歼灭其部七千多人,首战告捷。
    僧格林沁部的溃败,使清政府大为震惊。为对付捻军,清廷急忙宣召曾国藩,任命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当时,曾国藩是湘军首领)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流动作战、行踪不定的特点,决定采取“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首先坐阵徐州,并在临淮、周口、济宁等地驻防官兵,进行堵截围剿。但是,捻军首领以机智的战略将部队分作东西两部,往来穿插,纵横弛骋,致使清军摆脱不了被动局势,陷入处处挨打的状态。
    据《商水县志》载“清同治五年(1866),清兵曾经在周口至漯河的沙河沿岸,布防了所谓的“百里防线”,企图在此歼灭赖文光部。尽管如此,但当捻军六万余众从豫西鲁山、登封一带回师东进时,在周口西20里处的任桥坡(今商水县张庄乡境)与清军相遇。曾国藩的湘军自认不是捻军的对手,龟缩在周口寨内不敢露头,只是临时纠合了淮阳、商水、西华三县的乡团应战。开始,捻军先头部队600余骑兵在大石桥吃了败仗,退后待援。至夜半时,捻军大部队赶至邓城闻讯后即星夜增援先头骑兵。
    当捻军赶到大石桥后,即与乡团展开了肉搏夜战,一时间,任桥坡里战火照天明,杀声震天响。乡团被这突如其来的大军杀得血肉横飞、横尸遍野,认为是“天兵下降”,不到天亮丢下众多尸体落荒而逃,溃不成军。
    商水人很明白,捻军是反清武装。其事例如:咸丰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捻军过商水,三月在连桥坡大败乡团;咸丰十一年十月,捻军将领王怀义、孙老成进入商水,纪律严明,秋亳无犯;同治二年八月三十日,捻军攻破北蔡寺,后占领北岳、龙塘河等村,与百姓亲密无间;同治四年,捻军赖文光部攻上蔡不克,遭清军刘铭传追击,至商水、西华、郾城一带时,老百姓都保护他们;同治五年三月三日,捻军张宗禹部由阜阳赶至商水苑寨,受到驻周家口之淮军张树珊部的拦击,老百姓掩埋捻军士兵尸体,抢救护理伤员,还赶制干粮给捻军,以便其向淮阳退兵。
    捻军,这支武装是北方农民起义军,是专门对付清朝统治者的[×]。流传在商水民间有一首儿歌:“捻军来,俺不怕。爷爷说捻子是好人,奶奶夸捻子功劳大。清兵逼咱汉民死,捻军替咱打天下……”足以表明捻军在豫、皖、苏、鲁一带人民心目中,是“仁义之师”,是“百姓的救世大军”!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