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感受宋陵石雕逝去的六朝文化忠实的守护石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紧锁的眉头,悲哀的表情,忠实的姿态……一尊尊矗立在土田中的高大石像在斜阳的照射下更显得古老沧桑。一座座青山突起在黄土平原,秋天里燃烧高粱残叶散发的烟雾笼罩着一片片农田,农民们在高大的石像群旁面无表情的来回耕作着,甚至看也不看一眼,仿佛不存在似的,孩童们放学后爬到石像上无拘无束的玩耍……一片平和却萧条的景象。

这就是处在河南巩义(原巩县)的北宋皇陵的一片景象,北宋皇朝的统治者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安息之地到如今已经如此衰败,那些曾经辉煌伟大的陵墓建筑已经毁损殆尽,陵墓里的珍宝也早被盗掘一空,废墟状的残垣断壁湮没在农田中,只有那一座座的石像依然忠实的守侯在统治者的陵前。 

北宋皇陵集中巩义城区以南及县属两村、芝田、孝义、回郭镇内,它的南面有巍峨的少室、太室诸山,东有青龙、石人诸峰,西靠伊洛水。北临黄河。北宋一共九个皇帝,除宋徽宗赵佶外,其余八个皇帝都葬在这里。加上赵匡胤父母的陵墓,故有“八帝九陵”之称,陵区内还有大量的附葬墓。估计北宋皇陵陵区内,有上千座与北宋帝有关的墓葬,不过这些墓葬绝大多数已经埋灭,已无遗迹可寻。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皇朝,第三年,他就把埋葬在东京(开封)东南的父母的遗骨迁葬到巩县西南,建起“永安陵”。从此,这块山高、水长、土厚的地方,就成了北宋160多年的皇陵禁地。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五代时的一位高级将领,长期驻军洛阳,所以赵匡胤出生地是在洛阳的军营(夹马营),他在洛阳度过了童年。当了皇帝之后,常到各地巡视。开宝九年(976年)春,他又到西京(洛阳)视察,顺便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忆起儿时情景,留恋之情溢于言表。他命人去挖到了自己幼时埋藏在土里的小石马,拿起来爱不释手,就带在了身边。当他返回东京的途中,行至巩县时,又亲往父母的永安陵进行祭奠。尔后又登上陵园神墙的西南角楼向四处遥望,当他看到远处的不老青山、近处的悠悠流水时,顿时引起他今昔之思,不禁一阵唏嘘感慨。于是,他抽出一支响箭,搭上弓向着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飞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赵匡胤长叹一声,对随从大臣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终须有归宿之地。你们记住,今日箭落处,就是我百年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又亲自为自己的山陵拟了名称-永昌陵。这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在京城皇宫的万岁殿中死去,年50岁。

初到宋陵区,一定会感叹宋陵石雕数量之多,整个宋陵陵区将近有千件石雕。农田中,农家院落旁,乡间公路旁……多的“随处可见”,宋陵简直就是宋代石雕的“露天博物馆”。宋陵石雕群包括望柱、象、象奴、瑞禽、角端、各一对,马、控马人各四对,虎二对,羊二对、番客使三对,武将二对,文官二对;神门外狮子四对,镇陵将军一对,神门下宫人(太监)一对,完整的应有共58件石雕。中国古代陵墓前的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是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宋陵石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是千年来屹立田野上的宋代雕塑艺术代表作。

宋陵石雕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而且就需要在荒凉的田野环境中品味,有黄土、荒草和蓝天的衬托。已经被修建成公园的永定陵,永昭陵已经缺乏了那种历史赋予的厚重感。永定陵中整齐庸俗的绿化更让人感到现代的人毫无匠心的陈设。被复建永昭陵建筑只不过是有一个容易掉漆古代建筑的外壳,陵区内甚至是大众健身娱乐的场地。粗糙不堪复制,反而永远破坏了永昭陵之前的历史沧桑感。而那些没有被现代人开发利用的田野宋陵,才是最值得一看的。

宋陵石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包括永安、永昌、永熙、永定四个陵。中期包括永昭、永厚两个陵。晚期包括永裕、永泰两个陵。每个陵的石雕各有特色,给人感觉都不一样。

早期宋陵石雕纵向继承了唐代气魄雄伟,刀法简练的特点,横向受到了佛教雕塑及绘画等的影响,简练中追求精细,写实中亦有夸张,既注意大的体积又注意局部效果,既不失神似又力求形似。可以说宋陵石雕的艺术风格至此已奠定基础。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一片宏伟气象,石雕制度已经完备,上承唐、五代,增设了象与象奴,石象躯体庞大,纯朴可爱,象奴发短卷曲如非洲人。碑形浮雕瑞禽也是宋陵独有,它上继唐陵的驼鸟浮雕而加以丰富发展,马面、龙身(有鳞)、鹰爪、凤尾,背景衬以山岳,小兽出没其间,与之呼应。角端也是首创,它概括了南北朝到唐一些“神兽”(如麒麟、天禄、翼马等)的特点而加以变化,头如麒麟,独角,但上唇特长,狮身,有翼,四爪,表现了宋代“神兽”石雕的特色。石羊颈部修长伸出,作高瞻远瞩之态,表情温驯,体态俊美。仗马与控马官,既继承唐陵石雕又有发展(一般唐陵马旁仅一控马官,此增加为一对)。仗马显得雄姿骏健,丰满圆润,比例准确,刀法洗练,为宋陵同类石雕中之杰作。镇陵将军头戴二梁冠,虎背熊腰,两手拱前,拄宝剑,气概轩昂。其面部刻划右颊比左颊略为窄瘦,正面看去似乎不大舒服,但因透视关系,祭陵者由南向北一路走来,所见到的将军脸面,眉目生威,侧视行人,全无不当。赵光义作为太祖之弟继掌政权,试图超越前人,虽未达到预期目的,但为中原内地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安定的环境,经济有较大进展,所以永熙陵规模与石雕气魄都超越永昌陵而成为早期的代表。永熙陵石雕作品更加高大,人像面部丰腴,表情威严,给身临其境者以赫赫压人之感。其体型头大身粗,比例不合,但近前仰视,更加强了躯体伟岸之感,而头与全身的比例也恰到好处。这种根据透视需要而加以变形的表现手法,是继承唐代佛教雕塑的传统。雕刻技法上刀法细密,写实倾向加强,个性刻划也较为突出。石羊轮廓清晰,形象优美,无论造型与雕刻技法,为宋陵雕刻之上乘。当地群众有句顺口溜:“东陵(永裕)狮子,西陵(永泰)象,滹沱(永熙)陵上好石羊”。东侧的客使,布包头,大耳环,高鼻深目,手捧珊瑚与宝瓶等,似西亚阿拉伯民族形象。西侧客使,戴平顶冠,手捧印,似东亚朝鲜、日本等国形象。人像的表情刻划,强调对于墓主去世的哀伤之感。镇陵将军盔甲上的纹饰开始丰富细致两胯处浮雕去龙纹与虎头怪兽……,总体来说,永熙陵石雕开始更注重细节,造型上不求准确而求气势。宋真宗是个善于辅张的皇帝,他伪造“天书”,举行“封禅”,并大兴土木,建造宏丽的玉清昭应宫,相应地促使壁画、雕塑方面有所发展。其陵墓的建筑也规模壮阔,永定陵地处旷野,两旁没有村舍,远观益显其气势。角端躯体壮伟浑厚,石虎高踞,伸卷尾于前。石刻纹饰较永熙陵增多,如走狮,气势雄健,其鬣毛等细部都有细致刻划,身披铁链,张嘴作怒吼之状。人像方面,文臣脸型清俊,两眼下视,嘴角略微下垂,在忧戚的表情中带有庄重。武臣与镇陵将军,方头大脸,肌肉发达。宫人与内侍,眉目俊秀,有的手执球仗,有的执花骨朵成佛尘。客使形象与手捧诸物,大致继承前代,其西侧由南往北第二人头戴鸡冠帽,耳戴大耳环,赤脚,肩披斗篷,手捧犀牛角,象似来自南洋的使者,形象比较突出。

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采取守成的政策,边境却保持相对安定。宋初广泛吸收地主阶级文人参与政治的政策,至此也看出其积极的效果,历史上著名的包拯就活动在这个时期。而以欧阳修知贡举为代表,掀起古文运动高潮,诗、词、绘画、雕刻都有很大的发展。就宋陵石雕来讲,正是由早期向晚期的过渡,也是宋陵石雕风格的形成时期。仁宗的永昭陵和英宗的永厚陵,石雕风格很为接近。特别是人像雕塑方面变化尤为明显:完全摆脱了早期所受晚唐五代的影响,由粗壮厚实、肥胖壮健(有时近于臃肿)而向晚期的不胖不瘦、修长俊美过渡;其形象刻划有所加强,文臣突出其雍容不迫,有的微作弓背之态,以表现其文静和彬彬有礼。永昭陵的镇陵将军,也老成持重,着重刻划其内在的力量涵蓄与哀戚的神情,没有横眉张目之感。永厚陵的文臣像,更是显得温文儒雅,人物衣纹用平刀法结合线刻,能结合体积变化,显出袍袖的高大厚实和形体的转折。

到宋神宗赵顼接位,宋朝统治危机日益尖锐,于是有王安石变法。其间变法派和保守派争夺十分激列,最后以变法失败告终,而北宋的统治也由此日益走向下坡路。哲宗亲政又复新法,但很快去世。到徽宗时期,虽也提出恢复,而“新法”已经变质,徽宗赵佶与蔡京的腐朽集团,大肆搜刮挥霍,民族矛盾、阶级斗争日益深化,农民不断起义,金兵南下,徽、软二帝被掳,北宋终致灭亡。

然而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并不划等号,其发展是非曲直错综曲折的。由于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绘画上郭熙山水画派的革新,崔白、吴元瑜花鸟画也摆脱北宋初期来的黄氏体制出现新貌。徽宗时期的画院达到空间繁盛的时代。书法上的苏轼、黄庭坚、米芾,也正是在这时形成了能够代表宋代的时代风格。在雕刻艺术上,北宋到了神宗、哲宗、徽宗时期也完全臻于成熟了。永裕陵,永泰陵石雕是宋陵石雕最为突出的艺术精品。

这个时期的动物雕刻,除了以前的注意动势与细部刻划以外,也注意到神韵,风韵的表达。永裕陵走狮不但比例准确,摇头摆尾,注意其神态的夸张、甚至拴在颈旁搭到背上的铁链,也与整个狮子的动势相配合。永泰陵走狮长腿壮身,悲容满面,雕刻技法达到宋陵石雕狮子的艺术顶峰。永泰陵石象眼眶的皱纹等细节刻划都非常细腻,连辔勒形成的皮肤凹陷都有生动的表现,使大象温驯朴厚的性情更为突出。杰出的工匠师们征服了顽硬的石头,赋予作品以强烈的生命力。瑞禽浮雕姿态多变,疏密交错,给人以整个都在动的感觉,并打破碑形外框的平直,在直线中具有曲线美,尤为宋陵浮雕中的珍品。文臣的身躯在全部宋陵石雕中特别显得修长苗条,脸型不胖不瘦而俊秀,表情刻划没有停留在哀戚的程式上,而着重刻划大臣的深谋远虑,或者风度潇洒,飘飘闲雅,强调内心精神状态的刻划,这些都达到一定的深度。在刻划人物面部时,额丘、眉弓、额骨、下额等解剖结构点都能准确把握。且围腰玉带的细部都透雕刻出精致的人物花纹。镇陵将军的形象肥胖丰满,而宫人则表现的眉清目秀,亭亭玉立,端庄而俊美。客使雕刻也能突破前代,获得杰出成就。永泰陵的客使,头戴毛毡翻沿尖头高冠,上装下沿呈弧形如今所见“西装”,袍服下垂如裙而多褶纹,形象极为写实。另一客使,两手拱于胸前,腰围布带。衣纹处理不用平刀法的直线条,而是自由圆转,贴身,衣纹与形体的关系,表现极为写实,有丝绸的柔滑感觉,这种技艺尤为他处所不及。

这些大臣将军、使者以及内侍、宫人,犹如在宫廷之中,各就各位,既表现了各个个体的形貌特征,又能体现整体的统一和相互的精神联系。整个说来,象是对宋陵石雕作一总结,已经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地了。如果说还有缺点的话,则晚期宋陵石雕在达到艺术形式的完美之后,早期的壮建宏雄豪迈气势却显得淡薄了,不过这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历史并没有对北宋皇陵留情。“近闻索虏日相残,秋风抚剑泪丸澜。洛阳八陵那忍说,玉座尘昏松柏寒。” 北宋末年,金在中原扶植的“大齐”皇帝刘予元子刘麟。曾对北采皇陵进行大规模盗掘,金朝占据中原后,陵墓区又遭进一步毁坏,陵墓建筑彻底毁坏,珍宝被盗掘一空,甚至墓主的尸骨都荡然无存。元朝时候,遭更大破坏,陵区“尽犁为墟”。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命加以修耷,“禁人樵采”。清朝年间,又分民户看管,减免其赋税、劳役。到1982年,国务院公布北宋皇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宋陵并没有完全安全,直到1995年,还有几个贼将永泰陵的一尊文臣的头像盗割走。历经周折,这尊头像终于在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的时候还给了中国。虽然头像被保护起来,但可以说这尊头像永远的与身体分了家,虽然这样的情况不计其数。 

毁掉历史遗迹实在太容易,从北宋皇陵留下的几百件珍贵的石雕来看,北宋皇陵既无奈又幸运,在其后的南宋皇陵便被毁的片瓦无寸。田野中的平和与萧条,那种景象让人遥想,宋陵的石雕一直能守侯下去,而我们不能。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