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风行天下之蔡侯纸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蔡侯纸的诞生

历史的烟云湮没了当初蔡伦造纸的痕迹,但仍在偃×缑氏镇陈河村一带留下了造纸河,在首阳山镇留下了前纸庄和后纸庄。这些河流的名称和村庄的名称是无言的历史见证,我们仿佛看到了1900年前那一幕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历史场景。

当时,身为宦官的蔡伦担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这使蔡伦的聪明才智有了用武之地。汉和帝十分赏识蔡伦的才干,窦太后去世时,他下令由蔡伦监制所有金、银、铜、铁陪葬品。蔡伦经常来到生产第一线,虚心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并大胆进行创新,由他监制的陪葬品堪称精品,后世工匠争相仿效。

蔡伦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当班固获罪下狱致死、其妹班昭续写《汉书》时,蔡伦目睹了以竹简载文立说和传阅的不便。虽然那时已经出现粗糙的麻纸,但不适合写字。看到臣子们向皇上呈献的一卷卷沉重而且不便阅读的竹简奏折,蔡伦发誓要造出一种轻便实用的新型纸。蔡伦试用树皮、麻头、旧布、破渔网等材料,采用捣、锉、煮、抄等方法,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用植物纤维制造的书写用纸。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其造纸之事奏报朝廷,受到汉和帝的称赞,从此造纸术开始推广全国。因他后来被封为龙亭侯,所以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由于原料取材方便,价格便宜,这种纸很快传播开来。

不容置疑的历史定论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发明造纸术已成历史定论,所以蔡伦一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但是,最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西汉一些墓葬中发现了若干纸状残片,于是就有人断言:早在蔡伦之前的二三百年就有了纸张,蔡伦只是造纸术的改进者而不是发明者!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 

对最近几十年出土的若干西汉纸状残片,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所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认为西汉一些墓葬中出土的纸状残片不是纸,而是衬垫在铜镜下的废旧麻絮物。所以有专家认为:从西汉墓葬中出土的纸状残片,还不能认为是植物纤维纸,仅仅依据少数纸状残片就推翻历史定论是轻率的。

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古代也使用各种各样的纸,如纸草纸和羊皮纸,但只有用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其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的工艺流程是:将植物纤维经过剪切、沤煮、舂捣、加入或不加入辅料、抄造成型、干燥、制成符合书写或某种用途的薄片,即纸张。没有经过这些造纸基本步骤处理过的纤维薄片,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纸。当然,蔡伦可能会借鉴并总结当时人们的实践经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蔡伦是一个集大成者,造纸术在他手中有了质的飞跃,即用植物纤维经过特殊工艺制造出纸张。这种纸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蔡侯纸,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历史定论的佐证。

一系列典故背后的沉重与无奈

蔡侯纸在京都洛阳问世后,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在文字产生以后,人类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书写材料。尽管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自己的“高招”,但这些书写材料均难以和蔡侯纸相比。

约4000年前,古巴比伦人用木棒在潮湿的泥板上书写符号,然后将之晒干或烘干以便阅读和保存。古埃及人将自己的文明和智慧记录在尼罗河畔盛产的纸草上。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人把自己的智慧结晶记录在白桦树皮和贝叶上,欧洲、中亚及阿拉伯人将羊皮剥下来刮薄、风干后用以书写记事。

中华民族的文字历史始于结绳记事,接着出现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或兽骨上的甲骨文。商周时期,人们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或刻在石头上,这就产生了钟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竹片、木片书写记事。记录文字的竹片被称为简,记录文字的木片被称为牍。少数贵族则把帛等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

从春秋末期到东汉时期蔡侯纸问世,人们主要靠简牍行文记事。孔夫子晚年特别爱读《周易》,读了一遍又一遍,那串联竹简的牛皮绳,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韦,被他翻断了多次,于是就有了“韦编三绝”的美谈。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惠施的人,外出讲学需要带讲课资料,结果惠施拉了整整五马车资料,于是人们就称赞他“学富五车”。秦始皇虽然残暴,但也是个勤奋的皇帝,他“日阅公文一石”,一石相当于现在的60公斤,读这么多公文也真够他累的了!西汉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呈报的一篇奏章用了3000多片竹简,据说汉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没有纸的日子里,读书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是一件十足的苦差事!帛、绸虽比较轻便,但价格昂贵,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

蔡伦发明造纸术和蔡侯纸的问世,使中国人彻底摆脱了笨重的简牍的羁绊,并催生了印刷术,中国的文明传播手段从此有了质的飞跃。

以洛阳为中心的传播网络

蔡侯纸问世后,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洛阳,纸张的需求量非常大,洛阳的造纸规模应该是比较大的,但与人们的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直到西晋初年,造纸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还处于简、纸并用时期,大多数地方纸张供应仍不足。西晋文学家左思花10年工夫写成《三都赋》后,由于文字优美,洛阳人争着买纸抄写,洛阳纸商乘机抬高纸价,牟取暴利,便有了“洛阳纸贵”的典故。

随着时代的前进,造纸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逐渐普及,并开始向南方发展。西晋灭亡后,中原士族和手工业者大量南迁,把中原文化和先进的造纸技术带到江南,后来传播到长江上游和广西、贵州等地区。南北朝时期,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南部以及广州都形成了造纸中心。

唐宋时期,蔡侯纸的产地迅速增加。随着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和传播,造纸术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

一张世界文明路线图

造纸术在国内普及的同时,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造纸术出国的第一站是朝鲜半岛。公元384年,东晋名僧摩罗难陀带领一支队伍,从山东启程渡海来到百济国(在今朝鲜半岛),向百济国王献上大量书籍,还介绍了造纸的方法,被国王奉为上宾。此后,造纸术在朝鲜半岛落地生根。

把蔡侯纸传到日本的是百济国一个名叫王仁的人。当时王仁携带大批用蔡侯纸作为书写材料的书籍,令日本国王惊叹。于是,他聘请王仁为太子的老师,把他留在了日本,但日本人还是没有学会如何造纸。直到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来到日本,才把造纸术教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立即下令在全国推广,并派人到中国学习深造,从此日本开始了造纸的历史。

唐代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但从印度取回的经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贝叶上。后来,中国和尚陆续到印度取经,也把中国的纸张和造纸术带到印度。11世纪末,造纸术在印度普及。

阿拉伯地区与中国远隔千山万水,丝绸之路是彼此联系的纽带,来往的商人经此路线把蔡侯纸带到阿拉伯地区,东方的智慧结晶让阿拉伯人大开眼界,但他们一直不知道纸是如何造出来的。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唐朝与大食(古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恒逻斯城附近(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展开了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阿拉伯帝国俘虏了一批唐朝士兵和造纸工匠。阿拉伯人如获至宝,就在恒逻斯城附近建起了一个造纸厂,在中国工匠的教授下学会了造纸术。此后,造纸术便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开来。

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非洲人和欧洲人也相继学会了造纸。1150年,西班牙的沙迪瓦城建起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时距蔡伦发明造纸术已经有1000多年了。此后约500年时间里,造纸术在欧洲广泛传播,并于16世纪下半叶传到了美洲。到19世纪,澳洲也办起了造纸厂,蔡伦发明的造纸术至此传遍了全世界。

造纸术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文明传播与发展,蔡伦的名字也随着造纸术传遍了全球,并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和人类登上月球的伟大探索相提并论。美国科学家迈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一书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

蔡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为我们创造了物美价廉的文化传播载体——蔡侯纸。对此,著名历史学家徐金星自豪地说:15世纪前后发端于意大利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孕育了近代的欧洲文化,从而产生了近代的自然科学,而光辉灿烂的东汉文化却比它早了千余年!科学文化的进步,具有特别明显的连续性和传承性。由东汉到近代科学文化产生,人类进行了1000多年的积累和准备。可以说,没有蔡侯纸,而仅仅靠纸草纸、泥板、贝叶、羊皮等,就不会有近代科学文化的出现。蔡伦是我们洛阳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