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飞来飞去的蝴蝶(张仪篇)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张仪出身贫寒
没有苏秦的家
离开张仪墓,驱车20多分钟,便见到了偃×古都学会会长刘志清先生。他已经70多岁了,是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和副会长。
他一听我问的竟是如此“简单”的问题,便哈哈大笑起来。他说:历史是干什么的?历史是一种启迪,是一种教育资源,她的教育作用比她的标本作用更具现实意义。这里的老百姓,认定这里是苏秦张仪墓,一代代,一年年,传说了几千年,这就够了,就值得你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至于张仪墓是否在这里,那是考古学家的事了。
细谈起来,刘老先生说:前几年,是有几位历史学家提出异议,认为张仪与苏秦相差二三十岁,怎能同时成为鬼谷子的学生呢?但有关这两个人的故事很多,譬如说张仪听讲时一听就懂,而苏秦却听不懂,却又很用功等等。总之,老百姓爱说这些故事,那就让老百姓说嘛!故事的作用,在于明辨是非,启迪后学,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不必非要较真儿。譬如全国有6座伯夷叔齐墓,2座田横墓,关羽的墓也有好几个,老百姓只管去烧香磕头,并不需要一一澄清。
辞别了刘老先生,我又向这里的老百姓请教,大家讲起来可是“有鼻子有眼”的。他们说:张仪小时候家里很穷,赶不上苏秦家底厚。苏家经商,很有钱。苏秦第一次出去施展本领,他爹问他:“给你千金,够了吧?”苏秦回答:“百金即可,您就听我的好消息吧!”结果他到了秦国,人家根本不听他那一套,只好灰溜溜地回家来,穿得很破,弄得父母、妻子、兄嫂都不搭理他。
而张仪家里很穷,但他很懂事,小小年纪,就对他的母亲很孝顺。他到鬼谷子门下学习的时候,几乎什么行李都没有。鬼谷子当时隐居在今天汝阳县的云梦山里,他对学生要求苛刻,苏秦张仪“三更灯火五更鸡”,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苏秦先下山,游说秦王搞“连横”,秦王不听,苏秦就很生气,说:我从此与你秦国作对!于是他不搞“连横”了,开始搞“合纵”,并说服张仪,让他到秦国“卧底”,以便将来里应外合,打败秦国。
苏秦很快在燕国走红,赢得无数金银。他与张仪见面,为即将赴秦的张仪饯行。但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自己坐在高堂华屋里,吃着大鱼大肉,却让张仪坐在角落里,吃一些粗食。张仪受了刺激,心想:我才不做你的卧底呢!我要自己奋斗,干出一番事业,让天下人瞧瞧!
张仪的运气不好
刚到楚国就被打个半死
张仪的口才比苏秦还要好,他刚开始游说各诸侯国时,先到了楚国,但他的运气不好,恰好遇到楚相国丢失了一块玉璧。大家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张仪最可疑。为什么怀疑他呢?因为他是刚来的,而且那张嘴能说会道,不是他还会是谁?
抓起来问罪!鞭打拷问,用尽酷刑,看他说不说!这下张仪可惨了!幸好他那张嘴能说会道,说来说去,终因证据不足,被释放了。
被打得半死的张仪,感到受了奇耻大辱,满怀怨气回到家里。见到妻子,本想得到一些安慰,没想到他的妻子张口就讽刺他:“夫君呀,我以为你读书游说天下,肯定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可是,你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当初嫁给你,算我瞎了眼!”
张仪倒是很幽默,他嘴巴一咧,笑着说:“老婆,你先不要埋怨,快看看我的嘴!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妻子也被他逗笑了,说:“你的舌头要是不在了,你咋还会说话?”张仪笑着说:“好了,只要舌头还在,我还能游说天下,怕个啥!”说完,昂首出门。那意思是说:等着瞧吧!凭我三寸之舌,可定九州乾坤!
张仪这小子,真不简单!天大的屈辱,竟然一笑了之。若干年后,张仪执掌秦国相印,威震诸侯,名垂史册。若是张仪当时吞不下这屈辱,何谈后来的发展?他能屈能伸,能大能小,不与楚相国争是非、打官司,不做那种以卵击石、自取性命的傻事。他与苏秦不同,苏秦落魄之时,受到家人奚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愤怒压在心底,不吭声,发愤读书,但内心毕竟不舒服。可人家张仪,面对妻子的挖苦,只是一笑了之。若是他从此消沉萎靡,破罐子破摔,历史岂能“留下”张仪这个人?
张仪暗暗地舔了舔伤口,重整旗鼓,开始了他拆散六国联盟的行动。
张仪的才华令人望尘莫及
他用舌头拆散了六国的联盟
自从孙膑设计打败魏国军队之后,魏国就失了势,秦国却越来越强大了。秦惠王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怎样对付秦国的进攻呢?苏秦在那边大搞“合纵”,帮六国出主意,联合起来抗秦。
而张仪呢,在楚国受了皮肉之苦,从此恨透了楚国,发誓今后要与楚国作对。他来到最强大的秦国,凭着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
这时候,六国实行“合纵”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了。公元前318年,除了东海边上的齐国以外,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这是一次主动的出击,也是“合纵”后的一次军事大演习。但仗一打起来,五国各怀心思,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内部矛盾不断,各国军队不肯齐心协力,终于经不起秦军反击,失败了,五国联军溃散了。
在这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想:要实行“连横”,非得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实施他欺骗楚国的伎俩。
张仪到了楚国,先拿出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的宠臣靳尚,通过“走后门”,他见到了楚怀王。
楚怀王知道,眼前的张仪,已不是当初在楚国挨打时的那个张仪了,如今张仪才华盖世,名声很大,必须好好接待他,于是就虚心地向张仪请教。
张仪察言观色,慢慢说道:秦王特地派我来与贵国交好。如果大王下决心和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愿与贵国永结友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经张仪这么一说,马上高兴地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非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
楚国的一些大臣鼠目寸光,听说有这等便宜之事,也都向楚怀王祝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对楚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做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那才叫怪呢!再者,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的六百里土地真正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
但楚怀王看到肥肉,就忘了“减肥”,他一味地听信张仪之言,听不进去陈轸的忠告,一方面跟齐国绝交,一方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那六百里地去了。
消息传到了齐国,举国震惊,齐宣王很生气,他想:楚国咋能这样背信弃义呢!他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王,说楚国不讲信义,早晚是你们秦国的隐患,咱们一同进攻楚国吧!
而这时,楚国的使者正屁颠屁颠地来到秦都咸阳,准备接收那六百里土地。万万没有想到,张仪翻脸不认账了!张仪故意打马虎眼说:“不对吧?我没那样说呀!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里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楚国使者一听,当时头就大了,气鼓鼓地跑回楚国向楚怀王报告,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楚国誓死要雪耻,发兵十万攻打秦国。秦惠王也发兵十万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结果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下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弄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元气大伤。
张仪用欺骗的手段制服了楚国,使楚国失地千里,军威士气大打折扣。秦国趁机把汉中、关中、巴蜀连成一片,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最重要的是,秦国能把楚国这样的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使其他几国都感到不寒而栗,从此,秦国的势力影响到中原,占领了函谷关以东的重要据点。秦国这样一来既便于防守,又便于进攻中原,因而更加强盛起来。
这样一来,时人都认为张仪比韩国、魏国的国君还要厉害。张仪也因功受封,赐号“武信君”。但张仪心里明白:战争不是解决争端的最终手段,他找到秦惠王说:“我们虽然战胜了楚国,捷报频传,但楚国人怒气很大,总会拼死来抢夺汉中的,不如我们还他一半汉中土地,以平息怨恨,安抚边疆。”
张仪就是这样,能毫不客气地夺取别人的东西,也舍得大大方方送给别人礼物。有时候,他是个十足的小人,翻脸不认人,无赖的面孔令人憎恶;有时候,他又以大国使者的身份,冠冕堂皇,落落大方地出现在外交场合,风度翩翩。
张仪在“收拾”了楚国之后,又先后到齐国、魏国等地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历尽艰辛,终于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为后来秦国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勋。秦惠王死后,秦武王上台,张仪不被秦武王所信任,只好离开秦国回到了魏国。在魏国当了一年的相国后,寿终正寝。张仪没有像苏秦死得那样惨烈,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