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孔仲尼入周问礼洛阳历史故事18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中国自古为文明礼仪之邦。自黄帝开始,就有了礼制。夏商两代继承发展为夏礼、殷礼,西周周公集三代礼制于大成,创制了灿烂大备、无所不包的《周礼》,周天子以《周礼》治天下,奴隶制走向繁荣,国力达到鼎盛。至春秋,诸侯争霸,互相争伐,杀人盈野,礼崩乐坏。人们饱经战争之苦,渴望结束这种野蛮的时代,重建文明礼仪的社会秩序。

乱世之中,鲁国出了一个非凡之人。这个人姓孔名丘,字仲尼。孔丘三岁丧父,家道中落,由母亲一手抚养成人;孔丘自幼天资过人,勤学好问,尤其是对礼制特别关心。他所在的鲁国本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国,这里依然保留着周代礼制的遗风,因而孔丘对周礼有所了解。他的妻子是宋国人,宋国是殷商后裔微子的封国,那里仍然有殷礼的遗风,孔丘到宋国参加过葬礼,了解了一些殷礼知识。通过对殷礼、周礼的一些了解,孔丘意识到,礼制对于社会治理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没有礼制的社会,必然要天下大乱。而礼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要治理礼崩乐坏的现实社会,就要有新的礼制出现;而这新的礼制,必然要有新的知识来构成。因此,孔丘留心学习音乐、军事、天文、地理、数学各方面的知识。到三十岁时,他已经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问家了。鲁国有不少青年向他拜师学习,尊称他为孔子,这样,孔子的名字在鲁国就传开了。

孔子认为他对周礼的了解太浅薄了。洛邑是周礼的诞生地,又是周文化的中心,他有必要到洛邑去学习取经。他把想法告诉了鲁国国君。鲁君表示大力支持,供给孔子三辆车、两匹马、一个仆人。于是孔子千里迢迢来到周都洛邑。他亲自拜见了东周史官老子。老子听了他的来意,不紧不慢地说:“你问的那些事早巳过去了,周公这样的圣人骨头已经朽了。只有圣人说过的话还留在我们的耳边。不论要干什么事,都要看条件是否允许,条件允许,他就行得通;条件不允许,他就白辛苦。即使品德高尚的人也是这样。我听说,高明的商人深藏而不露,品德高尚的人表面看着很愚笨。对于您来说,要克服您的骄躁之气,克制您的欲望,因为这些对您的身心无益。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不可逆时而行。我要告诉您的就是这些。”孔子辞别了老子,他对随从说:“鸟、鱼、兽能飞、能游、能走,但是鸟怕丝网,鱼怕线网,兽怕绳网,至于龙,不知道是怎样乘风上天的?不知什么东西可以拦住它?今天我见了老子,就象见了龙一样,真是神秘莫测呀!”

孔子又去请教音乐大师苌弘。请教完毕,孔子告辞而出。苌弘对在座的刘文公说:“我观察孔丘,这个人有圣人之象,开口先称先生,举止礼貌谦虚敬人,博问强记,知识渊博,言行举止不同于常人。我想,莫非是圣人要出现了?”刘文公说:“当今周王室已经衰落,不要说孔子是个普通百姓,就算他是圣人,会有什么办法呢?”苌弘叹气说:“尧舜文武的传统,三代礼乐制度都被破坏得差不多了。这种局面该有圣人出来整治了。”不久,这番话传到孔子耳朵里,孔子说:“我怎能与上古圣人相比呢?我请教礼乐不过是个人兴趣罢了。”

孔子带着随从去瞻仰明堂。尧、舜、夏桀、商纣,前代仁主和暴君的画像都有,有的面善,有的面恶。孔子明白:这就是朝代兴废的警戒!接着是周公辅佐成王摄政的画像,只见周公手抱成王,背负大斧,面孔向南对着前来朝拜的诸侯。孔子凝眸而视,一边看一边想,他对随从说:“这就是西周兴盛的原因啊!”之后,去参观了周太祖后稷的庙堂。在庙堂右侧台阶之上,有站立的金人,紧闭着嘴唇。金人背上刻着铭文:“这是古代说话谨慎的人!记住:不要多言!多说话失败多,多管事,招来祸患多。”孔子对随从说:“你可要记牢!”

向老子请教了周礼,向苌弘请教了音乐,参观了明堂太庙,瞻仰了前代帝王的遗容,对礼制有了更深的理解,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孔子长叹一声说:“我现在终于知道,圣人为什么是圣人,帝乏为什么是帝王了。”

从洛邑回到鲁国,孔子的声望越来越高,连远方的人都来鲁国拜师求学,孔子的弟子竟达到了三千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