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乐坛—中州古韵—河南板头曲综述起源及其演变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河南板头曲”简称“板头曲”,历史上也有“中州古调”和“中州古曲”之称,就其体裁和演奏形式而言,它实际上就是“中州丝竹乐”。
“河南板头曲”原为“河南大调曲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小调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的,约在清乾隆年间大调曲子基本成形,而板头曲则在明末清初达到了一定的高峰,据传说当时已有百余首板头曲流传于民间。由于大调曲子形成并盛行于河南南阳,而当时的南阳又是秦、鄂、湘、川、广等地的水陆交通枢纽,且商贸发达,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品种必然会竞相云集,这就影响和促进了“河南大调曲子”及其“板头曲”丰富与发展。同时,他还随着中原文化的辐射性传播,对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广东汉乐”(旧称“广东客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而“潮州弦诗乐”至今仍以“中州古调”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个乐种目前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同时也在东南亚国家——尤其在华侨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板头曲”是完全附属于说唱的,在开板演唱之前演奏,当地俗称为“板头”,因参与演奏的乐器以弦乐器为主,故也有人称其为“弦曲”。它既有开场曲和前奏曲的意义,又可起到让乐师们活动手指和调整琴弦的作用。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量吸收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并通过历代乐师们的不断加工与锤炼,使“板头曲”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和完善,从而逐渐脱离了对“河南大调曲子”的依附关系,成了纯粹的民族器乐乐种,并自立于中华明祖的音乐之林。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中州乐坛—中州古韵—相国寺音乐
- 下一篇:中州乐坛—中州古韵—曹派艺术的主要特色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