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

“千金帖”的来历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12月0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西安碑林中有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其碑文与大慈恩寺寺内大雁塔下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碑文一样,出于唐太宗李世民之手,可是人们却把它叫做“千金帖”,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法师自贞观三年去天竺取经,经历西域十六国,搜集了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经,启程回国。贞观十九年达到长安,奉敕在长安弘福寺潜心译经。玄奘上书请求唐太宗为全部经文写序,太宗欣然应允。贞观二十二年序文写就,又由太子李治写了述记。玄奘和佛徒们认为这“序”是最有权威的“护法宝”,因而纷纷刻之亍碑石,以志永存传世。玄奘先请唐代名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书就,刻之于石,立于自己的藏经浮图——大雁塔下,因之世称“雁塔圣教序”。

与此同时,弘福寺和尚产生了一个更宏大的刻碑意愿,他(怀仁和尚)上殿面君奏道:“为了使陛下所书之序能永存于世,臣僧将邀请一位书圣来抄写序文,不知圣上意下如何?”“谁?”“草圣王羲之。”

“哈哈哈!”太宗龙颜大悦,“朕一生唯雅好王羲之大师之字,如能使前朝草圣由天而降书写碑文,朕当拜之为师,可惜此皆白日之梦耳!”

怀仁和尚正色地奏道:“非梦也!臣思之,只要圣上下一道旨,号令天下,广征王羲之墨迹,命臣僧辨识、精选之,还怕碑文不成吗?”

唐太宗闻言龙颜大悦,准了怀仁所奏,并封怀仁为征字刻碑总管禅师,专管征字、选字、集字和刻碑事宜。怀仁领旨后兴冲冲地走了。

于是怀仁便开始了这项费时、费事的艰巨“工程”。有时他获知某某人藏有王羲之的墨迹,不论路程多远,他立即上门求借;有的王羲之墨迹藏有者贪财,他便用重金收购。他不怕劳累地,从征集来的大量王羲之的墨迹中筛选集字,为此损害了健康,倒贴进不少银两资财也在所不惜。这是因为怀仁本身也是一位书法家、一个王羲之草书的爱好者,他的集字刻碑不完全是为了迎合太宗皇帝的喜好,而是当作一项书法事业去潜心从事的。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写成序文时开始,直到唐高宗咸亨三年,怀仁和尚整整干了二十四个年头方才完成了集字和刻碑的任务。因为在集字的过程中,为了补齐所缺之字,曾经在全国以重金征购,因此,历史上又流传了王羲之一字值千金的佳话,这块历尽怀仁千辛万苦所刻成的名碑也就获得了“千金帖”的美称。又因为碑额下方横刻着七个佛象,所以民间也有叫它“七佛圣教碑”的。

怀仁集成的这通“千金帖”---《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王羲之书法的特有风姿记载了玄奘法师天竺取经,繁荣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这通珍贵的名碑也是丝绸之路通中、南亚的最好佐证之一。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