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盛世收藏

盛世收藏

千奇百怪私铸钱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秘书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笔者收藏有一枚奇特的清代道光通宝钱,钱径20毫米,穿径7毫米,厚0.5毫米,重1.3克,黄铜质,熟旧的传世黑漆古色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此钱奇特之处是背无清代常见的满文,且钱文“通”之“用”字简化为两竖杠,而绝非铸钱缺陷所致。从其轮廓线条不匀称、穿孔毛糙、背无满文成了平背和钱文书法风格等分析,此钱属时下民间私铸品无疑。此道光通宝私铸钱却堂而皇之地背不铸满文字样,以平素面目出现,在历代私铸钱中还是较为少见的。
  清道光中期以后,外国银币逐渐充斥市场,“银贵钱贱”。道光朝廷铸钱常常亏本,白银与制钱的原有比价遭到严重破坏。史载,到1845年由原来银每两换制钱680文至800文,上涨到1600文至2300文。道光铸钱局便以铸行劣型小币以维持;另一方面致使一些铸钱局减少铸量或停铸。银贵钱贱的结果,导致各种私铸泛滥。《清史稿·食货志》载:时下私铸钱占市面流通制钱的一半。更有所谓的“风皮”、“鱼眼”、“灰板”、“水浮”等钱名称。清代还有以下较为奇特的钱名:卡钱(纳税厘用)、衣牌(衣服店用)、酱钱(酱油商用)、红钱(大钱)、青菜钱(其形两头尖小)等,造成社会上使用货币混乱不堪。还有什么“一九钱”(1000枚制钱中夹100个私铸钱使用)、“二八钱”(1000枚制钱中夹200个私铸钱使用)等类推至“对开钱”甚至“倒四六钱”。
  张志中《中国古币真假辨别入门》中说,同期的私铸钱,从其形制、文字都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通过人间漫长时间的交换,使之形成一定的磨损,出土品早已红斑绿锈,传世品则黑中透亮,论年限与同期官铸并无差异。但需说明的是,有的泉商以此高价兜售,蒙骗古币收藏爱好者,他们的说法是“出谱品”,这是古币收藏知识贫乏者的误区。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