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盛世收藏

盛世收藏

赏玉说德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当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之后,又有管子的“玉有九德”、苟子的“玉有七德”等说法,其核心内容也多是以孔子提倡的仁义道德为基础的。到了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使得“玉德”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和强化。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曰:“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若将其释译成白话,即“具有湿润的色泽,有如君子的仁德;表里如一,毫不虚假,有如君子的义德;敲击时声音舒扬悦耳,传播到远方,有如君子的智德;宁碎断而不弯曲,有如君子的勇德;切磨的棱角方正而不伤人,有如君子的絜德。”可见古人极为重视玉的质地与特性,尤其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备受古人的喜爱推崇,长期以来成为品德高尚,心灵纯洁的象征。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玉之诸自然属性中,温润是其突出的特点,这一点正与中华大地先民追求的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相吻合。这样玉之美与和善结合起来,以象征仁爱、和平、和谐。玉之温润特点,表达出了中华先民的美好心愿,并使之成为炎黄子孙最为钟爱之物。君子如玉,玉如君子,人们能不看重它吗这个说法太庄严了,尤其出自圣人之口,让玉本来已不低的身价更加百千倍上扬。更为重要的是,由儒家的老祖宗定性,认为玉具有君子的美德,这种对玉道德化的说法,使玉在中国具有了与其他国家玉文化内涵截然不同的深层区别。
    不过,把玉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玉器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与道德观结合,不是儒家的专利。如《诗经××8226;卫风××8226;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用制玉时所用的“切、磋、琢、磨”等工艺来形容君子的砥砺磨炼,把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比喻为圭和璧。再如《诗经××8226;大雅××8226;荡之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教导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慎于言行,要守身如玉。然而儒家首次从理论上给予了系统完整的总结,提出玉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德”,奠定了中国三千年来的玉文化理论基础。其后尊崇儒家思想的历代统治者、知识分子都以此作为用玉、赏玉、崇玉的根本依据,并以佩玉来比喻自己洁身自好,达到上述“德”之标准。此风所及,遍及全社会。儒家的“玉德”观,标志着中国玉器人格化理论的确立。而这种对玉所赋予的“人格化”内涵,在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玉文化中是看不到的。
    《礼记。聘义》中记载有弟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践氓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孔子曰:“言念君子,温其于玉,故君子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判,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掘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湾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仁者,精光内蕴,观其光者,垢灭善生,敬仰之心也”;
    “义者,廉而不锐,圆融无碍也”;
    “礼者,佩之坠下,自卑而尊人也”;
    “知者,缜密如栗,自知者明,己严外宽也”;
    “信者,乎伊旁达,触照其身,莫不安乐,不生疑惑也”;
    “天者,气如白虹,度量如海也”;
    “地者,精神见于山川,自然中自然相,返朴归真也”;
    “道者,其质纯洁,犹如雪山,虽入淤泥,清净无染,人所共修也”;
    “德者,玉璋特达,规矩方圆,不浮不沉,静而无躁也”;
    “忠者,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表里如一也”;
    “乐者,扣之声清悦耳,身心安定也”。
    这就是古人对玉的品评,也是对一个人做人的要求。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