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建筑>> 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

漫步欧洲的宫殿与园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奥古斯特二世的宫殿与公园
    18世纪整个欧洲都在谈论奥古斯特二世及其在德累斯顿的令人眩目的宫廷。他作为萨克森选侯和波兰国王,在金碧辉煌的宫廷里主持政事,这与他当时的巴罗克时代是相称的。他从1694到1733年在位期间,主持建造了有名的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和城外易北河沿岸无数的宫殿与宅邸。
    德累斯顿位于德国东南,是萨克森州的首府,这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它在奥古斯特二世统治时期的黄金时代里,由易北河上一个古老的商业城市改造成了华丽与典雅的中心。1945年2月,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德累斯顿城在一次轰炸中沦为废墟,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被毁坏。现在这座城市正在逐渐恢复往日的光辉。
    18世纪整个欧洲都在谈论强有力的奥古斯特及其在德累斯顿富丽堂皇的宫廷。在巴罗克时代,奥古斯特的宫廷生活相当奢华,他在位的39年期间,德累斯顿出现了许多美丽的巴罗克式建筑,整个周围地区都因这些富丽堂皇的宫殿与园林而生色不少。
    奥古斯特年青的时候就派人主要到意大利去找回大量关于建筑、艺术、政治和哲学的书籍,他充分学习利用这些资料,成为有杰出成就的政治家和建筑师。他担任国王之后不久,就开始忙于建造宫殿,首先在德累斯顿,然后在其周围地区。
    这些建筑有的原先只是用作庆祝活动的背景,后来成为永久性的艺术纪念碑。例如德累斯顿最重要的标志茨温格尔宫,就是为了庆祝他的儿子腓特烈•奥古斯特的婚礼,需要一个庄严的背景环境而建造的。茨温格尔宫建筑群使每一个见过它的人赞叹不已。
    奥古斯特还是年青王子的时候曾去威尼斯旅行过,他对建筑物在水中的倒影着了迷,例如他举行狩猎宴会的地方莫里茨堡宫,以及从德累斯顿沿易北河上溯几公里的皮尔尼茨宫。奥古斯特显然受到了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的启发。为此,他请来了法国建筑师。
    工程从1720年开始,那时奥古斯特的新想法层出不穷。他首先在易北河岸边建造了一座避暑的住所,叫作“水上宫殿”。当时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开始在欧洲宫廷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一切有关中国的东西都成了时髦。所以奥古斯特也特别指示要有中国生活风情的壁画,当然只是欧洲人想象中的中国风情。
    1723年,在“水上宫殿”的后面又建起了一座与它一模一样的建筑,叫做“山上宫殿”。这一巴罗克式园林取几何图形的样式,是宫廷举行露天庆典的场所。
    莫里茨堡宫是奥古斯特热衷于举行狩猎庆宴的场所,这儿是奥古斯特最心爱的住所之一。莫里茨堡处在一个有丰富猎物的地区,早在16世纪时这儿就建有狩猎的住所,但是原有的住房容不下国王的大批人马,于是从1721年起开始改建。奥古斯特对改建的结果很满意,把此地以罗马狩猎女神狄安娜的名字命名为“狄安娜堡”。无论朝哪个方向看,狩猎的主题总是很鲜明。
    曾经,奥古斯特一直梦再建一座凡尔赛宫,终于,在易北河上的格罗塞德利茨,他看到了实现其夙愿的机会。1723年,他花巨资买下了这座庄园,设计了新的方案,开始了耗资巨大的改建工作。但是奥古斯特的财力已渐不支,因为同时在其它地方如皮尔尼茨、莫里茨堡也在兴建工程。随着时间过去,建筑计划不断削减。当奥古斯特逝世的时候,他最初的计划只实现了六分之一。
    在易北河上能看到德累斯顿的美丽风景。1694年的时候,德累斯顿还是一座带中世纪色彩的城市,有城墙、岗楼和广场。1685年一场大火烧毁了部分城市。奥古斯特斥巨资予以改建,使之面貌一新。在奥古斯特即位波兰国王之后,已使德累斯顿跻身于德国最美丽的城市之列。
    除了建筑学之外,奥古斯特还对精细的金匠和烧瓷工艺着迷。当时瓷器很贵,只有在中国才能买到,因此欧洲各地都有人企图找到亚洲“白金”的秘密配方。当时有一位药剂师声称能找到制造金子的方法,奥古斯特便雇用他来充实已经空虚的国库。药剂师没有成功地制造出金子来,但却偶然地发现了制造陶瓷的新技术,从而可以为奥古斯特的国库提供迫切需要的收入。
    后来金匠约翰•梅尔西奥•丁林格从德国南部来到了德累斯顿,他出众的手艺使奥古斯特大为赏识,赢得了极大的器重。奥古斯特还专辟了一个房间展出他的财宝,让每个人都可以观赏和赞美。
    18世纪杰出的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奥古斯特宫廷令人眩目的程度在欧洲仅次于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宫廷,同时,在他以前还没有一位统治者对艺术的资助这样慷慨。
    这位萨克森选候兼波兰国王死于1733年,享年63岁。当时他并不在他所建的任何一座美丽的宫殿里,而是在华沙。他被葬在波兰,但他的心脏却被盛在一个精制的银盒里带回了德累斯顿。
    诗人歌德和魏玛园林
    魏玛作为1999年欧洲文化之都,成了国际注目的焦点。歌德故居对世界各地的来访者都有极大的吸引力。他在魏玛生活和工作了50年。本片介绍歌德一个较少为人所知的方面——园艺爱好者和景观设计人。他在魏玛及其附近留有许多这方面活动的踪迹。
    魏玛位于德国中部,属图林根州,是一个小城,却有着伟大的历史。它的城镇及周围可爱的乡村同200年前德国古典时代的文学艺术有密切的联系,至今仍吸引着大批来访者。在这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名字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1775年,歌德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被卡尔•奥古斯特公爵召到魏玛,魏玛当时是公国的首府,那个时候歌德只有26岁,但已被公认为一位诗人。从此他成了宫廷里一颗璀璨的明星,成了德国最负盛名的诗人。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不仅是位诗人,还是艺术家、建筑师和园林设计师。在他工作过和生活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设计痕迹。公爵当年只有18岁,他认识歌德只有一年。魏玛在那时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难以想象从法兰克福这个大城市来的诗人会长期留下来。但是事情发生了意外的变化。在年青的公爵和这位作家之间萌生了深厚的友谊。歌德尽管只比公爵年长8岁,但在生活和处世经验方面比较丰富,很快成了这位图林根国君的顾问与教师,根本不打算再离开这儿了。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促使他留下来,那就是夏洛蒂•冯•施泰因。她比歌德大将近7岁,结婚已经11年了,丈夫是公爵的掌马官。当她不在魏玛履行宫廷侍女的职责时,她就住在自己的家庭庄园里。这一乡间小城堡成了歌德最喜欢去的地方。只要时间允许,他就赶去见夏洛蒂。她是一个很有学识和文化修养的女士,歌德从她那里得到不少启发,他每天为夏洛蒂写热情奔放的诗。
    1776年公爵把一所匠人的旧屋连同所属的土地送给了歌德。它位于魏玛郊外的伊尔姆河畔,于是宫廷的客人成了魏玛的一位公民。歌德热情洋溢地按照自己的愿望改造了房子和花园。歌德花了一年功夫才把他在伊尔姆河畔的房子改造得合乎自己的心意。花园特别费功夫,要搬运土石,种植新的花草树木。在歌德的花园别墅与城里之间是河边的低地。诗人完成了自己花园里的工程之后,就着手按英国公园的风格对天然的河边草地重新设计,创造视觉的轴线,突出一些树丛。为了显示大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他营造了有浪漫色彩、象剧场布景一样的环境。从那以后,歌德一直热衷于设计景观,而且他的主意层出不穷。
    歌德喜欢大自然,也很会侍弄花园,所以夏洛蒂住在自己的城堡里,收到的不仅是歌德的信,而且还有花园里新鲜的产品。
    这位诗人还经常同另一位心爱的女士一起出入,她就是歌手、演员科罗内•施勒特。歌德在学生时代与她就有旧情。他安排科罗内来到魏玛,科罗内获得了宫廷歌手的终身职位。公爵也想做她的情人,而她成功地保持了与公爵和歌德两人的友谊,一直是那样一位美丽而不可能据为己有的朋友。
    冬天,歌德在花园里散步。从他的花园和房子里,穿过光秃秃的树枝,可以望见夏洛蒂•冯•施泰因的城堡。在他们往来的过程中他一共给夏洛蒂写了1600封信,它们被小心保存着,一直留到了今天。
    歌德作为公爵在国务活动方面的顾问,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的人物。他被认命为枢密大臣,相当于部长的职位,超过了不少老资格的廷臣。1782年他甚至被晋升为贵族。伊尔姆河畔花园里田园诗般的生活已经过去了,这位国家的大公仆有许多公务要做,这些公务把他拴在了城里。不过小小的花园住宅对这位诗人来说确实已经太小了,因为他同时也是一位大收藏家。
    今天任何一个来到歌德的花园房子的人都会觉得主人刚刚离去不久,室内的陈设大都同过去一样。他在魏玛的最初6年里,就是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他深情赞美大自然的诗篇大部分就是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地方写出来的。
    1782年,歌德搬到了适合其身份的上等宅邸里,那是公爵给他的。住进新居的第一个晚上,这位热爱大自然的诗人就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缺点。一天上午,歌德刚从意大利回来,在伊尔姆河畔的花园里一位年青妇女向他走来,她就是23岁的克里斯蒂安妮•武尔皮乌斯。当时她在一所小工厂里做工,父母都死了,她拿着一封信请求这位枢密大臣帮助他的弟弟,一位年青的作家。歌德马上喜欢上了这位女子,要克里斯蒂安妮再来看他。几天之后,自由爱情的纽带开始在伊尔姆河畔的花园房子里形成,多年之后有了一个幸福的结局。1806年,他们结婚了。
    跨越社会等级界限的婚姻引来了宫廷里人们的惊讶与嘲讽,但歌德毫不退缩。克里斯蒂安妮是一位好管家、好厨师,河畔与城里的花园和房子她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从城里住宅的书房和卧室看出去,可以看到大片花园,通过木头台阶可以直接走进去。这里是卡尔•奥古斯特公爵在魏玛的宫殿。它曾在1774年严重毁于大火,后来在歌德时期,按照古典派风格,模仿希腊和罗马建筑进行了修复。今天这里是一个博物馆,里面是魏玛的艺术收藏。歌德参与了修复方案的设计,他曾经苦于缺乏有经验的室内装修师,不得不到相当远的地方去请;另外,在资金方面也常常感到拮据,一再延误了工期。经过14年的建设和修缮,到1803年,公爵一家才得以迁回翻修后的宫殿。整个费用达到690000泰勒,这按当时的标准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款项。
    从宫殿向外看,可以看到伊尔姆河边的草地。这些草地正逐步按照英国当时流行并为许多欧洲宫廷所仿效的样式改造成为公园。毫无疑问,歌德在这里留下了他的痕迹。在访问意大利期间他的美学理想受到过古罗马的影响,但是公爵本人也常对设计提出一些新的想法。
    罗马宫位于陡坡上,在山峰与山谷之间,是公爵夏天的一个住处。卡尔•奥古斯特把它的建筑工程完全委托给了歌德。它的外表令人想起罗马或雅典的古代神庙,室内装饰也比较接近古典派风格。
    凡是到魏玛来访问这位青年公爵的重要来客,都要去向他的寡母安娜•阿马利娅表示敬意。把这座小城发展成为德国知识和文化的中心是她的理想,安娜Ÿ阿马利娅也确实为此打下了基础。她是魏玛知识精英圈子的核心,把有智慧的人都聚集在她周围。克里斯托夫•马丁•维兰德翻译的莎士比亚剧作给剧院带来了新的生气,剧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被任命为历史教授,哥特弗里德•赫尔德来到小城担任宫廷牧师,他们以歌德为首,为魏玛赢得了古典德国文化中心的美誉。
    从1780年起,公爵母亲在夏季主要住在这所庄园里。它距魏玛只有5公里,可以沿着河边树下平整好的小路到达。魏玛宫殿失火之后,公爵的部分家人搬到这里来住,对房子进行了改造,特别是按照英国园林的风格把花园布置得更自然,这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风格。为此安娜•阿马利娅下了很大功夫,其效果至今还令人赞叹。歌德肯定也运用了他设计伊尔姆河畔花园的经验,为这一神奇的人造景观出过主意。这些纪念碑,包括古典魏玛名人的胸像,使小小的公国始终洋溢着对“黄金时代”的缅怀。在这“树林流水剧院”的绿色背景前,宫廷的绅士淑女们纵情娱乐。枢密大臣本人专为这一舞台写了剧本。
    但是1805年欧洲爆发了战争,打断了这种田园诗般的生活。拿破仑企图征服整个欧洲,魏玛成了普鲁士对拿破仑作战时的总部。小城里住满了士兵。普鲁士战败之后,魏玛遭到了法国军队的劫掠。歌德在城里家中受到了法国士兵的威胁,但是英勇无畏的克里斯蒂安妮•武尔皮乌斯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了歌德。在法军劫掠过后不久,1806年歌德在魏玛宫廷教堂里,与这位多年来的同伴正式结了婚。
    到这个时候,伊尔姆河畔的花园和房子对歌德来说已经不是一件乐事,遭受战火劫难之后,就是宫廷高官也不得不压缩开支。1816年,克里斯蒂安妮•武尔皮乌斯去世。歌德陷入了绝望之中,他经常独自一人到花园房子里去。1828年,歌德在魏玛50年的朋友卡尔•奥古斯特公爵去世。歌德希望独自一人度过这段痛苦的时光。他躲到公爵的一处夏宫里去寻找过去的踪迹。在年少气盛的日子里,他同公爵一起在魏玛的这块土地上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在这里,这位德国古典诗歌大师的遗迹一直保留下来,直到现在。
    歌德俯视着河谷,这里原是沼泽,他朋友奥古斯特公爵在位期间改造成了湖边草地,他自己也曾积极参与此事。夏天,歌德在乡间庄园里度过了两个月,回到魏玛的时候,已经从痛苦中恢复了过来。歌德对他的朋友卡尔•奥古斯特公爵评价:“他给我的礼物是一般大人物很少给的,那就是:关心、信任、闲暇、土地、花园和房子。我对谁都不欠什么,唯独对他,我要表示深深的谢意。我各方面都匮乏,只有作为诗人还算成功。没有一位皇帝来找我,没有一个国王关心我,只有他是我的保护人,我的朋友。”
    1832年3月22日,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在魏玛他的寓所内与世长辞。从那以后,这座图林根的小城就一直同这个著名的名字联在了一起。这个名字使魏玛成为德国文化的中心,至今仍然每年吸引着大批的来访者。
    奥德河上的伊甸园
    赫尔曼•皮克勒亲王(1785--1871)是19世纪德国上层社会里最使人好奇又最令人费解的人物之一。他挥霍无度、不停地到处旅行,同时又热衷于园林设计,在德国东南部创造了一些英国式的园林。
    在德国东南部与波兰接壤的边界上,来访者可以乘一辆旧式火车,进入上一世纪的浪漫世界----皮克勒亲王的宫殿和园林。他是当时最使人好奇又最令人费解的人物之一,是一位集冒险家、浪荡子、著名游记作家,同时又是风景园林的热情园丁。
    他于1871年去世,是一个被同时代人毁誉参半的人物。他生活在普鲁士,但当时普鲁士人所推崇的美德如谦逊、顺从、节俭和忠诚在他身上几乎不存在。他虚荣,四海为家,债台高筑,爱追求女人,同时又热爱音乐与美术。几十年内他的越轨行为经常使欧洲贵族界吃惊。
    穆兹考宫殿正好位于今天的波兰边界,当时是一位乡间贵族的府邸,1785年皮克勒出生于此地。他初恋的对象是巴本海姆伯爵夫人露茜,一位贵族妇女。为了给自己的心上人和柏林的时髦人物留下深刻印象,皮克勒乘车来到首都,然后沿着漂亮的“菩提树下大街”兜风。唯一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车不用马拉,而是用驯鹿。很快全柏林都在谈论“那个发了疯的皮克勒”。
    1816年他同心上人露茜订了婚。露茜的父亲是普鲁士首相,一个仅次于国王的权势人物。他着手在穆兹考建造一个大花园,但这个宏伟的计划始终未能完全实现。按计划这一花园应成为英国式的景观,面积很大,完全自然式的,位于尼斯河河谷。
    为了建造新的花园,搬运了好几万吨重的泥土,包括从尼斯河开凿出一条引水渠,开挖人工湖,堆人造小山和移栽树木。对热衷于建造园林的亲王来说,幸运的是他未来的妻子出身富家。她收到的穆兹考的来信总是满纸温情,同时也不停地向她要钱。
    1817年,他们终于住进了这座宫殿,但是花园尚未完工。皮克勒不遗余力地为实现他的梦想而努力,他终于把自己和妻子的钱财都用光了。他的岳父冯•哈登贝格首相使他从伯爵升为亲王,这不仅提高了他的社会地位,而且还提高了他的借贷信誉。
    后来,他写了一本关于美化风景园艺的小书,用于介绍穆兹考花园最佳景点,题目叫《园林笔记》。皮克勒把他有关园林设计的观点全都写了下来,至今仍为人们所引用。在他看来,园林设计的艺术就是用植物进行建筑的艺术,他所取得的动人效果至今在穆兹考仍为人所共见。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个花园一分为二了,因为尼斯河成了波兰与德国之间的界河。战后不久,宫殿被大火焚烧一空,起火原因谁也不知道。能否有朝一日让伯爵的府邸恢复往日的辉煌,现在仍难肯定。
    1945年,尼斯河作为两国边界把德国面积最大的公园一分为二。但从1989年以来,波兰人和德国人一直在共同清理这座公园,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有可能把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823年穆兹考花园对公众开放时,皮克勒已年近40岁。他在这个小镇里建造了医疗浴场,意图在来洗温泉的阔佬身上赚一些钱。今天,这个地方仍被叫做穆兹考浴场。但是亲王的买卖并不成功。1826年,露茜同他离婚,但这并不意味着分居。他的妻子只不过是为丈夫再婚扫清障碍,好再去同最上等人家的阔女人结婚,其后她想在穆兹考安排某种“三个人共同生活”。
    皮克勒大吃一惊,接着非常高兴,这个女人同他真是天生一对。他在柏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物色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女人,设法同她结婚。但他在寻找阔女人方面并不成功。几年后他返回穆兹考时,仍然是既没有钱又没有老婆,因为他寻求巨额嫁妆的打算不幸败露,成了报纸嘲笑的对象。
    不过在穆兹考却有一个意外的惊喜在等着他:露茜把他从英国发来的信件通通收集起来,在一位出版商的协助下正准备印刷出版。这本书在1831年问世,书名叫《一位德国亲王的游记》。皮克勒想象力丰富的游记既然成为了一本畅销书,甚至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已经80高龄的歌德——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终于,皮克勒一家有了收入。
    后来,皮克勒又出发去旅行了,把露茜和她的花园扔在了后面。这一去,过了六年他们才见面。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北非,德国报界作了详细报导,其中最激动人心的是他在埃及的历险。他从埃及带回了一位年青的埃塞俄比亚女奴,他给了她自由。对此,露茜大为不满。1840年10月那位年轻的非洲女子在穆兹考去世,矛盾自然得到了解决。五年以后为了还债,他不得不卖掉宫殿和花园。新主人是荷兰的弗雷德里希亲王。
    皮克勒离开穆兹考,同露茜一起搬到父亲所在的小县城布兰尼茨。这时的皮克勒已60岁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没有欠债,但布兰尼茨的房子对他来说太简朴了。他又想在这里造一个风景优美的公园。皮克勒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土石工程,使平地出现美丽的轮廓。实际上他为这一园林景观一直工作到生命结束。
    布兰尼茨比穆兹考小,显得亲切,它的魅力在于自然。这个园林按英国风格把水与草地树木结合起来,颇为引人入胜。鉴赏家说它是整个欧洲最美丽的一座英国式园林。这个小小宫殿当时已经有100年了,皮克勒对它进行了修整,造了一个平台和一个花园直通水边。为了这些工程改造,皮克勒请了著名建筑师——格特弗里德•桑珀。他设计过德雷斯顿歌剧院和维也纳的城堡剧院。1847年,他为皮克勒亲王的热情所感染,便动手干起来。他按19世纪的风格对整个宫殿进行了改建,使之成为建筑中的一颗明珠,其地位至今依旧。
    130年后的今天,这个园林仍非常值得一看,特别是在春天。人们由起初的怀疑变成了为他们这位“发疯的”亲王而骄傲,因为他在荒地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皮克勒亲王的游记已经使他作为园林设计师的声名大噪,连柏林的皇宫都请他去指导。他成了风景园林设计方面的权威,他颇以此为骄傲。
    1850年皮克勒又忽发奇想,他在布兰尼茨挖了一个湖,用挖出的土在湖心堆起一座金字塔。当时他已经65岁,他要考虑与前妻露茜死后的安葬之地。他在这座金字塔里准备了可以装两个棺材的坟墓,如同法老们的坟墓一样,这一棺室最后将被封闭。皮克勒希望他们棺材的这一建筑能历1000年而不朽。
    1854年5月,他心爱的露茜去世了。皮克勒拼命工作,继续改善他的伊甸园。他在原有的金字塔旁又建了第二座金字塔,连国王和王后都从柏林来欣赏他的花园。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85岁高龄的皮克勒主动向国王请缨,因年事已高而被拒绝,他为此很不高兴。同年12月,他写了最后一篇日记:“艺术是生活中最伟大最高尚的东西,因为它是为人类的福祉而从事的创造。我以毕生精力尽我之所能在大自然里从事了艺术创造。”
    他为自己的死作好了一切准备。他亲自为自己的安葬作了最后的交待,然后用船把他的棺材运往金字塔。1871年2月4日他死的那天,正值冬季。人们只好在冰上架一座桥,然后把皮克勒亲王的遗骨安放在金字塔深处。露茜的棺木过了13年也被搬到了这里。
    波茨坦的乡间城堡
    彼得•约瑟夫•莱内是19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园艺师和园林设计家之一。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王室宫殿中,他曾为3位德国国王服务达50年之久,为建造他们的园林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愿望是:“我要让来到园林的人感到身心快乐,忘却一切烦恼。”
    彼得•约瑟夫•莱内是19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园艺师和园林设计家之一。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王室宫殿中,他曾为3位德国国王服务达50年之久,为建造他们的园林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愿望是:“我要让来到园林的人感到身心快乐,忘却一切烦恼。”今天,游客仍会在他设计的园林中流连忘返。
    莱内不仅建造新园林,而且充满热情地改造旧景观。他关注植树绿化,并且种植果木,将公众赏景休憩的地方扩大到湖边河畔,开辟曲径通幽的小道。早年,他曾在英国学习园艺,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影响到他后来的工作。在英国的学习使他懂得,一座园林永远不可能有真正完成的时候。
    莱内出生于园林世家,父亲和祖父从事的都是这一职业。1815年莱内遍游欧洲后回到莱茵兰,当时他的父亲正受雇在科布伦茨这座宫殿里工作。莱内也应聘到这里工作,任务是重新设计这些园林。他的工作大获成功,声名远播柏林。
    当时只有27岁的“园林工程师”莱内接到国王的诏书,来到柏林附近的普鲁士王室宫殿波茨坦,任务是帮助按现代风格修复已经开始荒废的王室花园。当时的国王是腓特烈•威廉三世,他是一位慷慨的君王。年轻的莱内满腔热情地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他很快便通过努力在柏林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18世纪建造的波茨坦王室宫殿周围有一座荒草没膝的“新园”,改造这里的园林是莱内接受的第一个挑战。莱内决定砍去多余树木,重现主轴线,使宫殿的正面显露出来。
    大理石宫是18世纪时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建造的来寻欢作乐的场所。这位国王也是普鲁士园林之梦的主要编织者之一。十九世纪的波茨坦是一个碧水环绕的地方。哈维尔河在这转了一个湾,温柔地环抱着波茨坦,然后又缓缓流入湖中。这片美丽的风景在热切期盼着一位设计师的生花妙手。莱内把重点放在这座行宫的周围环境上。
    正当他全力投身于大理石宫的时候,首相哈登堡亲王表示,他想在他的格利尼克宅邸附近的水边建造一座英国式花园,但这位首相不久就去世了,他的那片地产被皇室买下,送给国王的第三个儿子卡尔亲王。于是莱内有机会创造出自己梦想的景观。
    1824到1825年,他在这里种植了25000棵树,其中有果树,也有开花的灌木。他在绿化和布局方面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小径蜿蜒,景致不断变换。这使他的园林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氛围。
    格利尼克的新主人卡尔亲王对他的新宅十分喜爱,由著名设计师弗里德里希•申克尔设计的别墅表现出南欧风格的魅力。卡尔亲王因为长期和设计师申克尔、园艺师莱内讨论问题,自己也渐渐成了园艺行家。而且这种创造的冲动也传染给了他的父亲威廉三世国王。
    正是在这里,莱内开始了第一次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大规模设计,产生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杰作。此后他对四面环水的波茨坦皇宫一带的景观不断美化。他的设计规模之庞大,只有从天空鸟瞰才会看得更清楚。他按当时的时代精神,使风景和建筑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是一座迷人的岛上城堡,是十九世纪末的一位普鲁士国王送给爱妃的礼物。在莱内那个时代,这里有一个巨大的孔雀围笼,里面有400多只孔雀,看上去就象天堂乐园。莱内充分发挥风景设计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将岛上风景与波茨坦周围的风景融为一体。1830年,这里建起了棕榈温室,这样,人们在寒冷的北欧也能欣赏到热带植物。当时的柏林人对这座小岛也十分喜爱:到“孔雀岛”游览成了一项特别的家庭假日活动项目。1840年,威廉三世去世后,城堡和小岛的游人日渐减少,因为他的继任者威廉四世更喜欢呆在波茨坦的宫殿里。
    早在十九世纪初期的1825年,国王就为王储腓特烈•威廉买下了夏洛滕霍夫的一小处地产作为王储的圣诞礼物。它的景观设计由莱内负责,莱内为此制订了一项独特方案。
    这位王储对意大利有一种朦胧的罗曼蒂克式的向往,他梦想着能有一处古罗马风格的乡间庄园。建筑师申克尔设计了这一庄园,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波茨坦“白宫”。它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最杰出代表之一,再现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要将这处宫殿改建成王储的休闲之地,而且要将它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无论是对建筑师还是对园林设计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它的规划和建筑工作,以王储的要求和幻想为依据,前后持续了十年之久。王储经常对莱内的设计做毫不犹豫的更改。他称这里是他的“暹罗国”,他的自由王国,并且以他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地拿建筑史来作为自己的依据。
    不过,它最终还是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整体。莱内的特色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明显:将英国园林风格作为基本框架,以一种大刀阔斧的线条来构筑园内景观。一眼看去,一片片树木和一处处水面似乎都是浑然天成,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中人工的痕迹。园内的住房也设计成古罗马别墅的风格。刚刚访问意大利归来的王储又在原来简朴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座塔楼。后加的建筑越来越多,最后这座简单的园丁住房变得象一座豪华的古罗马别墅。
    波茨坦的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景观是一处传统的俄罗斯小村。莱内也参与了这个小村的设计建设。在1812年普鲁士抗击拿破仑的解放战争中,一个俄罗斯战士唱诗班来到了这里。1826年,国王命令为他们建起生活区。今天,这些俄罗斯歌唱家的后裔有三位仍住在俄罗斯小村。莱内被指派来规划这些园林。
    当时担任园林总管的莱内注意到了对面的小山。他说,如果选择那几处山坡,便可以在哈维尔河边建起两座并列的宫殿。几天之后,亲王和莱内一起骑马来到山上考察并对这儿的景色大为赞赏,之后宣布宫殿选址“非此莫属”。
    左侧的宫殿于1835年正式奠基。这座建筑仍申克尔设计。它仿照英格兰的温莎城堡风格,使人想起中世纪古堡,而且从这里可以俯瞰格利尼克花园。莱内负责花园的设计。但他却运气不佳,因为人工灌溉计划没有获得批准,种下的大片花草都枯死了。1839年,莱内被解除了这项工作。
    王妃更喜欢另一位园林设计师普林斯•皮克勒,他早在格利尼克园林的建造中就是莱内的竞争对手。在这里,他花了数年时间为奥古斯塔王妃建造了一座园林杰作。它的最精彩之处是花圃,在这里,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从春天一直到秋天,这里总是姹紫嫣红。
    让我们从波茨坦来到离它不远的普鲁士首都柏林。柏林市中心最大的公园——动物园仍在为这座都市提供绿色景观和新鲜空气。
    在波茨坦遭到失败之后,莱内受国王之命使柏林重现绿树浓荫的景象。当时,在工业化压力之下的柏林已不堪重负,从1810年到1840年,它的人口从15万猛增到33万。因此,需要在城市中心稠密的建筑群中加入绿地,以便给城市增加绿色。但是,莱内的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市政当局和房地产投机商最终阻止了他的计划,使之无法完全获得成功。但是,由于他的努力,今天从空中看去,德国的首都仍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它是十九世纪富有远见的城市规划的样板,今天的人仍从中受益匪浅。
    我们再回到波茨坦。1840年,夏洛滕霍夫的梦想家成功地登上了普鲁士的王位,成为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莱内终于有机会实现他早在1833年就为当时的王储设计好的“扩展计划”:与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师合作,他可以在人工景观内建造园林和花园。这一切都是由于得到了这位热爱艺术的国王的支持而成为可能,因为他掌管着国家的财政。
    这是弗里登斯克什教堂,也就是和平教堂,它是根据这位国王的要求按中世纪意大利教堂的风格建造的。莱内在近旁建造起花园。
    创作后期莱内在波茨坦最成功的作品完成于1850-1860年。当时在空间上已经受到更大的限制。甜橙温室的台阶就比较狭小。建筑师申克尔和他的弟子设计的石头建筑与莱内的绿色艺术品相得益彰。这一时期在风格上的整齐划一和对细节的注重明显反映出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的重要影响。
    这是林施泰德宫,一片宁静的乡村式建筑。它位于巨大的皇宫花园的另一边,人们一般不会注意到它。从1828年起,莱内为这一带的园林提出了一系列设计方案。
    1859年,威廉亲王异常忙碌。两年前他就担任了摄政王,因为他的哥哥威廉四世国王病重。林施泰德将建成一个远离尘嚣的静养地,花园和山毛榉林是它的屏障。1860年,房舍和花园都修建完成。但同年国王却去世了。威廉亲王成为普鲁士威廉一世国王,后来1871年战胜法国之后又成为德国皇帝。
    彼得•约瑟夫•莱内一生设计建造了150座园林和花园。他在晚年仍然十分活跃,1862年设计的科隆城市花园便是一个证明。今天,住在建筑稠密的科隆城区的人都喜欢参观这座园林。园林的设计图得到专门的保护,这使得今天的参观者对十九世纪的园艺理论能有一个生动的印象。
    在波茨坦,莱内将工作逐步分配给了他的年轻同事。这时他已经70多岁了,他非常希望到自己的家乡莱茵兰安度晚年。1865年10月,他又重返波茨坦。1866年1月,他在波茨坦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
    在莱内一生中,最具创造力的时期都是在为梦想家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服务,国王早于他去世,但这位国王生前已经为他的园林总管制作了半身像以表达敬意。这座雕像立于1847年,位于一片座古老的栎树林中,远离喧闹的人群。
    即使今天,莱内的园林仍然会象过去一样令这位国王高兴,而且他可能会说:“又到了修剪树木的时候了。”
    易北河岸的南欧风情园
    温室的产生源于北欧人――特别是生活在寒冷多雨地区的北欧人――对于温暖的南方,对于南方色彩明丽的鲜花和香甜诱人的果实的向往。今天的温室是几个世纪以来北方的人们在栽种南方植物方面进行的各种尝试的结果。这种尝试是16世纪时由荷兰人首开先河。
    修建温室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南方、对阳光和温暖、对色彩明丽的花朵和香气扑鼻的水果的渴望。在寒冷多雨的日子里,北欧人的这种渴望尤其强烈。
    很早以前,人们就想方设法保护异域植物。为使它们不受室外恶劣天气的侵害,人们把它们移到室内。棕榈温室可以说是几个世纪以来这种努力的顶峰。最先被带到北欧宫廷的南方植物是柠檬和柑橘,它们鲜艳的果实和淡雅的花朵象征着人们对温暖的南方的渴望。
    荷兰人在十六世纪时发现了在北欧种植柑橘树的经济价值。起初,冬天的时候他们将这种娇嫩的植物移到木头小屋里,后来便建起了永久性的建筑。这种建筑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的光和热。这种柑橘温室的墙壁用富有异国情调的绘画来加以装饰。它表明,人们对热带水果是多么推崇,而且为了种植这种植物,投入了多大的精力,遇到了多少困难。
    这是魏玛附近的贝尔韦代雷宫,贝尔韦代雷的意思是美丽的风景。它是一位公爵的夏宫,建于18世纪,德国最著名的诗人歌德曾住在附近并经常来这里散步。歌德也是一个充满热情的植物学家,对于这样一座能让他想起南方而且可以说正好位于他的家门口的柑橘温室,他异常喜爱。贝尔韦代雷柑橘温室内有许多来自热带的珍贵植物。魏玛的这些棕榈已经在这里度过了200多个冬天,它们甚至经历了战争的炮火。只要两周停止供热或不浇水它们就会全部死去。
    最初,主要是往来于大陆之间的商人将这些异国他乡的花果作为礼物献给北欧的君主们,但是后来珍稀植物的贸易成了一项获利丰厚的产业。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欧洲植物学家前往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搜寻各种植物,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欧洲植物的种类。17和18世纪的宫廷终于圆了他们的梦,使他们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奇树异果。
    管理宫廷柑橘温室的园丁负有重大的责任,他必须就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浇灌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做出正确的决定。要使这些异域的植物安全度过欧洲的严冬,这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位于德国东南部德累斯顿附近的易北河边,有一座宫殿名叫皮尔尼茨宫,它是当时的萨克逊王室的夏宫。萨克森选侯和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是18世纪德国最富有的统治者,他是巴罗克时代的典型代表:在他的宫廷中,生活意味着在尽可能具有异国情调的环境中无穷无尽的宴饮作乐,不管花费如何。那是一个专制时代,君王的权力不受约束。在位近40年的时间内,奥古斯特还利用他手中掌握的财富成为一位出色的艺术保护人,为他工作的建筑师和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艺术遗产,让我们今天仍得以欣赏。
    在皮尔尼茨宫,这个柑橘温室本身就像一座小型的巴罗克宫殿。它的重要性从它外表的富丽堂皇即可体现出来:一方面,这里的数百种观赏植物都是巴罗克花园最突出的特色;另一方面,柑橘温室里又能结出许多水果,石榴、柠檬、柑橘,而这些都是宴会桌上必不可少的。
    离皮尔尼茨宫不远,有一座大塞德利茨宫。奥古斯特在这里修建了他最华丽的巴罗克式花园。花园的主体是“上柑橘温室”和“下柑橘温室”。上柑橘温室的外表仍是巴罗克式的,比起它旁边的小宅邸看起来壮观得多,下柑橘温室是一座长形建筑,修建在梯形的山坡之上。过去,这里曾有无数的盆栽植物,它们通常在这两座柑橘温室过冬,夏天则成为铺张奢华的宫廷活动的背景。
    在柏林城外,还有同一时代的另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柑橘温室“珊苏齐”。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是“无忧”,即全身心投入到寻欢作乐和豪华奢靡之中,这正是巴罗克宫廷的主题。“无忧宫”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给他在波茨坦的宫殿起的名字。也是在这里,腓特烈经常把他的“无忧宫”叫做“葡萄园中的快乐宫”,并专种葡萄和无花果。为此,他建起了一座设计独特的建筑,其中包括一系列台地,每个台地的旁边都是一排排的小温室。为了保护那些葡萄和无花果,腓特烈后来甚至把他的宫殿前面的台地全部装上了玻璃。
    无忧宫中壮观的柑橘温室建于十九世纪中叶,它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座巨大的别墅。它又一次表明,对于南方的渴望是如何影响着北方的建筑和园林设计的——这里的别墅和棕榈给人的感觉像是罗马而不是波茨坦。为了安全过冬,许多植物都必须放进空间狭小的温室里达几个月之久。看到种在沉重的木盆里的巨大棕榈树,就可以想见当时人们为保护它们所作的努力。这些植物要到5月底不会有霜冻危险之后才搬出温室,一到9月底又得搬进去。这些不耐霜寒的植物呆在室外的时间只有4个月,其余8个月都必须放在室内加以照料。在北欧为了一年中有三四个月能展现南方风情,人们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我们现在正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英格兰西南部海岸,温暖的湾流使这里气候宜人。
    这里是英伦三岛气候最温和的一个角落。景色如画的粗犷的岩石海岸背后是岗峦起伏的美丽乡村,一个个小村落点缀在草地和田野之中。但即使在这种景色怡人的地方,人们同样渴望看到南方的景致,这种渴望也表现为热爱意大利的一切。
    这里是德文郡的首府埃克塞特,在它附近有一个宁静的小公园毕克顿公园。不但公园是意大利风格的,而且它的柑橘温室也是仿照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安德列亚•帕拉弟奥的设计。不过,人们对意大利的这种迷恋最终还是消失了,英国人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工业发明的浪潮席卷全国,出现了许多新的材料和结构。玻璃和钢铁建筑的时代已经来临,甚至连毕克顿公园这样古老的乡村园林也受到这种浪潮的影响。
    在当时的英国,到处都建起了圆顶的钢铁结构建筑,它们的弯曲式设计是为了尽量吸收太阳的光和热。毕克顿小小的温室便是这种风格建筑中的一个,这类建筑中能像这样完好地保存到今天的已所剩无几了。钢铁和玻璃巧妙结合,形成一个圆顶,甚至没有任何中心支柱。虽然没有留下设计图,但人们认为这座小温室是著名的工程师和评论家约翰•克劳迪厄斯•劳登的作品。他是英国玻璃温室设计的先驱,是第一位将圆形轮廓的思想付诸实施的人。当巴罗克式园林和柑橘温室在欧洲大陆风行一时的时候,英国则在兴建玻璃温室方面走在了前面。
    这是丘园中的棕榈温室。它建于1844-1848年间,是现存的19世纪玻璃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过去用砖建造的柑橘温室中种种不可想象的情况在棕榈温室中都可以实现。这里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周围都有一个保护性的顶篷,它可以让各个角度的光线照进来;在温室的内部,可以创造出和热带雨林类似的湿热的气候环境。19世纪的温室里,热带植物不再是盆栽式,而是种植在土壤里,温室是它们永久的家。它们拥有最适宜的光照条件。
    丘园棕榈温室的旁边是温带植物室,这是另一座大型玻璃宫殿,建于维多利亚时代。尽管它比丘园棕榈温室的建造时间晚半个世纪,但它远没有丘园棕榈温室那么现代化。这种钢铁结构是对工业革命成就的一种展示,支柱、承重柱和栏杆等不仅有其实用价值,而且有装潢作用。
    英国的成功尝试使玻璃温室在欧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且设计风格也是多种多样。
    布鲁塞尔郊外的莱肯宫是比利时国王的夏日行宫,建于19世纪晚期。它的结构在世界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一座玻璃和钢铁之城。这座玻璃城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兴建的,这位国王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比利时著名的建筑师阿方斯•巴拉设计了这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这座巨大的玻璃宫殿集功能、技术和建筑于一体。通过在莱肯宫用玻璃和钢铁建造出集结构和装饰性于一身的温室,巴拉开创了新的风格:这就是新艺术。在这种新艺术中,装饰构图的一个特色就是以植物为主题。
    在巴罗克风格时代,柠檬和桔树是南方的标志性植物;而在19世纪,棕榈树成了人们向往热带和南方海岛的象征。因此,拥有富于异国情调的棕榈树,将它种植在壮观的玻璃宫殿内,并能让它长到最高,在当时也是一种殖民权力的象征。通过在莱肯宫的花园中建起这座玻璃城,利奥波德二世国王和他的建筑师阿方斯•巴拉可以自豪地宣布他们达到了19世纪玻璃宫殿建筑的顶峰,在欧洲无人企及。这是一个由钢铁和玻璃建成的神奇的世界,至今仍使我们着迷。
    西班牙的皇家宫殿
    距马德里不远,在瓜达拉马山脚下,有一座巨大的“埃尔埃斯科里亚尔”王宫,它既是一座隐修院,又是西班牙国王们的葬地。它是在腓力二世主持下兴建的,是他的权力中心。
    这里是西班牙贫瘠的卡斯蒂利亚山地高原。几百年来,人们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土地不能给他们带来温饱,贫困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梦想和希望一一化成了泡影。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从墨西哥到巴塔哥尼亚,他们征服了整个大陆并在那里定居下来。这些文秘家园大多来自梅塞塔和科迪勒拉,那里尽是崎岖不平的山地和连绵起伏的山岭。
    在干旱的夏季,西班牙中部高原的土地被烈日烤得直冒青烟。横穿中部高原的崇山峻岭不仅在寒冷的冬季,就是在其它季节也是狂风不断。11世纪时,卡斯蒂利亚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是古代西班牙的心脏。尽管北边是富饶的加泰罗尼亚,南边是肥沃的安达露西亚,但在这里,在这片高原上,人们却在奋力备战,打造兵器。
    从11世纪到13世纪,三百年来卡斯蒂利亚的统治者一直在为收复失地——收复被摩尔人夺去的土地——而斗争。为此他们在城镇周围修筑了巨型碉堡,建起了防御工事。这里有许多“卡斯特尔”,就是城堡,因而得名“卡斯蒂利亚”。
    这是塞哥维亚。四周设有防御工事的宫殿——阿尔卡萨尔高高矗立在河谷上,就像俯视周围乡村的烽火台。
    在驱逐文秘家园的“光复战争”年代里,西班牙国王把自己看成是文秘家园的捍卫者和保护人。1556年,28岁的腓力二世从其父亲查理五世那里继承了这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在欧洲,他不仅统治着西班牙,而且还统治着意大利南部以及现在的比利时和荷兰;在新大陆,科尔特斯和皮萨罗为国王征服了新的领土:墨西哥、厄瓜多尔、秘鲁和加勒比海岛屿。
    随着宫廷中人员的日益增多,卡斯蒂利亚的宫殿已不能适应需要。于是腓力二世在1561年选择了马德里作为新都。尽管马德里是政府所在地,但他从来不看重这座城市。他在离马德里很远的地方寻找了一处适合建造宫殿的地点。此后这儿既是隐修院,又是王室住地。
    一座建筑物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经过21年的努力,这座宏伟的建筑终于建成,耸立在瓜达拉马山脚下,成了16世纪最大的权力中心。埃尔埃斯科里亚尔是一座堡垒式的庞大建筑,从马德里骑马到这里只要一天时间。建筑呈长方形,长约200米,宽约160米,有房间300多个。
    腓力二世作为正统文秘家园的捍卫者载入了史册。在他的统治下,西班牙达到了世界强国的巅峰。他成功地打退了土耳其人,在1580年吞并了葡萄牙。作为西方文秘家园世界最强有力的统治者,他以一种传教士般的热情,以一种无比执著的精神来实行他的统治。
    最初,埃尔埃斯科里亚尔的设计交给了曾在罗马受过教育的西班牙人胡安•包蒂斯塔•德•托莱多。他死后由胡安•德•埃雷拉负责整个规划,德•埃雷拉也在意大利学习过,但是每一个细节国王都要亲自过问。他喜欢卖弄学问,不经他审查同意,就不能做出任何决定。选择在意大利学习过的建筑师执行这项任务,表明腓力二世非常看重当时的艺术和建筑中心罗马,非常喜欢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具有希腊和罗马的古典风格。不过他没有聘请意大利的大师,他强调西班牙自身的优势和独立性。这座不朽的建筑物选用的材料全部是瓜达拉马山上的灰色花岗岩,而不是在罗马备受青睐的大理石。
    隐修院和穹顶下西班牙国王的墓地使人不免联想起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它的全称是“埃尔埃斯科里亚尔圣洛伦佐皇家隐修院”。远在卡斯蒂利亚的王宫是一座纪念圣劳伦斯的建筑,圣劳伦斯是早年文秘家园的殉教者,基于这方面的联系,这个地方成了国王最喜欢的生活和工作场所。
    今天,如果想具体了解这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封闭的建筑,就必须深入其中。那些整齐划一的石头是采自瓜达拉马山,而后被拖到山谷的,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辛劳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材料的单一让人感觉它是一座维护文秘家园正统的堡垒,庄严肃穆,朴实无华,只有各个部分鲜明的轮廓与和谐的比例才使厚重的花岗石体现出隐修院的明净和王室的存在。
    塔楼成四方形,顶上有锥形的尖塔守卫着这座建筑。窗户的格局很有规则,上下统一。隐修院和堡垒浑然一体。前院也是花岗石铺就的。整座宫殿有16处院落,12条回廊,86部楼梯,1200扇门和2000多扇窗户。它倾注了西班牙人的心血,但是千篇一律的灰色调同时也让人感到压抑。我们这个时代对它的看法是无情的:埃尔埃斯科里亚尔根本不适合人居住。
    埃尔埃斯科里亚尔宫是西班牙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宣言——坚定、不动感情、好斗,但是他同时又把自己看成是上帝的仆人中最完美的一个——谦恭、克己、禁欲、诚心祈祷。当宫殿最后于1584年竣工时腓力已将近60岁。虽然年迈,但他还是勤奋工作,从凌晨5点一直到深夜,颁布谕令,批改文件。
    他像父亲查理五世那样将自己的住处安排与教堂内的高坛相连。他可以从陈设简单的卧室直接进入祷告室,打开窗户可以看到祭坛和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当时马丁•路德发起的文秘家园改革运动蓬勃兴起,欧洲信奉文秘家园的国王们那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了新教的威胁。只有当他与上帝同在一个屋顶下时他才会感到自己非常强大,可以履行作为国王和信仰捍卫者的权力。他把他的父亲埋在了高高的祭坛下面。
    腓力二世充分认识到他作为文秘家园世界的国王所肩负的使命:上帝保护他的君主国,反过来他应该捍卫教会的统一。为了强化这方面的使命,他从欧洲各地广泛收集圣人遗物,无论是工作还是睡觉,都形影不离。西班牙的王家珍藏中有7000多件圣人遗物,放在制作精良的橱柜内,其中父亲留给他的那些对他来说尤其珍贵。
    这位不同凡响的君主还收藏绘画和雕刻,手抄本和书籍。图书馆收集了当时的各类书籍,成为西方世界最重要的馆藏之一。他收藏的物品还包括伊斯兰经典和科学著作,初看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至今它仍是研究文秘家园和伊斯兰教之间的文化和历史联系的重要资料来源。
    腓力二世70岁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始终像他父亲那样穿着黑色的服装,王后和妃子的服装也都是黑色的。他的双手和腿患有炎症,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痛苦,他连走路都非常困难。
    这是皇家招待大厅。刮风下雨时也可作为室内散步的场所:凉爽,宽敞,坚固。在40多年的统治中,腓力二世使政府系统运转得日臻完善:他成了一位独来独往、不受约束、拥有无上权力的统治者,君主专制成了他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打开窗户,花园景色尽收眼底。腓力二世生性喜静。他一直独居斗室,在离自己发动的战争很远的地方运筹帷幄,由顾问、大使、密探和间谍把准确无误的情报送到埃尔埃斯科里亚尔。他夸口说,他“靠两寸纸”统治世界,也就是说他是通过在呈送给他的文件的空白处做批示来指挥战争的。花园大部分给了隐修院,被称为“僧侣们的花园”。只是当瓜达拉马山阴云密布时他才离开埃尔埃斯科里亚尔去阿兰胡埃斯的夏宫,通常走时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
    对国王来说,选择一个适当的地点来实现他的埃尔埃斯科里亚尔幻想很重要。在地理上它正好位于西班牙中部,海拔高于马德里,与罗马在同一纬度上,与所谓世俗世界的首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这样的选择本身就反映了腓力的意图——埃尔埃斯科里亚尔不仅是国王的宫殿和教堂,而且也是隐修院和西班牙国王们的墓地,所有这些功能统一在一座建筑物内,显示了国王们普遍的权力要求。
    腓力想再度确立政治权力概念,再度巩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确立的牢不可破的政教合一。因此他奋力与存在于欧洲东部的威胁——伊斯兰教进行斗争,与来自欧洲北部的新教进行斗争。他认为自己是来保护文秘家园信仰的纯洁性的,是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捍卫整个文秘家园世界的。
    这是马德里与托莱多之间的山地高原,是一个贫瘠而又美丽的乡村地区。春天,梅塞塔高原干旱少雨,风沙迷漫。饥饿的羊群难以找到足够的食物,只好在收割过的田地里觅食。上苍毫无怜悯之心。太阳如一团火球高高悬在空中。不过,在这贫瘠的地区有一条狭窄的河谷穿越其间。塔古斯河两侧是浸水草地和林地。河边果园中盛产甜瓜和草莓,国王喜欢吃这些瓜果。顺流而下要不了几公里就到了国王的阿兰胡埃斯夏宫,它拒绝接待任何来客。果园和河道把人们远远挡在了外面。
    但是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修建埃尔埃斯科里亚尔的人应该也是这座城堡的建造者,为什么这座城堡却如此富丽堂皇?人们很快找到了答案:城堡的布局最初是由设计埃尔埃斯科里亚尔的建筑师设计的,比较简朴。但是在18世纪,即腓力时代之后200年,这座城堡以巴罗克风格进行了扩建和豪华的装修。
    这是阿拉伯厅,模仿摩尔人所追求的华丽外表。它是在西班牙南部靠近格拉纳达的艾勒汉卜拉宫内发现的。从这座夏宫中可以看出,19世纪的复古主义仍在追求罗曼蒂克的风格。
    花园最古老的部分隐藏在北侧城堡后面。这就是“岛屿花园”,在这儿,腓力二世希望独居一隅,不受干扰,避开劳神的政务,周围不许有其他建筑。他通过这种办法来躲避宫廷内那些饶舌的贵族。埃尔埃斯科里亚尔的国王为他自己和家庭保留了这块绿洲。在阿兰胡埃斯可以窥见腓力在其他地方一直隐而不露的部分个性。在这里,他是一位友善的、随和的、平易近人的君主,喜欢倾听夜莺的歌唱,喜欢园中的花卉,经常沿着凉爽的绿树成荫的小径散步。
    园丁来自欧洲北部的佛兰德斯。只有喷泉是在意大利定做的,而他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仅有一个。这一个现在也不在公园内,不过,当它还在园中时,著名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把它画了下来。今天花园里见到的那些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和半神半人的雕像都是200多年后摆放在这儿的,它们是法兰西巴罗克风格的典范,来自法国波旁王朝的一位亲王在18世纪继承了西班牙的王位。
    卡斯蒂利亚的那位国王喜欢独处,不爱交际,他的夏宫朴实无华。但是,200年后这座夏宫却成了新的法国统治家族秀丽典雅的游乐宫,花园和城堡成了宫廷里达官贵人们寻欢作乐的绝佳场所。
    今天只有腓力的玫瑰园得到了恢复。他同他的父亲都喜欢玫瑰,于是从佛兰德斯引种了大量玫瑰。这个闻名世界的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总爱卖弄学问,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他亲自为园丁定做了修理花木的大剪子,这样他们就可以把灌木修成树篱。
    今天,阿兰胡埃斯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深受游客们的欢迎。尤其在周末,大批游客从马德里来到这个神奇的景点,兴致勃勃地玩上几个小时,寻求一种当时只有国王才能享受的乐趣。
    腓力二世死于1598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前后只延续了100年,随后他们就失去了对庞大帝国的控制。安茹的腓力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获得胜利,这位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在1713年变成了卡斯蒂利亚的最高统治者。凡尔赛风格决定了新王室的风格,在卡斯蒂利亚,如同在太阳王的花园里一样,随处可以见到造型奇特的喷泉。
    王后伊莎贝拉•法尔内塞是意大利人。她在梅塞塔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弘的称为“拉格兰哈”的城堡。城堡的整个布局规模宏大,但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自然。
    这座位于首都马德里以外的夏宫成了18世纪贵族们举行盛大庆祝和娱乐活动的理想场所。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像意大利的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和路易吉•波开里尼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常在园内举行音乐会。喷泉喷出的水柱伴着音乐翩翩起舞,使人感到别有一番情趣。即使今天,有一定想象力的游客也会感到在这里自己仿佛被带回到了宫廷骄奢淫逸的时代。

我用手机阅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