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建筑>> 中国古桥

中国古桥

无锡的古桥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无锡地处江南,水网密布,历史上曾经有许多码头、石桥,但是随着城市发展,城区填河修路,许多古桥也跟着消失了,所以无锡保存至今的古桥并不多,不过政府的极力保护下,这些保留下来古桥给我们无锡人民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走近古桥,就象走进画卷般的无锡。 主要古桥有以下几座: 金莲桥(宋)锡惠公园内、 陆墟(宋)陆区普照村、 清名桥(清)南长街古运河上 、兴隆桥(清)棉花巷外环河上( 又叫外吊桥) 、定胜桥(清)贺弄西口定胜河上 、 耕读桥(清)石子街菰渎港上、 迎龙桥(清)棚下街南端外环河上 、 玉祁新桥(清)玉祁新桥村 、 扬名大桥(清)东绛、 钓渚渡桥(清)厚桥谢埭荡村 、 巡塘桥(清)华庄巡塘桥、 梁塘桥(清末)、扬名梁中村 、陈墅石桥群(清末)港下陈墅村、 伯渎桥(民国)伯渎河上。 这里我们了解几座有代表性的古桥。
  古桥寿星:金莲桥
  惠山寺前的金莲桥,是市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建于宋,位于惠山寺御碑亭前,是宋代抗金名相、无锡人李纲修建的。距今800多年。
  金莲桥造型古朴,优美匀称。长 10.7 米 , 宽 3.04 米 。为三孔石梁桥,每孔有 6 块石梁,两端为石砌桥台。桥台两端有横帽石梁,雕有怪鱼首和螭首。桥两侧各有华版石,上承石栏,外侧雕刻宋代典型的 “ 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童子) ” 图案,极为典雅华美,寓意富贵吉祥。石栏杆由莲花状望柱和透空栏板组成,雕有荷叶净瓶和拐杖,桥栏两端还有抱鼓石。虽历代重修,但结构未变,当年的石料有的还留在桥上呢,不过所剩无几,弥足珍贵。仅存莲花望柱、抱鼓石各一个,还有几块紫褐色原石桥面石。古今材质凑于一桥,风雨驳蚀。
  金莲桥得名于金莲池,唐代有位诗人这样颂吟金莲池 “ 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 ” 池内千叶金莲,为南北朝时所种,只有庐山、华山和惠山三寺种植。传说服之能成仙,现在已经绝迹了。千叶金莲随风而去,金莲桥却千年留存。
  

  惠山寺金莲桥(摄于现代)
  

  惠山寺金莲桥(摄于20世纪20年代)
 

  陆墟桥
  在无锡市惠山区陆区镇,现存一座800多年的古桥---陆墟桥。
  据有关方面的记载:南宋初年,浙江人陆羽带领儿子陆墟来到江南水乡安阳山脚下,开荒、种茶、开茶店、发展茶文化。当时其居住地方就是现在的陆区镇,到安阳山去开荒种茶,要绕过一条小河,深感不便。在陆羽去世后,陆墟就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单孔黄石桥,取名叫陆墟桥。
  陆墟桥面上刻有:国泰平安、风调雨顺。在桥的两侧刻有"鸭头春涨绿浸柳堤,鹰齿云排红迷桥岸"的对联。据了解,现在陆区地名的来历,也是从陆墟桥演变而来的。
  耕读桥
  耕读桥位于南门外的耕读河上,耕读河是一条老河,东西流向,西面在仙蠡桥附近与梁溪河相接,东面在南长街黄泥桥处汇入古运河。
  耕读河原名菰渎港,菰是茭白的意思,菰渎港顾名思义是一条生长茭白的河流,耕读桥原名叫西菰渎桥,至于原来有没有一座东菰渎桥就无从而知了。耕读桥始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都有重建。史料记载,最后一次重建于光绪二十三年( 1897 ),重建后,当时的地方官认为原名 “ 菰渎 ” 和 “ 孤独 ” 同音,不雅,于是更名为 “ 耕读 ” ,取 “ 耕读传家 ” 的意思,后来菰渎港也跟着改成了 “ 耕读河 ” 。
  重修后的耕读桥为金山石单孔拱桥,桥长 27 米 ,宽 3 米 。桥面南北各有石极 22 级。桥两面均置石楹联,东联为 “ 沃壤植桑麻抱布贸丝人利涉,佳名易耕读高车驷马管留题 ” ,西联为 “ 南里岁丰穰风送稻花香匝地,西溪波滟云沉孤米水如天 ” 。重建后的耕读桥,风貌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在耕读街的东面是石子街,沿河有漂亮的大宅院,还有西式的清水洋房。 耕读街的西北面是木栖厅。木栖就是木犀,桂花的意思。地名的由来和明代的一位名人有关,他就是无锡隆庆年间的进士,龚勉。龚勉( 1536 - 1607 ),字子勤,跨塘桥人,中进士后任浙江嘉兴县令,又升任浙江省参政、按察使,累官浙江右布政使,是明代的封疆大吏。现在位于南长桥堍的首藩方岳坊就是为他而建的。龚勉晚年在谈渡桥附近建有官宅,厅堂四周遍植桂花,俗称木栖厅,后来这个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
  耕读桥南耕读村的东面就是大庄里。这里曾经是无锡的一处园林名胜 — 菰川山庄。菰川庄得名于菰渎港,占地很广, 40 余亩。菰川庄的营建充满了传奇。要从明景泰、天顺年间的华栋说起。华栋,字良用,号坦庵,南下塘铁树岸人, 60 多岁时,与邻居龚釜争地,华栋最终得胜,在埋设界石时,挖到了装金子的铁瓮 110 只而致富,但不久他就去世了。华栋之子华麟祥科举屡试不第,于是在家经营产业,将当时菰渎港之南的大片荒滩荒地购进。华麟祥之子华云在嘉靖二十年 (1541) 自己 54 岁时中进士,约在 60 岁时告老还乡。华云和弟华露一起大兴土木,在故居旁建海月亭、剑光阁,又建华氏义庄,在菰川庄东建燕嘉堂,后精心经营菰川庄,在庄内重建剑光阁,藏书万余卷;筑真休园,为园中之园;有景点卧游堂、独对台、两宜台、涵山献亭等。遍植四季花木。在庄东南方,筑修竹圃,面积较小。文徵明、沈周等名家经常来此与华云交游,鉴赏华云所藏的法书名画。嘉靖三十六年,华云 70 寿辰时,曾大宴于真休园,文徵明等吴中名士 20 余人均来祝寿。这时是菰川庄的全盛时期。但不足百年,华氏家业衰落,庄内 “ 颓垣断础,仅存什一于榛莽间。 ” 华云的曾孙华时亨,将菰川庄舍为佛地,后改建为福城庵。因菰川庄很大,俗称大庄里,这个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来。当时菰川庄的范围一直达到今天的清扬公园附近。到解放前,这里已经是一片荒芜了。
  耕读街上的老年居民绝大多数是绍兴籍的,他们都是民国时到这里来做工的,当时这条街上最著名的就是漂染行业了,百来米的街道有三家染坊,一座是“ 陆义茂 ” ,还有两座是 “ 人和染厂 ” 和孙阿寿的 “ 顺新染坊 ”。
  历史上的耕读河很热闹,大小船只来来往往,耕读桥也是人们进出南门的通道,而且还是官道必经之路。过去每年春耕季节,县官都会从县衙出发,经官道过耕读桥,到南部各乡镇察看民情,了解春耕情况,桥边不远处过去还有座接官亭,是各乡乡官迎接县官的休息之地。
  位于南长区虹桥下,原名永胜桥,曾与金钩、玉带、知足三桥齐名,相传是明代宰相莫怀古在此造相府时,营建私家花园时,架在溪河上的四座桥。至今,只有定胜桥还保持着原汁原味,为单孔石拱桥。由于此地巷弄甚多,参观者可从太湖大道上的金塘桥上,向北一睹其风彩,或在西北边下桥,可直接走到定胜桥下。 

我用手机阅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