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建筑>> 中国石窟

中国石窟

大足石窟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中国的佛教石窟。分布于四川省大足县城西南、西北和东北的山区,今存石刻造像约5万身,共40余处。

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北山、宝顶山、 南山、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舒成岩等10余处。北山和宝顶山的摩崖造像最具有代表性,它反映了晚唐、五代至南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发展面貌。

北山 古名龙岗山,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处。北山的佛湾是大足县最早创建的石窟摩崖造像群,始于晚唐昭宗景福元年(892),经五代至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为开凿的最盛期,历时250多年。除佛教造像窟龛,还有经幢、塔龛、官吏纪念像、线刻画等共编290号(包括明、清及近代题记)。

佛湾由北向南分为3段:南段多为晚唐和五代时期的作品,造像风化剥蚀较甚;北、中段多为两宋时期作品,保存较好。

佛湾中段编号 136的转轮经藏窟(又名心神车窟)是雕像精美的宋代洞窟之一。窟为平顶长方形中心柱窟,中心柱为转轮经藏,直径2.61米,柱上部为8根小柱,上各盘一龙,龙柱上顶八角飞檐。柱底部为须弥座,座身中段刻一大蟠龙,座上围一圈栏杆,刻有约50个嬉戏的儿童,神态活泼。绕过转轮经藏是两进的洞窟,主像释迦佛,两旁是迦叶、阿难、观音、势至及壁角两少年比丘,右壁有两对夫妇供养人。释迦顶髻放出毫光两道,沿窟顶绕四匝直出洞口外。左右两壁有文殊、普贤,狮奴、象奴分立左右。文殊面孔丰腴,精神饱满,性格开朗。普贤则身材修长,面容韶秀,气质典雅(见彩图大足石窟北山转轮经藏窟石雕普贤菩萨像(宋))。窟前部两壁刻玉印、如意珠、日月(见彩图大足石窟北山转轮经藏窟石雕日月观音像(宋))、数珠手观音 4身。窟内共有八菩萨,侍立供养者10余身,每身造像都表现了不同形体特征及各异的神态。窟内壁面尚存有绍兴十二年至十五年题记5则。

心神车窟中的普贤像

编号125的数珠手观音像龛,龛高1.26米,背光为椭圆形,虽已风化模糊,但极富艺术魅力。观音双手斜搭胸前,上身向后侧斜倚,头部微朝前倾,嘴角露出笑意,衣带潇洒临风飘舞,全身姿态婀娜,静中带动。

编号245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是佛湾造像内容最丰富的雕刻组群。龛高4.7米,深1.18米,系以雕刻形式表现的西方极乐净土。主像为阿弥陀、观音、势至 3尊,顶上各有宝盖,宝盖之上刻满天宫楼阁。佛左右有经幢,两菩萨外上侧有七宝树。幢、树上皆起云气,顶层左右也有楼阁栏杆,云间刻八功德水池,有荷、菱、船等。在佛、菩萨座底栏杆下面,以梯台形式刻出三品九生,顶层左右壁曲栏之下,有诸菩萨像7层。龛正壁及左右壁底层分成11个竖方格,浮雕《阿□世幽闭父王母后图》。龛外侧左右门框分10格,浮雕十六观。全龛的佛、菩萨、诸天以及供养人等人物形象共计 560余身,大者54厘米,小者2.5厘米,或坐或立,十分生动。整体结构布局既整齐又富于变化。

125窟的观音像

编号58、249、253等龛为观音和地藏同龛,比较别致。说明当时四川一带对菩萨信仰之深。

编号177的《地藏变相图》是代表作。地藏头戴披风,身着袈裟,盘坐于高背椅上,二飘带及衣衫垂于座前。面庞丰满,神情敦厚。两侧壁坐、立有地藏化身像4躯,均作僧装,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年龄、性格和姿态。全龛朴素无华,刻得细致入微。该龛有题记“丙午岁伏元俊镌记”,应为北宋靖康元年(1126)所作。

编号155的大佛母孔雀明王窟,也是1126年所凿。窟有中心柱。主像为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面西北,结跏趺坐于莲座上。明王头戴花冠,两耳垂环,胸前满缀缨络珠饰,整体端庄华美。脑后在圆形火焰背光,身有四臂,手中分别托经书、握扇、托如意珠及持孔雀羽毛等。莲座托于孔雀背上,孔雀双翅展开作欲飞状,尾后翘,通过主像身后直达窟顶,并向前弯于主像头上,形成身后举身光。窟四壁刻满千佛。基座左侧有一题记:“丙午岁伏元俊、男世能,镌此一身。”

北山佛湾石刻以精巧细致的风格著称,每龛的布局结构既规整又富于变化,既华丽又隽秀。在题刻上还留下部分雕刻家的姓名,除上述外,尚有胥安、伏小六、伏小八等。

宝顶山 在县城东北17.5公里处,山顶有圣寿寺,造像以寺西北山谷中的大佛湾和寺东面的小佛湾为中心,共有石窟摩崖造像18处,尚有10余处仅有零星作品。宝顶山石刻雕凿年代约在南宋淳熙至淳□间(1174~1252),历时70余年,由宋代名僧赵智凤经营开凿。大佛湾是一条深幽的马蹄形山湾,长约280米,崖面高15~30米,共有31组大型雕像及记载宝顶山造像由来和佛教密宗史实的碑刻、题记、舍利塔等。小佛湾雕像刻在宽16米,进深8米的平台上,用条石砌成的壁面和石屋中。小佛湾传说即赵智凤所创建的圣寿本尊殿遗址。宝顶山是留存至今的中国唯一的一座佛教密宗石窟寺。

编号11的《释迦牟尼涅□图》位于东崖尽头,是大足石窟中最大的石刻。释迦像长31米,头北足南,面西,右侧卧,膝部以下没入南壁岩石中。面容宁静,微合双目。腹前有一摆着供盘之供桌,两侧有抬供桌的侍者,桌前有一王者像,捧笏面内作哀悼状。供桌上起祥云直达崖顶,云中立释迦母摩耶夫人及亲属、天女等9身,均作全身像。释迦头侧及身前有天王、释迦众弟子及赵智凤、柳本尊等14身,均作半截像。人物表情多虔诚肃穆,着重衬托释迦灭度时的超脱气氛,与《涅□经》所记不同。

宝顶山第20号地狱变相中寒水地狱中受刑者

其右侧为编号12的《九龙浴太子图》,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山顶清泉,将泉水引至大龙头,从龙嘴流向高约1米的裸身太子。太子坐金刚台座,座前为一半圆形贮水池。大龙头上方刻有8个小龙头,伸出崖面,互相对称,颇有生趣。

编号14的毗卢道场,窟高6.6米,宽11.6米,深4.2米。正中为一仿中心柱式六角攒尖飞檐双层塔,塔身与后壁相连。塔内为毗卢舍那佛结跏坐莲座上,两侧刻菩萨及弟子听法场面。造像大多形态端庄,面像丰腴典雅,神情恬静,继承了唐代造像的优良传统,为大佛湾佛、菩萨像精美的作品之一。东壁崩塌。西壁一龛主尊为释迦,左右有文殊、普贤两组,释迦下面有高浮雕背身跪着的两供养菩萨,为整窟作品增加了虔敬的气氛。

编号15的父母恩重经变相龛分2层,上层为七佛半身像;下层为父母恩重经变相,以11组雕像表现儒家孝文秘家园念的父母十种恩德,每组均有方碑刻标题和颂词。雕像真实生动的反映了父母对儿女的深挚感情,生活气息极为浓厚。

编号16的《雷音图》是在一段上凸下凹的悬崖上雕刻风伯、雷公、电母、云神、雨师等形象,表现手法豪放,个个飞腾跃动,创造出乌云压顶、暴雨狂风、雷电交加的气势。

编号17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中释迦半身像的腹部以下为一块名《三圣御制佛牙赞》碑。碑左右侧各 1组雕刻极为别致。右侧为《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其中吹筚篥女高0.5米,神态凝重,动态自然生动。左侧为《释迦抬父棺》,抬棺3人,释迦在前,默默地捧住肩上的杠,后2人弯背前倾,概括地表现出棺重吃力的动态。

编号18的观无量寿佛经变龛,上层是大型的西方三圣半身像,身后有十方佛、楼阁及伎乐飞天、青鸟等;下层刻三品九生。该龛与北山观经变的严整密致结构不同,而是依崖面凹凸布局,错落有致,灵活自然。耐人欣赏的是龛中所刻莲花化生童子,儿童嬉笑颜开,给这佛国世界增加了欢乐的活力。十六观在大龛左右边缘转角处,参差错落地刻出了韦提希16种冥想境界,在流云飘渺中有幻化之感。

编号20的地狱变相摩崖造像,除地藏菩萨及十冥王相外,地狱变相分18组,有刀山、镬汤、寒冰、黑暗、截膝、饿鬼、粪秽等地狱。其中众多的受难者刻画得十分生动。如黑暗地狱中的盲人伸手探摸;刀船地狱中的养鸡女,发挽双髻,面露微笑,双手正打开鸡笼,笼前两鸡争食,正是村妇生活写照(见彩图大足石窟北山转轮经藏窟石雕养鸡女像(宋));寒水地狱中,二人蹲在冰雪中,一个笼手,一个将手藏于胁下,颇有寒气袭人之感。在截膝地狱东端是《劝戒酒图》,分4组刻各种酒后昏乱、动作恍惚,父子、夫妻、兄弟、姊妹不相识的神情。此外,还有身着袈裟、手挟梵夹的赵智凤立像。

编号21的柳本尊行化道场,位于北崖西端,全像宽24.8米,是此处最宽的摩崖造像。分3层,上层为五佛四菩萨,中下层为《柳本尊行化图》。柳本尊作居士形象居中,左右各2菩萨2侍女,两侧分列10种行化和各种供养人。这一规模宏大的造像是为了宣扬唐朝末年四川一带创立密文秘家园统、成都瑜珈派始祖柳本尊的纪念性雕刻群。

编号22的十大明王像,位于21号摩崖的底层。明王神态威猛,身体健壮。如《愤怒明王》,两眼圆睁,眉头耸起,嘴咬左拳。《秽迹明王》,剑眉插鬓,豹眼凸出,鼻翼张开,獠牙外露,有叱咤风云的气概,上伸一臂,手抓金轮,似蕴蓄着无穷力量。明王像除西侧 5尊接近完工外,其他因元兵入川,皆未完成,大块的体积及流利的斧凿痕以及粗打的石胎,可清晰了解古代匠师的雕刻过程。

宝顶山第22号十大明王像之一

编号29的圆觉洞,位于南崖西部,系宽9.55米,深12.13米的方形窟。主像为3身佛,两壁刻12身菩萨(即十二圆觉),均头戴高花冠,着薄衫裙,胸有密集璎珞,趺坐于金刚座上,面相端庄,雕刻手法圆润细腻。洞口四壁刻满各种楼阁、树木、山峦、云水、花草、天仙和供养人的高浮雕。此外,尚有一身菩萨跪于主佛前,以圆雕手法处理,垂睑闭嘴,合掌当胸。13身菩萨的布局颇为新颖地体现了诸菩萨向佛请教修行法门这一主题。

编号30的《牧牛图》,依山崖自然的高低起伏雕凿。系以牧牛各种方法比喻“修行禅观,调伏心意”的过程。分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远、相忘、独照、双忘10段。作者用了极为自由的手法,刻画了崎岖的山路上、幽静的林泉间,牧童和牛的各种生动意态。既阐发了牧心的禅观哲学,又表现了田园般的诗意。

编号8的千手千眼观音龛,外覆木结构殿宇。观音面北,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像高不过3米,后背出现了1007只手与眼,手中各持不同器物,叠举高达6米。手的正、侧、向、背、弯、曲、平、直,千变万化。掌、指的比例和肌肉、骨节也刻得相当真实,是中国石刻艺术中仅见的作品。

我用手机阅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