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汉川的传统岁时节令表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7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正月十五元宵节

汉川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元宵节,主要活动在夜间。夜晚城镇张灯结彩,大街小巷玩龙灯、划彩船、跳竹马、踩高跷、舞狮子、蚌壳精、猜灯谜、放焰火。农村说善书、赛花灯,甚是热闹,称之闹元宵。亦有的逢龙灯至,请入室穿堂而过,以求“除魔驱邪,求福降至,来年吉祥。”初九名为上九日,是玉帝的生日,有的到庙里敬神,烧香化纸。

元宵节这天,多以吃月半团子和汤圆,以示团圆。汉川的月半团子,用大米粉炒熟后调和,内包红白萝卜、干子等馅,也有的用肉或红糖作馅。月半团子做成球形,蒸熟后食。汤圆用糯米粉搓圆,有的内包红糖、桂花等,煮熟或油榨吃,汤圆亦称元宵。

二月龙抬头

初二是土地爷的生日。一个土地神,要管十家左右,每家只供一年。这一天,这十来家的人们在一起搞庆贺,把土地爷从这一家搬到那一家,还要烧香敬神;十五为花朝日,是一个吉利的日子。

三月三地米菜挂门闩

据传:地米菜挂了门闩,热天黑夜蚊子少,家里又吉利;此时也是人们踏青扫墓的日子。

四月四白龙暴

大风大雨

四月气候温和,正是农民栽秧割麦两头忙的好日子。农民有句俗语:“闹四、八月”。农村无闲人。

清明节

农历每年四月五日为清明节,汉川人有清明节踏青上坟祭祖的习俗。旧时,同姓族人聚集在本族祠堂,向列祖烧香叩头,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燃烧纸钱,然后令族人抬着盛满鱼肉等食品的盒子到本族祖坟上祭祖,并将坟土加以修饰。建国后,宗族的陈规陋习逐渐革除,但在自家祖坟上鸣放鞭炮、燃烧纸钱、供奉鲜花的习俗依然存在。

寒食月

人们携带纸钱酒馔,到先辈坟前摆上祭品,鸣放鞭炮,称之“扫墓”。

上巳日

各家悬荠菜于门上,且在这日扎纸鸢出门放风筝,民间有“杨柳青,放风筝”的歌谣,亦有人选当地名胜或风景幽静处,结伴寻芳探胜,欢乐幽会。

五月初五端午节

有的地方称五月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阳,二十五为老端阳。过去,汉川民间常在临河傍水的地方举办划龙舟竞赛活动,竞赛时设“标”,获第一名者谓抢头标。据传,老端阳划了龙船,水势大。端午节这日,家家门前挂树叶,有的人家还在门上贴钟馗画像“驱邪”。室内阴暗处焚雄黄粉。放雄黄爆竹,水缸里投“管仲”消毒除虫,小孩身上擦雄黄药。中午烧香敬神,全家团聚,穿夏令时装,谓之“摆端阳”、“过端阳”,晚间上演与端午有关的传统戏《白扇记》、《白蛇传》等。

汉川人在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为粽子,内馅为糯米、绿豆,外用芦叶包成菱角形,煮熟粘糖食,有清香可口之味。传说粽子是丢人水中为了让鱼虾不啮屈原身躯而作的。此外,汉川端午节还有吃虾馓、盐蛋、鳝鱼、芝麻绿豆糕、饮雄黄酒等习俗。

六月六晒龙衣

这天,人们把箱柜的衣、被等物都拿出来翻晒,据说,这时衣物晒了不生虫。

七月七巧云多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巧节,当晚,人们仰望天空,观赏巧云,比着吃热腾腾、香喷喷的汈汊菱角,看谁吃得多、吃得快,俗称“咬巧”。亦有妇女在闺房中摆上瓜果祭天,以乞智慧。

相传,七月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佳期,也是汈汊湖菱角熟透之际。七月七日晚,到处可见吃菱角“咬巧”的人。暖风习习,月光淡淡,不时还可听见有人唱着俚歌:“七月七日翻巧云,搭起鹊桥迎亲人,牛郎织女喜相会,天上人间多少情?姐妹们,好开心,合起菱角摆星星,南斗星、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大姐摆个金牛星,他是一个牵线人。还有二姐手法高,摆的是个梭子星,金梭子、银梭子,月姐帮我几梭子,织成缎、织成锦、织出人间多少情。小幺妹,手多巧,偷偷的,不吭声,织个月亮圆又圆,织个月下会情人。”

而今不兴“咬巧”了。但今天的老太婆们仍然留恋着年轻时与伙伴们“咬巧”的情景。

请七姐

请七姐多在春节之后,上元节之间进行。这段时间,男人们大都外出拜年走亲戚、访朋友,或在湾里制龙灯、操跳鼓。大婶子、大媳妇也趁闲回娘家,旧社会唯独姑娘伢们禁忌多,未送走“年”,不宜动针动线,不宜到人家拜年,不许串门,不然被视为“不讲规矩”。玩龙灯、闹花灯,也没姑娘伢的份,龙灯来了,只能在窗口看,连新女婿过门,还得躲起来等等。姑娘们做不能做,玩不能玩,走不能走,便偷偷约几个知心姐妹“请七姐”。

七姐,据说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幺姑娘,古装戏《天仙配》里董永的媳妇,姑娘们认为七姐最懂得她们的心愿,把她请下凡来,问问今年太平不太平,丰收不丰收,更重要的是向七姐说心里话,问心里事。

请七姐时有很多规矩:用一只筲箕,一只筷子,且要做年饭用过的,不许男孩子参加。老婆婆,大嫂子只许看,不许说东道西。

请七姐时在堂屋里设一张方桌,桌上燃一炷清香,用五彩线提筷子系在筲箕口上,放一盘沙或米,把系好筷子的筲箕架在沙盘上,然后手拉手围着方桌绕圆圈,边唱边舞,唱完舞罢,由两个姑娘抬起筲箕站在上面,众姐妹围着方桌,不断来回唱《邀姐歌》。歌词为:

“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问年成,

年成问得梭罗转,去也梭,来也梭,

梭得七姐笑哈哈;去也要,来也要,

要得七姐骑白马,雾露马,上天去,

扫帚马,下地来,扫帚马上一根柴,

把给七姐搭桥来;来得早,黄丝袄,

来得迟,穿蓑衣;大门来,大花鞋,

后门来,穿草鞋,烧热茶煮热酒,

年年请回七姑娘。”

直到上面的两个姑娘手抬酸了,腿跪酸了,手动一动,身子晃一晃,姐妹们就说:“七姐来了”。问这问那,筲箕上的筷子,就在沙盘里乱画圈圈,大圈圈是好事,中圈圈是好事、小圈圈则一般,有时一问一答,引得哄堂大笑。

七月十五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亦称“鬼节”。古人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从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中的一天,家家备办酒菜,烧化纸钱奠祭祖先,俗称吃“月半饭”。有的在七月十一或初九日,在人死三年孝满后,将供放在堂屋的纸扎灵堂拿出去烧,称“除灵”。亦有的请道士做斋、念经“超度亡魂”。还有在水中放河灯,敲锣打鼓,有求子、求寿者在河中抢头灯的习俗,晚间唱《董永分别》戏剧。

中元节的食品为明菜花、油饼、乳糕、年糕之类,用以祭祀祖宗。

现在,中元节的封建迷信活动已销声匿迹,但吃月半饭、祭祖的习俗仍流行。

八月十五中秋节

汉川有中秋节青年后生向岳丈家送节茶、送月饼的习俗。中秋之夜,汉川人习惯在院内摆上桌椅,供上肴馔,吃月饼赏月。讲述“嫦娥奔月”、“吴刚捧酒”、“张果老砍棱果树”和“八月十五杀挞子”等故事。汉川月饼始于元代,有六百年的历史,其原料用面粉调合,内馅用冰糖、桂花、青梅等烘熟,因色美味香而著称于世。中秋之夜,想求子女的妇人乘夜深人静之时潜入瓜园,摘一条瓜抱回来,称为“摸秋”,即似抱回一个小孩。

九月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阳节”,这天,汉川城乡有用麻雀豆、绿豆拌糯米煮食的习俗,全家人团聚、饮酒、赏菊,也有的三五成群登山观景,名曰“重九登高”,传说可消灾、避祸。此外,在重阳节有登高佩插茱萸饮酒和效仿古人费长房的习俗。茱萸是一种茴香料落叶亚乔木,近似枸杞之类的植物,其品种有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三种,它的果子能吃,枝与叶可作药,据魏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载,在房屋周围种几根茱萸,可增年益寿,“鬼畏不入”、“中落井中,食此水者无瘟病”。因此人们信奉重九插茱萸可避邪。现在,重阳节已成为“老人节”。

十月小阳春

十六日是寒婆婆过江拾柴的日子。这一天晴天,无风无雨,说明她过去了,非有倒春寒不可。反之,说明她没有过江拾柴,就不会出现倒春寒。

冬至腌腊肉

冬月,进入冬至,人们在家里可以腌肉腌鱼了。在鱼肉上放一块狗肉一起腌,肉、鱼不坏,有腊味,而且蛮香,肉、鱼带红色。

腊月初四白龙太子生日

传说这日二十只老鼠嫁姑娘,民间家庭里不许有响器作响。家里不许推磨,不许炒炒米等;这天晚上送灶神上天过年,还要为他备足干粮、马料、菜叶,还放一砣麻糖,用个菜盘子端到灶门口,并把这些食物和香纸一起烧掉据说麻糖是为了给灶神爷餬嘴的,免得他上天说这个家庭坏话。到了三十晚上,又要迎接他回家过年。同样也要烧香化纸。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