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

民族婚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岫岩满族的婚礼

中国辽宁省的岫岩县、是满族聚居地。这里的婚俗保持着鲜明的满族特色。早在50年代以前,这一带的满族婚礼,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这些程序包括了看门户、放定、下大茶、换盅、问话(或送日子)、开剪、打下处、过箱柜、插车、劝性、拜北斗、拖宝瓶(或抱煤壶)、坐福(或坐帐篷)、念f哈力巴经)、分大小、回门等。这些婚礼程序,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扬弃了一些封建迷信成分,趋于简洁和实际。

满族青年男女到了成婚年龄时,由媒人从中说合成婚。说合之后,男女两家要互相看望,意在互相了解,这叫。看门户”;如果男女两家都满意,男家送给女家一些定礼叫。放定。:正式送聘礼叫。下大茶”。聘礼(包括衣服、首饰、银两、酒、猪头等)送到后.女家将其一一陈列在祖先神案前,两亲家跪于地上.互相斟酒y1‘换盅’:男家选定娶亲日期,通报女家叫“问话。:女家选吉日到男家,将备好的彩礼等陈列于祖先的神案前,两亲家再次跪拜并奠酒祝贺。叫“开剪”。这一切仪式完毕后.才正式迎娶新娘。

满族的婚礼一般举行三天。第一天,新娘离开娘家前,要向祖先神佛托妈妈叩头告别.并祈祷佛托妈妈保佑。然后由一位送亲婆陪同,乘迎亲彩车到男家去。新娘乘坐的彩车到男家时,不立即举行婚礼,

要暂时在男方家事先选好的一家人家住下来,叫“打下处”。随新娘送来的嫁妆都要抬到男家去,放在男家门前,这就是所谓的“过箱柜”。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又一次登上彩车,由自己的哥哥护送前往男家。同时,新郎由一位傧相陪同,带领迎亲车前去迎亲。途中两车相遇,车厢紧靠,这时新娘换上婚礼盛装,由她的哥哥将她从送亲车上抱到迎亲车上。这是一种交换仪式,俗称“插车”。到了男方家门口,如果时辰不到,新娘不能下车,只能在车中静侯,这叫“劝性”,意思是要新娘善于忍耐。新娘下车时,头顶红布盖头,前后心各悬一面明镜,脚踩红毡,走到天地桌前,和新郎一起朝北方礼拜,俗称“拜北斗”。这时,院子中早已搭好一座帐篷,新娘来到帐篷前,新郎用秤杆挑去盖头.放子帐篷顶上,然后递给新娘两个盛有米和钱的锡壶,让新娘抱于怀中,这就叫“抱宝瓶”。同时还递给新娘一束栗子木,也让她抱住。新娘进门时要迈过放在门坎上的马鞍、火盆,然后上床入座,这叫“坐福”。

正午时分,举行合婚礼。院子里摆放一个神案,神案上供一付猪肘子。碗里放三个酒盅和一把尖刀。新郎面向南跪下。这时有人用满语念诵《哈力巴经》,向新郎新娘祝福。《哈力巴经》分三节,每念完一节,便用刀切一块肉抛向天空,同时往地上洒一壶酒。满族的合婚仪式庄严而热烈,看热闹的人欢笑相庆。傍晚日落前,新娘的小姑和小叔拉新娘下床,出门看日光。晚上新婚的夫妇就睡在帐篷里。不过临睡前还要举行一道仪式,即新郎背一个背包,绕帐篷三国,一边绕一边问新娘:“留不留宿呀?。新娘如回答可以留宿,新郎就入内。如果不应答,那就得再绕三国。新郎进入帐篷后,夫妻共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婚礼就算结束了。

满族的婚礼讲究很多,这和满族原来的传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每一种仪礼都含有象征意义。

仡佬族的“丢布”

居住在贵州省镇宁地区的化佬族,人口不多,居住也较分散。但那子上.姻出俗却特。姑娘的当一一看娘会下厚小上伙来叶,了角帕包着朝某个小伙子打去时。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相当深厚了。姑娘的这个举动,是暗示小伙子可以登门求婚了。

仡佬族求婚的方式很特别。一般是小伙子亲自上门求婚。不用媒人。去求婚时,用红纸包一双竹筷子。进了姑娘家的门,把红纸摊在桌子上.亮出那双筷子。姑娘的父母一看.便会明白小伙子的来意。

到了第二年,举行一种叫做“盘郎”的仪式。届时,小伙子提一壶酒到姑娘家去,姑娘家邀请街坊邻里来喝酒。老人们一边喝酒,一边畅谈,向新郎提出各种问题,请他回答。姑娘则躲在一旁.偷偷地观察,并听小伙子回答。只要经过这种盘郎仪礼,婚姻关系就算基本确定了。

到了第三年,小伙子又到姑娘家来了。这时.小伙子是一付新郎打扮。她手拿一匹蓝布,约有一文多长。有七个好友相陪,来到姑娘家门前。这时陪伴新娘的女友们堵住门,不让新郎进来。同时推新娘到门口去迎接。新郎走到离新娘几步远的地方.男伙伴们让新郎牵着蓝布的一端,将另一端向新娘丢去,这就叫。丢布。。新娘的女友们接住布头,急忙把布拴在新娘的腰间,新郎拉起就走。这样一直把新娘带回家中,奇特的婚礼便告结束。

布依族的追打嫁女

贵州省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个美丽的布依族姑娘名叫阿嫦,很多小伙子都来向她求婚。有个英俊的布依族小伙子名叫卜韦,弹得一手好月琴,唱得一口好山歌。

有一天,卜韦来到阿嫦的窗下,弹着月琴唱起歌:

夜风轻轻把竹窗敲,

夜风轻轻把树影摇,

哥在树下等阿妹约,

情意绵绵把竹楼绕。

阿嫦听了,停下手中的纺车.走到窗前也唱起歌来:

新月弯弯像镰刀,

皎皎新月照树梢。

抹下竹楼会阿哥约

白云铺路搭鹊桥。

就这样阿嫦和卜韦定下了终身。不料第二天,一队官兵拥着一乘花轿来到阿嫦家。有位年轻的将军挑来金银,要买阿嫦为妻。阿嫦的父亲见了这么多金银,答应了将军的要求。阿妈很可怜女儿,偷偷派人给卜韦报信。卜韦赶来接走阿嫦。阿嫦的父亲知道了,急忙喊寨上的人去追,而寨上人追追打打,却将阿嫦和卜韦送走了。

这只是民间传说。但在布依族民间确实存在着追打嫁女的习俗。

在扁担山布依族地区.举行婚礼前,男方家派两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去接亲。当新娘走出寨子时.寨上的人都呼喊着前来追打,佯装要抢回新娘,实际上只是一种仪式罢了。

苗族的砍牛尾巴

贵州省黔西北苗族地区,过去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在举行婚礼前,要表演一出抢牛尾巴的喜剧。这一带的苗族今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

阿妹生来会唱歌,

劝哥莫用请媒婆,

诚心要与妹相配,

跳花会上对山歌。

有钱有势有何用,

难动阿妹一寸心,

媒婆嘴皮都说破,

不抵一曲竹笛声。

这些山歌表明,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是十分自由的。通过对歌双方就可以定亲。

有趣的是,当男女双方定婚之后,女方家要买一头黄牛精心喂养。这头牛就是准备举行婚礼时,供新郎新娘砍牛尾巴.抢牛尾巴用的。到了举行婚礼那天,男女双方都要请十几个青年卫士。女家的卫士用绳子将牛腿绊住,周围挤满了人群,大家服色一新,前来助兴,观看抢牛尾巴的精采场面。男方家的人刚一到,新娘手起刀落,牛尾巴被砍下来了。这时新郎即刻扑上去抢新娘的牛尾巴。女方的卫士们一拥而上,将新娘保护起来,千方百计不让新郎抢到牛尾巴。新郎带来的卫士们也不寸示弱,他们分开人群,制造混乱,好让新郎乱中得手。这场抢牛尾巴的战斗是十分激烈的。一直持续到新娘的父母和亲友们的到来。按照苗族的传统习惯,在新技的父母到来时,如果新郎已抢到牛尾巴.就算新郎有本事,并宣布立即举行婚礼:如果新郎抢不到牛尾巴,说明新郎没本事,婚礼就要告吹。不过这也不用担心,新郎新娘是自由恋爱的.尽管争夺十分激烈,但为了使有情人成为眷属,必要时新娘还是会想办法让新郎抢到牛尾巴的。有时候,婚姻是父母包办的,男女双方并无感情,那就可能一方面是男方懒得去抢。另一方面新娘也不肯放手.因此婚礼就有可能举行不了。

抢牛尾巴的仪式结束后,证婚人用木槌猛敲牛头,将牛杀死。把牛肉切成大块大块的放到火上去烤。牛肉烤熟后.首先拿两块牛肉递给新郎新娘。新郎新娘大大方方地走出来向在场的客人们一一敬酒,客人们唱起山歌表示祝贺:

新郎是个钢铁汉,

千斤重担能挑起。

不怕蚊龙翻巨浪,

不怕恶虎下山岗。

新娘是个巧媳妇,

日把锄头夜绣花。

丰衣足食靠双手,

夫妻恩爱不分家。

婚礼就在这种和谐的笑声和祝贺声中结束了。

拉祜族的茶礼

饮茶,是中国各民族共有的风俗习惯。在许多民族中,茶常常进入婚姻恋爱领域,一边喝茶,一边谈情说爱,饶有趣味。

藏族是喜欢喝酥油茶的民族,云南中旬地区的藏族青年,恋爱婚姻比较自由。每逢庙会或郊游时,青年男女相互寻找伴侣。他们或互丢手帕,表示爱慕;或看中了某个姑娘,突然抢走她的帽子,乘姑娘讨回帽子的机会,倾诉钟情。有时青年男女又互相邀请,举行茶会。

在农闲季节或节日期问,一群男青年常邀请一群女青年在一起举行茶会。参加茶会的人原来互不认识.怎么办呢?先由一人接近女青年,设法抢走她的帽子或头巾。当对方追来时,互相商量举行茶会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到举行茶会的房舍里,一边喝茶,一边对歌。这是增进青年男女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的好机会。

拉祜族地区是茶叶产地。茶在拉祜族婚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婚礼的聘礼用茶,而且婚礼中还要举行茶礼。拉祜人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举行婚礼时,新郎由伴郎陪同,到女家去。这时必须带上茶叶和烟草,请女方寨子里的长辈和亲戚喝茶吸烟。这就是所谓的茶礼仪式。在这种场合,长辈们教育新技要尊老爱幼,夫妻和美。然后请新郎新娘同饮一碗清水,表示心地的纯洁,有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最后举行拴线仪式,结束婚礼。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