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逝去的家园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kk6677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开着汽车沿广湛公路穿越广东开平段时,你会发现沿着公路两旁经常有一些碉堡式的建筑进入你的视线,这些千姿百态、富有欧陆风情的碉楼或两三为伴倚在村庄旁边,或四五成群散落在田野上。也许你会好奇地问,这些碉楼是从何而来的?
遍布开平城乡各地的碉楼,其形成和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有着密切联系。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广东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也较为混乱。清末民初,开平流传着“一个脚印三个贼”俗语,当时当地有十几帮土匪。贼匪猖獗,生活富裕的归侨或侨胞成了其主要抢夺对象。为了防贼抗匪,侨胞纷纷捐资寄回家乡兴建碉楼,一些华侨还将住宅建成碉楼式的民居,碉楼开始在开平各地蜂拥而出。
碉楼不仅能防匪,还有防涝作用,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开平碉楼的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中西合壁的特色,它的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某种建筑风格之中。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中和谐共处,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魁力。它在建筑结构上则充分体现了防卫功能,其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枪械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
遍布开平各地的碉楼,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如“方氏灯楼”,以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枪支、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三至六层,每层设有二至四间房,如有匪贼,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洗劫;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400多座,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有中西合壁式、古罗马式、土耳其回教式、欧洲式、十六世纪英国式、德国堡垒式、教堂式、别墅式、庭院式等多种建筑,犹如古代中外建筑最精湛的艺术博览。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平,走进碉楼。去体会那逝去的家园,曾经的辉煌。
自力村碉楼群
塘口镇自力村,系由三个方姓自然村组成: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50年代初,三村合称"自力村",取其自食其力之意。现该村有63户,175人,华侨、港澳同胞248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斐济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立村之初,该地只有两间民居,周围均是农田,后购田者渐多,又陆续兴建了一些民居。鸦片战争后,欧美国家发展生产需要大批的劳力,来华招募劳工,开邑地区很多人由于生活所迫,离乡别井,到国外谋生。自力村的人也是在这时开始旅居海外的。以后一个带一个,旅外者众。他们赚了钱,便纷纷回来购田置业,尔后又返回国外,如此循环往复。20世纪20年代间,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一些华侨、港澳同胞便拿出部分积蓄兴建碉楼和居庐。这些碉楼和居庐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国外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一般都设有枪眼。居庐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和生活。自力村的居庐多为三四层,楼体开展、门窗开敞,均为铁制;为了防贼,居庐的前后门上方开有枪眼。
该村现存碉楼和居庐15座,最有名的数铭石楼(1925年)、叶生居庐(1930年)和云幻楼(1921年)。
“铭石楼”楼主方广仁早年在美国以“其昌隆”杂货铺发家,成为本地首富,后回到老家花巨资建了这座气派的豪宅,小楼共有五层,它外形壮观,内部陈设豪华,是自力村最漂亮的一间碉楼。“叶生居庐”的始建人方广宽,最早是为广仁打工的,后来发财也建楼,其规模仅次于老东家。据说在建楼时将不少金子埋藏于夹墙中,以至于后来墙体曾被雷劈了两次,都是因为金子引雷。这次我们有幸请到“云幻楼”主人的第五代孙媳妇方陈齐桂,她带我们去看“叶生居庐”那曾被雷击过的门楣。
自力村碉楼和居庐群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谐,错落有致,四周良田万顷,稻香阵阵,踏着田间小道,穿过绿树修竹直入村内,顿生世外桃源之感。
无限风光“瑞石楼”
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坐落在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村后左侧。楼高九层,占地92平方米,它建于1923年,是开平最高的碉楼。人们坐车从公路经过,老远就可以看到它在竹丛树林背景的衬托下高高耸立的雄姿。
说它是"开平第一",不仅是高度上第一,外观上也是别的碉楼难以相比的。楼的顶部有3层亭阁,凸现西方建筑独特风格,其中以四周的罗马穹窿顶和拜占廷穹窿顶造型最为显著,给人以异于常态的美感。该楼楼体每层都有不同的线脚和柱饰,增加了建筑立面的效果。五层顶部的仿罗马拱券和四角别致的托柱有别于其他碉楼中常见的卷草托脚,循序渐进,向上部自然过渡,很有美学上的视觉效果。六层有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七层是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顶的角亭,南北两面可见到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八层平台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层小凉亭的穹窿顶,罗马风格浓重。楼名匾额放在七层上部正中的位置,上有“瑞石楼”三个刚劲隽秀的大字。从外观上的整体结构看,瑞石楼比例匀称,宏伟端庄,墙体的法国蓝给它平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该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型。
瑞石楼的始建人黄璧秀,号瑞石。他和儿子黄畅兰(长子)、黄赐兰(次子)一起在香港经营药材铺和钱庄,事业成功。20世纪初,社会治安不好,盗贼横行。当时59岁的黄璧秀因父母和妻子在家乡居住,为了家人的安全,所以他不惜投入三万多元港币的巨资,于1923年筹建家居碉楼,1925年竣工,历时3年。楼建成后,他以自己的号取名,叫"瑞石楼"。为了防匪,楼内配备了枪械、铜钟、探照灯。
该楼的设计者是楼主黄璧秀之侄黄滋南。黄璧秀的后人曾一度在瑞石楼居住,后来因出国谋生或到城市工作,才陆续搬出。黄畅兰之子黄子祥老师,今年80岁,现仍神清体健。
瑞石楼是开平市内众多碉楼中原貌保存得最好的一座碉楼,堪称开平碉楼之最。
在我们有幸而归,即将依依不舍地离开碉楼,离开开平时,只见夕阳西下的远处小山上屹立着一座灯楼,那就是“方氏灯楼”,它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屹立在塘口圩北面的山上。它建于1920年,为古宅乡乡民及国外侨胞集资所建。该楼高5层,层顶为柱廊结构,四面悬挑,顶部是一个亭阁,像一个圆锅倒盖。建造该碉楼的目的主要是防卫周围一带的土匪。夕阳中,但你漫步在其周围的田间小道远看“方氏灯楼”时,这碉楼仿佛麦田中的守望者,在诉说着曾经辉煌的过去。”。
开平碉楼它那种深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又带有浓郁的欧美文化气息,是一处反映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中外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2001年6月,开平碉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邮政局也于2002年4月发行了一套“开平碉楼”的特种邮资明信片。最近,开平碉楼已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广东向世界文化遗产冲刺的第一个文化景观。让我们来亲近这座小城,去深度体会它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韵味吧!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