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叫可可托海精神

推广赚钱】【繁体】  作者: 何鑫   来源: 共产党员   阅读 次  【    】【收藏

深沉的冬不拉,在这个春天奏响了两首乐曲,一首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另一首则是对“可可托海精神”的崇高礼赞。在这片诗意盎然的“绿色丛林”,不仅有牧羊人的“爱情宣言”,还有饱含红色基因的“可可托海情结”,那段流金岁月,不仅让养蜂女为爱放手,还将记忆熔铸,锻造成象征可可托海精神的“红色勋章”。

奉献铸就“三座丰碑”。有人说,有时间就到可可托海去看一看,那里矗立着的“三座丰碑”。上世纪六十年代,内忧外忧交织,国家发展困难重重。在西北边陲的可可托海,许多人就靠着“两个馍馍,一碗糊糊”,用愚公移山志、拳拳爱国心,把“再苦不能苦国家”的铮铮誓言生动体现在勇担使命、为党分忧之中。极寒之地热火朝天,三万多人燃烧激情,日夜不息,两千多名干部奉献青春、不负韶华,七百多名建设者埋葬“忠诚骨”,长眠“功勋矿”,还清了前苏联47%的债务,为国家原子弹试验、核潜艇研制、人造卫星上天贡献了90%以上的稀有金属资源,建成了新中国当时最大、最深的地下水电站。无私成就伟大,奉献铸就丰碑,时代的黑白底色因热忱而浸染鲜红,英雄碑、科学碑、史实碑在心中永立。

奋斗践行“两个使命”。中苏关系交恶偿还债务,三年自然灾害困难加剧,国防科工事业亟待发展,党中央发出“大会战”动员令,一时间,天南海北的干部、工人、科技工作者齐集可可托海。工人“肩背扛”,从深几十米的斜井中往上背煤、背碎石沙土,“背着背着就睡着了,但没有一人喊累”;干部“烧钢炉”,“高炉整夜整夜喷出热烈的火焰”;科技工作者“解难题”,走出了孙传尧院士在内的多名科学技术带头人。奋斗书写的峥嵘岁月,“既还上了债、炼出了钢,还锻造了人”。“一代人弯着腰爬是为了下一代人挺直腰杆”,如今可可托海的后辈们以“矿二代”“矿三代”为荣,他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听党话,跟党走,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继续用顽强的奋斗精神践行初心使命,书写人生华章。

团结凝聚“一股力量”。可可托海精神不仅创造了工业建设的伟大奇迹,而且浇灌了民族团结的芬芳“古丽”,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至今口口相传。清华高材生宗家源与哈萨克族工友绑在一根绳子上,深入地下136米开展水电站勘测;身患浮肿病的的崔英明大夫用自己的血液救治哈萨克族麻疹患儿;老工人韩文秀在维族群众的照料下安度晚年……“那段时光非常珍贵,坚决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忠于领袖,爱党之心溢于言表;“干部只有馍馍,我们还有汤糊”,这也正是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同心同德的根源所在。56个民族亲如一家,56个兄弟姐妹手足情深,团结汇聚的力量战胜了困难,走出了泥泞,创造了新生活。新时代,要想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更需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发扬爱国爱党、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传承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伟大梦想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四川剑阁经济开发区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