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游录纪闻下(二)
【繁体中文】 作者:(清)谈迁 发布:2016年05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卖鬼】 南阳宗定伯。夜行遇鬼。同诣苑市。鬼化為羊。定伯輒卖之。时人语曰。南阳宗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买者得羊。将还繫之。明旦止见绳在。宜春张自烈尔公作卖鬼行。
【乐经】 顺治十年二月四日。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堂邑张凤翔。上礼经十七卷、乐经二卷。疏曰。礼记一书。纂自汉儒。為礼经义疏。非古初经。经出孔壁中。皆蝌蚪文字。谓之仪礼。宋儒朱熹实始尊為古礼本经。先魏文侯时有竇公者。年百八十岁。来献古乐经。奏其书。乃太史乐章也。凤翔自序曰。周礼大司乐。周公所手著也。汉初魏竇公献古乐经。其文与大司乐合。而学士大夫率沿為礼家言。无专学也。古学庸存于戴礼。至程子始尊信表章。而古者由学入道之大法乃始赖以存。古乐经亡而周公所著经固存于世。观大备于成周。而乐其可知也。愚窃取程子之意。乃敢表而出之。常熟钱谦益序曰。元儒吴幼清驳大司乐一章。则曰。考昊天有成命之诗。郊祀天地。是天地无分祭之文。考般之诗。望祀四岳河海。是四望与山川无异祭之文。考之诗。禘祖而曰既右烈考。亦右文母。是妣与祖亦无分祭之文。考周颂之诗。其言作乐未闻而序之之说。亦未闻用歷代之乐以分祀之礼。此其不足信。又曰。祭祀合乐之际。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并用。而祀天止用黄钟大吕云门。则又各自為用。不得谓之大全乐矣。既曰六乐。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是六乐之作。五声八音并用之矣。而于下则礼天地神示人鬼。於五声皆止用其四。于八音皆止用其三。声音不备。乐何自而作。舜之作乐。自近以及远。先格祖考。次格凤皇百兽。今乃自远以及近。一变致羽物及川泽之等神物。至九变而后及人鬼。舜乐所以感物者。又未尝以某乐感某物。以某乐感某神。何独成周之乐不然乎。愚按元始中之议祭礼曰。周官天地之祀。乐有别有合。其合乐曰大合乐。祀天神。祭地示。祭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考。此天地合祀以祖妣配者也。其别乐曰。冬日至于地上之圈丘奏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日中之方丘奏乐八变。则地示皆出。此其各特祀者也。乐有别有合。以祀之有合有特也。周礼未尝专言分祀。于昊天诸诗何悖乎。汉世经谊各有师说。元始之议。皆应古法。必以新莽之建置而詘之。则固矣。
竇公者。故魏文侯乐工也。年百八十岁。来献书。召见。问公何自為乐。具对言。臣年十三失明。父母哀其不能业眾技。教鼓琴。遂為瞽师。问公年高。岂有术延年乎。服饵乎。对曰。学饵引。无服饵。奏其书。乃周礼大司乐章也。
【铁斛】 明初。中外各仓各颁铁斛為式。今通州部使所收斛。加于外一升六合。户部京斛又赢六合。
【马杌】 往时文职四品以下。上马以杌。一人绳之。一人鞭之。清朝不以杌。竟跃马自鞭。南人颇苦之。
【后湖册】 南京后湖。贮各郡县户口钱粮册。有明终始计一百七十万本有奇。清朝止存万历间及崇禎五年者。餘皆废。或造甲点火药。云今议鬻。其緡谓可得四万緡。以每本重四五斤。斤直银八分。
【鸞仪卫】 宋江邻几杂志。陈执中馆伴辽使。问随行鸞仪司缘何有此名。不能对。或云。隋大业中。鸞集于供帐库。遂名此。
【兵餉】 清朝马兵月支银二两。米三仓斗。步兵月支银一两五钱。米三仓斗。马春冬月支草乾银一两二钱。夏秋月支草乾银六钱。 【 大同府志。】
【恭顺侯】 崇禎癸未八月。恭顺侯吴维英薨。长子希斌明年死于寇。维英弟维华。诸生也。首迎摄政王。许袭原爵。维华以兄女字时相刚林之弟常鼐。得总督漕运。坐赃免。刚林伏法。常鼐闲住。
【兵祸】 壬辰漳州受围。城中百姓才餘一二百。第宅万间。率门户洞开。此一二百人指沟中白骨。歷歷数其生前姓字告人。又城危急时。有士人率妻子闭户一慟而卒。邻舍儿窃煮食之。见肠中纍纍皆纸絮。邻舍儿亦废箸自绝。
【王秉乾】 临川王秉乾。天啟丁卯贡士。居王家洲。崇禎末。土人诡神术啸聚以逞。乙酉九月请于镇守总兵金声桓。以兵往。其牙将郜国本败没。国本故粮储道书佐也。声桓怒。再兵往。土人歼焉。又疑秉乾啗我。杀之以祭国本。
【新乐县南关题壁】 妾本淮上弱质。僻陋而无心。戊子遭兵燹。满之狂丈夫。以我北去。壬辰复挟我南征。过此偶遇之子。盱衡之间。情溢于露。气幽于兰。呜呼。此谁氏之美也。嗟予薄命。感而赋此。
北去南来空自猜。边愁為膺几时怀。妾心最慕汉天子。自将单于不敢来。
造次相逢若相私。目成那复畏人知。胸中歷歷不然事。可得对床说与伊。
【榕城任氏】 榕城任氏。柳州别驾某孙女。丁亥年十八。豫章余真卿宦闽。慕而娶之。在中閫多所匡益。余下乡捕全髮之民。至反戈。创焉。追获九人。归署将杀之。氏询其由。告以故。氏徐徐曰。愚氓无知。见捕之急以自救耳。乞少原之。余拂衣起曰。吾俛中其刃。幸不死。何得相宽。氏脱簪敛衽曰。君惠我南国。弘解网之德。此菩提种子也。君何吝一推赤子。余颇然之。顾如其髮何。氏曰。此易耳。下之狱。令阴剃之。可活也。余如其言。明日廷讯。则已剃矣。云惧死互相剃也。俱得宥。明年。氏卒于苏州舟中。有异徵。
【狂婢】 辛卯。庆云县城南三里村。婢病疡不相容。斥外。乞食数日。忽作狂言。多验。远近流闻。稍就问之。眾中有田生。素未识婢。忽道其姓名里名。且曰。子归矣。数日人耳。田生仓皇去。果数日没。又云。某月日河大上。四县将為鱼。又验。
【埔伎】 扬州伎某。苦假母之虐。逸出。短衣辫髮。嫣然男子也。所善少年匿之田庄。有富人子惑之。其父以诉司理武纘绪。被笞。自首服。故倡也。年二十一。司理怒其妖诱。毙于杖下。
【斗牛】 金华近例。正月。乡人买健牛。各赴场相角决胜负。至斗殴。不能禁。
【岑彭】 上尝问词臣。如岑彭外。姓者古今几人。皆无对。按汉季汝南太守岑眰、唐宰相岑文本、嘉州刺史岑参、明田州府土知府思明府土知府俱岑氏。云汉岑彭之后。
【胡寅吕祖谦】 胡致堂先生 【 寅。明仲】 。宣和中进士。靖康初拜祕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京城陷。脱去。建炎三年起驾部郎。擢起居郎。上万言书。乞便郡就养。改徽猷阁待制。知邢州。辞。改集贤殿修撰。复以待制改知严州。又知永州。寻除礼部侍郎兼侍讲直学士。外艰。终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后责泉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秦檜时始复其官。五峰先生 【 宏。仁仲】 。绍兴初上书不仕。
陈絳金罍子。胡致堂。康侯弟之子也。初生。其弟以多男。欲不举。时康侯未子。而康侯夫人取而子之。既长。俾自绝于本生。不為心丧。止服世父之服。致堂遵行之。致堂本生母没。亦不解官持服。斐然集中有与秦丞相书。言之甚悉。為右正言章厦所核。謫置新州。盖檜意也。致堂每读史。亦倦倦发明。為人后者义不得复顾其私亲。盖蘄以自见而不悟。康侯自有子。其為人后者。虽為其父母期而心丧必终三年。盖情之所不能违。而亦礼之所许者。曾大儒君子不辨此乎。晋贺群妇陶。其弟乔妇无子。乞群小息率于孩抱。子字之。及期。乔妾张生子纂。驃骑将军顾荣谓曰。乔已有男。宜使率还。群亡。率渐长。向乔乞还。表于朝。母陶复有嗣。从之。初意致堂宜率比。不然与為人后。亦可畏耳。
金华吕祖谦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廕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宗学教授。艰去。起太学博士。添差教授严州。寻复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轮对劝孝宗留意圣学及恢复大事。召试馆职。外艰。起主管台州崇道观。寻除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徽宗实录成。进秩面对。又编宋文鑑。除直祕阁。主管武夷山冲右观。明年。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不就。改主管亳州明道宫。卒年五十四。学者称东莱先生。
顺治甲午。驾幸内院。问词臣以致堂、东莱二人何官。并无对者。故攷而录之。
【浮萍兔丝】 宣城施闰章。使广西。经岳州。有李将军言其部兵尝掠人妻。既数年。携之南征。值其故夫。一见慟绝。问其夫已纳新妇。则兵之故妻也。四人皆大笑。各反其妻而去。施為作浮萍兔丝篇。浮萍寄洪波。飘飘东复西。兔丝罥乔柯。嬝嬝复离披。兔丝断有日。浮萍合有时。浮萍语兔丝。厚薄安可知。健儿东南征。马上倾城姿。轻罗作障面。髣髴生光仪。故夫从旁窥。拭目惊且疑。长跪问健儿。毋乃贱子妻。贱子分已断。买妇商山陲。但愿一相见。永诀从此辞。相见肝肠绝。健儿心乍悲。自云亦有妇。商山生别离。我戍十餘载。不知从阿谁。尔妇既吾乡。便可会路歧。寧知商山妇。复向健儿啼。本执君箕帚。弃我忽若遗。黄雀从鸟飞。比翼长参差。雄飞占新巢。雌伏思旧枝。两雄相顾诧。各自还其雌。雌雄一时合。双泪沾裳衣。
【泣竹】 卫辉泣县多竹。摄政王煎竹沥。初课民煎。每巨竹可获沥十斤。后疑其偽。令民输竹于京。以风日所暴仅煎六斤。泣之人苦于役。费甚矣。
【祷雨】 献县李正华守松江。癸巳夏旱。五月六日正华步祷城隍庙。誓神前曰。吾与神俱有地方之责。今旱灾如此。穀种不入土。是无民也。无民而吾与神亦何顏而立其上乎。谨与神约。□五日不雨者。吾当积薪于庙庭自焚也。罪实在吾。于民何仇焉。越三日。以事至苏臺。至十三日始返。即至庙虔祷如初。明午果积薪庭中。未举火。俄片云靉靉渐蔽。雨下如注。彻夜四郊俱洽。初。士民闻积薪自焚之说。谓虚语耳。至是雨澍。无不骇服。昔戴封、张熹皆以祷旱无应。积火自焚。火起而雨大至。观于今日。信有其事。
【荐举】 乙未正月。詔京官三品以上。荐中外官可任剧郡者。时辽人白登明。守太仓治行最著。吴骏公先生具言其状。少詹事朱梅麓因荐诸朝。舆论谓其无私。
【乙未礼闈】 乙未礼闈。主考官少保兼太子太保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额色黑。礼部左侍郎恩国泰典满洲蒙古试。少保兼太子太保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金之俊、礼部右侍郎内翰林祕书院学士胡兆龙典汉试及乌金超哈并东粤藩生试。满洲蒙古榜贾勤等五十人。另為录汉士及乌金超哈并藩生榜秦鉞等三百八十五人。又一录是科礼垣议南卷十中其一。而江西最少仅七人。物议籍籍。于是金之俊等奏落卷贮于顺天府。许贡生赴阅。限六日内。不得领回。前此未之闻也。时修内政辑要。礼部请题分考官内翰林祕书院侍讲吴伟业等。先是。正月二十九日召伟业及侍讲学士方拱乾、国史院编修宋之绳赴南海子纂修。遂改命编修张永祺、汪炼南、曹尔堪、陈彩、张应桂、金鋐。皆壬辰进士。非例也。榜发。冯源济、刘芳躅并奏名。源济涿州相国子。芳躅尚书餘右子。又兆龙内弟也。吾邑杨雍建以馆胡氏。置第三。
【圣训】 太祖太宗圣训纂修官。内翰林院侍读学士王无咎、国史院侍读学士杨思圣、祕书院侍讲学士方拱乾、左庶子兼内翰林祕书院侍读卓彝、右庶子兼内翰林弘文院侍讲周啟雋、国史院侍读黄机、祕书院侍讲吴伟业、左中允兼祕书院编修左敬祖、弘文院编修马燁曾、熊伯龙、右中允兼祕书院编修曹本荣、国史院编修宋之绳。各月给餐钱八两。四阅月中輟。
【御试词臣】 九月四日御试詹翰四十八人。先是。祕书、弘文、国史三院学士各一人。直内院预票拟。而内翰林弘文院学士麻勒吉。满洲人。壬辰进士第一。性敏辨。通经史大义。善国书。日侍顾问。促膝造对。最被眷注。礼部右侍郎兼内秘书院学士胡兆龙故善之。又同教习庶吉士。益相欢。遂日入禁中。同议机密。虽内院不如也。既御试庶吉士。兆龙因以及詹翰。令麻勒吉口奏。从之。是日。试於午门内。表一、疏一、判一。表為上亲征朝鲜大捷国王率其臣民归降?臣贺表。 【 崇德二年。】 时中书传录侍讲吴伟业表。其略曰。维兹朝鲜之僻壤。实由箕子之旧封。土田附庸。分野疆于周秦。诗书风俗。本支起自汤孙。藉商王有道之长。為君子不死之国。自卫满居秦空地。虎踞真蕃。右渠诱汉亡人。鴟张浿水。荀彘下卢龙之甲。杨僕浮渤海之舡。在元狩之三年。置乐浪者四郡。虽称役属。尚类羈縻。新室以易印而开衅。慕容则分疆而争长。咱乎大业。遂扰东陲。疲敝师徒。驛骚征讨。莫除癣疥。徒溃腹心。继以贞观之真人。佐以英公之宿将。攻城不拔。振旅而归。即赏仁贵之先登。终惧魏徵之必諫。此固恃险勿宾。阻强未服。倔强于山海之间。遁逃在沃沮之内者也。兹盖伏遇云云。念我国家新造之日。正值疆埸多故之秋。纠率长戈。侵牟近境。幸喜鸦鶻关之战。大破鸛鹅阵之军。若使乘胜穷追。因粮筑垒。何难进驱平壤。直捣王京。乃犹信彼行人。赐之手詔。修我睦邻之谊。宽其事大之诚。盖孟津八百之朝。不遗彭濮。葵丘九合之会。忍摈江黄。庶其子孙。守兹盟好。孰意矫虔不顺。狙诈多虞。跳梁百济之区。僭越扶餘之长。鰲身日黑。漫阻洪涛。鱼眼波红。輒修战舰。徒甘言以縻我。难革面以相从。用是赫然。加诸蕞尔。躬率中黄之士。亲占太白之符。鼓震十三山。咸闻鞠旅。营连八百里。谁逆顏行。帐下拔大食之刀。鏤文龙雀。军前策渥注之產。汗血驊騮。嗟哉合市之人。徒享开城之乐。鸟惊则散。鱼烂而亡。赬峴悬车。肯信位宫走免。黄巖束马。寧容依虑埔诛。毌丘俭沸流之胜。方之蔑如。苏定方(氵虒)水之功。远过之矣。于焉马韩丧胆。辰国惊魂。力尽而盖苏乞降。势穷则高元束手。大傉萨反接于城下。莫离支稽顙于辕门。繫颈先马。自请灰钉。袒腹牵羊。甘投鼎鑊。我皇神武不杀。宽大有容。退舍而许之平。解缚而赦其罪。方提黄鉞。遽令收军。勿剪朱蒙。俾无废祀。颇利之城八门。不惊鸡犬。带方之邑万户。争迓壶浆。洗兵马普述之津。尔今归命。刻日月丸都之石。予实亲征。龙笙狼笔。咸承内府之珍。屈紒折巾。俱陪上都之宴。慕华楼赐酺合乐。来宾院解甲休戈。岂仅纸呈侧理。修降表于同文。扇献昭凉。布王风于下国而已哉云云。明日。内院及学士阅定以进。詔叙其甲乙有差。祕书院检讨清苑郭棻、国史院侍讲滦州石申、国史院编修吴县范周、左中允兼弘文院编修桐城方玄成、祕书院侍讲学士桐城方拱乾、弘文院编修大兴张永祺、国子祭酒临胊冯溥、右諭德兼弘文院修撰宛平王熙、祕书院编修嘉善曹尔堪、国史院编修华亭沉荃、国史院侍读学士鉅鹿杨思圣、国史院编修溧阳宋之绳、祕书院侍讲太仓吴伟业、祕书院检讨兴国卢高、国史院检讨睢州汤斌、右赞善兼祕书院检讨鄞县范廷元、左赞善兼弘文院检讨海丰王清、弘文院检讨开州崔之瑛、国史院侍读钱塘黄机、祕书院侍读宛平李昌垣、少詹事兼内翰林侍读学士晋江黄志遴、弘文院检讨永寧白乃贞、右中允兼国史院编修桐城何采、国史院检讨龙游余恂、弘文院编修汉阳熊伯龙、国史院编修武进诸豫、少詹事兼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义乌朱之锡、祕书院检讨登封耿介、编修顺德陈彩、国史院侍讲学士河南杨运昌、弘文院侍讲学士莱阳沙澄、右中允兼国史院编修掖县王舜年、检讨寿州邓旭、弘文院侍读即墨蓝润、右赞善兼国史检讨任丘李仪古、祕书院编修山阴□□、左赞善兼祕书院检讨通州张士甄、弘文院检讨闻喜杨永寧、弘文院侍读学士孟津王无咎、詹事兼内翰林祕书院侍读学士孟津陈爌、弘文院编修平湖马燁曾、祕书院检讨江寧徐必达、国史院检讨金坛于朋举、左庶子兼内翰林祕书院侍读仁和卓彝、弘文院检讨吴县王勰、国子司业莱阳姜元衡、右中允兼祕书院编修黄冈曹本荣、左中允兼祕书院编修河间左敬祖。御试之命同諭甄别各部院寺司官。其三品以上听亲定。须才堪治民者。朝士知其指。人人疑畏。及词臣品定。或以问兆龙。恐后别有处分。兆龙曰。今无陈百史。谁作此事。俱相信以為然。亡何。传諭翰林官曰。简擢中祕。习知法度。今用人孔亟。必得文行兼优者。以学问為经济。庶能飭法惠民。助登上理。兹朕亲行裁定。陈爌、黄志遴、王无咎、杨思圣、蓝润、王舜年、范周、马燁曾、沉荃、陈彩、徐必达、于朋举、王勰、耿介、崔之瑛、汤斌、卢高皆品行清端。才猷瞻裕。信任既久。图报必殷。著各照外转应得职衔陞一级用。遇闕即补。各官须益矢忠勤。兴利除弊。副朕图治安民至意。又諭吏部曰。朕用人图治。日望海内昇平。必内外官职咸得其人。乃能胜任。卿与科道等官。皆朕素所信任。今亲行裁定。曹溶 【 户部钱法右侍部。】 李士焜 【 工部左侍郎。】 孙建宗 【 左副都御史。】 刘令誉 【 通政使。】 潘朝选 【 太常寺卿。】 王含光 【 太僕少卿。】 许辰 【 通政司左参议。】 桑芸 【 光禄寺丞。】 周体观 【 吏科左给事中。】 王廷諫 【 户科左给事中。】 赵进美 【 礼科左给事中。】 刘健 【 兵科左给事中。】 宋牧民 【 户科右给事中。】 周曾发 【 礼科右给事中。】 刘文雋 【 吏科给事中。】 张王治 【 刑科右给事中。】 晋淑軾 【 工科右给事中。】 李文煌 【 吏科给事中。】 杜漺 【 礼科给事中。】 武攀龙 【 刑科给事中。】 刘达、杜果 【 俱御史。】 俱才优经济堪任养民者。各照行转应得职衔陞一级用。遇闕即补。各官澄清吏治。绥辑民生。副朕慎简敷治至意。諭出。诸臣多错愕。詹事三人去其二。俱同年也。礼科五人去其二。先是。兆龙主礼闈。物议籍籍。故最恶礼科。而于朋举之拔刘芳躅。兆龙即帘内夜遣侍儿谢之。同考官俱知其事也。范周去秋典京闈。今又以请託闻。亦併出之。示无秘也。兆龙素善志遴。过慰之曰。鄙情纷纷。此后惟拼一条弓弦南耳。昔唐侍御史竇群语王叔文曰。去岁李实怙恩挟贵。气盖一时。公当此时。梭巡路旁。乃江南一吏耳。今公一旦复据其地。安知路旁无如公者乎。尝省斯言。兆龙当日路旁不知作几许踌躕也。
【顾仁】 先是壬辰撤各道巡使。盖满人意以巡使掣其肘也。乙未春。诸人不自閟。力营仗斧。而鹺臺尤羶。中外协计费巨万。于是仁和姜图南得两淮。盖州王秉乾得长芦。锦州祖建明得两浙。进贤朱紱得河东。广寧刘秉政得河西。秉乾臬兀甚。□臺中惮之。独不预费。巡盐既复。因议巡方。满人不以為然。而总宪请之颇力。于是满人议各部理事官及诸曹参用。所用理事官周卜世、张所养、钟有鸣、王继文选御史。辽东高民瞻、真定张纯熙、曲阜孔彻越、合肥王纲、丹徒笪重光、顾仁、宝应朱克简、寿州刘允谦、上元叶舟、钱塘翁祖望凡选十人。而南人七。北人三。又南人江南得其六。浙江得其一。他省不预焉。时论不平。谓冢宰王铁山、总宪龚孝升私江南。副院曹秋壑私浙也。既命下。召至太和殿。諭曰。巡按已停止。因此官繫重。吏治贪廉。生民利病。皆由此上达。故复遣尔等往巡省直。朕即倚為耳目。尔等当体朕意。洁己率属。奠安民生。若不法受贿。负朕委任。不拘要任。但得银一钱一两。定行处死。又召至左翼。开諭曰。尔等初或持廉善。及差满迴日。多婪取衣物。尔等若蹈此弊。初时廉声。俱置不问。必照贪例处分。丹徒顾仁。顺治□□进士。授宝庆推官。时盗炽。举家被掠。或閔之。释回。秩满迁刑部主事。奉臺命。拜巡按顺天监察御史。勑内不用旧役。不见过客。然京署婿吏。旧吏十九。沿以為常。法无可禁。故时会稽章冕给事京署。既自免。以从子奏代。犹名冕也。前按臺某嫌之。改章之冕。之冕更在吏部文选司给役。见顾仁受命。求从行。执不许。虽总宪龚孝升為言。不能得。而萧山贺绳烈与仁同年同刑曹。绳烈故与章奏有连。奏託之。行二百金。仁未敢收。绳烈故柜。紿奏曰。渠已收矣。尚犹之乎见少也。且引章奏謁仁。仁无如之何。仁出京。奏绊于銓司。未之从也。亡何。仁行部。谓章之冕虚列名书佐。以其家固安。檄索之。奏特銓司咨都察院。索本司书办章奏今安在。仁见部咨。谓此人纵横莫可制。疏参其积猾。随下固安令。錮奏于家。令过峻。每三日点候。又臺中主书即章奏兄冒他姓。仁不知也。仁意欲死之。主书密报奏。急出亡走良乡。欲縊于传舍。同寓某则尚方司之私人也。劝其入京投尚方司太监。于十月十九日刎颈扣閽。诉顾仁悖旨婪贿。陷害不辜。上大怒。即遣虾八人往逮之。立下绳烈于刑部。两家各遣人围守。十一月朔即逮仁至。明日廷讯。问何以杖章奏也。曰。以替役。问何不下顺天府而下真定府也。曰本处人不便发。问章奏前役。奏曰隶按院。仁嫌其倨。杖四十。檄固安县錮于里。又问仁何不发保定、河间而远发真定也。特欲杀章奏灭口耳。又问尔书役俱新乎旧乎。曰未尽知孰新孰旧。问餘人未知。何独知章奏也。仁不能对。时併逮役六人。皆绍兴人。旧役。递问有三人讳曰新。餘皆畏拷改口矣。绳烈望风吐款。仁再夹。濒死不承。但云尝见五十金。上谓见即真矣。始免拷。明日诸王会讯。仁论磔。绳烈坐斩。法司议如之。至八日。改仁斩。籍其家。妻子没入官。绳烈论绞。寻有旨。在官无论枉法不枉法。自十两以上者死。吏一两者死。又詰顾仁何衙门开送。何衙门考准。何衙门官取中。命内大臣鰲拜、把图鲁索尼、大学士巴哈纳、金之俊、成克巩同六科密奏。则刑部尚书刘昌、侍郎王尔禄开送。左都御史龚鼎孳、左副都御史曹溶考准。吏部尚书王永吉取中也。各回奏。久之。降级有差。顾仁死。妇周氏给配回子某。举朝惕息。而婿吏人人意自得。章奏家颇富。亦半破其產。寓旗下。不复出。相传上欲授五品官。明年二月。上召至南海子。出值顾仁求免。忽呕血。抵舍死。
【教习武进士】 乙未。教习武进士。多尔机昂邦公遏必腾头等虾马尔吉哈。进士。加授二品服俸寧远于国柱。三品服俸高密单登龙、上元范明道。四品服俸餘姚邵一仁、山阴张其毓、宣府颇君德、京山曾以信、山阴刘燧、长治马之迅、龙驤卫缴应缘、寧远刘秉仁、涇阳樊英、金吾左卫刘世明、魏县张可久、神武左卫缴正经、榆林白文灿、鄆城孔弘宪、德平王宇泰、商丘姚典、永平周彝、餘姚杨焕斌、大兴张靖、胡师龙。
【通鑑全书】 丙申正月七日。諭内三院。朕惟纪一朝之得失。原有史书。攷百代之是非。厥惟通鑑。顾笔削互异。论断相衡。卷牒虽分。得中尚寡。何以昭垂永久。号称全书。朕兹欲诸家所纂。广加裒集。删繁攷异。订為一编。名曰通鑑全书。特命巴哈纳、额色黑、刘正宗、傅以渐為总裁官。张长庚、千代、麻勒吉、鏗泰、折库訥、胡兆龙、张玄锡、李霨、白胤谦為副总裁官。岳肃、朱之锡、卜素履、杨熙、范承謨、路阳、杭琦、王世功、图巴海、方拱乾、何采、王熙、张士甄、范廷元、熊伯龙、诸豫、张永祺、曹尔堪、金鋐、方玄成、杨永寧為纂修官。白希等為誊录官。朱臣等為收掌官。卿等受兹委任。须精勤蒐讨。公慎参详。务使古来政治盛衰。人才善恶。昭明画一。以副朕致治垂宪之意。特諭。按宋初三馆藏书八万卷。司马君实尽携以自随。又殫十九年之力。刘恕、范祖禹助之。始成资治通鑑。採摭极博。法戒极确。今全书之名。则司马氏仅半豹矣。涿州肤学。蔑眎往哲。删繁攷异。不知更採何书也。
【藏不入倭】 鲁藩驻舟山时。求日本兵不应。僧湛微尝航海。知倭重佛藏经。遂说阮进曰。若得旃檀佛三尊。藏经全部。倭兵可立援也。进信之。苦无藏经。普陀山僧炤祥以万历间赐普陀寺藏经在。进善之。奏请柔远。鲁藩报可。遣炤祥、湛微賷经往。湛微称国师。自号金狮子。普陀住持炤中等率二十七人。执言不可。湛微知之。进遣兵邀杀诸僧于沉家门。不值。进怒。诸僧冻馁两昼夜。哀吁而免。经去不二日。颶风大作。吹还沙岸。凡坏二十餘艘。诸舟见经舡火光无数。又二龙繚绕。眾虽惊异。畏阮进。不敢停也。十月朔又扬帆。将抵日本。忽黑云四布。巨浪澎湃。海水尽赤。大鱼如舟。环前后。不得进。长年大惧。望空哀祷。乞送还山寺。随风飘荡一昼夜。望见普陀。湛微、炤祥惧甚。舟泊林门。不敢往。亦不敢归。是夕阮进忽病狂。妻陶氏。素持齐。谓褻经之故。进因奏还经山寺。鲁藩从之。有旨。览奏知送藏之举。误由妖僧。幸勑书未开。无损国体。先生不必引罪云云。藏经既还。鲁藩又加諭勑。略曰。予也祖述高皇。宪章列祖。虽曰遭家不造。岂敢遂至愆忘。况禹穴遥临。行宫在望。洛迦渡口。患难栖身。南朝四百八十寺。荆榛烟雨凄然。燕代关山百二重。禾黍故宫谁托。乃得濒险之屡安。詎非法王之立右。何物瘂羊僧。自号金狮子。霜天乍晓。妖雾横冲。不思西渡流沙。求回真諦。反欲东行大海。委法要荒。竟至巨浪拍天。神鱼鼓鬣。东夷為之稽首。天风掖以西归。经不重翻。再归龙帙。会须特勑。增加护持。云云。按藏不入倭。宋时惠鍔请像不入。今又不入。亦异矣。藏经在普陀。不过白纸黑字。使入倭国。亦不过白纸黑字。有何分别。一不往而倭夷中国皆不作白纸黑字观矣。
【亲见大士】 壬辰五月十八日。寧波府经歷内丘乔鉢。游普陀洛伽山。越三日晨。礼梵音洞。洞在普陀东北隅。盖山峡石隙也。旧传大士示现皆在潮音。长可二十步。高可三四丈。横峡中叠石為坛。容数人。又直横一石。凡称示现者。皆在坛上。于石隙中窥之。鉢初不信。礼拜毕。注目视久。果于洞中彷彿似将军而不真。良久忽洞畔露弥勒半面。耳鼻目颊宛具。心异之。闭目良久。再视如故。复闭目自忖曰。此必吾意中有佛菩萨想。故作此像。乃专意作龙虎想。良久再视如故。又良久。于弥勒旁作二老人像。飘转而退。弥勒忽露全面。渐隐入洞。乃现大士像。袒胸披幅。与人间肖像无以异。端閒自在。在烟云縹渺中。目屡瞬。终不易覩。鉢亦自疑。遂礼拜。从者数人皆环覩。移晷乃灭。鉢自记曰。理之所必无。事之所必有。亦不能不令人作离经畔道思也。
【刘餘右题碧云寺】 刘尚书餘右。甲午再过碧云寺。忆前度时甲戌也。题壁上曰。忆别山灵二十秋。朱霞依旧绕经楼。流泉但觉声声咽。写出兴亡一段愁。
【妓诗】 尝恨相对暂。不如交意深。今晨两相视。默默独还吟。杰士功名淡。无忘恩义深。粧成对孤镜。不语泪霑襟。问君今夕去。几日又来临。频寄从良梦。神魂返故乡。
【丧礼】 清朝礼制。悉仿先朝。如丧服。百官并依会典行事。会典仍旧刻。未尝另梓。而诸臣封事。輒引会典。亦误矣。冯銓家京师。于天坛北凿池蓄朱鱼。亭臺鼎立。母独留涿州。乙未年九十三。春二月疾篤。告归省。半道讣至。銓方修书结宠。阴谋起复。故疏报讣。温旨醇切。识者知為起复地也。已諭起复。銓再辞。其词泛。语人曰。清朝不以服丧為重。奈何。迨百日。銓入朝。未尝遣使也。亦未召见。入内院修书匝月。始同诸辅旅见。则上意可知矣。冬月。顾仁事作。按其私籍。有公奠二百金。上又闻他事。面责銓。褫其所赐貂裘。时寒甚。另给一裘。谓為尔换皮。銓惶恐谢罪。按汉时居官者。实未尝行丧礼。薛宣后母死。弟修去官持服。宣谓修三年丧少能行者。由是兄弟不和。翟方进母死。既葬三十六日。起视事。自以為身备汉相。不敢隃国家之制。今日诸臣。皆服丧。銓独否。先是。宋权、陈名夏尝起复。故銓效之也。上稔知周延儒之奸贪。谓明亡于延儒。冯銓少子娶延儒从女。故颇為解。上不以為然。尝问延儒有子翰林。今安在。銓诡曰。庶吉士周奕封非延儒子也。时奕封予告。乙未秋。奕封还朝。俄除知县。唐敬宗时郑涵等定制举人。上谓宰相曰。韦端符、杨鲁士皆涉物议。宜与外官。乃授白水城□□。宰相请其罪名。不报。今奕封左迁。未即上意。亦涿州望旨外之也。
【白鹰】 乙未。高丽献白鹰。按(鸟尨)。茅鴟也。似鹰而白。高丽固產白鹰。谅不与茅鴟等。
【都督府】 各镇总兵官俱衔都督同知或僉事而都督繫衔。以先朝设五军都督府也。今不设都督府。则各镇繫衔无谓矣。当事特未之思耳。
【伶人】 上不善酒。所徵诸伶。各召试。人赐段二匹。银三十金。同阉人寓直。上尝服翼善冠、袞袍。临镜问诸阉。各称善。上亦曰善。又改满帽。临镜讫。即手掷满饰于地。居常广袖皂靴。从汉制焉。
【满洲】 西洋历法。节气分各省推算。首朝鲜而盛京次之。满洲不与焉。以满洲即盛京也。
【鱼缸】 乙未冬。命江西景德镇烧造鱼缸。其式围数丈。先朝尝烧之。火力终不透。竟无成而止。
【避疹】 乙未冬十一月。中宫出疹。上避南海子。惜薪司日运炭以往。十二月。命惜薪司环公署五十丈。居人凡面光者。亡论男女大小。俱逐出。
【文景元】 三水文景元。崇禎庚午贡士。顺治甲午秋以友人三原温□□守杭州。南游。又往金华。江行值风。舟覆溺焉。景元素持準提斋呪。溺时忽见準提神。上口不受儒。瞬息间漂十五里。落一深潭。潮激而上。又恍见準提神。终不没。得渔人救免。 【 王文宣说。】
【金刚经灵应】 总督张存仁。镇杭州。尝刑人。刽子运刀砉然如金石。又运刀仍有声。其人无少伤。走白存仁。亦骇异。谓其人必白莲妖术也。曰。不习妖术。又问尔何阴德。其人自省无所有。总督曰。汝曾修斋诵佛乎。曰。某月诵金刚经极虔。餘日锦裹以藏。总督命缚囚驰骑至其家。取所诵经。果束锦。啟之。则经卷三截。刀跡儼在也。因宥。其人得活。
【物怪】 王鐸微时。距所居八里。民家豕作人言休咎。鐸同族兄孝廉某往。豕言若有所避。此尚书。后县官以為妖。命除之。
清江浦杨鑑川。牙客也。家颇殷。既没。见梦其子。于某家為花牛。其子买归。善饲之。今存。
【石兽】 临清以南运河筑闸。闸左右鐫石兽。虎首鳞身。四足五爪。盖天吴之类也。以厌水怪。
【硝】 河间东昌近海之地。晨起凝白如霜。土人曰璽。煎之為硝。盖盐之餘也。
【桑】 燕齐间树桑仅仅 特未连亩。桑叶迟于南土。其饲蚕亦密室。不生火。清丰县蚕事特盛。
【腹子】 蓼我之诗曰。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北人抱子解衣置腹。古人所咏未始虚。
【吴中龙】 顺治辛卯贡士湖广吴中龙。十三籍旗下。
张书乘曰。崇禎□科福建贡士黄□年十二。其小试论天下文章莫大于是。见周介生选刻中。
【汉人僕妾】 契丹旧法。得汉人皆僕妾役之。仕宦而显者。归见其主如旧礼。杀汉人而以牛马偿之。弗诛也。迨萧氏乃始徒汉人益北居。而以契丹奚渤海之民杂处幽蓟。杀汉人者如杀人之罪。观于今日。似未大异。
【定水带】 正阳门外曰穷市。盖窶人子以琐杂坐售。仅一席地。衣冠不往焉。有古铁条长三尺许。横二寸有奇。形若革带。其中半虚。而外锈澁。而背俱隐钉如鼓。不甚可辨。持此欲售数十钱。积岁不顾。俄高丽使客三四人旁睨良久。问其价。主人谩应曰。五百钱。使客立授钱如数。主人疑焉。诡曰。此吾邻寄售。公等且去。容吾问之。少顷使客复来。主人曰。向者几售君。吾邻家云五金。使客又如其数。主人益疑之。即曰。公等误矣。吾曹市语举其大数五金。盖五十金也。使客曰。敬如命。然不得更悔耳。主人意此废铁。重得五十金。一失此。无為售者。遂予之。因问使客。此何物。而公等重购之也。幸以告我。使客曰。告子易耳。请立约而后可。一市人大以為异。群劝立约。使客遣其副。持带去。去且远。始告曰。此定水带也。神禹治水九州。作九带。此其一。价累巨万。则问何所贵也。曰。吾航海。海水卤不可饮。带投之立洌。经岁不病汲。故贵耳。市人好事者。随至会同馆。汲苦水石餘。投盐数斤。揉之浊甚。带入之。水沸涌。作鱼眼数十。少顷饮之。极甘洌。各叹服而去。人云国变时得之旧阉。则先朝大内物也。钱塘詹钟玉曰。自变故以来。天府珍异。流散人间。泯泯无闻者。何可胜数。独是带為高丽使客所赏。故顿增声价十倍。不脛而走。海外物之显晦。固自有时。至言為神禹四千年物。似属不经。独能使咸水使澹。良验。使客亦巨眼哉。嗣后虽过穷市。必无易视之。
【豆浆粥】 都肆中以豆屑杂少米煮之如薄糜。晨哺一二甌。最补元神。
邓跋
北游录九卷。曰纪程、纪邮、纪咏、纪闻各二卷。纪文一卷。海寧谈迁撰。迁字孺木。明诸生。事具黄宗羲所為墓表及海寧县志隐逸本传。宗羲盛推迁撰国榷。汰十五朝实录。正其是非。访崇禎邸报。补其缺文。今观此录。随事访问。盖欲订沧桑间事。求一代文集甚勤。则十五朝之史犹有待于孴辑也。迁诗文皆拙。然思慕先朝。以泪和墨。语语凄人肝肺。文字之效。固不当以工拙论。走昌平。哭思陵。走阳城。哭张慎言。君臣朋友之间。实有至性。而后始可以言著史。而其史亦始可取信。今国榷传写本尚存。惜能读者鲜矣。墓表言迁卒于丙申十一月。当据其子祺行述。而县志则谓卒于丁酉夏。年六十四。迁北游在癸巳。以乙未南归。时所主义乌朱之锡方官弘文院编修。而志言甲午会婺州总河中丞朱之锡。聘之游京师。此录凡九卷。而志言八卷。皆志之舛云。此册昔年从传钞本转录。讹夺甚眾。今随笔勘正。有好事者能付之梓。是所祷也。
丁亥六月朔。文如居士识于成府村居之五石斋。
附录:谈迁和国榷
吴唅
国榷这部书
二十五年前,我在北京图书馆读「明实录」,抄朝鲜「李朝实录」,想从这两部大部头书里,找出一些有关建州的史料,写一本建州史。因為清修明史,把它自己祖先这三百年间的歷史都隐没了,窜改了,歪曲了,為的是好证明清朝的祖先从来没有臣属于明朝,没有受过明朝的封号。进一步强调建州地区从来不属於明朝的版图等等政治企图。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把明人有关建州的真实史料都作了一番安排,办法多种多样,一种是毁板,禁止流通,一种是把书中有关地方抽掉,弄成残废,一种是把有关文字删去或改写。推而广之,连明朝以前有关女真歷史的著作也连带遭殃,不是被删节便是被窜改了。这样做的结果,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期这一段期间的建州史实,在整个歷史上几乎成為空白点,我们对建州族的社会发展,生產情况,生產工具,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文化生活,部落分布等不是一无所知,便是知道的很少。这是个歷史问题,应该解决。解决的办法是努力搜集可能得到的史料,加以组织整理,填补这个人為的空白点,从而充实丰富祖国各族大家庭的可爱的歷史。
当时,我从朝鲜「李朝实录」中抄出有关建州和中朝关系的史料八十本,这些史料大部份是朝鲜使臣到明朝和建州地区的工作报告,很具体,很可靠,对研究明朝歷史,特别是研究建州歷史有极大帮助。这部书定名為「朝鲜李朝实录中之中国史料。」隔了二十多年,最近才抽工夫校补,交给中华书局,正在排印中。
另一个主要史料「明实录」,读来读去,读出了许多困难。第一是这书没有印本,只有万历以后的各种传抄本。私人传录,当时抄书的人,怕这书部头大,有时任意偷懒,少抄或漏抄以至错抄的地方很多。错字脱简,到处都是。更糟的是这书原来就不全,因為崇禎这一朝根本没有实录。天啟呢,在清初修明史的时候,因為「天啟实录」里如实纪载了当时宰相冯銓的丑事,冯銓降清以后,凭借职权方便,把纪有他丑史的这一部分原本偷走毁灭了,以此,「明实录」的传抄本也缺了这部分。补救的办法是多找一些「明实录」的传抄本,用多种本子互相校补,但是,这个办法在二、三十年前的私人研究工作,得不到任何方面支持的情况下,是办不到的。另一个是找一部明末清初人的有关明史的较好的著作,这部书就是谈迁的「国榷」。
「国榷」这部书,知道的人很少,因為没有印本流通,只有传抄本,有机会看到的人不多。二十五年前的北平;只有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藏有一部晒印本,很珍贵,不能出借。记得在一九三二或一九三三年為了查对一条材料,曾经翻阅过一次,以后便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想望了二、三十年,如今头髮都白了,在解放了的祖国,在党的整理文化遗產的正确方针下,中华书局排印了这部六大厚册五百万字的大书,怎能叫人不高兴,不感激,不欢欣鼓舞!这部书就我个人的治学经歷来说,也是一个鲜明的今昔对比。
「国榷」一百零四卷,卷首四卷,共一百零八卷。据谈迁国榷义例,原稿原来分作百卷,现在的本子是海寧张宗祥先生根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互相校补后重分的。这书是明朝的编年史,按年按月按日纪载著者认為重大的史事,起元天歷元年到明弘光元年(公元一三二八--一六四五)。卷首四卷分作大统、天儷、元潢、各藩、舆属、勋封、恤爵、戚畹、直阁、部院、甲科、朝贡等门,是综合性的叙述,便於读者参考的。
原书有崇禎庚午(公元一六三0)新建喻应益序,说「三代而后,......野史之繁,亦未有多於今日者,然见闻或失之疏,体裁或失之偏,纪载或失之略。......盐官谈孺木,乃集海盐、武进、丰城、太仓、临胊诸家之书凡百餘种,苟有足述,靡不兼收,勒為一编,名曰『国榷』」。天啟丙寅(公元一六二六)谈迁自序批评了在他以前的几个明代编年史的作者以后,说:「故予窃感明史而痛之,屡欲振笔,輒自惭怒臂,不敢称述。间窥诸家编年,于讹陋肤冗者妄有所损益,阅数岁,裒然成帙。」序后又有跋:「此丙寅旧稿,嗣更增定,续以崇禎弘光两朝,而序仍之,终当覆瓿,聊识於后。」由此可见「国榷」初稿完稿於公元一六二六年,以后陆续改订,过了二十年,一六四五年以后,又续加了崇禎弘光两朝。据义例所说「国榷」创稿於公元一六二一年,一六四七年被小偷偷走原稿,又发愤重新编写,一六五三年带稿子到北京又加修订,那末,这部书的编纂时间前后已经超过三十年了。
黄宗羲撰谈君墓表,说他:「好观古今之治乱。其尤所注心者在明朝之典故,以為史之所凭者实录耳。实录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况革除之事,杨文贞(士奇)未免失实,泰陵之盛,焦泌阳(芳)又多丑正,神熹之载笔者皆宦逆奄之舍人,至於思陵十七年之忧勤惕厉,而太史遯荒,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随灭,普天心痛。於是汰十五朝之实录,正其是非,访崇禎十五年之邸报,补其闕文,成书名曰『国榷』。」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他:「留心国史,考证皇朝实录宝训,博稽诸家撰述,於万历后尤详,号為『国榷』。」由此可见谈迁原来编撰「国榷」的用意,是因為明列朝实录中有几朝实录有失实,丑正,歪曲的缺点,是因為诸家编年有讹陋肤冗的毛病,才发愤编纂的。到国亡以后,不忍国灭史亦随灭,又访求邸报(政府公报),补述崇禎弘光两朝史事,寄亡国的悲愤於先朝史书之编修,自署江左遗民,则是以爱国遗民的心情重写国史,和原来的以留心国史、典故的歷史家心情编撰国史的时候有所不同了。其次,谈迁编撰「国榷」,主要的根据是列朝实录和邸报,参以诸家编年,但又不偏信实录,也不侧重私家著述,他对史事的纪述是十分慎重的,取才很广泛,但选择很谨严,择善而从,不凭个人好恶。第三,建州史料,万历以后最关紧要,「国榷」於万历后尤详,特别是崇禎朝没有实录,谈迁根据邸报编述了这十七年间的事跡。由於当时这书并未刊行,因之也没有经过四库馆臣的胡乱删改,我们可以根据「国榷」的纪载和清修明史核对,就这一点而说,「国榷」这书对研究建州史和明朝后期歷史是有积极贡献的。第四,一六四七年全稿被窃,他并不丧气,為了保存前朝史事,又发愤重新编写,这种忠於学术研究,忠於国家民族的坚贞不拔,不為困难所吓倒的精神气节,是非常值得后人崇敬和学习的。当然,谈迁也有他的时代局限性,如他对农民起义军的仇视,对国内少数民族和邻邦的态度和侈谈灾异迷信,以及文字叙述的过分简约等等,都是显著的缺点,也是封建时代史家的一般缺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这部书作研究资料时,是要注意到这些缺点的。
谈迁写国榷
「国榷」的主要根据除明列朝实录和崇禎邸报以外,一六三0年喻应益「国榷」的序文,说他採诸家著述凡百餘种,这话是有事实可查的。试以卷一到三十二的引书為例,谈迁参考过明代人著作有叶子奇,宋濂,王褘,解縉,苏伯衡,方孝孺,金幼孜,杨士奇,吴宽,李贤,李梦阳、丘濬,叶盛,姚福,郑晓,雷礼,王世贞,王世懋,王鏊,王琼,杨守陈,何乔新,薛应旂,陆深,冯时可,袁凯,何乔远,邓元锡,姜南,郭正域,吴朴,周暉,敖英,晏璧,钟士懋,林之盛,陈于陛,马晋允,陶望龄,杨廉,崔铣,罗鹤,袁又新,许重熙,张适,刘凤,顾清,严从简,郭子章,赵汝濂,高岱,廖道南,刘文徵,徐学謨,陈仁锡,顾起元,霍韜,黄佐,陈懿典,朱国楨,谢鐸,朱鷺,黄瑜,陈建,黄金,李维楨,尹直,杨慎,顾璘,焦竑,田汝成,茅瑞徵,杨寅秋,劳堪,郭棐,罗玘,唐枢,王錡,王廷相,张志淳,陈士元,屠隆,黄志清,程敏政,储瓘,于慎行,赵时春,徐日久,陈敬宗,陈涟,冒起宗,包汝楫,周圣楷,陈善,吴中行,罗洪先,李濂,叶向高,胡松,陈廷諤,钱士升,黄省曾,袁懋谦,史继阶,许相卿,叶灿,史桂芳,何景明,陈鎏,张鼐,凌翰,朱睦(扌挈),尹耕,谢彬,姚淶,陈德文,徐必达,陈继儒,张溥,陈子龙,沉德符,屠叔方,姚士粦等一百二十多家。其中引用最多的是海盐郑晓的「吾学编」,「今言」,丰城雷礼的「大政记」、「列卿记」,太仓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武进薛应旂的「宪章录」,屠叔方的「建文朝野汇编」,朱鷺的「建文书法拟」,焦竑的「献徵录」,徐学謨的「世庙识餘录」,邓元锡的「明书」,高岱的「鸿猷录」等等。
都指挥僉事纪纲,谈迁也说:「读其爰书,末尝不三為之太息也。」可见谈迁是读过处纪纲死刑的判决书的。十九年十二月底有一条「始立东厂,专内臣刺事」小注:「事不见正史。而会典据成化十八年大学士万安奏罢东厂云。文皇帝建立北京,防微杜渐,初行锦衣卫官校,暗行缉访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等事,恐外官徇情,随立东厂,命内臣提督控制之,彼此并行,内外相制云云。不知实录遗此,何也?」可见这一条也是实录原来没有,是谈迁根据会典补上去的。又如「明实录」和「明史」都说明成祖是马皇后生的。谈迁却根据太常寺志说明成祖是硕妃所生等等。不止如此,他对实录所记某些史实,还明白指出是说谎,叫人好笑。例如宣德三年(公元一四二八)三月癸未,废皇后胡氏,立贵妃孙氏為皇后条,他就说:「吾於册储而甚疑当日之事也。......(中间指出疑问,从略)乃实录载胡后再请就闲,贵妃再辞坤极,谓其皆诚心,大非人情。后史氏饰美,不為有识者所葫芦乎!」?全书叙述是以明列朝实录為基础的,但又不全据实录,如记永乐几次和蒙古的战争,来往行程都用金幼孜的「北征录」、「后北征录」和杨荣的「后北征记」,在永乐八年六月庚子次澄清河条,小注实录云青杨戍,可以清楚看出。永乐十年九月记杀大理寺卿耿通。谈迁说此事「实录不载,岂有所讳耶。事具南院故牘,不可不存。」说明这一条实录里原来没有,是他用档案补上的。同样的十四年七月乙巳杀署锦衣
拿「国榷」和「明实录」对比,明太祖实录经过三次修改以后,许多事实都被删改掉了,例如明太祖晚年杀诸将,实录只写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死,不说是怎样死的。「国榷」却并不隐讳,老老实实把事实如实写上。以「国榷」所记和钱谦益的太祖实录辨证对读,完全符合。以「国榷」和清修明史对比,明史隐去建州史跡,从猛哥帖木儿、阿哈出、释家奴到李满住、凡察、李豆罕一直到努尔哈赤这一段,几乎是空白,「国榷」却从头据实纪录,不但建州诸卫和奴儿干都司的设置年月分别纪载,连以后各卫首领的承袭也都一一记上了。和「明实录」、朝鲜「李朝实录」对比,也可以互相印证。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关於建文帝的纪录。太祖实录的第三次修改本根本不承认建文帝这一朝代的存在,把建文年号取消,用洪武纪年。「国榷」不但恢复了建文年号,而且纪事也站在建文的立场上,在永乐起兵以前,称永乐為燕王,到起兵以后,建文帝削除燕王位号,便直称永乐為燕庶人了。我们要注意从明仁宗一直到崇禎帝都是永乐的子孙,谈迁是亡国遗民,晚年还到过北京,跑到十三陵去哭过崇禎的坟,但是在歷史叙述上,他却站在為永乐所推翻的建文帝一方面。拿这件事和明代后期许多支持建文帝的野史的出版来看,说明了那时期的士大夫,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失望,他们不敢公开指斥现实的统治者,只好把同情寄托在以失败而告终的建文帝身上了。他们逃避现实斗争,同情改革失败的统治者,这也是封建时代,有正义感而又骨头软弱的读书人的悲哀吧。
谈迁对史事的真实性态度很严肃,為了求真,不惜一改再改。例如记明末张春被建州俘虏事就改了多次。第一次记录在他所写的「枣林杂俎智集」:
庚午三月(公元一六三0,这是谈迁记错了,应為辛未(公元一六三一)八月。)永平道参政同州张春出关陷穹庐中,误闻殉难,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居无何,春从塞外求款,始追削,春妾□氏,年二十一,自经客舍。春鬼其妾多矣,盖洪承畴之前茅也。
到一六五五年,他在北京,和吴伟业谈旧事,才弄清楚张春并未降敌。他又把这一事实写在所著「北游录」上:
乙未八月丁卯,过吴太史所,语崇禎初蓟州道张春陷於建州,抗节不屈,以羈死,清史甚称之。余因曰。往时谓张春降敌,追削其秩,夺赠荫,流闻之误如此。
最后在「国榷」卷九十一记:
崇禎四年(公元一六三一)八月戊辰,是日遇敌於长山,我师败绩,监军太僕寺少卿兼参政张春被执。......春被执不屈,愿求一死。......因幽之某寺中。......后数年,以疾卒。
谈迁加的案语是:「夫春实未尝詘膝,流离异域,其志有足悲者。宋王继忠陷契丹,上书言款,即张春之前茅也。继忠见原,春见疑,势有固然,无俟言之毕矣。」便完全改正过来了。张春事跡见明史卷二百九十一忠义传。
辛勤的劳动
谈迁一生从事学问,手不释卷,国亡后更一意修史,「北游录」纪咏下梦中作:
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餘,残编催白髮,犹事数行书。
是他一生的写实。
公元一六四四年高弘图替他写的枣林杂俎序说:
谈子孺木有书癖,其在记室,见载籍相餉,即色然喜。或书至猥诞,亦过目始释,故多所采摭。时於坐聆涂听,稍可涉笔者,无一轻置也。銖而寸,积而累,故称杂焉。
他喜欢读书,连坏书也要读一遍。喜欢作笔记。人们谈的,路上听的,只要有点意思,就纪录下来。到处借书抄书,甚至跑到百里以外去借去抄,「北游录」纪文上吴骏公太史书说:
自恨绳枢瓮牖,志浮於量,肠肥脑满,妄博流览,尤於本朝,欲海盐(郑晓)、丰城(雷礼)、武进(薛应旂)之后,尝鼎血指。而家本儋石,飢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趼百里之外,苦不堪述。条积匭藏,稍次年月,矻矻成编。
从天啟辛酉(公元一六二一)开始,这一年他母亲死了,在家读陈建所著通纪,嫌它不好,便著手搜集整理材料,一条条地积累,分别年月放在匭里,愈积愈多,编次条贯改了六次,编成一百卷。不料到丁亥(公元一六四七)八月,一股脑儿被小偷偷光了。黄宗羲谈君墓表说:
当是时,人士身经丧乱,多欲追踪缘因,以显来世,而见闻窄狭,无所凭藉。闻君之有是书也,思欲窃之以為己有。君家徒四壁立,不见可欲者。夜有盗入其家,尽发藏稿以去。君喟然曰,吾手尚在,寧已乎!从嘉善钱相国借书,复成之。
他自己也说:
丁亥八月,盗胠其篋。拊膺流涕曰,噫,吾力殫矣。居恒借人书缀缉,又二十餘年,虽尽失之,未敢废也。遂走百里之外,遍考群籍,归本於实录。其实录,归安唐氏為善本,檇李沉氏武塘钱氏稍略焉,冰毫汗茧,又若干岁,始竟前志。田夫守株,愚人刻剑,予病类之矣。(国榷义例)
偷光了,再干,从头做起。以实录為本,而且还参考几种不同的本子。从一六四七年起第二次编撰国榷,為了搜访史料,他多年前就想去北京,一六四四年高弘图的「枣林杂俎」序提到:
惜天限孺木,朝不谋夕,足跡未及燕。而今已矣,三辅黄图之盛,东京梦华之思,孺木即有意乎,亦安所措翰也。悲夫!
北京已经為清人所佔领了,怎麼能去呢?就是想去,有了材料,也怎麼下得笔呢?十年后,公元一六五三年,义乌朱之锡官弘文院编修,服满进京供职,聘他作书记,在这年闰六月同路从运河坐船到北京。一六五六年二月又从运河回到海寧。在北京住了两年半多,搜集了不少史料。
朱之锡序「北游录」说他辛勤访集资料:
盐官谈孺木,年始杖矣。同诣长安(指北京)。每登涉躡屩,访遗跡,重趼累茧,时迷径,取道於牧竖村佣,乐此不疲,旁睨者窃哂之,不顾也。及坐穷村,日对一编,掌大薄蹏,手尝不輟,或覆故纸背,涂鸦縈蚓,至不可辨。或涂听壁窥,軼事绪闻,残楮圮碣,就耳目所及无遗者,其勤至矣。
「北游录」纪闻自序记访问遗事,随听随记:
自北上,以褐贱,所闻寥寥也。而不敢自废,輒耳属一二。輦上贵人,其说翔藐尘壒之外,迂朽毋得望。至渊儒魁士,未始多值,间值之,而余顓蒙自怯,囁嚅久之。冒昧就质,仅在跬倾,惧其厌苦,手别心悵。餘则垣壁桯杌之是徇,余之憒憒,不其甚乎。然幸於燕而闻其略也,若錮我荒篱之下,禽籟虫吟,聊足入耳,能倾隃糜之残潘乎哉!
因為身份地位关系,他只是一个老秀才,帮人作幕友,接触的人不多。就是碰到了,也很难得谈起来,又怕人厌烦,不免很紧张。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些收获,如不到北京,这些材料的搜集是不可能的。「北游录」纪邮是他在京时的日记,从日记可以看出他到北京的目的是為了订正「国榷」,访问,借书,抄书的目的也是為了补充「国榷」。来往最多的几个人是太仓吴伟业骏公,同乡秀水曹溶秋壑,武功霍达鲁斋,这三人都是崇禎进士,都是藏书家,熟识明朝掌故。他到京后就写信给吴伟业请求指出「国榷」缺点和借阅有关史籍:
昨蒙延诲,略示訿谬,深感指南。(中述编撰「国榷」经过)而事之先后不悉,人之本末未详,间见邸抄,要归断烂,凡在机要,非草野所能窥一二也,如天之幸,门下不峻其龙门,輒垂引拔,谓葑菲可采,株朽亦薪。......史事散落,更贵蒐订......门下以金柜石室之领袖,闻见广洽,倘不遽弃,祈於訿谬,椽笔拈出,或少札原委。盖性好涉猎,过目易忘,至於任耳,经宿之间,往往遗舛,故於今日,薄有私恳。非谓足辱大君子之纠正,而曲学暗昧,陨堑赴谷,意亦门下所矜閔而手援之者也。密邇坛坫,凡有秘帙,藜隙分青,弥切仰企。记室所抄春明梦餘录宫殿及流寇缘起,乞先假。(上吴骏公太史书)
上太僕曹秋壑书也提出同样要求:
蒙諭史例,矜其愚瞽,许為搜示。......迁本寒素,不支伏腊,购书则夺於饘粥,贷书则轻於韦布。又下邑褊陋,薄视緗芸,问其业架,率资帖括。於是问一遗编,卑词仰恳,或更鼎致,靳允不一;尝形梦寐,即欈李鼎阀间,亦葡匐以前矣。......幸大君子曲閔其志,托在后乘,假以程限,广赐携阅,旁徵侧汇。......先朝召对事述,云在朱都諫子美处,及秘录、公卿年表等,万乞留意。祠曹或素所厚善者,於宗室薨賻,大臣賁恤,月日可详,特难於萃辑耳。希望万一,企踵竢之。由曹秋壑介绍,又和霍鲁斋往来,写信说:
凡奥帙微言,悉得颁示,......又所呈残稿,篳门圭竇之人,安知掌故,性好采摭,草次就录,峡岁以来,句闻字拾,繁如乱丝,卒未易理,幸逢鸿匠,大加绳削。尊諭云,史非一手一足之力,允佩良规。
从此,谈迁就和这三个学者经常往来,讨论史事了。纪邮记:
甲午(公元一六五四)正月庚申,曹太僕见枉,语先朝事二则。
乙丑,晚,共雷常侍语,常侍号飞鸣,尝预司礼监南书房,今贩钱,相邻。访以旧事,不觉泣下,拭袂而别。
甲申,仍访吴太史,语移时,晚招饮,以「国榷」近本就正,多所裁订,各有闻相证也。
」一帙。「酌中志」旧尝手录,今本加详,盖此阉继编者屡矣。......侍郎辑崇禎事若干卷,不轻示人。又著「春明梦餘录」若干卷,并秘之。......?太史柬及近事,随答之。?丁亥,过曹太僕借书,出刘若愚「酌中志」三帙,孙侍郎北海承泽「崇禎事
三月辛丑,吴太史示「流寇辑略」。
乙巳,阴,早至宣武门直舍,盖溧阳之杜邮也。失导而返。
戊申,过吴太史,值金坛王有三选部重,追语江左旧事,不胜遗恨。
四月丁卯,过吴太史,剧论二十刻。
丁丑,吴太史借旧邸报若干,邀阅,悉携以归。
戊寅,展抄邸报,芬如乱丝,略次第之。
乙酉,过吴骏公太史,极论旧事。
戊子,过吴太史,多异闻,别有纪。
七月丙辰,过吴太史所,语二十刻,别有纪。
九月乙巳,晡刻闻霍大理见枉,遂先之,语李自成陷西安事甚悉,别有纪。
丙午,霍大理徵余近录。手致之。又语遗事一二则。
丁未,霍大理示黄石斋先生秘录二帙。
丙辰,录黄石斋秘稿竣,以归霍大理,语久之。
十月戊辰,霍大理招饮,......大理筮仕曹县,言刘泽清事為详。
丙戌,衝寒过叶山公,未离枕也,亟披衣起。其邻周德润(泽)故嘉定侯之孙,官锦衣,娶駙马都尉王昺孙女,年十七,遭乱贫甚,就一室。余欲问遗事,故屡过山公,值之,綈袍不备,有寒色。其人拙訥,语少顷遽去。
十一月庚戌,前借霍大理「闽书」阅讫(晋江何乔远著)。客严氏故游诸彻侯,云,襄城伯李国楨任京营,甲申三月都城陷,贼刘友□之曰,君侯散重兵以归,此元功也,行冠诸臣之右矣。因留其营,尝同食寝。一日纵归,令检橐,因尽录其家。国楨败时,跨马,面如死灰。其舅金华潘某退曰,吾甥事至此,不即死,尚何待乎!此严氏目睹者。今刻本称国楨求葬先帝,刘诚意孔昭上章以明之,其说不知何所始也。
辛亥,午,过霍大理,示所纂「西事」及「王渼陂九思集」。
癸丑,往崇文门访严氏,问以遗事,不值。
十二月辛未,借曹通政「续文献通考」,不值。
乙未(公元一六五五)二月癸亥,过霍大理,借「康对山先生集」。
三月乙未,过霍大理。问先朝实录,未至也。
五月丙午,过少司马霍鲁斋所,问先朝实录,在南道未至也。
六月丙子,钱瞻伯借我夏彝仲「幸存录」。
八月甲寅,过吴太史所,值其乡人马又如(允昌),本世弁,崇禎末任四川副总兵,遭乱,开閫全州。己丑(公元一六四九)变出部校,举家遇害,因北降,隶镶红旗下,食四品禄,贫甚。言遗事一二则。
戊午晡刻。过霍彦华,值咸寧王文宣(弘庆),俱目击李自成僭位事。
壬戌晚,过王文宣、霍彦华,语旧事,知甲申大事记殆啽囈也。
九月壬午,饭于吴太史所。太史同年侍郎孙北海(承泽)撰「四朝人物传」,其帙繁,秘甚。太史恳年餘,始借若干首,戒勿泄。特示余曰,君第录之,愿勿著其姓氏于人也。
甲辰,吴太史晚又示我孙氏人物传若干。
十一月癸卯,先是霍鲁斋购我「明实录」而缺熹庙,以问余,所录尚未全,无以应也。
十二月辛未,借霍鲁斋「万历实录」,向在嘉善钱相国所抄实录,為主书删其半,至是鲁斋以二百金全购。
壬申,朱生生(国寿)来,前兵部郎中,仕清陕西参政。
癸酉,答朱生生,留饮。......生生语明季事颇悉。
丙申(公元一六五六)正月癸巳,大风,寒。过周子俶,值山阳咸大咸(默),弘光初明经,从左萝石北使,言北使事颇异。
戊申,阅「神宗实录」竟,归之。
癸丑,晚,于周子俶所复值咸大咸,语弘光元年高杰被害事,及甲申之变太子走外家周氏被出首事。
此外,「北游录」纪闻上赵璞条:
广寧门外天寧寺,内侍赵璞连城逃禪于此,尝值之,问以懿安皇后及太子遗事云。
记王绍徽,薛国观条,俱霍鲁斋先生说。
从以上所摘录的材料看,谈迁对明季史事的搜集,是尽了极大努力的。除了曹溶、吴伟业、霍达以外,他访问了故公侯的门客、降臣、宦官、皇亲等等,把所听到的都记录下来,和文献一一核对。他还到过十三陵的思陵,明代丛葬妃嬪王子的金山和景帝陵,西山和香山的寺庙等,也都写了材料。他把这些目击的史料应用到「国榷」这部书上,以此,「国榷」的史料价值是很高的,特别是万历以后,崇禎、弘光间的纪录。崇禎朝的史事根据邸报和访问,弘光朝则他自己在当时的宰相高弘图幕府,并和张慎言等大臣往来,许多事情都得於亲身闻见,因此,是比较可信的。
谈迁在北京两年多的收获很大,但是,也有许多困难。借书访人,都不是容易事,北京尘土飞扬,也不习惯:「北游录」纪文寄李楚柔书诉苦说:
口既拙訥,年又迟暮,都门游人如蚁,日伺贵人门,对其牛马走,屏气候命,辰趋午俟,旦啟昏通,作极欲死,非拘人所堪。於是杜门永昼,而借人书重於卞氏璧,不复可得。主人业架,颇同故纸,目翳不开,五步之外,飞埃袭人,时塞口鼻。惟报国寺双松,近在二里,拘僂卷曲,逾旬輒坐其下,似吾尘中一密友也。......顷者益究先朝史,凡片言隻行,犁然有当于心,录之无遗。拟南还后,作记传表志,三年為期,所不敢輒语人,私為足下道也。
他生性耿介,受不了这样生活,想回南了。「北游录」后纪程序:
余欲归屡矣。乙未春三月,欲附朱方庵,秋八月,欲附徐道力,而居停见挽,遂不自决。虽蜗沫足儒,而心终不懌。盖追访旧事,稍非其人,则不敢置喙。至於贷书则余交寡,市书则余橐耻,日攒眉故纸。非其好也。迨萌归计,而居停适有纂修之命,意效一二,佐其下风,则天禄石渠之藏,残缺失次,既无可资订,遂束身而南。
原来还想趁朱之锡修书之便,抄一点东西的。到了知道内阁图书已经残缺失次,无可资订,便下了决心,离京回家了。
谈迁生平
谈迁的生平,见於海寧县志隐逸传,黄宗羲谈君墓表,都很简略。现在根据他所著的「北游录」和「枣林杂俎」,综合叙述如下:
谈迁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海寧县枣林人,明诸生。他自己题「枣林杂俎」:
吾上世......德右末避兵徒盐官之枣林,今未四百禩,又并于德右!吾旦暮之人也,安所避哉,求桃源而无从,庶以枣林老耳,书从地,不忘本也。四百年前宋亡,他的祖先搬到海寧,如今,明朝又亡了,没有地方可搬了。这段话是很哀感的。
据「北游录」纪文六十自寿序:「癸巳十月癸亥朔,癸酉抵长安,明日為揽揆之辰,周一甲子矣。」癸巳為公元一六五三年,往上推六十年,他生於一五九三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公元一六二一年,二十九岁,开始编撰「国榷」。一六四四年,他五十二岁,清军入关,北京沦陷。一六四五年,五十三岁,弘光被俘,南京沦陷。一六四七年,五十五岁,「国榷」全部手稿被窃,发愤重新撰写。一六五三年,六十岁了,受聘义乌朱之锡作幕友,到北京搜集明代史事,订正「国榷」,一六五六年,年六十三岁,离京回海寧老家。
他的卒年,据黄宗羲谈君墓表:「走昌平,哭思陵,西走阳城,欲哭(张慎言)太宰,未至而卒,丙申岁冬十一月也。」按谈迁自撰「北游录」,丙申(公元一六五六)五月辛丑,从北京回家。在五月以前,也没有记到阳城的事实。海寧县志隐逸传则说:「丁酉夏,以事至平阳,去平阳城数百里远处,处士徒步往哭张冢宰之墓。卒年六十有四。」则谈迁死於丁酉年,年六十四岁。黄宗羲墓表所说丙申,应是丁酉之误。
他家很贫困,县志说他:「处士操行廉,虽游大人先生之门,不妄取一介,至今家徒四壁立。」「北游录」里纪邮记他好几次拒绝人送礼物,拒绝人拿钱买他的文章。一六五六年南归时也不肯求人写介绍信给以方便,纪程下小序说:「谈迁曰:余北游倦矣,得返為幸。......在燕时,或修贄广謁,略可自润,而余不能也。别居停,竟长揖出门,不更求他牘。道中躡一敝屣,殆于决踵,余岂不忧日后耶,忧日后又不如忍目前。余归计决矣,担蹬而往,亦担蹬而回,篋中录本,殆千百纸,余之北游幸哉!余之北游幸哉!」从这段自述,可以看出他性格的耿介,是一个有骨头的老穷汉。
谈迁五十二岁以前的生活情形,不大清楚。从他后半生的生活看来,大概也是靠替人当幕友,办些文墨事务,代写些应酬文字,赚些月俸过日子的。「北游录」里纪文一共有十六篇序,除六十自寿序以外,其他各篇题目下面都注有代字,是代他的东家朱之锡写的。六十四岁这一年县志说他以事至平阳,大概也是替人作幕友,不然,他这样穷,為了私事是出不了这样远门的。县志载他的著作有「西游录」两卷,应该就是这次旅行的纪游文字。
黄宗羲墓表说:「阳城张太宰、胶州高相国皆以君為奇士,颇折节下之。其在南都,欲以史馆处君,不果。无何,太宰、相国相继野死。」县志说:「崇禎壬午(公元一六四二)间,受知阳城张公慎言、胶州高公弘图,二公者天下之望,相与為布衣交。甲申(公元一六四四)高入相。张為冢宰,凡新政得失,皆就諮於处士,多所脾益。相国以处士諳掌故,荐入史馆,泣辞曰,迁老布衣耳,忍以国之不幸,博一官。高乃止。勋寺交扇,时事日非,处士私语二公曰,公等不去,将任误国之咎。二公用其言,先后乞骸骨。乙酉、张客死宣城,高致命会稽,处士归於麻涇之庐。」「北游录」纪文六十自寿序说:「记甲申(公元一六四四)正月既望,御史大夫阳城张藐山(慎言)先生初度,遍齐、梁、吴、晋之士,余首坐,剧饮。先生顾诸客曰,冠进贤而来者,趾高气扬,僕视其中无所有也。虽一穷褐,胸中有书若干卷。深相礼重。」由此可见从公元一六四二年起,谈迁就入高弘图幕,并和张慎言往来,被两人所契重,参预谋划。他对国事所提的意见,散见「枣林杂俎」仁集定策本末、劝进、监国仪注、王肇基、黄澍、高杰等条。
谈迁对明代史事虽然十分重视,用一辈子功夫钻研搜集,但对小说戏曲,却非常轻视。如「北游录」纪邮载:
观西河堰书肆,值杭人周清源,云虞德园先生门人也,尝撰西湖小说。噫,施耐菴岂足法哉!
又纪闻上「续文献通考」条:
华亭王圻「续文献通考」,其艺文类载琵琶记乐府、水滸传,谬甚。
他的著作除「国榷」、「枣林杂俎」、「北游录」以外,有「枣林集」十二卷、「枣林诗集」三卷、「史论」二卷、「西游录」二卷、「枣林外索」六卷、「海昌外志」八卷。
一九五九年七月十日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