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史部>> 地理类

地理类

北游录纪闻上(一)

繁体中文】  作者:(清)谈迁   发布:2016年05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自北上。以褐贱。所闻寥寥也。而不敢自废。輒耳属一二。輦上贵人。其说翔藐尘壒之外。迂朽毋得望。至渊儒魁士。未始多值。间值之。而余顓蒙自怯。囁嚅久之。冒昧就质。仅在跬倾。惧其厌苦。手别心悵。餘则垣壁桯杌之是徇。余之憒憒。不其甚乎。然幸于燕而闻其略也。若錮我荒篱之下。禽籟虫吟。聊足入耳。能倾隃糜之残潘乎哉。陋实余。不在游也。故纪闻。
  【吏部楹帖】 吏部堂联。万历初。冢宰钱唐张瀚立。功名身外事。大就何妨。小就何妨。富贵眼前花。早开也得。晚开也得。
  【宋濂裔孙】 浦江宋濂。谴卒夔州。子孙因家焉。而故里仍有宋氏。今蔚州知州宋三杰。云其后。
  【汤若望】 大欧逻巴国人汤若望。今官太常寺卿。管钦天监印务。勑号通玄教师。其国作书。自左而右。衡视之。製茧纸洁白。表里夹刷。其画以胡桃油渍绢抹蓝。或绿或黑。后加采焉。不用白地。其色易隐也。所画天主像。用粗布。远睇之。目光如注。近之则未之奇也。汤架上书颇富。医方器具之法具备。有祕册二本。专炼黄白之术。溧阳陈百史相国 【 名夏】 欲传之不得也。崇禎甲申三月。京城陷。陈避天主堂。欲投繯。力沮之。汤又善缩银。淬银以药。随末碎。临用鎔之。故有玻璃瓶。莹然如水。忽现花。丽艳夺目。盖炼花之精隐入之。值药即荣也。铸鑌铁為刀。柔可绕指。挥之砉然有声。他製颇多。不具述。
  【通政司参议】 通政司参议闕。大率以户刑工部郎中陞。试日读章疏一道。伟干閎声為贵。备上御门宣奏也。左右参议。一尝外转。一尝内转。时人语曰。一死一活。
  【人梟】 崇禎时。寧海诸生包君禄。失其名。家颇裕。其子年始壮。好饮博。尝道中殴父。死。食其脑。土人执送熊太守。太守拷问。曰。吾当时谓牛耳。不知父也。毙于杖下。
  【商文毅银章】 淳安商文毅 【 輅】 。有宪宗皇帝所赐银图章。曰澹泊寧静。今藏于家。其地九?邅迴。水各环护。 【 遂安马扬明说。】
  【徵异】 先朝大内多奇物。济寧杨太史士聪玉堂薈记曰。大内藏有瓜子。长五六寸。尝述之吴骏公先生。先生曰。不止此。吾友某。亲见大内一活蚁。修尺许。其状可畏。不知所自產。又太仓太常王烟客 【 时敏】 云。友人某。于蜀中见竫人若干共笼。形不隃三寸。衣冠垂髯。声揪揪如鸟雀。短于焦侥矣。
  【金龙池】 马邑县西北十里。洪涛山下。有水一泓。深不可测。严冬不冰。后魏以来。人传池有二龙。时化為马。一驪一黄。遇天阴晦。民间之马遇之。生驹神骏。或有角。如鹿茸然。 【 马邑县志。】 洪涛山下。渊深无底。唐初有一马。从池中跃出。里人惊怪。莫敢近之。马每朝出。奔腾郊?。暮复投水中。以為常。尉迟恭往收之。从太宗征伐。翊成开创之功。后马不知其所终。今曰金龙池。 【 云中志。】 按鹿马易形。秦人以罪赵高。而冯梦禎快雪堂集云。大同有马似鹿者。抑洪涛山下所產。传奇有尉迟敬德洗马。则金龙池中事也。
  【透玲碑】 大同应州佛宫寺。相传唐晋王墓上石。光明如镜。照见人物。元季兵燹。止留二尺许。曰透玲碑。
  【王右军遗墨】 东阳何氏宋太师□之后。所遗右军书。若问淳熙还问之必还也。羲之顿首。字径五寸。长幅。今存。义乌金公辉尝见之。
  【沙河古墓】 沙河县北阳村。有古墓志。盖上书扬君墓。傍刻葬后一千七百年墓為张安所发。发者灭门。今石见存古庙前。而扬君履歷。已不可攷。 【 顺德府志。】
  【黄侍中祠联】 贵池黄侍中观祠。联曰。两榜抡魁。毫端洒不尽义胆忠肝。想到江上勤王。独往独来天地黯。一门殉节。波影留得住贞魂烈魄。说起桥边从事。同声同气鬼神惊。
  【攷经堂记】 三原冢宰王端毅 【 恕】 致政。潜心六经。作攷经堂记。略曰。攷经固当攷先儒之传注。亦不可不以心攷之。其经如此。其传如此。以心攷之不如此。则当闕之。不可以讹传讹。以误后学。且如易之文言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程传以為乾始之道。能使庶类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而不言所利者。盖无所不利。非可以指名也。故赞其利之大。曰大矣哉。朱子本义以為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大矣哉。贞也。今之学者。多不读程传而宗本义。如此章者。以吾心攷之。当以程传為是。又如书之金作赎刑。蔡传以為赎鞭扑之刑。以吾心攷之。鞭扑乃官府学校常用之轻刑。如何一一以金赎之。岂非赎老幼篤废之不能受刑者乎。又如诗之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注以為上耸无枝曰乔。以吾心攷之。释乔木之乔。固可如此迁就。释乔岳亦可上耸无枝曰乔乎。乔字只可以高字训。不可以上耸无枝释之也。又如春秋。公羊、穀梁以尹氏卒為正卿。左氏以尹氏卒為君母。一以為男子。一以為妇人。学者将谁信乎。此攷经者固不可不用传注。亦不可尽信传注。要当以心攷之也。
  【海运新攷】 梁太宰梦龙海运新攷曰。海道里数。淮安府至安东县九十里。安东县至马洛关五十里。马洛关至芦浦四十里。芦浦至杨寨四十里。杨寨至白沙关二十里。白沙关至云梯关二十里。云梯关至淮河套六十里。淮河套至大海东州山百二十里。东州山至高公岛三十里。高公岛至鹰游山三十里。鹰游山至卢沟所十五里。卢沟所至青口六十里。青口至兴庄五十里。兴庄至东流所百里。东流所至涛落场三十里。涛落场至信阳场百二十里。信阳场至斋堂岛四十里。斋堂岛至灵山岛九十里。灵山岛至竹差岛五十里。竹差岛至浮岛四十里。浮岛至湾岛六十里。湾岛至鰲山管岛三十里。管岛至田横岛七十里。田横岛至钦岛十里。钦岛至青岛百二十里。青岛至海洋所灰岛七里。灰岛至炕儿岛十八里。炕儿岛至玄城岛百二十里。玄城岛至双驼埠二十里。双驼埠至寧津所八十里。寧津所至成山卫五十里。成山卫至青鸡岛六十里。青鸡岛至罗山所五十里。罗山所至威海卫四十里。威海卫至刘公岛五十里。刘公岛至寧海州七十里。寧海州至空空岛五十里。空空岛至奇山所三十里。奇山所至福山县三十里。福山县至登州新海口八十里。登州新海口至沙门岛六十里。沙门岛至桑岛五十里。桑岛至莱州(山母)屺岛四十里。(山母)屺岛至三山岛八十里。三山岛至芙蓉岛五十里。芙蓉岛至海仓百里。海仓至鱼儿铺十里。鱼儿铺至白浪河五十里。白浪河至八沟河五十里。八沟河至小清河二十里。小清河至清河五十里。清河至丝网口十里。丝网口至江坌河十里。江坌河至大口子四十里。大口子至大清河十里。大清河至唐头寨十里。唐头寨至小沙河五里。小沙河至浑水汪十五里。浑水汪至降河三十里。降河至久山河十里。久山河至大沙河二十里。大沙河至泊油河十五里。泊油河至套河十五里。套河至沙头河十里。沙头河至大头河三十里。大头河至桑句河三十里。桑句河至徐家沟十里。徐家沟至乞沟河七十里。乞沟河至大沽河二十里。大沽河至天津卫百五十里。天津卫至张家湾八十里。自淮安至张家湾海道水程。共三千三百九十里。
  海道湾泊。舟行停泊。宜在旧设墩上。昼树旗帜。夜悬灯笼。以便趋集。尝攷永乐间平江伯陈瑄督海运于灵山。建烽火臺。高三十餘丈。今宜师其意。多為标识云。
  由淮安起至信安场。 【 场东土民董氏门前。可泊舡二三百隻。】
  斋堂岛。 【 属诸城县。在夏河所东南。水陆相去共约二十里。自鹰游山风利一昼夜到岛后琵琶嘴。可泊舡二三百隻。涛落夹仓口、旧夏河等所。安东灵山一带。近多徽、闽商贩。】
  灵山岛。 【 西离斋堂水路五十里。北离灵山卫水路四十里。属胶州。风利由岛北径行。或阻风奔本岛。或灵山卫前。可泊舡二百餘。】
  古镇巡检司。 【 由镇南海边行。或阻风在镇西海王门前龙王溜处。可泊舡五百餘。】
  竹差岛。 【 属胶州。在灵山卫东薛家岛前。离灵山卫水路五十里。舡由岛前行。或阻风。即奔北岛。或薛家岛前。可泊二三隻。】
  黄岛。 【 商舡每泊此守风。可泊舡百十隻。】
  淮子口。 【 胶州城东。最险要。内多隐石。潮长石见。须转南行。淮商熟路也。】
  阴岛。 【 属胶州。舡由岛前行。潮退有旱路。内為民居。】
  麻湾。 【 西口通胶州。可泊舡。】
  福岛。 【 一作浮。即墨县南五十里顏武社地方。舡行岛后。亦可泊。】
  淮口港。 【 鰲山卫。遇大潮。可泊四五十艘。】
  董家湾。 【 即墨县南九十里。每三四月捕鱼时。百筏丛集。湾前有石堈。须近里二里开舡。】
  大管岛。 【 即墨县萧旺社地方。距县十里。岛内外俱可行舡。】
  十餘里。】?小管岛。 【 萧旺社地方。离岸十里。如舡奔程不及。此岛可泊。离鰲山
  田横岛。 【 属即墨县。去县百二十里。西去斋堂岛水陆共有五百里。风利一日可到。岛后东圈西圈。俱可泊。】
  柘岛。 【 春时舡由外行。秋由内行。】
  沙岛。 【 属大山所。去岸十里。可泊舡百十餘隻。】
  马公岛。 【 即墨县正东。雄岸所正南。属莱阳。岛前岛后并何家马头。可泊舡六七十隻。】
  草头嘴。 【 大嵩卫正东。去卫二十里。属寧海州。自田横岛开舡。或阻风奔此。可泊舡六十隻。】
  青岛。 【 乳山寨西南小海。最可泊舡。带麦岛海口、杨家盘海口、擒虎山海口。俱可泊舡不多。】
  黄岛。 【 海洋所正南。去所二十五里。岛西所前。可泊舡。属寧海州。去百六十里。】
  海洋所白沙海口。 【 可泊舡不多。】
  宫家岛。 【 即琵琶岛。寧海州即楚社地方。去海洋所四十里。岛西北可泊。】
  长湾圈。 【 文登县可泊舡处。】
  龙门口。 【 文登县界。在靖海卫西北。可泊。】
  狗角口。 【 靖海卫东。苏心岛西北。与苏州南北相对。故名苏心。岛上有海神庙。此口可泊。】
  差山。 【 文登县南二十里。有九顶。南瞰大海。可以远瞭。為水程标记。】
  宋家园。 【 即沙岛。俗呼柳埠。海口属靖海卫。可泊。又苏山海口。可泊百十餘隻。】
  何家嘴。 【 即延真岛。去岸五里。文登县东百二十里。】
  石岛。 【 文登县赤山寨界。舡行。】
  别付岛。 【 在赤山寨南。可泊。】
  木家岛。 【 即鏌鎁岛。南可泊。岛东北海内有凹屋港。最险要。舡须内行。岛在文登县百里。昔有捕鱼者于此获宝剑。故名。】
  黑石岛。 【 辽呼虾兕驮。舡内外可行。】
  扬家塋。 【 寧建所东南。潮落则显。长则隐。内有石龙。有六七十墩。由内洋数里开舡无害。岸人呼為忤岛。岛人名為乾岛。】
  菉豆岛。 【 寻山所南。遇南风可泊。】
  窝岛海口。 【 可泊舡百十餘。】
  骆驮石。 【 水急可泊。】
  竹岛。 【 成山卫正南相去二十里。舡由嘴东行转马山。至秦皇庙。或阻风。进马山北小海口。可泊舡守风。】
  送波嘴。
  家鸡汪海口。 【 属成山卫。可泊四十餘隻。】
  春山嘴。 【 一名黄石崖。滩陡水湍。无风。激浪如雷。嘴可避。亦可泊百餘隻。】
  成山卫海口。 【 可泊百餘隻。】
  柳大川界口。 【 可泊百餘隻。】
  白峰头。 【 属成山卫。约十里。其处多礁石。无风。激浪有声。舡经此向东开十餘里避之。】
  仙人桥。 【 潮退桥显十餘里。潮长水没止露尖。无风。激浪如雷。由里开洋二十里行舡。或口西亦可。】
  海驴岛。 【 成山卫东北四十里。可避仙人桥之险。开洋二十里。岛东北望西转。】
  鸡鸣岛。 【 即青吉岛。文登县东一百里。自成山卫西北行抵此岛。行舡亦可泊。遇东风即行避。或回成山。或前山刘公岛。有鸡鸣屿。内有浮礁一片。可避。望西有夫人屿。不可在内行舡。望西北行。至刘公岛。约四十里。】
  大沟海口。 【 文登县南。有暗石沙港。不可泊。】
  辛江寨。 【 文登县迤北。有陈家崖。可泊。】
  黑山洋。 【 近黑岛。在威海卫东北洋。险不可泊。】
  刘公岛。 【 去文登县百二十里。东北行至王家嘴。转西行过有漫村海口。有二滩在威海卫后。东西有黑海口。俱陡崖不可泊。遇南风。在卫东北张家海口可泊。自刘公岛转西至小杵岛。抵空空岛。约百餘里。风利一日可到芝罘岛。或值西风。西北风。正北风。亟回刘公岛避之。空空岛不可泊。】
  威海卫东关外海套。 【 可泊舡二百餘。】
  寧海卫东柄海口。 【 可泊舡不多。】
  养马岛。 【 水路至寧海卫十里。可泊。否则泊花合港。】
  龙门港口。 【 古泊舡处。】
  金山所双寺等海口。 【 俱属寧海卫。可泊舡三十餘。】
  芝罘岛。 【 俗呼慈乌岛。奇山所西北。山东通陆。东西二里长。内有福山民居。至奇山十里。】
  大河海口。 【 不得已可泊舡五六十。】
  奇山所前圈海口。 【 不多泊。】 后圈海口。 【 不多泊】 胜子圈。 【 不多泊。】
  滩名口。 【 可泊舡六十。】
  婆娑海口。 宅窠。
  登州新海口。 【 备倭都司城。进可泊百十隻。】
  长山岛、沙门岛。 【 俱蓬莱海道要处。有井可汲。旧有监察行臺二。巡检司。有海庙。正德前。有司春秋二祭。】
  乐家海口。 【 可泊舡十隻。遇北风。不敢久停。西至黄河口塞三十里。】
  黄河营。 【 属登州卫。有东小海口。可泊舡二三十隻。土人岛人最习者。】
  桑岛。 【 一名桑鸡岛。岛前可泊舡百五十。东至新海口。六十里去岸。马亭寨十五里。有井可汲。】
  马亭镇巡检司。 【 属黄县。迤西地名大龙口一带。滩浅不可泊。】
  马亭镇备御所。 【 属莱州卫。西至东根海口。属招远县。】
  界河。 【 海道经云。开放莱州大洋收进界河。即在此。黄河西六十里。今浅沙不可泊。】
  东根海口。 【 东北羊栏河口。歷王徐寨。城北海岸一带礁石。宜避。】
  (山母)屺岛。 【 属黄县。南可泊舡五十。避北风。西至三山岛。约五十里。四面各有礁石。宜避。内有龙王庙。此岛有路约一里。南通陆。】
  三山岛。 【 属莱州。西北俱可泊舡五十餘。西南有礁石。有龙王庙。西至芙蓉岛四十里。】
  蠔蝤岛。 【 属莱州。一名芙蓉岛。东有沙塔半截。没水显露。开舡里行无害。西至海仓巡检司一百里。岛可泊舡五十餘。至虎头崖五十里。至唐头寨三百餘里。】
  莱州海神庙后海口。 【 潮浅。可泊舡十餘。】
  虎头崖。 【 登舟上舡。至虎头崖。俱有岛屿可泊。虎头崖至海仓口七十里。唐头寨百八十里。唐头寨至天津七百餘里。此路虽远。有泊处堪行。又虎头崖开洋往西北。至天津五百餘里。此路逕便。但无泊处。】
  海仓口。 【 西半里。新河海口可泊。而至鱼儿铺巡检司十里。至潍河三十里。可泊舡十餘。】
  潍河口。 【 可泊舡三十餘。西至鱼儿舖三十里。至白浪河五十餘里。】
  鱼儿铺巡检司。 【 属昌邑县。西至青州左卫唐头寨二百二十里。洱河海口往里十五里。可泊舡三十餘。】
  洱河海口。 【 属青州。可泊。】
  小清河大清河海口。 【 并可泊。】
  唐头寨。 【 属乐安。通商处。】
  小沙河口。 【 至浑水汪十五里。】
  浑水汪口。 【 可泊舡三十餘。】
  大沙河。 【 西北东俱可泊。】
  套河。 【 往里二十餘里。可泊舡三十餘。至沙头河十里。】
  沙头河。 【 可泊舡百十餘。】
  桑句河。 【 至徐家沟十里。】
  徐家沟海口。 【 可泊舡三十餘。至乞沟河七十里。】
  乞沟河海口。 【 可泊舡三十餘。至天津百二十里。】
  天津海口。 【 至张家湾八十里。】
  隆庆辛未。海运初雇海雕舡五隻。分载米二千石。每驾?十二人。自淮安至天津。试运无碍。
  【赵(山函)游略】 盩室赵(山函)。字子函。万历己酉贡士。未宦。好金石遗刻。所著石墨鐫华若干卷。其游览皆以搜访旧蹟也。如游九嵕记。略曰。马嵬北五里。有隋李使君碑。碑隶书。稍逊汉法而不甚闕。独闕使君名。据碑云。季父琰之。琰之见魏书。使君封安喜县公。官亦不卑。而隋史无传。不可攷。过延长寺。抵仪门村。至昭陵十里。北一里许。得许洛仁碑。碑书不大佳。又北半里许。得薛收碑。駸駸有伯施法。折而西。一里许為赵村。有广济寺。寺后石鼓。唐人书尊胜呪。精健绝伦。止存十三。攷长安志图有石鼓兴宫。而不言所以。从赵村北行八里為庄河村。先于道旁塚得姜遐断碑。及至村中。则段志玄碑。行间。一牧羊儿云。碑甚多。予犒以金。使导。东行数十步。田间又横一碑。则监门将军王君碑。又东行数十步。一碑无字。亦无塚。盖土人平之而?磨其碑耳。以图攷。疑是长孙无忌碑。又东行半里许。為刘洞村。流水界之。渡而东。一碑则房梁公玄龄碑。褚河南正书。存者无几。又东数十步。高士廉碑在。又东数百步。李靖碑在焉。撰书姓氏残闕。与诸碑同。而上半完好。靖塚作三山形。文皇以象其功。土人谓上三塚。李勣塚亦如靖。土人谓下三塚。二塚南北相去不二里。勣碑高宗御书。高二丈餘。崭然屹立。与温彦博碑榻者甚多。土人捶其字殆尽。彦博碑在靖碑北数十步。欧阳询书。法视皇甫、九成、化度最為得中。而不复可榻。就西峪村东南。古塚相连。碑甚多。褚亮碑、阿史那忠碑、张后胤碑、孔颖达碑、豆卢宽碑、张阿难碑。鳞次都不百步。书与段、姜等碑皆有法。而孔颖达碑极类虞伯施。但结搆小疎。昔人谓為伯施书。非也。颖达卒在世南后。不应世南作书。当是习世南者书之。然已优孟矣。已又得兰陵公主碑於老军营之西北。得马周碑于狗村之东。得唐俭碑于小阳村之北。碑多佳。孔颖达碑螭首嵌空处。有至正四年三月顾游特看此碑墨书十二字。积泥土中。拭视如新。亦一奇也。又宿西峪村。马逸。追止之。马止处。一碑仆地。募人起之。乃崔相公敦礼碑。大半完好。是又一奇也。予既不即行。访求残碑。仆者起之。埋者出之。存额者榻额。尉迟敬德碑。自额以下埋土中。闻十五年前令尹芮质田掘而榻数十纸。予出之。了无一字。盖土人于令尹榻后。捶而瘞之耳。又山半数塚。土人谓宰相坟。仆一碑。传是魏郑公碑。山东半数塚。土人谓乱塚坪。予皆起之。则与尉迟碑同。不知何年捶而仆之也。又陵北四十五里叱干村。有乙速孤公碑者。会雨止。翌日。从西道九嵕。中一峰為太宗葬处。曰昭陵。高不敌中南一小峰。峰下观歷朝祭碑与翁仲。或侧或仆。独六马皆以片石刻其半。左右列。各三。攷欧阳书赞刻石。殷仲容又书刻马座。今马身半刻而无座字。製亦不类唐人。且太宗以天下全力。岂难作一石马。而半刻之耶。姑存以待博物者。自此益斗绝。至马鞍山。达其巔。则分东西二峰。见地脉从崆峒来。至此。界以涇。仲山嵯峨障其东。涇出山后。渭绕其前。南则终南、太乙。亘若列屏。平川一带。俛视无际。长安城若弹丸矣。循山北三十里為东庄村。是日午之叱干村。村东二塚。一為乙速孤昭佑碑。苗神客撰。释行满正书。一為乙速孤行儼碑。刘宪撰。白义晊分书。地僻。榻者少。故得稍完。翌日南行。缘谿上下。由东道下谷口為烟霞洞。传為郑子真隐居处。涇阳亦有谷口。此去涇尤近。而汉中又有谷口。不知谁是。翌日。南过阿史村。村亦有数大塚。因忆叱干、豆卢、阿史那皆代北大姓。而阿史那、豆卢诸人。又有功于唐。陪葬昭陵。此必三族所居。而无所攷。过此东望。茂陵岿然壁上。而卫、霍诸将附焉。略而南。阪尽。得兴平城。城上于九嵕、茂陵。又皆指顾中矣。兴平泮宫乃隋贺若谊碑。宋人磨其阴。刻作夫子庙碑。元文尚存十五。昔曾完好。一县令不耐严贵人之索取。捶其字过半云。已于崇寧寺壁得魏常丑奴墓志。虽不大佳。唐以前物。可存也。是役也。為日十四。得隋碑二。隋墓志一。唐碑二十。石鼓一。尉迟恭、杜淹、李思摩、顺义公、先妃陆氏、清河公主碑额六。
  赵子函又游城南记。略曰。出安定门。 【 西安府西门。】 过演武场。游崇仁寺。本名崇圣。随唐建。今為秦邸香火院。缔构丹碧。长安城诸寺不及也。俗呼金胜寺。经堂前有唐大德檀法师塔铭。姜立右撰。石幢尊胜神呪。张少悌书。皆殊绝。又二日。出永寧门。西安之南门也。旧记所谓安上、啟夏、含光诸门。皆亡其故处。今城四门。东曰长安。西曰安定。南曰永寧。北曰安远。自永寧至荐福寺三里许。寺废徒。非唐创。塔十五级。嘉靖乙卯地震。裂為二。癸亥地震。复合无痕。亦一奇也。又三里许兴善寺。前据草场坡。所谓横冈之第五爻也。雍录长安志诸书。皆云。隋宇文愷筑大兴城。以城中有六大坡。象乾六爻。于九二置宫室。九三置百司。九五贵位。不欲人居。置玄都观、大兴善寺以镇之。观当在寺东。西又有裴度宅。张权舆所谓宅据乾冈者。今观与宅皆废。独寺存。寺后阁巍然。铜佛像併转经藏。疑皆昔时物。阁前有大德禪师碑额。寺东南又三里许為慈恩寺。据记云。寺经废毁殆尽。惟一塔儼然。则今寺亦非唐创。而塔自宋熙寧火后不可登。万历甲辰。重加修饰。施梯始得至其巔。秦山涇渭皆入目中。唐人墨蹟。孟郊、舒元舆之类。皆不可得。塔下以石為桄。桄上唐画佛像精绝。為游子刻名侵蚀。可恨。东西两龕。褚遂良书圣教序记。尚完好。而唐人题名碑刻无一存者。问之僧云。塔前元有碑亭。乙卯地震。塔顶坠。压為碎段。今亡矣。按唐史。高宗御製并书慈恩寺碑。玄奘迎置之寺中。又寺西南一里。有李晟先庙碑。张彧撰。韩秀弼书。今二碑皆亡。寺前小渠曲江泉。合黄渠水。经鲍陂而西。闻二十年前尚有水。宋侯谊记塋在其北。引水作池。忌者塞其泉。竭矣。寺东南行一里。即曲江西岸。江形委曲可指。皆蒔禾稼。江正北一阜。故乐游原。今為永兴王府塋原。下旧有青龙寺。今亦毁。江头古塚。隆起数处。疑非塚。当是唐宫殿基。杏园、芙蓉池。皆在江西南。今不可攷。又西北有杨尚书瑒庙碑。李林甫撰。王曾书。令狐氏庙碑。刘禹锡撰并书。今皆亡。呼庙坡头如故。又东南二里。為汉宣帝杜陵。陵下為三赵村。村中小塚鳞比。疑皆帝从葬者。又东南五里。為张曲。记谓有萧嵩墓。今数塚。未知谁是。盖由曲江达张曲。地渐高。自东南一带迤邐过长安西。皆所谓少陵原也。本凤栖原。以宣帝葬许后起少陵。遂曰少陵。少陵在司马村东。其西皆秦王葬地。松柏森鬱。华表翁仲数十里相望焉。据记。张曲之西赵村有论弓仁墓。张说為碑。已断仆无字。今亡。村中有石翁仲二。疑是仁墓上物。赵村西為高望。有萧嵩父灌墓碑。张说撰。梁升卿书。高望之西北。又有仇士良、郭敬之、昇平公主三碑。皆当在十餘里内。亡矣。遂东南行。至庞留。宿王氏庄。庄西半里為秦惠王墓。墓前掘得段府君碑。碑字皆平。隐隐可读。乃唐段志玄父也。碑额字亦渐平细如处州縉云碑。似是石理渐长。欧阳永叔言不诬耳。西南五里。原尽。得兴教寺。据高原。俯樊川。玉案山天池寺在其南。韦赵三像院在其东。韦杜、庄严诸寺在其西。神禾原道安洞、惠炬寺横亘其西南。游塔院观三藏、慈恩、西明三塔。三藏铭。刘軻撰。慈恩寺。李弘度撰。俱建初书。西明铭。宋复撰书。吕大防所创玉峰轩。以玉案得名。当在寺后原半。今独陈正举所為记在殿壁间。壁间嵌一唐人画地狱变相。止存阎罗王一。鬼三。大不盈尺。而狰狞之状。骇人心目。亦一奇也。下寺。渡潏水寻道安洞。洞半倾。亦寥落。道安事无攷。有金人所為碑。独叙安生平而不及洞所始。至此西倚高岸。东眺樊南之景。举目可尽。又东南过郑家庄。唐駙马乾曜后。族尚百人。据记。郑氏居莲花洞。在道安洞西北。今乃在东南。岂年久迁徒耶。似不可晓。自此南行。抵南山。普光寺有二。一在山上。一在山下。下寺金碧庄严。為长安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最胜者寺门内莲花池大数亩。中作藏经阁。环以廊百楹。上寺距下寺五里许。石磴飞梁。长松古柏。翠壁苍巖。应接不暇。而庄严则减下寺。攷寺直玉案山北。是故龙池寺。东北坡上有曇远禪师塔。记云。上兴教寺玉峰轩。南望龙池废寺。则寺自宋已废。国初有无坏禪师者。西方人。与秦愍王有宿世缘。卓锡至此。夜击木鱼。声达王宫。异之。明日来见师。与语。王恍然悟前生事。命席礼师。师携石甑炊饼。石罐煮水。饮食王从者数千人皆给。王乃即山起寺。竟证圆寂。所遗禪衣禪杖及甑罐见存。师化后。又一西僧貌类师。踪跡诡异。或与食。食亡算。或累日不食。或饮之酒。不醉。或自遗矢倾食中。併食之。一居士欲从之游。僧指矢令食。居士有难色。僧笑而舍之。去后所遗矢处輒生白莲花。僧殆亦无坏之流也。惜无所遇云。翌日。西北行。循神禾原过惠炬寺。荒落特甚。下原经杜固。有水西北流。当是杜正伦所凿。尚名凤凰嘴。自此稍西行。為杜曲。又西北為杨万坡、夏侯村。上华严寺。丹碧雕残。而倚高原瞰太乙诸山。粲在目前。则犹昔也。寺西二塔。昔五塔。今存二。东一塔有杜顺禪师像。西一塔為清凉国师妙觉塔。俱经重修。败垣中有唐比邱圆满断碑。书雅有欧、褚法。又僧舍有唐儼尊者塔额大字。又有梦英撰碑。何润之书。记文殊阁载杜顺肉身。今亡所在。而杜顺和尚碑。不知何缘乃在长安开佛寺中。循原西行数里。有宗尉怀斛庄。亭馆参差。林木掩映。怀斛者。怀(土败)弟也。怀(土败)字长房。博学能诗文。西二里為牛头寺。地胜如华严。而庄严过之。盖亦秦邸香火院也。寺有徐士龙撰碑。今亡。自寺西南行。过申店。渡潏水。西北望皇子坡大塚。其西為毕原。下為杜城、何氏山林、逍遥公读书臺、岑嘉州诸庄。俱无攷。西南过神禾原。十里為香积寺。樊川御宿之水。交流其下。谓之交水。西合于灃。入于渭。亦一胜地也。寺颓塔裂。壁上有毕彦雄撰净业禪师塔铭。书虬健有登善法。寺北汾阳破安贼时战处。交水东南十里。得胡村寺。原名宝际寺。壁间有进法师塔铭。又东南五里為百塔寺。本信行禪师塔院。山畔唐裴行俭妻库狄氏葬塔尚存。餘小塔纍纍相比。谓之百塔。今止存三五而已。殿前石幢经。无可书。殊绝。寺亦入秦邸。故庄严稍胜。殿壁金元旧画。雄伟可观。僧出一像。纱帽金龙红袍。云得之承尘。意金元达官修寺者也。东望普光。仅十五里。所谓南五臺者。曰观音。曰灵应。曰文殊。曰普贤。曰现身。皆(山卓)立。楼殿出半天。在普光之西南。百塔之东南。而道塞。多猛兽。不易至。每岁六月。奠祷云集。秦邸人缘道设饮食以待之。乃可游焉。循山西行。林中多柿栗。其阴蔽日。又十五里。為子午镇。直子午谷口。有市。多山珍。长安人往往就之。南望谷口殊险。因忆魏延欲以精兵五千自子午谷薄长安。此去褒斜千里。首尾不相救。纵走夏侯懋。岂能当曹叡、张郃步骑五万耶。真妄言也。镇西十五里為董村寺。是翠微下院。山上寺為翠微。壁间金牒。歷载诸寺。化度寺犹存。思率更邕禪师塔铭。不胜慨叹。又西十里為观音山。奇峭与诸山殊。大壑精气出入。令人骇目。又西十里丰谷。灃水為八水之一。而谷口仅数十步。乱石夹水北流。殊非大浸。稍北合高观水、交水始大耳。又西一里。為高观谷。谷水注一大石罅。曰高观潭。愤沫如雪。上有铁悬桥如丰谷。高观谷之西。则草堂寺也。秦姚兴迎鳩摩罗什译经于此。原名逍遥园。唐僧宗密居之。為草堂寺。今名栖禪寺。有鳩摩罗什葬舍利。精殊甚。宋人作亭覆之。今尚在。傍有龙井。云与高观潭通。未知的否。殿后有(圭定)慧禪师碑。柳公权篆。裴休撰书。(圭定)慧禪师者。宗密也。壁间又有隋郑州刺史李渊為子世民祈愿记。渊。唐高祖。世民。太宗也。又有章惇、蔡京题记。皆歷歷可读。寺前揖紫阁峰。东观音山。西圭峰。如屏环。而圭峰独壁立。亦曰笄头山。又曰鸡头。十六国春秋云。石生兵败潜鸡头山是也。寺南一里。有长兴寺。秦邸创。又西南三里。有寺曰子房寺。则僧大海创以译经。俗谓留侯寻黄石公。非是。当时由紫阁讹為子房耳。东南一小峰。峰顶圭峰寺。四寺惟栖禪最古。而庄严颇不及长兴。是行也。為日十三。得隋记一。唐碑三。塔铭六。石幢佳者二。宋碑一。记三。唐碑额三。
  西安安定门外西北二十里。阳甲城之外。无其郭。其寨曰白日為都。出城二十里。至胭脂陂。则董仲舒墓。墓在阳甲城东南隅。今西安盖唐都而小。唐城则包曲江。阳甲则北枕渭渼。渼并天津渭。又五里则阳甲之皇门。皇门者。宫城门也。又村数里。曰古未央地。今入秦邸屯田。又上数里。则古殿址。其中斩如折角之巾。登之。北五陵。南杜霸。俱豆列。其西南。秦阿房也。杜陵在曲江东。谓据乐游原上者误。按雍录。乐游原在慈恩寺北。而又谓前蓝水后黄山者。亦误。黄山谷盖在盩室。陵后实无他阜。蓝水者。盖滻水。自东南来者也。滻东為白鹿原。有陵為薄太后塚。称簸箕塚。谓薄姬也。
  【王弘庆片石语】 咸阳王弘庆文宣。好古刻。以欧阳永叔集古录。洪容斋之隶释。赵德夫之金石录。明都玄敬之金薤琳瑯。杨用脩之金石古文。赵子函之石墨鐫华。俱有成书。子函所录。距今三十餘年。兵燹之后。且多不存。况其他乎。今所收共二百餘本。汇為十卷。曰片石语。
  卷之一 【 三代至汉。】
  夏禹衡山碑。 【 在衡山密云?。】
  周武王铜盘铭。 【 在卫辉府。】
  周穆王坛山刻石。 【 在赵州。】
  周宣王石鼓文。 【 在北京国子监。】
  仲尼题季札墓。 【 在丹阳县。】
  秦嶧山刻石。 【 翻刻在西安府学。】
  汉八年荆王贾石枕题字。
  汉泰山都尉孔宙碑、孔宙后碑。
  汉泰山鲁相置孔子庙卒史碑。
  汉鲁相史恭孔子庙碑后碑。 【 以上五种。在曲阜孔庙。】
  汉大风歌碑。 【 在沛县。】
  汉司隶尉鲁峻碑。 【 并碑阴在济寧州。】
  汉执金吾武荣碑。 【 在济寧州。】
  汉郃阳令曹全碑。 【 并碑阴在郃阳县。】
  汉北海相景君碑。 【 在济寧州。】
  汉淳于长夏承碑。 【 在广平府。】
  汉朱邑侯相张寿碑。 【 在城县。】
  卷之二。 【 六朝。】
  魏受禪碑。 【 钟繇书。在许州。】
  魏封孔羡奉孔子祀碑。 【 在孔庙。】
  吴皇象天发神讖碑。 【 在应天府。】
  晋太公志。 【 在卫辉府。有二种。】
  宋谢灵运诗石。 【 在陕西布政司。】
  后魏豆卢恩碑。
  后魏周惠达碑。 【 二碑在咸阳县。】
  北齐玄极寺碑。
  后周保定二年残字。 【 在姜保府。】
  后周邑子题名。
  隋陈明府修孔子庙碑。 【 仲孝俊撰。在孔庙。】
  隋淮安定公残碑。 【 在中兆村。】
  隋义成子梁罗墓志。 【 在杜曲堡。新出。】
  隋李渊為子世民祈疾疏。 【 在草堂寺。】
  隋皇甫诞碑。 【 欧阳询书。在西安府学。】
  隋智永真草千文。 【 在西安府学。】
  卷之三。 【 唐帝王。】
  唐刻石经。 【 在西安府学。】
  唐景云观钟铭。 【 睿宗作。】
  唐万年宫铭。 【 高宗撰书。碑阴题名。诸臣自书。】
  唐李英公世勣碑。 【 高宗撰书。在醴泉县。】
  唐述圣碑。 【 武后碑。】
  唐武后诗。 【 王知敬书。在登封县。】
  唐昇仙太子碑。 【 武后撰书。】
  唐凉国公主碑。 【 在蒲城县。】
  唐鄎国公主碑。 【 在蒲城县。】
  唐玄宗注孝经。 【 在西安府学。以上三碑。玄宗分书。】
  唐兰陵公主碑。 【 在醴泉县。】
  唐金仙公主碑。 【 在蒲城县。】
  唐尚书杨珣碑。 【 玄宗分书。在扶风县。】
  卷之四。 【 唐名臣】
  唐房梁公玄龄碑。 【 褚遂良书。】
  唐温虞公彦博碑。 【 欧阳询书。】
  唐李卫公靖碑。 【 许敬宗撰。王知敬书。】
  唐高申公士廉碑。 【 许敬宗撰。赵模书。】
  唐于燕公志寧碑。 【 在三原县。令狐德棻撰。于立政书。】
  唐段襄公志玄碑。
  唐莒公唐俭碑。
  唐芮公豆卢宽碑。 【 李义府撰。】
  唐中书令崔敦礼碑。 【 于志寧撰。于立政书。】
  唐中书令马周碑。
  唐姜遐碑。 【 以上十碑。俱在醴泉县。】
  唐国子祭酒孔颖达碑。 【 于志寧撰。】
  唐苏许公瓌碑。 【 卢藏用撰序。张说撰铭。在武功县。】
  唐临淮王李光弼碑。 【 顏真卿撰。张少悌书。在富平县。】
  唐中书令王忠嗣碑。 【 在渭南县。】
  唐将军臧怀恪碑。 【 在三原县。】
  唐淄川公李老仝碑。 【 三原县。】
  唐剑州刺史李广业碑。 【 三原县。】
  唐西平王李晟碑。 【 裴度撰。在高陵县。】
  唐李元谅懋功昭德碑。 【 韩秀弼书。在华州。】
  唐尚书符璘碑。 【 柳公权书。在富平县。】
  唐尚书冯宿碑。 【 柳公权书。在西安府学。】
  唐高力士残碑。 【 在蒲城县。】
  唐邠国公功德碑。 【 在西安府学。】
  唐契苾明碑。 【 在咸阳县。】
  唐澄城县令郑公德政碑。
  卷之五。 【 唐名蹟。】
  晋祠之铭。 【 太原府。】
  唐九成宫醴泉铭。 【 欧阳询书。在麟游县。】
  唐述圣颂。 【 达奚珣撰序。吕南撰颂。并书。】
  唐华岳寺精享碑。
  唐昭告华岳碑。 【 韩赏撰。韩释木书。】
  唐西岳祷雨文。
  唐岳祠题名。
  唐贾竦謁西岳诗。 【 以上俱在华阴岳庙。】
  唐长安二年祷雨记。
  唐赠太师孔宣公碑。 【 在孔庙。】
  唐兗公之颂。 【 张之宏撰。包文书。】
  唐宗圣观碑。
  唐縉云县城隍庙记。 【 李阳冰书。】
  唐御史臺精舍碑。 【 并碑阴碑名。崔是撰。梁昇卿书。在西安府学。】
  唐共城县百门陂记。 【 辛怡諫撰。孙去烦书。在县。】
  唐武安君庙碑。 【 在咸阳县。】
  唐二思局题名记。 【 卢肇撰。韩棕书。在西安南关。】
  唐左思题名。 【 在西安府学。】
  唐司直厅题名记。 【 在刘家村。】
  唐令新城碑。
  卷之六。 【 唐寺塔。】
  唐昭仁寺碑。 【 朱子奢撰。在长武县。】
  少林寺碑。 【 登封县。】
  法华寺碑。 【 李邕书。在绍兴府。】
  净住寺文贤像赞。 【 在车家巷。】
  铁弥勒像颂。 【 林諤撰。高氏书。在交城县。】
  净土堂五十二菩萨赞。
  高延贵造佛像赞。
  萧元眘造佛象赞。
  杨将军新庄像铭。
  虢国公花臺铭。
  常均造佛像铭。
  李承嗣造佛像铭。
  多宝佛塔感应碑。 【 岑勋撰。顏真卿书。在西安府学。】
  悯忠寺宝塔颂。 【 苏灵芝书。在顺天府。】
  共北山浮国铭。 【 赵不為撰序。赵不疑撰铭。】
  景教流行中国碑。 【 吕秀岩书。释景净撰。在崇仁寺。】
  姚元景造佛像铭。
  陈公心经。
  草书心经。
  卷之七。 【 名书。】
  唐集右军圣教序记。 【 太宗製序。高宗製记。僧怀仁集。】
  唐集右军残碑。 【 僧大雅集。以上在西安府学。】
  孔子庙堂碑。 【 虞世南撰书。在城武县。】
  孔子庙堂碑。 【 在西安府学。】
  圣教序。 【 褚遂良书。】
  圣教序记。 【 褚遂良书。在同州。】
  圣教记。 【 褚遂良书。二碑分刻在慈恩塔下。】
  云麾将军李秀碑。 【 李邕书。在宛平县。】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李邕书。在蒲城县。】
  娑罗树碑。 【 李邕书。在淮安府。】
  歙州刺史叶有道碑。 【 李邕分书。在处州府。】
  张旭千文。
  张旭肚痛帖。 【 上二种在西安府学。】
  郭敬之家庙碑。 【 并碑阴在陕西布政司。】
  顏氏家庙碑。
  争坐位碑。 【 上二碑在西安府学。】
  东方朔像赞。 【 在山东陵县。】
  玄靖先生李含光碑。 【 在茅山。】
  八关斋会记。 【 在归德府。】
  麻姑坛记。 【 在抚州府。】
  孔子庙碑。 【 皮日休撰。在华州王氏。】
  顏真卿奉使题字。 【 在同州。】
  唐华岳题名。 【 在华阴岳庙。以上俱顏真卿书。】
  先塋记。
  三坟记。 【 二碑李阳冰撰书。在西安府学。】
  碧落碑释文。 【 陈维玉书。在絳州。】
  碧落碑。 【 在絳州。】
  怀素千文。
  怀素圣母帖。
  怀素藏真帖。 【 并在西安府学。】
  卷之八。 【 唐墓志。】
  唐骑都尉李文墓志。 【 在同州。】
  唐王损之墓志。
  唐张景墓志。 【 张泰客撰。】
  唐郑恒墓志。 【 秦贯撰。】
  唐内侍李辅光墓志。
  唐内侍刘光俊墓志。 【 高肃撰。在咸阳县。】
  唐参军元瑶墓志。 【 在曲江。新出。】
  唐韦夫人墓志。 【 在寺坡。】
  唐元夫人墓志。 【 在军滹沱。】
  唐内侍张氏墓志。 【 索玄庆撰。子林有鉴书。在咸阳县。】
  唐内侍王氏墓志。 【 王孟诸撰。】
  唐王夫人塔记。 【 在留村。】
  卷之九。 【 唐方外。】
  梦真容碑。
  宗圣观主尹文撰碑。
  玄元灵应颂。 【 戴璇撰序。刘同升撰颂。戴伋书。以上三碑在终南楼观。】
  道因禪师碑。 【 欧阳通书。】
  不空禪师碑。 【 徐浩书。】
  大智禪师碑。 【 并碑阴史维则书。】
  楚金禪师碑。 【 吴通微书。以上四碑。在西安府学。】
  圭峰禪师碑。 【 裴休书。在草堂寺。】
  寂照和尚碑。 【 段成式撰。僧无可书。在咸阳县。】
  杜顺和尚碑。 【 杜殷撰。董景仁书。在开福寺。】
  隆阐禪师碑。 【 僧怀深书。】
  大徧觉禪师塔铭。 【 刘軻撰。僧建初书。在兴教寺。】
  净业禪师塔铭。 【 在香积寺。】
  灵运禪师塔铭。 【 崔琪撰。僧勤书。在少林寺。】
  大法师基公塔铭。 【 在兴教寺。】
  大德进法师塔铭。
  大德檀法师塔铭。 【 在崇仁寺。】
  圆测法师塔铭。 【 在兴教寺。】
  思恒律师塔铭。 【 在玉泉寺新出。】
  敬节禪师碑。 【 在杜永村。】
  大德禪师迁葬记。 【 在华严寺。新出。】
  圆和尚塔铭。 【 沉兴宗撰。】
  赵素法师石函题额。 【 在温国塔。】
  比丘尼法琬碑。 【 在贾林村。新出。】
  比丘尼法印塔铭。 【 在后沟。新出。】
  比丘尼法证塔铭。 【 在军滹沱。新出。】
  卷之十。 【 唐石幢经。】
  唐石幢心经。 【 僧元普书。】
  唐石生兜率天经。
  唐燃灯功德经。 【 在香积寺。】
  唐保唐寺天王灯赞 【 在雍家村。今亡。】
  唐光宅寺灯臺记。 【 在华藏寺。】
  王岳灵灯臺铭。
  尊胜陀罗尼经。 【 刘慎徽书。在宝庆寺。】
  唐僧无可书。 【 在百塔寺。】
  唐僧藏器书。 【 在藺家村。】
  唐席彪书。 【 在广济寺。】
  唐洞宣书。 【 在藺家村朱氏园。】
  三原县。 【 北原。】
  韩参塚。
  涇阳慧果寺。
  富平六井寺。
  长安普贤寺。
  三桥镇。
  宜川王府。
  二龙寺。
  兴庆寺。
  贾里村。 【 以上俱石幢。书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呪。 【 张少悌书。在崇仁寺。】
  佛顶尊胜呪。 【 僧嗣洁书。在牛头寺。】
  佛顶尊胜呪。 【 僧玄德书。在开福寺。】
  尊胜呪 【 马季武大书。】
  尊胜呪。 【 赵庄观音寺。】
  尊胜呪。 【 塔坡寺。】
  尊胜呪。 【 黄渠头。】
  尊胜呪。 【 慈恩寺。】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