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史部>> 政书类

政书类

汉官六种-汉旧仪补遗卷下

繁体中文】  作者:(汉)卫宏撰(清)孙星衍辑   发布:2016年05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昼漏尽,夜漏起,宫中卫宫,城门击刁斗,周庐击木柝。文选新刻漏铭注、阳给事誄注
  夜漏起宫中,宫城门击柝,〔一〕繫刁斗,传五夜,百官徼,直符案:文选注引作「传五伯官直符」。行,卫士周庐击木柝,传呼备火。〔二〕北堂书钞武功部、仪式部、文选新刻漏铭注
  五夜:甲、乙、丙、丁、戊夜。案:初学记器物部引「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及相传救守火帅内户外,〔三〕数五止。北堂书钞仪饰部
  夜漏起,中黄门持五夜,相传授。文选新刻漏铭注
  立夏、立秋昼六十二刻,夏至昼六十五刻。夜漏不尽五刻,击五鼓;夜漏不尽三刻,击三鼓。初学记器物部
  冬至昼四十一刻,后九日加一刻,至立春昼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四〕北堂书钞仪饰部
  汉制:天地以下,群臣所祭凡一千五百四十。新益為万五千四十。案:「新」上疑脱「亡」字。汉法;三岁一祭天于云阳宫甘泉坛,以冬至日祭天,天神下。三岁一祭地于河东汾阴后土宫,以夏至日祭地,地神出。五帝祭于雍〔五〕畤。〔五〕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
  元年祭天,二年祭地,三年祭五帝于五畤。三岁一遍,皇帝自行,他祠不出。史记封禪书索隐、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天地五(祀)〔畤〕,〔六〕皇帝不自行,祠还致福。汉书贾谊传应劭注
  皇帝案:艺文类聚引「皇帝」作「桓帝」,字讹,下同。祭天,居云阳宫,斋百日,上甘泉通天臺,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之下,见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岁。天神下坛所,举烽火。皇帝就竹宫中,不至坛所。案:汉书礼乐志注引「竹宫去坛三里」,疑此注文。甘泉臺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案:太平环宇记三十一引作「甘泉宫」。皇帝所以祭天之圆丘也。〔七〕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案:太平环宇记引作「黄帝以来,圆丘祭天处」。艺文类聚又引作「成帝」。
  通天臺高三十丈,望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案:史记孝武帝本纪索隐、汉书武帝纪注、郊祀志注、文选籍田赋注引同。〔八〕武帝祭天,上通天臺。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置祠具,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臺,以候天仙。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太平环宇记三十
  武帝於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有芝生甘泉殿边房中。太平环宇记三十一
  芝有九茎,金色,〔九〕绿叶朱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三辅黄图二、太平环宇记三十一
  通天臺上有承露〔盘〕,〔一0〕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一一〕元凤閒,臺自毁,椽桷皆化為龙凤,随风雨飞去。太平环宇记三十一
  皇帝祭天自行,群臣从之,斋皆百日,他祠不出。祭天紫坛幄帐。〔一二〕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幄帷」。高皇帝配天,居堂下西嚮,紺幄,〔一三〕紺席。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礼仪部、服饰部、初学记礼记、艺文类聚礼部、服饰部、太平御览礼仪部、服用部
  祭天,用六綵綺席六重,〔一四〕长一丈,中一幅,四周缘之。玉几、玉饰器,凡七千三百物备具。〔一五〕养牛五岁,至三千斤。史记封禪书正义、〔一六〕汉书郊祀志注、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礼仪部、服饰部、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珍宝部、服用部、布帛部
  大祀,斋五日。小祀,斋三日。〔一七〕北堂书钞礼仪部
  斋则食丈二尺旋案,陈三十六肉,九穀饭。北堂书钞酒食部、初学记器物部、太平御览服用部案:太平御览引作「九穀饮食」。
  斋法:食肉三十六两。太平御览饮食部
  凡斋,紺幘;耕,青幘;秋貙刘,服緗幘。续汉志补注
  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也,主其神祀之。太平御览礼仪部
  〔凡〕圣王之法,〔一八〕追祭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万神,皆古之人也,能〔纪〕天地五行气,奉(成)〔其〕功以成人者也。〔一九〕故其奉祀,皆以人事之礼,食之所食也,非祭食天与土地、金、木、水、火、土、石也。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参、〔二0〕辰星於池阳谷口,夹道左右為坛,营覆地各周三十六里。史记封禪书索隐、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礼仪如祭天,名曰汾葵,一曰葵丘也。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案:汉书武帝纪注引作「葵上」。
  郊泰畤,皇帝平旦出竹宫,东向揖日,其夕,西南向揖月,便用郊日,不用春秋。汉书武帝纪臣瓚注
  祭五岳,祠用三正色牲。十月涸冻,二月解冻,皆祭祀。乘传车,称使者。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四瀆,用三正色牲,沉珪,有车马紺盖。史记封禪书索隐、初学记地部、太平御览地部、礼仪部案:初学记引「四瀆」下有「江、河、淮、济」四字。
  祭人先於陇西西县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畤,埒如种菜畦,畤中各有一土封,故云畤。史记封觶书集解、索隐、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西〕王母於石室,〔二一〕皆在所二千石令长奉祠。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案:「民」当作「氏」。皆古帝王,凡八十一姓也。太平御览礼仪部
  宗庙三年大祫祭,子孙诸帝以昭穆坐於高庙,诸隳庙神皆合食,设左右坐。高祖南面,幄绣帐,望堂上西北隅。帐中坐长一丈,广六尺,绣裀厚一尺,著之以絮四百斤。曲几,黄金扣器。高后右坐,亦幄帐,却六寸。白银扣器。每牢中分之,左辨上帝,右辨上后。俎餘委肉积於前殿千斤,〔二二〕名曰堆俎。子為昭,孙為穆。昭西面,曲屏风,穆东面,〔二三〕皆曲几,如高祖。饌陈其右,各配其左,坐如祖妣之法。太常导皇帝入北门。群臣陪者,皆举手班辟抑首伏。
  大鸿臚、大行令、九儐传曰:「起。」复位。而皇帝上堂盥,侍中以巾奉觶酒从。帝进拜謁。赞饗曰:「嗣曾孙皇帝敬再拜。」前上酒。却行,至昭穆之坐次上酒。子為昭,孙為穆,各父子相对也。毕,却西面坐,坐如乘舆坐。赞饗奉高祖赐寿,皇帝起再拜,即席以大牢之左辨赐皇帝,如祠。其夜半入行礼,平明上九卮,毕,群臣皆拜,因赐胙。皇帝出,即更衣巾,詔罢,当从者奉承。续汉志补注、初学记礼部、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
  皇帝唯八月饮酎,车驾夕牲,牛以絳衣之。案:太平御览引「絳」作「绣」。皇帝暮视牲,以鑑燧案:唐会要引作「鑑诸」。取水於月,以阳燧案:续汉志补注引作「火燧」。取火於日,為明水(火)。〔二四〕左袒,以水沃牛右肩,案:太平御览引「肩」作「臂」。手执鸞刀,以切牛毛血案:通典引作「以切牛尾之毛」。荐之,而即更衣巾,侍上熟,〔二五〕乃祀之。续汉志补注、唐会要七、通典礼、太平御览时序部、礼仪部
  皇帝会诸侯酎金庙中,以上计仪设九宾陪位也。初学记礼部、艺文类聚礼部
  宗庙一岁十二祠。五月尝麦。六月、七月三伏,立秋貙娄,案:汉书武帝纪如淳注引「立秋貙膢」。又尝资。八月先夕馈飱,皆一太牢,酎祭用九太牢。案:太平御览礼仪部引「八月饮酎,用九太牢」。十月尝稻,又饮蒸,二太牢。十一月尝,十二月腊。〔二六〕又每月一太牢,如闰加一祠,与上十二為二十五祠。汉书韦玄成传晋灼注
  高帝母,案:章帝纪注引上有「昭灵后」三字。起兵时死小黄北,后於小黄作陵庙。〔二七〕史记高祖本纪正义、汉书高帝纪如淳注、后汉书章帝纪注、虞延传注、续汉志补注案:章帝纪注引末句作「為作园庙於小黄栅」。
  先媼已葬陈留小黄。汉书高帝纪晋灼注
  高皇帝家在丰中阳里,為沛泗上亭长。及為天子,立沛庙,祠丰故宅。艺文类聚居处部
  故孝武庙。续汉志补注案:引在「建武二年,立高庙於雒阳」下。
  南陵,即文帝薄太后葬之所,亦谓南霸陵,因置县以奉陵寝。太平环宇记二十五案:「南陵」二字,本环宇记文。
  武、昭、宣三陵,(邑)皆三万户。〔二八〕史记吕不韦列传索隐
  使者监祠,南面立,〔二九〕不拜。续汉志补注案:引在「立社稷」下。
  古时岁再祠灵星,灵星春秋之太牢礼也。〔三0〕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礼仪部
  汉五年,修复周室旧祀,〔三一〕祀后稷於东南。常以八月祭以太牢,〔三二〕舞者七十二人,冠者五六三十人,童子六七四十二人,為民祈农报功〔厥〕。〔三三〕案:太平御览引此一段,史记正义引无「常以八月」至「四十二人」二十九字。夏则龙星见而始雩。龙星左角為天田,右角為天庭。〔三四〕天田為司马,教人种百穀為稷。灵者,神也。辰之神為灵星,故以壬辰日祠灵星於东南,金胜為土相也。史记封禪书正义、太平御览礼仪部
  春始案:太平御览引作「春日」。〔三五〕东耕於藉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祠以一太牢,百官皆从。皇帝亲执耒耜而耕。案:续汉志补注引此句在下文「以為资盛」下,又有「古為甸师官」五字。天子三推,三公五,孤卿十,〔三六〕大夫十二,士庶人终亩。案:明帝纪注引有「皇帝亲执耒耜」以下,无下文「大赐、三辅」以下十九字。大赐三辅二百里孝悌、力田、三老布帛。百穀万斛,〔三七〕為立案:明帝纪注引「為立」作「乃致」。藉田仓,置令、丞。穀皆给祭天地、〔三八〕宗庙、群神之祀,以為资盛。后汉书明帝纪注、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礼仪部、太平御览礼仪部
  三老、五更,三代所尊。北堂书钞设官部
  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天子独拜於屏,其明日三老诣闕。北堂书钞设官部
  求雨,太常祷天地、宗庙、社稷、山川以赛,各如其常牢,礼也。四月立夏旱,乃求雨祷雨而已;后旱,复重祷而已;讫立秋,虽旱不得祷求雨也。续汉志补注
  武帝元封日到七月毕赛之,秋冬春不求雨。〔三九〕续汉志补注
  五仪案:二字有讹。元年,儒术奏施行董仲舒请雨事,始令丞相以下求雨雪,曝城南,舞女童祷天神。五帝五年,始令诸官止雨,朱绳縈社,击鼓攻之。太平御览礼仪部
  成帝二年六月,〔四0〕始命诸官止雨,朱绳反縈社,击鼓攻之,是后水旱常不和。续汉志补注
  践祚、改(行)〔元〕、〔四一〕立皇后、太子,赦天下。每赦,自殊死以下,〔四二〕〔及〕谋反大逆不道诸不当得赦者,〔四三〕皆赦除之。令下丞相御史,复奏可,分遣丞相御史乘传驾行郡国,解囚徒,布詔书。郡国各分遣吏传厩车马行属县,解囚徒。初学记政理部、太平御览刑法部
  册皇子為诸侯王,皆於上东门中,以东门在卯故也。太平环宇记二十五
  腊者,报诸鬼神、古圣贤著功於民者,〔四四〕皆享之。艺文类聚岁时部、白帖四、太平御览岁时部〔四五〕
  常以正岁十二月命时儺,以桃弧、苇矢且射之,赤丸、五穀播洒之,以除疾殃。文选东京赋注
  方相帅百隶及童女,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播洒之。续汉志补注、通典礼昔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案:东京赋注引作「已而」,无「亡去」二字。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疟鬼,案:续汉志补注引作「是為虎」,字讹。一居若水為罔两{或虫}鬼,案:东京赋注又引「魊鬼」也。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庾,案:东京赋注引无「沤庾」二字。「沤庾」即「区隅」之音,误入正文。善惊人小儿。〔四六〕於是以岁十二月使方相氏蒙虎皮,黄金四目,玄衣丹裳,执戈持盾,帅百吏及童子而时儺,以索室中,而殴疫鬼。续汉志补注、通典礼、文选东京赋注、太平御览时序部
  山海经称东海之中度朔山,山上有大桃,屈蟠三千里,东北閒百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日鬱垒,主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乃立大桃人於门户,画神荼、鬱垒与虎、苇索,以御鬼。太平御览果部
  正月五日,大置酒,饗卫士。补汉兵志
  乘舆大驾仪,公卿奉引,大僕御,大将军参乘,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北堂书钞仪饰部、文选藉田赋注
  汉乘舆法驾,奉车都尉御,侍郎参乘也矣。北堂书钞设官部
  法驾,公卿不在卤簿中,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案: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汉官仪文,与此略同,作「京兆尹、长安令」。侍中参乘,属车三十六乘。前有九旒云罕,凤皇闟戟,皮轩鸞旗车,〔四七〕皆大夫载。汗西郡案:当作「汉西都」祀天於甘泉宫。大驾祀天,法驾祀地,五郊、明堂省十三,祀宗庙省九,谓之小驾。大驾,大僕校驾。法驾,黄门令校驾。北堂书钞仪饰部
  帝崩,唅以珠,案:后汉书注引「饭含者,以珠玉实口」。〔四八〕缠以緹繒十二重。以玉為襦,如鎧状,连缝之,〔四九〕以黄金為缕。腰以下以玉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為柙,〔五0〕案:「柙」字或作「匣」。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请诸衣衿敛之。凡乘舆衣服,已御,輒藏之,崩皆以敛。汉书霍光传注、董贤传注、后汉书皇后纪注、刘盆子传注、续汉志补注、通典礼
  王侯葬,腰以下玉為札,长尺,广二寸半,〔五一〕為匣,下至足,缀以黄金缕為之。后汉书梁竦传注
  高帝崩三日,小敛室中牖下。案:通典「牖」作「墉」,下皆同。〔五二〕作栗木主,长八寸,前方后圆,围一尺,置牖中,望外,内张绵絮以障外,以皓木大如指,长三尺,四枚,缠以皓皮四方置牖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歛棺,以黍饭羊舌祭之牖中。已葬,收主。為木函,藏庙太室中西墙壁埳中,案:后汉书光武纪注引下有「去地六尺一寸,祭则立主於坎下」十三字。通典礼又载贺循引汉仪作「去地六尺一寸,当祠则设坐於埳下」。望内,外不出室堂之上。坐為五时衣、冠、履,几、杖、竹笼。為甬人,无头,坐起如生时。皇后主长七寸,围九寸,在皇帝主右旁。高皇帝主长九寸。上林给栗木,长安祠庙作神主,案:礼记祭法疏云:「案汉仪,高帝庙主九寸,前方后圆,围一尺。后主七寸。」东园秘器作梓宫,〔五三〕素木长丈三尺,崇广四尺。续汉志补注、通典礼案:汉书董贤传注引作「棺梓素木长二丈,崇广四尺」。后汉书皇后纪注引作「梓宫长二丈,广四尺」。
  天子即位,案:引本作「汉旧仪略载诸帝寿陵曰:天子即位」云云。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案:汉书霍光传如淳注引作「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内梓棺柏黄肠题凑,案:霍光传注引作「内梓宫,次便槨,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内方,外陟车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已营陵,餘地為西园后陵,餘地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续汉志补注
  诸侯王薨,天子遣使者往,使者皆素服。通典礼
  高祖庙有钟十枚,各受十石,案:北堂书钞引作「受千石」。〔五四〕撞之,声闻百里。三辅黄图五、北堂书钞乐部
  望华盖。北堂书钞帝王部
  民臣被其德,以為侥倖也。汉书高帝纪晋灼注
  有称万岁,可十万人声。史记孝武本纪正义
  校勘记
  〔一〕疑「击柝」二字系衍文。
  〔二〕文选新刻漏铭注引作「讙呼备火」。
  〔三〕孔本书钞卷一三0引「及」作「又」,「帅」作「师」。
  〔四〕孔本书钞卷一三0引作「冬至昼三十五刻,后九日加一刻,立春昼夜三十八刻」。标目却作「冬昼三十刻,春昼四十刻」。
  〔五〕据御览卷五二七补「五」字。下条亦作「五畤」。
  〔六〕据汉书贾谊传应劭注改「五祀」作「五畤」。
  〔七〕按类聚卷三八作「成帝已来所祭天之圆丘也」。御览卷五二七则作「黄帝以来所祭天之圆丘也」,「成」作「城」,属上读。又史记孝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曰:「通天臺,即黄帝以来祭天圈丘之处。」太平环宇记亦同。据此则「皇帝所以」恐当以作「黄帝以来」為是。
  〔八〕史记孝武本纪索隐引「三百里」作「二百里」。又文选藉田赋注无此引,实出西京赋注,孙案非。
  〔九〕三辅黄图卷二「金色」上有「芝」字。
  〔一0〕据太平环宇记卷三一补「盘」字。
  〔一一〕据太平环宇记卷三一补「以」字。
  〔一二〕续汉志补注、初学记卷一三、御览卷五二六「幄帐」均引作「幄帷」;书钞卷九0、类聚卷三八作「帷幄」,无作「幄帐」者。疑此引当以作「幄帷」為是。
  〔一三〕续汉志补注作「紺帷帐」,类聚卷六九、御览卷七00作「紺幄帐」,疑此引脱「帐」字。
  〔一四〕御览卷七0九「用」上有「登地」二字。
  〔一五〕御览卷五二七「凡」下引有「器」字。又汉书郊祀志有两引,其一此句作「用玉几玉饰器凡七十」,与诸引皆异。
  〔一六〕史记封禪书正义无此引,孝武本纪正义引「养牛」以下八字,孙注误。
  〔一七〕孔本书钞卷八八引作「制祀天斋七日,宗庙五日,小祀三日」。
  〔一八〕据御览卷五二六补「凡」字。
  〔一九〕据御览卷五二六补「纪」字,又改「成」為「其」。
  〔二0〕影宋本御览卷五二六「祭」上有「各王封」三字。
  〔二一〕据御览卷五二六补「西」字。
  〔二二〕续汉志补注「殿」作「数」。
  〔二三〕两「面」字原均误作「南」,据续汉祭祀志补注、类聚卷三八、初学记卷一三、御览卷五二六引改。
  〔二四〕诸引「水」下俱引「火」字,据补。
  〔二五〕点校本续汉礼仪志补注据卢文弨校,改「巾」作「中」,且置於「侍」字之下。
  〔二六〕汉书韦玄成传晋灼注「十二月腊」下有「二太牢」三字。
  〔二七〕续汉志补注、后汉书虞延传注均作「為作陵庙於小黄」。
  〔二八〕「邑」系衍文,据史记吕不韦传索隐删。
  〔二九〕点校本续汉志补注「南面」作「南向」。
  〔三0〕孔本书钞卷九0作「雒阳岁再祀灵星者。青龙星大小辰為灵星,左角為天田,右角為天庭」,文大异。又点校本续汉志补注据卢文弨校删下「灵星」二字,改「之太」作「用少」。
  〔三一〕史记封禪书正义「周室」作「周家」,「旧祀」作「旧祠」。
  〔三二〕影宋本御览卷五二六「以」作「一」。
  〔三三〕据史记封禪书正义补「厥」字。
  〔三四〕「天庭」原作「大庭」,据孔本书钞卷九0改。
  〔三五〕影宋本御览卷五三二作「春始」,孙氏所据本误。
  〔三六〕诸本中唯点校本后汉书明帝纪注作「孤卿七」。
  〔三七〕续汉志补注「百穀」上引有「种」字。
  〔三八〕续汉志补注、后汉书明帝纪注「皆」下均有「以」字。
  〔三九〕「春」原作「夏」,诸本续汉礼仪志补注均作「春」,据改。
  〔四0〕诸本中唯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作「成帝三年六月」。
  〔四一〕据初学记卷二0、御览卷六五二引改「行」作「元」。
  〔四二〕「殊」原作「除」,据初学记卷二0、御览卷六五二改。
  〔四三〕据初学记卷二0、御览卷六五二补「及」字。
  〔四四〕御览卷三三「古圣贤」上引有「即」字。
  〔四五〕「岁时部」系「时序部」之误。
  〔四六〕文选东京赋注引作「善惊人為小鬼」。
  〔四七〕孔本书钞卷一三0作「皮轩鸞车旗」。然据续汉志,疑「车」字系衍文。
  〔四八〕按后汉书皇后纪注「饭含者」以下八字,乃李贤之语,非汉旧仪之文。
  〔四九〕汉书霍光传注「缝」作「缀」,下「缝」字亦然。后汉书刘盆子传注亦作「缀」。
  〔五0〕据汉书霍光传注、后汉书刘盆子传注补「广」字。
  〔五一〕「二寸半」原误作「一寸半」,后汉书梁竦传注诸本皆作「二寸半」,故改。
  〔五二〕万有文库本通典此处作「牖」,下文则作「墉」。
  〔五三〕点校本、殿本续汉礼仪志补注「梓宫」作「梓棺」。
  〔五四〕孔本书钞卷一0八作「受十石」,孙辑乃沿陈本之讹。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