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续通典重印十通缘起
【繁体中文】 作者:(清)高宗 敕撰 发布:2016年05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我国之古籍,除十三经、二十四史為治学必读或需经常参考之书外,尚有所谓「三通」,亦学者不时需要查考,案头常备之书也。三通者,即唐杜佑 【 (字君卿,京兆万年人,西元七三四-八一二)】 之「通典」,宋郑樵 【 (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西元一一○四-一一六○)】 之「通志」,元马端临 【 (字贵与,江西乐平人,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三)】 之「文献通考」。此三书皆為专述典章制度之书,体裁虽各有不同,然题旨则约略相近,各书咸贯串古今,宛若通史,又书名皆著有「通」字,是以有「三通」之称。北宋初年,宋白尝有续通典之作,至南宋魏了翁又曾作皇朝通典,宋书成而失传,魏尝属稿而未成书。明代王圻,复独撰「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卷帙殊称浩博,而识者讥其芜陋。逮清高宗乾隆年间,乃特设三通馆,除敕武英殿校刊三通统一版本外,复命儒臣踵事增华,依样撰述「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三书,除增补前书所缺之唐末五代之纪传典章之外,此续三通专记宋辽金元明五朝之事,故间或有称之為五朝通典、五朝通志、五朝通考,各书所述均及明代而止。至於清朝三通,最初原系与续三通合而為一,叙事至乾隆二十六年止,其后清帝以清代之文物声华,迈越前修,不宜附丽前朝,应各独立,别自成书,乃复命儒臣改作,上起清代开国。下迄乾隆年止,续纂「皇朝通典」、「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等,所谓「皇朝三通」 【 (今称為「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简称為清三通)】 ,其最后定本且叙至乾隆五十年乙巳 【 (一七八五年)】 。以上各书合计,乃有「九通」之目。而輓近乌程刘锦藻 【 (字澂如,西元一八六二-一九三四,為民初著名藏书家嘉业堂主人刘承干之尊翁)】 ,复以一己穷数十年之力,汇集乾隆五十一年以后至宣统三年有清一朝之政典,称為「皇朝续文献通考」 【 (如清三通之例,今亦称為「清朝续文献通考」)】 。其书初以光绪三十年為限,共三百二十卷,有光绪乙巳 【 (光绪三十一年,西元一九○五年)】 刊本,辛亥革命之后,复辑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 【 (西元一九一一年)】 之事蹟,合前书汇為一编,全书共三十门,都四百卷,洋洋大观,该博无伦,於民国十年排印,至二十二年始告完成。合此书共為「十通」,為中国史学重要之经典著作。
我国之史书,可谓浩如烟埃,其体例亦甚具多样性,极富变化。大略言之,最早如尚书中之西周书,以言事為主,史家称之曰「纪事体」。其次孔子作春秋,按年繫月编次,称之曰「编年体」。逮太史公作史记,其下分本纪、世家、列传,均系以人物為主,称之曰「纪传体」,其下之歷朝正史均属之。而中国史学,大体即沿著这三种体裁发展。然不论纪传、编年抑或纪事,所记多侧重理乱兴衰而略於典章经制,亦即此三体之史学皆系以人物為主之动态歷史。迨唐代宰相杜佑撰述「通典」,上起黄帝,下迄唐代中叶,取五经群史之文,每事以类相从,举其原始要终,歷代沿革废置及当时议论萃於一编,庶明会通因仍之道,然其书专述典章制度,是以称之曰「典」,一般则称之曰「政书」。这种政书,可说是中国史学之第四种体例。其性质宛如通史。盖「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非融会错综原始要终而推寻之,固未易言也」 【 (文献通考序)】 ,故三通与续三通,都是通史的体制。清三通则因与前书并行,所以断代為史,所述仅限於有清一代。唯十通虽為专述典章制度之书,然并非仅限於典章,间亦及理乱兴衰之跡,如郑樵之通志,有帝纪、年谱、宗室传、列传、载记、四夷之目,其内容即约取歷代正史之文而為之,旧史之文几佔全书五分之三,钦定续通志仿之。似此兼有纪传,故四库全书归之别史类;清朝通志则仅有二十略,故与通典、通考等并入政书类。
十通卷帙浩博,常人固艰於翻阅,而所述侧重典章制度之沿革,乃属於静态之歷史,亦较不易觉查,其趣味殊不若编年纪传等理乱兴衰之引人,其可读性略少,故治理為尤难。昔江淹有言曰:「修史之难,无出於志。」盖志者,宪章之所繫,非老於典故者不能為也;且志之為书,事必稽古,辞必数典,亦非可以空言立论。所幸各书之作者,若杜君卿、郑渔仲、马贵与辈,皆系盖世通儒,识见宏达,而文辞雅飭,其所著作,釐然有序,清朗可诵。即清代敕撰之续三通与清三通,虽系官修之书,成於眾人之手,唯当时纂修诸儒如齐召南等,博学而颇具史才,故其书大多剪裁得当,灿然可观,虽部帙庞大,却甚少冗蔓之病,实清代修书中之佳者。际今学术范围日广,世人尤注重社会科学,十通实為资料之宝库,且曾经作者整理,井然有序,上下数千年,纲举目张,一目了然,不致茫无头绪,就研治社会科学言,其实用之价值似犹在二十五史之上。是此书乃可与二十五史相辅相成,而不宜有所偏废也。本馆既已多次重版百衲本二十四史,今乃亟谋十通之重梓,藉以促进文化,并以应学界之需要。
先是,本馆尝於半世纪前即已景印十通,民国二十四年三月迄二十五年三月陆续刊行於沪上,而与百衲本二十四史之出版约略同时。该书原系与佩文韵府同為万有文库第二集之参考书。其后因抗战发生,致流传未广。来臺后,佩文韵府曾多次重印,十通则迄未再版。至十通版本,除晚出之清朝续文献通考一种外,其他九通均有多种版刻。乾隆十二年 【 (西元一七四七年)】 敕武英殿刊刻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等三通,是书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其后复敕儒臣纂修续三通和皇朝 【 (清)】 三通,仍由武英殿刊印,合称「钦定九通」。唯后六书武英殿原刻本每半叶仅有九行,与三通之十行不同,每行亦為二十一字,遇清室则抬头高一字為二十二字。根据资料统计,乾隆年间武英殿原刊本九通共八九八册。清代中叶以后各地所刊印之九通,大都系据殿本翻刻,就中以清光绪年间浙江所刊印者為最佳,各书版式一律,每半叶均為九行,行二十一字,且字画朗润,甚是美观。本馆之景印本,即系将浙江刊本剪併缩印,版式则改為十六开,每面分上中下三栏,每栏纳原本一叶半,计二十七行,每面计纳原本四叶有半,计八十一行。原刻本之版心中缝则剪除,每面剪併后加以外框,框外则排印书边页码,而每卷皆从单页起。至清续文献通考,景印本分上下两栏,每栏二十六行,行三十字,系据民国十年初版本景印,每栏当原书一叶。全书之页码,分為典、志、考三类,即通典、续通典、清通典等三书合為一类,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三书和通考、续通考、清通考及清续文献通考,亦复各為一类,其页码分别為典页几、志页几、考页几,各书皆不自為起讫,而是按其类别贯串而下。似此安排,殆為便於编製索引而设计者。全书精装二十巨册,都二千五百一十四卷,凡二万一千七百三十八页,计约二千五百餘万字。另以四角号码检字法及分类详目编印「十通索引」一巨册,初版於民国二十六年三月。皇皇巨帙,矞丽辉煌,较之二十四史,亦不遑多让焉。
此次重印,悉照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之印本摄製,其大小装订,皆如原式,不稍缩小,字画秀润清朗,无损目力,原编「十通索引」,亦一併印出,以便检索。抑有进者,本馆為使十通不徒為学术机关或图书馆插架瀏览之高文典册,而期望其能普及於读书界,故定价特廉。不仅此也,此书之定价虽廉,唯私人研究,拥有其中数种或已敷所需,為应读者需求,各书特分别零售,读者可按个人喜好随意选购。此举既便读者,亦符本馆推广文化之至意,区区微忱,想蒙鉴诸!
臺湾商务印书馆 谨啟
民国七十六年九月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