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子部>> 小说家类>> 异闻之属

异闻之属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六 山海经第十一 海内西经

繁体中文】  作者:(晋)郭璞   发布:2013年07月2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海内西南陬以北者1。
  1 珂案:此经方位与海外西经方位相同。
  贰负1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2。帝3乃梏之疏属之山4,桎其右足5,反缚两手与发6,系之山上木7。在开题西北8。
  1 珂案:贰负,古天神,人面蛇身。海内北经云:“贰负神在其(鬼国)东,其为物人面蛇身。”吴承志以为此节当在海内北经“有人曰大行伯”节上,是也,说见前卷末“匈奴”节注。
  2 珂案:窫窳之名,古书无定。文选吴都赋刘逵注引作猰貐,张协七命李善注引作猰(犬俞),尔雅释兽作?貐,淮南子本经篇作猰貐,其实一也。
  3 郝懿行云:“(文选)李善注张协七命引此经作黄帝,黄字衍。”珂案:山海经所载未着主名之“帝”,皆天帝,除中次七经“姑媱之山,帝女死焉”之“帝”指炎帝,中次十二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之“帝”指尧,海外东经“帝令竖亥”之“帝”指禹而外,余均指黄帝。郝懿行谓“李善注张协七命引此经作黄帝,黄字衍”,黄字其实不衍,此“帝”正是黄帝。疏属山附近之开题,毕沅说“疑即笄头”,笄头又即鸡头(见注八),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西至崆峒,登鸡头”语,可见鸡头(开题)附近,为黄帝神话所及之地。西次三经云:“钟山,其(钟山山神烛龙)子曰鼓,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钦●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鵔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与此事相类,而钟山与昆仑亦均黄帝神话所及地,文中之“帝”自是黄帝无疑,尤可旁证此“帝”之当是黄帝也。
  4 郭璞云:“梏,犹系缚也;古沃切。”吴任臣云:“刘会孟曰:『疏属山今陕西延安府绥德县。』”珂案:郭注“古沃切”御览卷五十引无,宋本、藏经本作“音活”,王念孙云:“宋本音苦。”或别有所见也。
  5 郭璞云:“桎,械也。”郝懿行云:“说文(六)云:桎,足械也;梏,手械也。”
  6 郭璞云:“并发合缚之也。”珂案:文选吴都赋刘逵注、张协七命李善注引此经并无“与发”二字,刘秀上山海经表叙其父刘向以山海经对汉宣帝问事,亦仅云“其文曰:『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亦无“与发”二字。此为最早而又最直接之引文,足证“与发”二字实衍。又郭注“并发合缚之也”,御览卷五十引此注并作约,疑本当作“约发而缚之也”,而、合形近易讹。“约发而缚之”者,束其发以为系而反缚其两手也。必古时图象如此。“反缚两手”犹未能充分说明图象,故郭注“约发而缚”以为补充。及而讹为合,后人不解“约发合缚”之义,以为既云“合缚”,必并发也,因妄改约为并以就合义。至于经文“反缚两手”下增“与发”二字,当缘注文“约发”二字而误衍也。北堂书钞(唐初虞世南撰)卷四十五虽已引有此二字,然是书经后人窜乱,讹误特多,殆不足凭信。若经文果系“反缚两手与发”,则于说明图象已甚清楚明白,毋烦郭更释以“并发合缚”。故知经文实无“与发”二字,郭注“并发合缚”实“约发而缚”之讹也。
  7 郭璞云:“汉宣帝(影宋本太平御览卷五十引此注宣帝下有时字——珂。以下简称御览)使人(御览使人下有凿字)上郡发盘(御览作盘)石,石室中得一人,跣踝被发,反缚,械一足(御览械一足下有“时人不识,乃载之于长安,帝”十一字),以问群臣,莫能知。刘子政(刘向)按此言对之,宣帝大惊,于是时人争学山海经矣。论者多以为是其尸象,非真体也。意者以灵怪变化论(论字疑涉上论字而衍),难以理测;物禀异气,出于不然(王念孙、郝懿行均以为不然当作自然),不可以常运推,不可以近数揆矣。魏时有人发故周王(御览作周灵王)冢者,得殉(御览殉下有葬字)女子,不死不生(御览不死下无不生二字),数日时(御览时作而)有气,数月而能语,状如廿许人。送诣京师,郭太后爱养之,恒在左右。十余年,太后崩,此女哀思哭泣,一年余而死。即此类也。”珂案:御览卷五十引郭注与今本多有异同,以上所举,特其较胜于今本者耳。又经文“系之山上木”,御览引作“系之山上盘石之下”,北堂书钞卷四十五引作“系之山木之上”,以较今本经文,知“盘石之下”云云,为后人因注文有“发盘(盘)石”语而妄改之也。
  8 毕沅云:“开题疑即笄头山也,音皆相近。”珂案:六朝陈顾野王舆地志(汉唐地理书钞辑)云:“笄头山即鸡头山。”唐李泰括地志(汉学堂丛书辑)云:“笄头山一名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盖在此。”开题、笄头(鸡头)、崆峒,均一音之转也。
  关于危与贰负杀窫窳之神话,海内经云:“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名曰相顾之尸。”郭璞注云:“亦贰负臣危之类也。”窃以为非仅“之类”,实亦此一神话之异闻也。刘秀上山海经表云:“孝宣帝时,击磻石于上郡,陷得石室,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反缚盗械”之语,当非偶同。曰“相顾”者,或并贰负亦俱械系也。经文奥衍,不可知矣。唐李冗独异志云:“汉宣帝时有人于疏属山石盖下得二人,俱被桎梏,将至长安,乃变为石。宣帝集群臣问之,无一知者。刘向对曰:『此是黄帝时窫窳国负贰之臣,犯罪大逆,黄帝不忍诛,流之疏属之山,若有明君,当得出外。』帝不信,谓其妖言,收向系狱。其子歆自出应募,以救其父。其父曰:『欲七岁女子以乳之,即复变。』帝使女子乳,于是复能为人,便能言语应对,如刘向之言。帝大悦,拜向大中大夫,歆为宗正卿。诏曰:『何以知之?』歆曰:『出山海经。』”又刘秀表文神话之演变也。可注意者,已明言所得为“黄帝时窫窳国负贰之臣”,且系“二人”,与海内经“相顾”义符,亦符于“帝”即“黄帝”之推论,于以见民间传说之恒合古传,为可贵矣。
  大泽方百里1,群鸟所生及所解2。在鴈门北。
  1 郝懿行云:“大荒北经作『大泽方千里』,郭注穆天子传(卷三『硕鸟解羽』——珂)引此经亦云:『大泽方千里,群鸟之所生及所解。』是百当为千矣。然郭注(穆天子传卷四『至于西北大旷原』——珂)又引此经云:『群鸟所集泽有两处:一方百里,一方千里。』是又以为非一地,所未详也。李善注别赋引此经亦云:『大泽方百里。』可证今本不误。”珂案:此经所说大泽,实有两处。大荒北经云:“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此千里大泽也,位在西北方。下云“夸父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所走者即此大泽,亦穆天子传卷四所谓“北至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之旷原也。郭注穆天子传所引乃大荒北经方千里之大泽。至于此处大泽,实海内北经所记“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之百里大泽,位在北方,或即今河套附近之地。又此节文字(连同以下二节),亦应在海内北经“宵明烛光”节之前,始与方位地望大致相符。
  2 郭璞云:“百鸟于此生乳,解之毛羽。”珂案:“解之毛羽”不成文义,宋本、藏经本作“解氄毛羽”,是也。郝懿行云:“此地即翰海也,说见大荒北经。”翰海古本泛指沙漠之地,北方有翰海,西北亦有翰海,史记霍去病传:“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此北方之翰海也。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云:“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此西北之翰海也。郝以此处所记大泽为翰海是也,然以之混同于大荒北经所记大泽则非也。
  鴈门山1,鴈出其闲2。在高柳北3。
  1 郝懿行云:“淮南墬形训云:『烛龙在鴈门北,蔽于委羽之山。』疑委羽山即鴈门山之连麓,委羽亦即解羽之义。江淹别赋所谓『鴈山参云』也。”
  2 郝懿行云:“水经注(?水)及初学记三十卷引此经并作『鴈出其门』。”珂案:今本(蕴石斋丛书本)初学记仍作“鴈出其闲”。
  3 毕沅云:“山(高柳山——珂)在今山西代州北三十五里。”
  高柳在代北1。
  1 珂案:水经注?水引此经北作中,云:“其山重峦叠巘,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藏经本北作地。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1。在氐国西2。
  1 郭璞云:“在广都之野。”珂案: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闲,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以上十六字系经文误入郭注者,据王念孙、郝懿行校复)。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叙写后稷葬所景物,至为详尽,实有人间乐园之概。惟经文作都广之野,郭注则作广都之野。夷考古籍所引,或作都广、或作广都不一(详海内经“都广之野”节注)。华阳国志蜀志云:“广都县,郡(指成都——珂)西三十里,元朔(汉武帝年号——珂)二年置,有盐井渔田之饶。”据蜀中名胜记(明曹学佺撰),其地盖属双流县,在今成都与双流之间。故杨慎山海经补注径云:“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衡之以后稷葬所地望,大致相近,故都广、广都,当是一而非二也。后稷除在都广之野之葬所外,尚有其在槐江之山附近所潜之渊。西次三经云:“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郭璞注云:“后稷生而灵智,及其终,化形遯此泽而为之神,亦犹傅说骑箕尾也。”盖关于后稷死的神话之异闻,犹鲧潜羽渊也。所谓“潜”者,乃化形遯身于水泉之地,非郭注“傅说骑箕尾”之比也。至于淮南子墬形篇云:“后稷垄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则后稷死后,既已埋葬,复化形为异物,实兼“葬”与“潜”二说而为一也。
  2 珂案:海内南经云:“氐人国在建木西。”淮南子墬形篇云:“后稷垄在建木西。”则后稷垄与氐人国俱在建木之西。此复云:“后稷之葬,……在氐国西。”氐国当即氐人国也,脱人字。
  流黄酆氏之国1,中方三百里2。有涂四方3,中有山4。在后稷葬西。
  1 珂案:海内经云:“有国名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麈(麈原作尘土,据清蒋知让校改,说详该节注)。有巴遂山,绳水(绳原作渑,从水经注若水引此经改)出焉。”淮南子墬形篇云:“流黄沃民在其北,方三百里。”即此国。民字或氏字之讹。
  2 郭璞云:“言国城内。”珂案:经文“中方三百里”者,即海内经所谓“其域中方三百里”也,郭注城字当为域字之讹。
  3 郭璞云:“途,道。”珂案:郭注途,宋本作涂,是也,经文正作涂。
  4 珂案:即海内经所谓“巴遂山”也。
  流沙出钟山1,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2,西南入海黑水之山3。
  1 郝懿行云:“楚词招魂云:『西方之害,流沙千里。』王逸注云:『流沙,沙流而行也。』高诱注吕氏春秋本味篇云:『流沙在敦煌郡西,八百里。』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云:『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注云:『流沙,沙与水流行也。』亦言出钟山,西行,极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
  2 珂案:宋本作昆仑墟,下同。
  3 郭璞云:“今西海居延泽。尚书(禹贡)所谓『流沙』者,形如月生五日也。”杨慎云:“谓形如半月也。唐诗:江畔洲如月。”珂案:郭杨之说流沙,乃诗之构想也。宋沉括梦溪笔谈卷三云:“予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澒澒然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或谓:此即流沙也。又谓:沙随风流,谓之流沙。”则是流沙之科学状写也。
  东胡1在大泽东。
  1 郝懿行云:“国名也。伊尹四方令云:『正北东胡。』详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广韵引前燕录云:『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云云。其后为慕容氏。”
  珂案:“东胡”已下四节当移海外北经“舜妻登比氏”之后,海内东经“国在流沙中者埻瑞、玺?”已下三节当移于此处。说详上卷“匈奴”节注。
  夷人在东胡东。
  貊国在汉水东北1。地近于燕,灭之2。
  1 郭璞云:“今扶余国即濊貊故地,在长城北,去玄菟千里,出名马、赤玉、貂皮、大珠如酸枣也。”郝懿行云:“(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说夫余与此注同,即郭所本也。唯貂皮作貂●,后汉书东夷传又作貂豽。艺文类聚八十三卷引广志曰:『赤玉出夫余。』”
  2 郝懿行云:“大雅韩奕篇云:『其追其貊。』谓此。”
  孟鸟1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2。
  1 郭璞云:“亦鸟名也。”郝懿行云:“海外西经有『灭蒙鸟在结匈国北』,疑亦此鸟也,灭蒙之声近孟。”珂案:郝说是也,详海外西经“灭蒙鸟”节注。
  2 珂案:藏经本黄上无赤字。
  海内昆仑之虚1,在西北,帝之下都2。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3。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4。面5有九井6,以玉为槛7。面有九门8,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9。在八隅之岩10,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11。
  1 郭璞云:“言海内者,明海外复有昆仑山。”郝懿行云:“海内昆仑即西次三经昆仑之丘也。禹贡昆仑亦当指此。海内东经云:『昆仑山在西胡西。』盖别一昆仑也。又水经河水注引此经郭注云:『此自别有小昆仑也。』疑今本脱此句。又荒外之山,以昆仑名者盖多焉。故水经禹本纪并言昆仑去嵩高五万里。水经注又言晋去昆仑七万里。又引十洲记『昆仑山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似皆别指一山。然则郭云海外复有昆仑,岂不信哉。说文(八)云:『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
  2 珂案: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即最早有关昆仑神话之记叙也。“帝之下都”,郭璞云:“天帝都邑之在下者。”穆天子传卷二云:“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则此天帝实黄帝也。“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之神陆吾,即此经所记“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之开明兽也,“司帝百服”之鹑鸟(禽经云:赤凤谓之鹑),即开明西凤皇鸾鸟之属也:以传闻不同而略异其辞也。
  3 郭璞云:“皆谓其虚基广轮之高庳耳。自此以上二千五百余里,上有醴泉华池,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珂案:史记大宛列传引禹本纪云:“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4 郭璞云:“木禾,谷类也,生黑水之阿,可食,见穆天子传。”珂案:穆天子传卷四云:“黑水之阿,爰有野麦,爰有荅堇(祇谨二音——原注),西膜之所谓木禾。”
  5 珂案:初学记卷七引此经作上。
  6 珂案:吕氏春秋本味篇云:“水之美者,昆仑之井。”淮南子墬形篇云:“昆仑旁有九井。”
  7 郭璞云:“槛,栏。”
  8 珂案: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引此经作旁有五门。御览卷三八引此经作面有五门。
  9 珂案:水经注河水引遁甲开山图荣氏注云:“天下仙圣,治在柱州昆仑山上。”十洲记亦云:“(昆仑)真官仙灵之所宗,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悉记。”则是神话仙话化之自然表现也。
  10郭璞云:“在岩闲也。”珂案:谓百神居处昆仑八隅岩穴之间。大荒西经云:“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可证神处岩穴,在古人质朴的思想观念中,并不足异。
  11郭璞云:“言非仁人及有才艺如羿者不能得登此山之冈岭巉岩也。羿尝请药西王母,亦言其得道也。羿一或作圣。”珂案:郭注“羿一或作圣”,宋本、藏经本俱无一字,一字衍。“仁羿”,郭释为“仁人及有才艺如羿者”,嫌迂曲;据近人研究,仁羿,即夷羿,“仁”即“夷”之借字,“夷”之重文古作(入二),与“仁”音形并近,较确。郭云“羿或作圣”,亦通。“非仁圣莫能上冈之岩”,犹海外西经称“龙鱼陵居在其北,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无非对古有才德者之赞美而已。然此处仁羿实当即羿,为有关羿神话之零片而散见于此者。淮南子览冥篇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云:“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为月精”之说,不见于今本淮南子,唯初学记卷一引古本淮南子有之,云“(姮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蠩,而为月精”,此十二字盖后人或以其“不雅驯”,刊落去也。“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者,羿登此(昆仑山)冈岩向西王母请不死药也。西王母或居玉山。西次三经云:“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或居弇兹山。穆天子传卷三云:“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寄名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郭璞注:“弇,弇兹山,日入所也;言是西王母所居也。”或居昆仑。大荒西经云:“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虽传说中西王母居地非一,而唯昆仑有不死树及不死药。本卷下文云:“开明北有……不死树。”又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则羿“上冈之岩”之所请者,亦唯有居于昆仑之西王母耳。郭璞图赞云:“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请药西姥,乌得如羿!”是能得其解者。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1。
  1 珂案:宋本下有“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九字,明藏本、吴宽抄本、清吴任臣本、汪绂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并有之,当系脱文。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1。
  1 郭璞云:“禹治水复决疏之,故云『导河积石』。”珂案:此积石山盖即西次三经所云“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之积石山也,郝懿行以此为海外北经禹所积石之山,非也,说详该节注。
  洋水1、黑水2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3。
  1 郭璞云:“音翔。”郝懿行云:“高诱注淮南墬形训云:『洋水经陇西氐道东至武都为汉阳(阳字疑衍——珂),或作养(今本高注养下有水字——珂)也。』水经注(漾水)引阚骃云:『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是洋水即漾水,字之异也。”珂案:书禹贡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即此洋水也。
  2 珂案:书禹贡云:“黑水西河惟雍州。”又云:“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即此。
  3 珂案:羽民已见海外南经。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1,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2。
  1 郭璞云:“(汉书)西域传:『乌弋国去长安万五千余里,西行可百余日,至条枝国,临西海。长老传闻,有弱水西王母云。』(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亦曰,长城外数千里,亦有弱水。皆所未见也。淮南子(墬形篇)云:『弱水出穷石。』穷石今之西郡●冉,盖其派别之源耳。”珂案:郭注“●冉”,何焯校“删丹”;黄丕烈、周叔弢校同,云以汉晋地理志参校。弱水已见前卷“窫窳”节。
  2 珂案:海外南经云:“毕方鸟在青水西。”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1。开明兽身大类虎2而九首,皆人面3,东向立昆仑上4。
  1 郭璞云:“灵渊。”郝懿行云:“即海内北经云『从极之渊,深三百仞』者也。”珂案:海内北经云:“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郝说是也。
  2 珂案:宋本、毛扆校本、藏经本“类虎”下均有郭注“身或作直”四字,今脱去。
  3 珂案:开明兽即西次三经神陆吾也,已见本章“海内昆仑之虚”节注2。大荒西经云:“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原作『有文有尾』,王念孙云:二有字衍,从删),皆白——处之。”即神陆吾,亦即开明兽也。
  4 郭璞云:“天兽也。铭曰:『开明为兽,禀资干精,瞪视昆仑,威振(藏经本作震——珂)百灵。』”珂案:铭亦郭氏图赞也。今图赞云:“开明天兽,禀兹金精;虎身人面,表此桀形;瞪视昆山,威慑百灵。”与此略异。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1。
  1 珂案: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郝懿行云:“鹑鸟,凤也;海内西经云:昆仑开明西北皆有凤皇,此是也。埤雅(卷八)引师旷禽经云:『赤凤谓之鹑。』”即此。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1、文玉树2、玗琪树3、不死树4。凤皇、鸾鸟皆戴瞂5。又有离朱6、木禾、柏树、甘水7、圣木8曼兑9,一曰挺木牙交10。
  1 珂案:海外南经云:“三珠树生赤水上。”疑即此。淮南子墬形篇云:“增城九重,珠树在其(昆仑)西。”即此珠树也。列子汤问篇云:“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不老不死。”则又不死树之类,盖亦传说之演变也。
  2 郭璞云:“五彩玉树。”珂案:淮南子墬形篇云“玉树在其(昆仑)西。”楚辞离骚王逸注引河图括地象云:“昆仑上有琼玉之树。”即此之属。
  3 郭璞云:“玗琪,赤玉属也。吴天玺(孙皓年号——珂)元年,临海郡吏伍曜在海水际得石树,高二(宋本、藏经本作三——珂)尺余,茎叶紫色,诘曲倾靡,有光彩,即玉树之类也。于、其两音。”郝懿行云:“郭注见宋书符瑞志,唯二尺作三尺,茎叶作枝茎,诘曲作诘屈为异,其余则同。但据郭所说,则似珊瑚树,恐非玗琪树也。玗琪见尔雅释地。又穆天子传(卷四)云:『重●氏之所守,曰玗琪、●尾。』”
  4 郭璞云:“言长生也。”珂案:不死树已见海外南经郭注:“员邱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文选思玄赋李善注引此经云:“昆仑开明北有不死树,食之长寿。”又引郭注:“言常生也。”今经无此语,注常生作长生。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菜之美者,寿木之华。”高诱注云:“寿木,昆仑山上木也;华,实也;食其实者不死,故曰寿木。”是寿木即不死树也。淮南子墬形篇亦云:“不死树在其(昆仑)西。”
  5 郭璞云:“音伐,盾也。”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三百五十七卷引此经瞂作盾。”王念孙、毕沅校并同郝注。珂案:今影宋本御览作●,则是瞂之讹也,郝氏等三家所见本均同误。
  6 珂案:离朱即踆乌,已见海外南经“狄山”节注。
  7 郭璞云:“即醴泉也。”珂案:史记大宛传云:“禹本纪言昆仑上有醴泉。”
  8 郭璞云:“食之令人智圣也。”
  9 郭璞云:“未详。”珂案:圣木曼兑,当是一物,曼兑即圣木之名也。
  10郭璞云:“淮南作璇树;璇,玉类也。”郝懿行云:“淮南子(墬形篇)云:昆仑之上有璇树。盖璇树一名挺木牙交,故郭氏引之。疑经文上下当有脱误,或挺木牙交四字即璇树二字之形讹亦未可知。璇当为琁。高诱注淮南墬形训云:琁音穷,是也。明藏本牙作互。臧庸(清人——珂)曰:『挺木牙交为曼兑之异文,兑读为锐,挺当为梴,字之讹也。』”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1,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2。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1 郭璞云:“皆神医也。世本曰:『巫彭作医。』楚词(招魂)曰:『帝告巫阳。』”珂案: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十巫中有巫彭,即此巫彭也。余巫礼郝懿行以为即巫履(礼之义履也),巫?即巫凡(?与凡音近),巫谢即巫相(谢与相声转),十巫与此六巫名皆相近,而彼有“百药爰在”、此有“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药以距之”语,巫咸、巫彭又为传说中医道创始者,此经诸巫神话要无非灵山诸巫神话之异闻也。故郭璞注以为“皆神医也”;然细按之,毋宁曰,皆神巫也。此诸巫无非神之臂佐,其职任为上下于天、宣达神旨人情,至于采药疗死,特其余技耳。操不死神药以活窫窳,当亦奉神之命,非敢专擅也。郭氏图赞云:“窫窳无罪,见害贰负;帝命群巫,操药夹守;遂沦弱渊,变为龙首。”是能得其情状者。参见海内经“九丘建木”节注。
  2 郭璞云:“为距却死气,求更生。”
  服常树1,其上有三头人2,伺琅玕树3。
  1 郭璞云:“服常木,未详。”吴任臣云:“淮南子(墬形篇)沙棠琅玕在昆仑东,服常疑是沙棠。”
  2 郝懿行云:“海外南经云:『三首国一身三首。』亦此类也。”
  3 郭璞云:“琅玕子似珠,尔雅(释地)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之琅玕焉。』庄周曰:有人三头,递卧递起,以伺琅玕与玗琪子,谓此人也。”郝懿行云:“说文(一)云:『琅玕,似珠者。』郭注尔雅释地引此经云:『昆仑有琅玕树也。』又玉篇引庄子云:『积石为树,名曰琼枝,其高一百二十仞,大三十围,以琅玕为之实。』是琅玕即琼枝之子似珠者也。琼枝亦见离骚(『折琼枝以继佩』——珂)。又王逸注九歌云:『琼芳,琼玉枝也。』骚客但标琼枝之文,玉篇空衍琅玕之实,而庄子逸文,缺然未睹厥略。惟艺文类聚九十卷及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庄子曰:『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曰:“子路为勇。”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为实。天又为生离珠,一人三头,递卧递起,以伺琅玕。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以此参校郭注所引,『与玗琪子』四字,盖误衍也。”珂案:离珠,即离朱,黄帝时明目者,此一人三头之离珠又为日中三足神禽离朱演变而成者,参见海外南经“三株树”节及“狄山”节注。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1;蛟2、蝮3、蛇、蜼、豹、鸟秩树4,于表池树木5,诵鸟6、(隼鸟)7、视肉。
  1 珂案:大荒西经云:“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名曰(鸟蜀)鸟。”郭璞云:“音触。”疑即此六首之树鸟。
  2 郭璞云:“蛟似蛇,四脚,龙类也。”
  3 珂案:楚辞招魂:“蝮、蛇蓁蓁。”王逸注:“蝮,大蛇也。”
  4 郭璞云:“木名,未详。”
  5 郭璞云:“言列树以表池,即华池也。”
  6 郭璞云:“鸟名,形未详。”
  7 郭璞云:“鵰也。穆天子传(卷二)曰:『爰有白(隼鸟)、青鵰。』音竹笋之笋。”郝懿行云:“今穆天子传作白鸟、青鵰,已见西次三经『钟山』注。”珂案:西次三经“钟山”郭注引穆天子传亦作“白鸟、青鵰”,可证今本穆天子传不误,郭此处所引自误。关于昆仑山之神话,其较完整而又较古者,除此经所记而外,尚见于淮南子墬形篇。墬形篇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水经注河水引此以下有为字——珂)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旋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闲四里,里闲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白水(白原作丹,从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改——珂),饮之不死。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之山(原无之山二字,从王念孙读书杂志校增——珂),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高诱注:“太帝,天帝。”此天帝盖即黄帝也。余十洲记拾遗记等亦均记之,然卑琐不足道矣。下卷卷首“蛇巫之山”及“西王母”二节,均当移于此节之后,说已见海内南经“匈奴”节注。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