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论说第十八
【繁体中文】 作者:(南朝)刘勰 发布:2013年10月2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论说第十八
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
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宗论。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是以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不韦《春秋》,六论昭列。至石渠论艺,白虎通讲,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及班彪《王命》,严尤《三将》,敷述昭情,善入史体。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无》,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论之英也。至如李康《运命》,同《论衡》而过之;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頠,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逮江左群谈,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抽前绪矣。至如张衡《讥世》,颇似俳说;孔融《孝廉》,但谈嘲戏;曹植《辨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论哉?
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馀万字;朱文公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若毛公之训《诗》,安国之传《书》,郑君之释《礼》,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
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暨战国争雄,辨士云涌;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郦君既毙于齐镬,蒯子几入乎汉鼎;虽复陆贾籍甚,张释傅会,杜钦文辨,楼护唇舌,颉颃万乘之阶,抵戏公卿之席,并顺风以托势,莫能逆波而溯洄矣。
夫说贵抚会,弛张相随,不专缓颊,亦在刀笔。范雎之言疑事,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至于邹阳之说吴梁,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敬通之说鲍邓,事缓而文繁,所以历骋而罕遇也。
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而陆氏直称"说炜晔以谲诳",何哉?
赞曰∶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
阴阳莫忒,鬼神靡遁。说尔飞钳,呼吸沮劝。
【原文】
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①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②。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③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论语已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④,释经则与传⑤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诠文则与叙引⑥共纪。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⑦,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⑧宗论。
【注释】
①伦:理。有条理,有秩序的意思。
②坠:失。
③抑:表谦虚。
④契:合,一致。
⑤传:解释经典的文字,如《尚书传》《春秋左氏传》。
⑥叙:作“序”。序:一种文体,如《毛序》。引:引申原文的话,尤引言和前言,也指一种文体,大略如序而稍短简。
⑦转师:转相师传。
⑧揆(kuí):道。一揆:犹一律。
【译文】
圣人先哲经久不变的训导叫做经书,阐述经的意义,叙说道理叫做论文。论,就是有条理的意思;道理讲的有条理而没有差错,那圣人经书的本意就不会丧失。从前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和当时人的问题时说了许多精妙的话,他死后学生把它们追记编辑起来,谦虚的不敢称经,而称它为《论语》。后来,各种论文的称为论,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在《论语》以前,经书没有用论字作为书名、篇名的。相传姜太公的兵法书《六韬》中有《霸典文论》与《文师武论》二论,这两个论字可能是后人追题的吧。详细观察论文的体裁,分枝条流的品种很多:用来陈述政事的,就与议和说这两种文体一致;用来解释经书意义的,就与传和注的体例参考配合;用来辨析历史的,就与赞和评这两种文体意义一样;用来诠评文章的,就与序和引这两种文体的一致。所以,议,就是要讲得合宜得当;说,就是说话要动听能使人喜悦;传,就是转述老师的学说给后世;注,就是以解释经书的意义为主;赞,就是为了说明意义;评,就是要公平的评论道理;序,就是按次第顺序申说内容;引,就是引申的话。上面所讲的文体虽然有八种名称,但以论述道理为主却是一致的,都可归属于论。
【原文】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是以庄周齐物①,以论为名;不韦春秋,六论②昭列;至石渠论艺,白虎③讲聚,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及班彪王命,严尤三将④,敷述昭情,善入史体⑤。魏之初霸⑥,术兼名法,傅嘏、王粲⑦,校练名理。迄至正始⑧,务欲守文⑨,何晏之徒,始盛玄论⑩;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11争涂矣。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12,叔夜之辨声13,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14,平叔之二论,并师心15独见,锋颖精密,盖伦之英也。至如李康16运命,同论衡而过之;陆机17辨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注释】
①庄周:即庄子。齐物:《庄子》中的一篇。
②六论:《吕氏春秋》中有《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故称“六论”。
③白虎:白虎观,东汉王朝讲经的地方。
④严尤:西汉末王莽的将领。本姓庄,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三将:《三将军论》,内容是用历史事实讽谏王莽四方用兵,今不存。
⑤史体:和“正体”相对而言。班彪的《王命论》和严尤的《三将军论》。都是通过历史事件或人物来阐明问题。
⑥初霸:即初建王霸之业。
⑦傅嘏(ɡǔ):三国时期魏文学家。王粲:东汉末著名作家。
⑧正始:三国时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公元240~248年)。
⑨守文:原意是帝王受命执政,遵守前代成法;这里比喻写作文章时保守和继承前人的传统。
⑩玄论:即玄学。魏晋时称清谈道家的理论为玄学。
11尼父:孔子字仲尼。
12仲宣,王粲的字。去伐:即王粲的《去伐论》,已不存。
13叔夜:嵇康的字,正始作家。辨声:指《声无哀乐论》。
14辅嗣:王弼的字,三国时期魏学者。两例:指王弼的《易略例》,分为上、下两篇。
15师心:以心为师的意思,指有创见。
16李康:三国时期魏文学家。其《运命论》讲国家的治乱、人的穷达、地位的贵贱是运气、天命、时机等因素决定的。
17陆机:西晋初作家,原是三国吴人。其《辨亡论》主要论述了吴国灭亡的原因。
【译文】
论,就是概括各家的话来研究一个道理的文章。所以庄周的《齐物论》,用论字来作为篇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昭彰明著地列出《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六论”。到汉代,汉宣帝召集诸儒在石渠阁议论经艺;汉章帝在白虎观里会聚儒家学者讲论“五经”,都是阐述圣人之道,疏通经典的意义,这是论文的正体。到班彪的《王命论》,严尤作三篇《三将军论》,论述情理通畅明白,很善于运用史实例证。魏武帝曹操初建霸业,兼用名家和法家的学说统治。从当时作家傅嘏、王粲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循名责实的理论十分的熟悉。到了正始年间,要致力于魏文帝明帝的注重文治;在何晏这一类文人的倡导下,讲玄学的论文开始盛行起来,于是老聃、庄周的道家学说得势当路,与孔子的儒家学说争夺地位了。仔细观阅傅嘏的《才性论》,王粲的《去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夏侯玄的《本无论》,王弼的《易略例》上下两篇,何晏的《道德论》等,都是不因袭前人而有独创见解,笔力锋利,持论精密,是阐发理论的杰作。至于如李康的《运命论》,与王充的《论衡》等篇内容相同,但文采却比《论衡》华丽;陆机的《辨亡论》,模仿贾谊的《过秦论》,形式虽然相像,但却远远不及《过秦论》。然而,在论这种文体中,这些文章也算是好的。
【原文】
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頠,交辨于有无之域①: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②,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③,其般若之绝境乎?逮江左④群谈,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抽前绪⑤矣。至如张衡讥世⑥,韵似俳说;孔融⑦孝廉,但谈嘲戏;曹植辨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⑧。
【注释】
①“夷甫”二句:夷甫,王衍的字,西晋文人,崇尚老、庄,他认为世界最初是无,然后生出阴阳,化生万物,所以主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裴頠,西晋思想家,反对王衍的观点,著有《崇有论》,认为一切皆生于有。
②寂:无声。寥:无形。
③神源:神理的源头。指最高的理论。
④江左:长江下游一带,指东晋。
⑤绪:端绪。
⑥讥世:张衡的《讥世论》,已亡。
⑦孔融:东汉末作家,其《孝廉论》已亡。
⑧已:停止。
【译文】
其次说到晋代的宋岱著有《周易论》,郭象著有《庄子注》,他们的论文思想深入到了事物变化的极精深神妙的境界;晋代的王衍和裴頠,其论文在“尚无”和“崇有”的问题上展开了交锋和辩论。他们都算得是当时独一无二的,而又扬名后代的人。然而在辩论中,拘滞于“有”的“崇有”论者,完全着眼在形象和物体的作用方面;而看重“无”的“尚无”论者,又专门抱守着寂寥虚静的虚无的主张。徒然做精辟的片面解释,没有谁能够达到正确而全面的理论。动用心思穷极探究到神妙的自然之道的本源,只有佛法的最高境界吧!到东晋时代,众多文人都致力于清静无为的玄虚空谈,虽然常常有新的解释,不过大多是抽引前人说过的话头罢了。至于如张衡的《讥世论》,颇有些像俳优戏子的玩笑之说;孔融的《孝廉论》,只说些开玩笑的话;曹植的《辨道论》,文章写得同抄书一样;写论文不能持正确的论点,这种论文还不如不写。
【原文】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①,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②,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论如析薪③,贵能破理。斤④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⑤,安可以曲论哉?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余万字⑥,朱普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⑦恶烦,羞学章句。若毛公之训⑧诗,安国之传书⑨,郑君之释礼,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⑩矣。
【注释】
①无形:抽象。
②筌(quán):捕鱼竹具。蹄:捕免器具。这里指用来取得鱼兔的手段。
③析薪:析,破;薪,木柴。
④斤:斧。
⑤“唯君子”句:《周易·同人·彖辞》:“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刘勰借此用以说明论文应该以理服人。
⑥“秦延君”二句:秦延君曾经解释《尚书·尧典》篇目两字时,用了十多万字。秦延君,秦恭的字,西汉学者。
⑦通人:博古通今、晓通事理的人。
⑧毛公:指大、小毛公,西汉时期的学者。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相传是《诗经》注释专家。训:解释文字意义。
⑨安国:指孔安国,西汉学者。书:指《尚书》。
⑩式:模范、法式。
【译文】
考究论问这种体制,是用来明辨是非的;它深入穷极地研究具体的事物,追根寻底地探讨无形的、抽象的问题。要攻破困难求得贯通,要深入探索取得最后的结论。像筌是捕鱼的工具和蹄是捕兔的工具一样,它们乃是求得各种理论的手段;像秤砣和秤杆是衡量轻重的标准一样,它们乃是衡量万事万物的尺子。所以论文的内容贵在周全通达,言辞切忌支离破碎,必须使内容与所说的道理完全一致,这两者配合得没有一点缝隙;用辞要和所表达的思想紧密相扣,使论敌无隙可乘。所以作论文好像砍木柴一样,贵在顺着木柴的纹理把它劈开。可是自恃斧头锋利的人,不顾木柴的纹理而横加砍断;这好比言辞善辩的人,就是违反了事理也要强词夺理地来自圆其说。这样的论文看起来虽然文字巧妙,但只要考求实际就知道那个道理是错的。只有有教养的君子才能够通晓天下人的思想并能够以理服人的,哪里可以凭诡辩随便歪曲论述事理呢?至于经书里注释的话,是把论文分散在各个注里,注释的文字虽然繁杂不相同,但总归起来是同属一类。如像秦延君的注解《尚书·尧典》篇目的“尧典”这两个字,竟用了十余万字;朱普的注解《尚书》,竟长达三十万言;所以通达事理的人都讨厌他们注释的烦琐冗长,以学这样的注释章句为羞耻。如像大、小毛公的训解《诗经》,孔安国给《尚书》作传解,郑玄的注释《礼记》,王弼的注解《易经》,都文字扼要,意义明显,可以算得上是注释这类文体的榜样。
【原文】
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①;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说之善者:伊尹②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③,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暨战国争雄,辨士云涌,从横④参谋,长短角势⑤,《转丸》⑥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⑦,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⑧。
【注释】
①怿(yì):喜悦。
②伊尹:名挚,商初政治家,厨师出身。
③烛武:烛之武,春秋时郑国大夫。纾:解。
④从:合纵,南北为纵,主张联合六国抗秦。横:连横,主张六国和秦国和好,归顺秦国,和合纵相反。
⑤长短:即纵横。角:较量。
⑥《转丸》:《鬼谷子》中的一篇,已亡。辩说技巧圆滑如丸之转。
⑦“一人之辨”四句:《史记·平原君列传》载,平原君赵胜称赞毛遂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
⑧五都:《史记·张仪列传》载,“秦惠王封仪五邑”。隐:同“殷”。隐赈:即殷实,富裕。
【译文】
说,就是喜悦的意思,悦字的右边是兑,兑在《周易·说卦》里做口舌解。所以说话应说使人喜悦高兴的;过于讨好人的话必定有虚伪,所以虞舜对谗言感到十分的震惊。善于说的,如像伊尹用调味的道理来说明执政,从而使殷代兴盛起来;吕望用钓鱼的道理来辩明治国,从而使周朝兴旺起来;到春秋时期,烛之武前往说服秦军,解除了郑国的困危;端木赐出使说服齐国释鲁攻吴,因而保存了鲁国的社稷。这些,都是好的说辞的例子。到了战国时代,七国争雄,善辩游说之士风起云涌。有的合纵,有的连横,参与各国谋划,较量势力强弱;《转丸》篇里记载着他们巧言善辩的辞令,《飞钳》篇里隐伏着他们纵横捭阖的精巧技术。因此,一位辩士的话比九鼎国宝还要贵重,辩士的三寸舌胜过了百万大军。苏秦佩带了六国众多的相印,张仪被封给五个殷实的都邑。
【原文】
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①,郦君既毙于齐镬,蒯子几入乎汉鼎②;虽复陆贾籍甚,张释傅会③,杜钦文辨,楼护④唇舌,颉颃万乘⑤之阶,抵嘘公卿之席⑥,并顺风以托势,莫能逆波而溯洄矣。夫说贵抚会⑦,弛张相随,不专缓颊,亦在刀笔⑧。范雎之言事⑨,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⑩,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至于邹阳之说吴梁,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敬通之说鲍邓11,事缓而文繁,所以历骋而罕遇也。
【注释】
①弭(mǐ)节:停止活动,指不得势。弭,停止。节,使臣所拿的信物。
②蒯子:蒯通,汉初的辩士。他曾劝韩信造反,被刘邦捕获后,靠了他的辩解才获救。鼎:有三脚的锅,常用作烹杀人的刑具。
③张释:即张释之,西汉文帝时人。傅会:附会,依照当前情势发言。
④楼护:西汉末辩士。
⑤颉颃(xié háng):上下翻飞,指往来游说。万乘:指天子。
⑥嘘:当作“峨”。抵峨:《鬼谷子》有《抵峨篇》专讲抵峨之道。抵,击实;峨,罅隙。抵峨即击实罅隙以补漏洞和缝隙,比喻游说之士见微补缺、献计献策。
⑦抚会:顺合,配合。抚,循、顺。
⑧刀笔:古代因在竹简上书写,所以要用笔用刀。这里指书写。
⑨范雎(jū):战国辩士。秦昭王时太后的弟弟穗侯专权,昭王想收回权力,范雎抓住这点,给昭王写信献策。
⑩逆鳞:相传龙喉下有逆鳞,谁触碰了它,龙就置谁于死命。比喻触犯人主要被杀害。
11敬通:冯衍的字,东汉初期作家。鲍:鲍永,东汉时大将军。邓:邓禹,东汉将军。冯衍是王莽之乱后投光武帝刘秀的较晚的人物,这是其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
【译文】
到汉代平定秦楚,辩士说客也不再那样得势;刘邦的辩士郦食其被齐王田广烹杀于油锅中;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几乎被投入汉高祖的烹鼎之中。此后虽然还有陆贾因为善于言说而很有声名,张释之对汉文帝谈说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杜钦的文辞辩论,楼护的唇枪舌剑:他们摇唇鼓舌,往来游说于帝王的殿阶之下;见微补缺,献计献策于公卿的坐席之前。然而他们大多看风向说话,没有谁敢于违反潮流逆流而上的。言说之事重在看准时机,根据情况的变化需要而弛张相随。不光婉言陈说,还要书写成文。范雎的《上秦昭王书》言谈治国的疑难之事,李斯的《上始皇书》谏劝停止逐客,都是顺其情理、投合机宜,用动听的言辞切中时务;他们虽然触犯了君王,却获得了成功而受到信任,这是上书中善于劝说的例子。至于邹阳的上书说吴王刘濞和梁王刘武,比喻巧妙而理由充足,所以处境虽然危险而没有受害。而东汉的冯衍言说鲍永和邓禹,引证事例迂缓,文辞又繁冗,所以几经游说却很少得志见用。
【原文】
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①,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自非谲②敌,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而陆氏直称“说炜晔以谲诳③”,何哉?
【注释】
①贞:正。
②谲:欺诈、诡谲。
③“说炜晔”句:这是陆机《文赋》中的话。炜晔,光明。诳,欺骗。
【译文】
大凡说这种文体的关键是必须抓住有利时机,而且意义正确;使进有助于事业的成功,退不妨碍自身的荣显。只要不是欺诈的敌人,那就要讲忠诚与信实。打开心里的话来献给君主,用巧妙的文采来加强语言的说服力,这就是说这种文体的根本原则。可是,陆机在《文赋》里却说:“说这种文体只是说得天花乱坠,而实际是狡诈欺骗。”为什么呢?
【原文】
赞曰: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①。阴阳莫忒,鬼神靡遁②。说尔飞钳,呼吸沮劝③。
【注释】
①方寸:心。
②遁:逃,隐藏。
③呼吸:吐纳,指说辞。沮:阻止。劝:劝勉。
【译文】
总结:
理论要用语言来表现,
叙述理论便成了论文。
论文研究自然与人事的奥秘,
使人的思维到达深远的境地。
论述像阴阳变化那样没有差错,
它使得鬼神也不能逃遁。
游说像飞钳一样能抓住人,
说辞能很快就产生勉励和阻止的效用。
【评析】
《论说》的“论”和“说”都是文体的名称。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阐明某种道理或主张,因此,后代把二者合称为“论说文”。但是却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论”是论理,着重在阐发理论,来辨明是非,重在逻辑说理;“说”是使人悦服,多针对紧迫的现实问题,用具体的利害关系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服对方,重在形象说理。因此,后代把二者合称叫“论说文”。
全篇分两部分:一、说明“论”的概念、类别,从先秦到魏晋的发展概况,讲“论”的写作的基本要求,附论注释文和“论”的异同,并且把注释一概归入论体。二、讲“说”的含义,发展概况“说”的写作的基本要求。
逻辑严密、形象生动,是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优良传统。刘勰主张“论说文”要内容正确,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同时还要求写作论说文在善于研究各家的看法、论点时要有自己的见解,具有独创性。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