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专题>> 国朝典故

国朝典故

國朝典故卷之二十九  李侍郎使北錄(明)李實 撰

繁体中文】  作者:(明)邓士龙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李侍郎使北錄,亦名北使錄或使北錄,明李實撰。實,字孟誠,四川合川人。正統七年進士,累官至右都御史。其事迹附見明史卷一七一楊善傳。景泰初,實為禮科給事中,被擢為禮部右侍郎往使瓦剌。是錄記其在漠北見英宗及與瓦剌首領辯論之語。)

  正統己巳,瓦剌不花王及太師也先悖逆天道,侵臨邊境,聲息日至。時太監王振竊弄國柄,請上出征迤北。吏部尚書王直及小大羣臣極諫,不從。是秋七月十六日,上躬率六軍起行,往正虜罪,直至大同。命平鄉伯領軍與虜出戰,敗績,回至宣府。八月十三日,過雞鳴山,遇寇,命成國公朱勇出戰,亦敗績。十五日,至土木。也先人馬四圍,大戰,大軍倒戈,自相蹂踐;虜寇大肆殺戮,邀留上駕。十六日,邊報飛至,奔潰回京者,皆殘傷裸體。京師恐佈。太后命令上監國,立皇太子,詔告天下。九月初六日,今上即皇帝位,上太上皇帝尊號。

  景泰庚午六月二十六日戊戌,瓦剌知院參政完者脫歡五人,賫番文赴京請和。 (「賚番文赴京請和」,「赴京」,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作「表至」。) 二十七日己亥,上御文華殿,文武大臣懇請差人往虜中議和,奉迎太上皇帝。己亥卯時, (「己亥卯時」,「亥卯」原作「未即」,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上命太監興安傳旨:「於大臣中務要選如宋富弼、文天祥者遣之。」 (「於大臣中務要選如宋富弼、文天祥者遣之」,原脫「要選」、「宋」三字,「要選」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宋」字據清勝朝遺事本補。) 二十八日庚子,禮部以五品以上官具名封進。 (「禮部以五品以上官具名封進」,「以上」原作「已上」。) 點差時,實任禮科給事中。上命興安召實,問其鄉貫。傳旨曰:「恁累進章朝廷,素知忠節。上欲遣使往虜中,如何?」實曰:「某雖才識不周,適朝廷多事之秋,安敢辭。」興安曰: (「興安曰」,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諒爾不辱君命!」 (「諒爾不辱君命」,「爾」原作「亦」,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聖旨:「李實陞兵部右侍郎,做正使;羅綺陞右少卿,做副使;馬顯陞指揮,做通使。便寫敕旨,與他每去,欽此。」本日進本討馬匹等物。本上,欽改禮部右侍郎。三十日,欽給帳房、馬匹、酒脯等物。

  初一日,早辭。上御左順門,召實等面諭,曰:「你每去脫脫不花王、也先那裏,勤謹辦事,好生說話,不要弱了國勢。」賞銀三十兩,并衣服一套,綵段三表裏。領賫達達可汗、也先太師、瓦剌知院敕書三道,及各人銀三百兩,綵段二十四表裏。

  本日,同虜使參政完者脫歡, (「同虜使參政完者脫歡」,原脫「脫歡」二字,據明史卷一七一楊善傳及本錄下文補。) 及侍郎人等共二十一人起行。宿榆河驛,上命光祿寺設酒。 (「上命光祿寺設酒」,「寺」下原無「設」、「酒」下原衍「飯」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刪。) 初二日,居庸關給價鈔辦酒席, (「居庸關給價鈔辦酒席」,「鈔」原作「欽」,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館待使臣。初三日,宿懷來衞,仍辦酒食館待。初四日,離懷來,賦詩云: (「賦詩云」,原脫「詩」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曉出懷來往北行,西風寒颯馬蹄輕。 (「西風寒颯馬蹄輕」,「寒颯」原作「涼吹」,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虜營迎復吾皇駕,會見生民享太平。」本日,過長安嶺,賦詩云: (「賦詩云」,原脫「詩」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盤旋直上長安嶺, (「盤旋直上長安嶺」,「直」原作「嶺」,據清勝朝遺事本改。) 徧覺驅馳路轉賖。遙憶上皇經過日,幾番回首望京華。」過鵰窩堡十里,乏馬一匹,宿荒。

  初五日,天曉,忽有達賊二十餘人,各張弓弩,一人仗劍衝入帳邊。完者脫歡急與答話,詢知可汗所差尚書阿魯述等,先送使臣平章皮兒馬黑麻赴京奏事,在彼等候。阿魯述等下馬作禮,復送二十里別。 (「復送二十里別」,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作「三十里」。) 賦詩云:「胡騎長驅入帳來,張弓仗劍怒如雷。譯知兩國通知好,長咲一聲作禮回。」同日,過雲州,夜直雨,赤城溫泉口四十里宿荒,被賊盜去馬三四匹。

  初六日,過獨石衛,遇也先人馬驅車運糧。有感, (「賦詩云……有感」,此段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賦詩云: (「賦詩云」,原本無「詩」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道經獨石停征騎,世事皆非實可傷。守將肆貪營宅第, (「守將肆貪營宅第」,「第」原作「地」,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近臣徒力保邊疆。人家已盡遭兵火,倉廩猶存助敵糧。回首具封希上旨,用懲有罪表忠良。」相離城北五里,宿荒。虜人喜悅歌唱,歡飲乳酪。其夜,被盜去馬六匹。

  初七日,過氊帽山二十里,宿荒。述懷一詩云: (「述懷一詩云」,原脫「一詩」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萬里宿荒傷遠遊, (「萬里宿荒傷遠遊」,「傷」原作「極」,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風凉露冷正高秋。山行野宿渾忘險,腥飲羶餐肯解愁。

  十一日,至也先營中,地名失八兒禿,與也先併伊婦相見。開讀敕書畢,也先曰:「大明皇帝因何差你每來?」實答曰:「自太師父祖以來至於今日,朝貢朝廷三十餘年。你使臣進馬,往往待以厚禮,遇以重恩。近因奸臣王振專權,減少馬價,以故動兵,拘留太上皇帝聖駕,搶掠人民,殺害軍馬。今瓦剌知院上合天道,下順人心,奏知可汗,稟知太師,特念前好,同差參政完者脫歡賫文赴京以求和好,依舊遣使往來。」也先曰:「這事只因陳友、馬清、馬雲小人上是非,所以動了軍馬,小事兒做成大事。我的實心送太上皇帝到京,你每不差大臣出城迎接。我又着張關保、姚謙去奏,又將他每殺了。」實答曰:「太師既是送駕,軍馬不由關入,漫山而來,肆意搶掠,不過假名送駕。吾朝廷不能無疑!況又分兵各關厮殺。姚謙、張關保既為使臣,卻引達達百餘人各張弓矢,遇敵亂殺。實不知二人為使臣。」也先曰:「說得是。」又曰:「後又差者盈不花三人赴京奏事,何故不敢放回, (「何故不敢放回」,原脫「放」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因此搶了寧夏、大同一帶人馬。」實答曰:「先因太師人馬南侵,父被害者,子為報讐;兄被虜者,弟亦報讐。人皆樂為從軍。今南朝沿邊關口,軍馬多者十餘萬,少者六七萬,極少者亦有二三萬, (「極少者亦有二三萬」,原脫「者」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俱各奮勇,欲報君父之讐。且軍獲一首級,即得陞賞,太師差使臣若無南使同行,或被兀良哈達子, (「或被兀良哈達子」,「哈」原作「合」,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或守邊官軍殺戮,以圖陞賞。」又曰:「後又差李貴,我着人送至大同城裏。因何亦不肯放回?」實答曰:「近得夜不收報,說『哨至大同東邊,離城八十里,見有殺死身屍四十餘人。拾得荷包一箇,內有文書一紙,言是太師差來奏事』。人既不存,未審虛實。想被守邊軍士并別處賊人殺了,並不曾見一人到朝廷。如參政完者脫歡等到京奏事,重加賞賜,禮待筵宴。又差我每同來。兩國和好,必資使臣,以通其情,豈敢殺害,自絕其路。」也先然之。又曰:「我又差喜寧奏事,何以殺之?」實答曰:「喜寧自幼至長,受累朝厚恩,托為心腹,令賫金帛迎取上皇,卻令太師人馬搶掠,復寇寧夏。朝廷已將喜寧明正典刑,凌遲三日,以為將來不忠之戒。」也先喜其言,曰:「我亦知道。」又曰:「大明皇帝與我是大讐,自領軍馬與我厮殺。天的氣候落在我手裏。眾人勸我殺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我特着知院伯顏帖木兒,使早晚恭敬, (「我特着知院伯顏帖木兒使早晚恭敬」,「特着」原作「着特」,「使」原作「吾」,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不敢怠慢。你每捉住我時,留得到今日麼?明日着人引你每去見。」實答曰:「足見太師仁厚之心。」也先曰:「你每來得好,我正歡喜,料你每事務成就。若不來呵,我每八月十五日人馬到北京。」 (「我每八月十五日人馬到北京」,原脫「人」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也先把酒曰:「路上辛苦,可歡飲數盃。」畢,出,令平章、尚書人等送壯馬一匹,宰馬下程。

  十二日,差頭目人等賫達達可汗, (「差頭目人等賫達達可汗」,「賫」原作「賞」,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并瓦剌知院敕書賞賜,分頭前去。

  同日,差平章人等引實等去三十里朝見上皇,同少卿羅綺、指揮馬顯,共進紵絲四疋,及粳米、魚肉、棋炒、燒酒、器皿等物。實泣下行禮畢,惟見校尉袁彬、餘丁劉浦兒、僧人夏福等三人侍左右,上所居者圍帳布幃,席地而寢,牛車一輛、馬一匹,以為移營之具。

  (「以為移營之具」,「移」原作「一」,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上曰:「比先我出來,非為遊獵私己之事,乃為天下生靈。躬率六軍,征討迤北,不意被留在此。實因王振、陳友、馬清、馬雲所陷。也先實意送我回京,被喜寧引路,先破紫荊關,搶殺人民,擁至京師,喜寧不肯送回。後至小黃河,也先欲送回,又被喜寧阻住。到乾河,又要送回,又被他阻當。喜寧既凌遲了,陳友等不要饒他。」 (「在此……陳友等不要饒他」,此段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上問聖母及今上安否? (「上問聖母及今上安否」,原文作「因問上聖皇后與上安好」,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實奏曰:「安。」及問舊臣,一一道其姓名甚悉。上曰:「我在此一年,因何不差人來迎我回!你每與我將衣帽來否?」實奏曰:「陛下蒙塵,大小羣臣及天下生民如失考妣。但虜中數次走回人口,有言見陛下者,有言未見陛下者,言語不一。又四次差人來迎,俱無回報。因此,特差臣等來探陛下回否消息。實不曾帶得衣服、靴帽等物來。」 (「實奏曰……實不曾帶得衣服靴帽等物來」,此段原作「又曰:『在此逾年,始見卿等。曾將衣服、靴帽等來乎?』實等曰:『虜中屢有人回,皆不知車駕所在。朝廷遣使,亦曰無回報。以此臣等不曾將諸物帶來。』」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刪補。) 上曰:「你每回去,上覆當今皇帝,并內外文武羣臣,差人來迎我, (「差人來迎我」,原本脫「人」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我情愿看守祖宗陵寢,或做百姓也好。若不來接取,也先說令人馬擾邊十年也不休。我一身不惜,祖宗社稷、天下生靈為重。」實詢知也先每五日進牛、羊各一隻, (「實詢知也先每五日進牛羊各一隻」,原脫「各」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以為上食, (「以為上食」,原脫「為」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殊無米菜。實奏曰:「昔陛下錦衣玉食, (「昔陛下錦衣玉食」,「陛」原作「陞」,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今服食惡陋不堪,臣有大米數斗,欲進。」上曰:「飲食之類,小節也。你則與我整理大事。」實奏曰:「王振一宦官耳, (「王振一宦官耳」,原脫「王」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因何寵之太過?終被傾危國家,以致今日蒙塵之禍。」上曰:「王振無事之時,人皆不說。今日有事,罪卻歸於我。我亦知此人壞大事,不能去之,今悔莫及。」時伯顏帖木兒適來,歷言其故,亦如也先之詞。上賜酒畢,令往帖木兒營相見。帖木兒烹羊,與伊婦把酒歡飲。回見上皇,奉命決議大事。實以上昔日任用非人,當引咎自責,謙退避位。忠言直道,懇切應對。上嘉從之。日暮,深有不忍別之情,欲留宿,館伴者促歸,不果。因賦一絕云: (「因賦一絕云」,原簡作「賦云」,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重整衣冠拜上皇,偶聞天語倍凄凉。腥羶充腹非天祿,野草為居異帝鄉。始信奸臣專國柄,終教胡虜叛天常。只今來使通和好,翠輦南還省建章。」歸宿也先營中。送下程羊三隻。

  十三日,也先宰馬備酒相待,令十餘人彈琵琶、吹笛兒,按拍歌唱。 (「按拍歌唱」,「按」原作「接」,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勸酒曰:「你每來,可怕我麼?」實曰:「古今敵國,講和為上。欲要講和,必命使臣以通兩國之情。中途有賊寇,躬冒危險,尚無所怕。今到太師營中,便是一家,何怕之有?」也先喜而然之。且曰:「有理的不怕。」也先曰:「你每認得上皇,可想他麼?」實曰:「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君父之恩,豈可忘哉!我每之思上皇,如太師之思可汗耳。」也先曰:「然。既是思想,何不取還?」實答曰:「朝廷四次差人重賫金帛,太師皆不發。今太師既肯差我每迎回朝, (「今太師既肯差我每迎回朝」,「迎」原作「今」,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自有厚禮,給賞不輕。」也先曰:「大明皇帝敕書內只說講和,不曾說來將駕。太上皇帝留在這裡,又做不得我每皇帝,是一箇閒人,諸事難用。我還你每,千載之後只圖一箇好名兒。你每回去奏知,務要差太監一二人、老臣三五人來接,我便差人送去。如今送去呵,輕易你每皇帝了,再不可言。」待酒畢,送下程羊三隻。

  十四日,與也先作辭。備酒相餞曰:「如今我差一人與你每議,一人去大同,調大同并山西黃河一帶人馬。說與大同、宣府,沿邊可放人出郊,緣河採打柴草,我的人馬也不動你來。一面差來接駕的人,約在八月初五日。」實答曰:「差人不差人,奏知皇帝請聖旨,我每豈敢約期。」也先曰:「初五日不到,你每邊上人民吃苦了。」再三不敢約。也先曰:「若來遲呵,可差去兩箇達達同兩箇漢人,務要初五日先到回報,正差使臣遲三五日亦可。若不差人來,軍民擾邊,我每不失信。」勉強與決,各送馬一匹。也先差尚書土木罕同少卿羅綺往大同, (「也先差尚書土木罕同少卿羅綺往大同」,「土木罕」原作「王木罕」,據明紀錄彙編本及下文改。) 調回人馬;差虜使右丞把禿等二十七人, (「差虜使右丞把禿等二十七人」,原作「差虜使左丞亟把禿……」,「左」字據本卷下文改為「右」;原衍「亟」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刪。) 共備馬四十二匹,貂鼠皮五十張, (「貂鼠皮五十張」,「張」原作「箇」,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同實等赴京奏事進貢。

  本日辭上皇, (「本日辭上皇」,原脫「辭」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帖木兒侍側。上皇再三叮嚀迎復之事,惟恐來遲,袖出書三封,令實賫回。上曰:「來時,衣服可放在宣府,便服隨身帶來。路程遙遠,勿辭辛苦!當以國家、天下蒼生為念。」賜酒飯畢,令辭帖木兒同伊婦。把酒曰:「大人回去,可着人早來,圖成大事。我每也要回去了。」實曰:「皇帝在此,多蒙恭敬。奏知朝廷,給賞慰勞。」送馬一匹。復辭上皇,上皇曰:「你每回去, (「實曰……你每回去」,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上覆聖母太后, (「上覆聖母太后」,「太」原作「皇」,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上覆當今皇帝:也先要者,非要土地,惟要蟒龍織金綵段等物。可着早賫來。」實領命,泣下拜辭。起行至二十里宿荒,送下程羊二隻。

  十五日,至中途,過午送下程羊一隻,宰之。宿失剌失薄禿,送下程羊二隻。當夜三更起行。十六日,過續麻嶺,山下宿荒。十七日,從西陽口入關,至萬全左衛午飯,宿宣府。見彼處軍民採打柴草,收割黍粟,搬運木料,人皆喜悅,生意殊盛。十八日,會總兵官驗馬造冊,差人奏報,仍宿宣府。

  十九日,至土木,右丞把禿指馬顧曰:「上皇在彼被拘,南朝空有人馬眾多,不能戰。」實曰:「中國人民多如草芥。土木失利,出於不意,不可以為常理。有盛有衰,有隆有替。」把禿曰:「亦非我每勇力,乃天的氣候。」又曰:「元世祖未做皇帝時,與敵國戰。後遣使往戰國,遣針二袋、羊毛一袋。世祖怒,意謂彼處說兵多於此針,彼處戰馬多於此毛。遂與二子并頭目願圖往征之,后諫不聽, (「后諫不聽」,「后」原作「苦」,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後果滅敵。回至中途,世祖病故,乃載屍還。 (「乃載屍還」,原脫「乃」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后曰:『二子不聽我諫,敵國雖滅,爾父不得復生。』二子告天,世祖即甦。後滅金,即帝位二十餘年。人馬固多,不足恃。」實曰:「昔頂羽號霸王,英雄蓋世,善調軍馬。漢高祖寬仁大度,信任英傑。與項羽戰七十二陣,高祖皆敗。厥後高祖一鼓而擒之,霸王遂滅,有漢四百餘年天下。此無他,蓋因霸王荼毒生靈, (「蓋因霸王荼毒生靈」,「荼」原作「雪」,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天怒於上,人怨於下。況無故興兵搶掠, (「況無故興兵搶掠」,原脫「兵」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上天豈有不厭之耶!」把禿咬指仰天嗟曰:「大人言者,大道理。」本日,宿懷來。時在京運糧二萬石至,軍士皆悅。遇朝廷復差都御史楊善、侍郎趙榮同虜使平章皮兒馬黑麻同到哈丹,等下番議和。實將虜情與也先應對之詞一應事情,并迎奉上皇之理,備細言之,使備無虞,以全終始。

  二十日,少卿羅綺同尚書土木罕往大同,調回軍馬,軍民俱出郊採打柴草。實別把禿等,預先回京奏事。過居庸關,遇長隨陳瑢賫敕, (「遇長隨陳瑢賚勑」,「賚」下原衍「實等將虜使騎坐馬匹」九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刪。) 命實等將虜使坐騎馬匹留在懷來喂養。先是,已將馬匹并各人懸帶弓箭俱留宣府。就領敕賫回,過榆河驛 (「過榆河驛」,原脫「榆」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宿朝房。

  二十一日早復命。上御文華殿, (「上御文華殿」,原脫「華」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召實問曰:「也先有甚麼話說?」實悉陳前詞。又問:「太上皇帝如何說?」實拜首奏曰:「上覆陛下。」復陳太上皇帝前旨無遺。上曰:「也先講和之意,虛實何如?」實奏曰:「臣入番境,彼處虜人,舉皆喜悅,夾道謳歌, (「夾道謳歌」,「夾」原作「大」,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沿途乳酪,勸臣等飲之,咸願和好。蓋因人馬多病死, (「蓋因人馬多病死」,「多病死」原作「相繼」,據清勝朝遺事本改。) 又曰離家年久。窺其和意, (「窺其和意」,「窺」原作「論」,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似有實情。但也先萬一變詐,非臣可知,望陛下處置。」上曰:「一路辛勤驚恐。」賜鈔三千貫、羊二隻、酒十瓶。命太監李三於文華殿右廊待酒飯。

  二十二日,少卿羅綺同右丞把禿等到京進貢朝見。二十三日,把禿等奏討使臣。上不許。五府、六部數四上章請遣使,亦不許。二十五日,實進言,其略曰:「臣竊謂先差臣等,未嘗令迎上皇,專為講和, (「專為講和」,「講」原作「請」,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今已事完。其欲差人迎復之事,及定約日期,皆出也先之口。臣特傳說虜情,伏望陛下如羣臣之請, (「伏望陛下如羣臣之請」,「伏」原作「復」,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另差有能大臣奉迎上皇。雖虜情變詐不測,亦可塞彼無詞。倘不差人失約,則直在彼,而曲在我耳!臣者不言,恐日後差人, (「失約則直在彼而曲在我耳臣若不言恐日後差人」,此段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復不用命。必曰臣實可差,臣自揣違期失約,決不敢去,則彼此猜疑。彼此猜疑,則和議不成。和議不成,則上皇終不可復,干戈終不可息,邊鄙終不可平。今臣頗測虜情,不避鐵鉞,昧死為陛下備陳,乞早賜乾斷。天下臣民幸甚!」奉聖旨:「也先使臣明日趕上楊善,待楊善來再定奪,欽此。」

  二十六日,把禿等回。二十九日早,到虜營見也先。楊善等本日晚到,時也先打圍未回,楊善等八月初三日方見也先,已備酒餞上皇行。

  初六日,發程。初十日,入野孤嶺。十一日,到萬全左衛演武亭駐蹕。十二日,宣府南城裏駐蹕。十三日,駐宣府。十四日,到懷來衛,上皇發書二緘,命中使陳瑢賫回。十五日,至唐家嶺,遣使回京詔文武羣臣, (「遣使回京詔文武羣臣」,「詔」原作「誥」,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言避位之由。十五日,敕文武羣臣免朝見之禮。當日,百官至東安門外迎接。今上於東安門下輦拜迎, (「今上於東安門下輦拜迎」,「今」上原衍「命」字,據明紀錄彙編本刪。) 上皇亦下轎禮之。百官隨至大內南城殿中,上皇陞座,百官行禮。終始所行之事,悉實之言,無更。噫!上皇之所以回鑾,社稷之所以奠安,實無分寸之功,寓於其間,特紀歲時云。

  題為邊務事:景泰元年七月二十一日,臣胡濙等會同太保、寧陽侯臣陳懋等,并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臣王直等,於朝房外詢問得禮部右侍郎李實出使自瓦剌還,言說:「自出口,沿路遇着虜人言說:『官人你每來得甚好,我每都要和了回去。』各進乳酪,十分歡喜。及到也先營裏,也先亦歡喜,就送羊馬下程。言說:『比先我每言語也要不實,如今都是的實。有天在上,意要與你每和了回去。你每差人來接得太上皇回,也得箇好名兒。如今我可汗與同阿剌知院已先回去了。你去看你太上皇。」及實行三十里,纔到營內得見。言說:『如今虜人要和是實情。你每回去說,可將些衣服、緞疋來與我做人情,着我守祖宗陵寢也好,着我做百姓也好。』」據說,臣等切想,虜人悔過請和,此是天地宗廟之福,皇上德威遠人,使其慚愧息兵,彼此生靈俱免勞苦。及太上皇要守祖陵,宜從所言。合無仍差李實將賫衣服等物前去迎接;仍敕邊上總兵官,各整槊人馬隄備,毋致疏虞。謹題。

  本日,奉聖旨:「虜人言語虛詐多端,難以測度。李實纔回,楊善方去,今且不差人。也先使臣,您禮部作急整理遣回。仍寫敕書與他賫回。說與也先,將送太上皇帝實情,務要分付楊善明白,上緊打發回來。也先必遣人同送來,到日一發定奪,緣邊已有敕書去了。欽此。」

  題為禮儀事:景泰元年八月初九日,欽奉敕命:「得都御史楊善奏,已迎太上皇帝回京。爾即具迎接朝見儀以聞。如敕奉行。欽此。」欽遵,合將議到禮儀,逐一開坐,具題請旨。

  一、禮部堂上官一員,至龍虎臺迎接;

  一、錦衣衛差堂上官一員,帶領官校執丹陛駕并擡輦轎至居庸關裏迎接;

  一、光祿寺差官牌尉役擡酒飯至龍虎臺及清河二處迎接;

  一、各衙門官至土城門外迎接,行叩頭禮;

  一、總督并各營總兵官俱於教場門口迎接,行叩頭禮。

  太上皇帝車駕從安定門至東中門外,於東上北門南面坐, (「於東上北門南面坐」,原脫「坐」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皇帝出見;畢,文武百官行五拜三叩頭禮,畢,太上皇帝由東上南門入南城大內。

  當日,百官於奉天門奏。奉聖旨:「是。居庸關裏接,用轎一乘、馬二匹,丹陛駕於安定門裏接。欽此。」

  禮部議到禮儀,開坐具題。奉聖旨:「是。居庸關裏接,只用轎一乘、馬二匹,丹陛駕於安定門裏迎接。欽此。」除欽遵外,考之唐史,玄宗遭天寶之亂,避難西蜀。 (「避難西蜀」,「難」原作「幸」,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肅宗即位靈武,尊玄宗為太上皇帝。 (「尊玄宗為太上皇帝」,「太上皇帝」原作「上皇大帝」,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後肅宗復兩京,迎上皇還京。上皇至咸陽,肅宗備法駕迎於望賢樓。上皇在宮南樓,肅宗着紫袍,望樓下馬,趨進拜舞於樓下。上皇降樓,撫肅宗而泣,辭黃袍,自為肅宗着之。肅宗伏地頓首,固辭。上皇曰:「天數、人心皆歸於汝,使朕得保養余齡,汝之孝也。」肅宗乃受之。此前已行之盛與,實當可効之良規也。茲若欽遵欽依事理,只備駕於安定門裏迎接,不無失之太簡,而禮節有所缺遺,使外夷無所觀瞻,亦恐起宗室輕主上, (「亦恐起宗室輕主上」,原脫「上」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及下人之譏。議將會官重定禮儀開坐。

  本月十一日,太子太傅兼禮部尚書臣胡濙等於奉天門奏事。 (「於奉天門奏事」,原脫「於」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奉聖旨:「虜人變詐,未可全信。欲備大禮迎接,恐墮賊計。因此,只用車馬迎接,待伺真偽之情。但得大兄入城,宗廟奠安,親親尊讓之禮,朕自處置。今若太上皇帝車駕入東安門,朕於門裏迎接,行叩首禮;畢,朕同文武官員隨至南城內便殿,太上皇帝陞坐,朕行禮畢,文武官員行禮。悉遵朕命,再不許紛更。欽此。」

  本月十五日,禮部題奏為陳言事。奉聖旨:「尊親孝弟,其所當然。近得虜營走回之人稍帶太上皇言:『太師也先果送朕來,迎接之禮,尤須簡略。』因此,悉遵行。今言太薄,則譏乎?朕事既已定,不許妄言。欽此。」本日,奉太上皇帝詔,告文武羣臣:「朕以不明,為權奸所誤,致陷於虜廷,已嘗寓書朕弟嗣皇帝位,典神器,奉欽宗祀。此古今制事之宜,皇帝執中之道也。朕今幸賴天地、祖宗之靈,母后、皇帝憫念之切,俾虜悔過,送朕還京。郊社宗廟之禮,大事既不可預,國家機務,朕弟惟宜。爾文武羣臣,務悉心以匡其不逮,以福蒼生於無窮。朕到京日,迎接之禮,悉從簡略,布告有位,咸體朕懷。」太上皇帝敕諭文武羣臣:朕以眇躬昔受先帝遺命,祖宗洪業俾付於朕。深惟負荷之思,朝夕惶懼,以圖治理。去年秋,醜虜傲虐,背恩負義,拘我信使,率眾犯邊,有竊神器之意。朕不得已,親率六軍往問之罪,不意天示譴罰, (「誤致陷於虜廷……不意天示譴罰」,此段原文只作「蔽」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刪、補。) 被留虜中。屢蒙聖母上聖皇太后、皇帝賢弟篤念親親之思,數遣人迎取。上賴天地大恩、祖宗洪福,幸得還京。爾文武羣臣欲請重以迎接之禮。朕辱國喪師, (「朕辱國喪師」,「朕」原作「躬」,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有玷宗廟,有何顏見爾羣臣。所請不允。故諭。」

  附:

  出使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一名使北錄明李實撰實字孟誠合州人正統壬戌進士官至右都御史以居鄉暴橫斥爲民事迹附見明史楊善傳景泰初澦森議和朝議遣使報之實時爲禮科給事中自請行乃權爲禮部右侍郞偕少卿羅綺往使頗得額森要領及楊善再往遂奉英宗南還此乃所紀在漠北見英宗及與額森辨論之語史稱實謁上皇請還京引咎自責失上皇意而錄中乃云實以上昔任用非人當謙遜避位之理懇切應對上喜從之與史不合葢英宗急於求返陽諾而陰憾之實未之覺也(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杂史類存目)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