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通山志》,序言
【繁体】 作者: 张万土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序言
古人说:“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也“。我国是一个有修志传统的国家, 家有家谱,县有县志,国有国史。历代留传下来的家谱、方志、国史浩如烟海。灵通山乃福建名山,修编 《灵通山志》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笔者修编《灵通山志》乃个人志趣。为了有关灵通山的历史文据,此后世代相续,本人本着“尊重史据、客观翔实、尊敬历代所有对灵通山有贡献者”的原则,遍查有关府、县志、平和文史资料等的记载,以及张智全《大峰山新志》和江佩琼、江坤长、林汉明、赖进杰、叶九郎、曾素枝、张三角、赖启乘、赖宗义、朱国良、赖宏伟、吴沛然、张天送、张明耀等人口述整理,以现所能知的情况,能搜集到手的文字资料,尽可能都如实地记叙于本文。但由于历经久远的年代,又逢时节因缘之沧桑变化,大多数佛教道场的始建年代及其创建者、重建者,因当时无留下文字资料而无从考据,实为一大遗憾,同时由于笔者不揣浅陋,草草成文,可能存在“挂一漏万”的现象。尚希诸有识之士雅正,同时也寄托未来,世代能不断地充实有关灵通山的历史、丰富灵通山的文化。
是为序!公元2008年10月16日于琯城广宝花园
一、灵通山概况
灵通山位于漳州市平和县西南部,距漳州110公里,距汕头市148公里,方圆十五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287米,由狮子、紫云、玉屏、栖云、擎天、大帽、小帽七大峰三十六群峰组成,山体是一亿两千万年前火山爆发多次沉淀而成的典型的丹霞地貌。
灵通山又称大峰山,明黄道周为大峰山佛祖岩题下“灵应感通”四字后,人们始称大峰山佛祖岩为灵通岩,把大峰山称之为灵通山。相传唐时“开漳圣王”陈元光就在灵通山狮子峰上设置巡逻台,其父陈政的墓冢也从云霄的将军山,迁葬在狮子峰巅;明朝大学士黄道周,大理寺正卿陈扬美、太常寺少卿陈天定等人未入仕时,都曾在灵通岩中攻读圣贤书,这些传说给灵通山蒙上了一层美丽而又神奇的色彩。
灵通山上峰岩奇秀,主要有七峰、十寺(岩)、十八景诸景观。七峰并峙曰:狮子峰、紫云峰、石屏峰、楼云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十寺(即岩)曰:白花寺、朝天寺、碧桦寺、青云寺、修舆寺、狮子寺、狮子岩、灵通岩、旭日岩、天中岩、紫云岩。十八景是菊花引路,三虫游斗、仙人聚会、三童戏狮、画眉跳架、巨石擎天、七星排井、珠帘化雨、玉洞回风、云梯取月、石蝉饮露、猛虎守峡、九牛拉车、和尚背妮、五鲤朝天、神碑庇航、击鼓惊天、灵峰海。此外尚有许多巧石奇洞点缀其间,如仙盆、仙池、仙蹄、龙泉、风洞、云洞、雨洞、猿洞、猴洞、蛇洞、蟑螂洞、蝴蝶洞、蝙蝠洞等,奇幻莫测。
1632年黄道周先生因上《小人勿用》疏,获罪,削籍归漳海,舟行至留都,便作五十日游,历经黄山、白岳、九华、皖台、匡庐诸胜境,遂归石养山。他独爱二山萧然屹立于人世之外,不求人知,犹如古代的君子,避杨离居而开所惆怅,有感而写下《梁峰二山赋》,在序言中,详细地介绍了天峰(即大峰)山,他说:
“临漳之西九十余里,有天峰之山,飞颉馋睨,亦可万仞,洞壑绵亘,钩梯悬绝猿鸟,四时腾空塞径。其岩廊诡巅,或数千步,皆在山膂,如束腰帛;其垂瀑瓢注,或数百尺,皆自山卤而下,如散鬓结。其峰有狮子、文殊、玉女、灵祠、鸢嘴、白塔、积石、天池、龙蹲、鸾举,三十有六,一一与黄山相似,当无不及,或有过之。”接着遗憾地说:“然以僻在遐荒,舟车修阻,瓢鼓限于鱼津,冠盖回于雁翼,徒为樵夫牧竖指顾动色,虽在乡邑之内,无复知音之者。”但是他从中悟及一条人生哲理,“故德无崇卑,通涂者贵;声无奄达,习耳者隆。苟托处之离群,恐修名之不立;信清明之在躬,虽遁世基何闷?”三年后,黄道周邀请徐霞客同游灵通山,成一段旅游佳话。
然改革开放以来,平和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灵通山风景区以灵通岩为中心,七峰十寺(岩)十八景,分为灵通宝镜度假区、灵通奇观观赏区、青云接待中心区、狮峰眺海游览区、朝天古寺休闲区、天堂胜景朝圣区、东川水上游乐区等七个功能区,景区内山山相连,极具自然魅力集观光度假、(名称替换)朝圣、娱乐休闲为一体。1993年被福建省定位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2008年6日26日,经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平和灵通山被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目前,灵通山风景区正着手为灵通山申报国家级火山地质公园、国家AAAA风景名胜旅游区,这将为灵通山风景区新增一抹亮丽风景,也将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平和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灵通十八景新述
【灵通大佛】为世界最大天然景观大佛。从南面看小帽峰,从山上至山麓数百米高的整座山峰,酷似一尊佛祖头像。其额、眼、鼻、嘴、下巴、面颊俱全,线条清晰,比例准确,仰视远方,妙相庄严、栩栩如生,造形完美。融天地造化之其妙、无丝毫人工斧凿痕迹。无数游人为这世之罕见的参天大佛赞叹不绝。
【珠帘化雨】灵通景区著名景点之一。灵通岩长年流泉飞瀑,犹如珠帘高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该景观是福建省唯一、全国少有的,充分体现出“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神奇。
【幽涧寻鱼】 灵通山幽谷坑涧中有一种稀有小鱼,当地人称之“娃娃鱼”,属两栖纲蝾螈科动物。生长在深山清冷坑谷之特定环境中,舍此而居,则很难成活。观到此鱼,被视为幸运吉祥。游人在气候适宜时,在灵通山坑谷中透过清沏见底的水面,细心探寻抑或可看到约7-10厘米长的小鱼在水里游弋,此鱼背和体侧都呈黑褐色,有蜡光,头腹扁平,紧贴石壁,尾侧扁,四肢细长,显得十分可爱。有专家称为“山椒鱼”。 它是一种极稀有、珍贵的鱼类,是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活化石。观者认为,它的珍贵不但在于它的稀有,还在于它独具清静、幽雅的品格,能见到它乃十分有幸,从而吸引着无数游人争相观赏。
【擎峰观日】 擎天峰是灵通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287米。从底下看悬崖绝壁,笔直尖削,无立足之地,其实峰顶坡度平缓,象个大平台,能容立百人。登上山顶,看四周诸峰都变得矮小,天空十分辽阔,大地浸没在云雾里。凌晨登顶,便可看到宏伟的景象:夜幕徐徐退去,东方渐渐发白,迎来绚丽的霞光,太阳在晨曦中冉冉升起。非亲临其境就无法领略到这里的无限风光。游者拂晓出了灵通寺宾馆,沿着山麓斜坡南行,在“擎天”石刻处拐弯向上,顺着山峰之间的小道时而穿洞,时而攀援,有时从石缝间挤身而过,饶有趣味,险陡的地方有七段铁梯扶手,颇为安全,黎明即可到达峰顶。当你迎着拂面的晨风,观看日出的壮丽图景,攀登之劳累早已融入九霄云里了。
【观音布施】 此景亦是灵通山自然奇观之一。从北面山下方向看小帽峰,主峰前数丈,有一柱巨石,象婷婷玉立的观音,头部、身段比例准确,身材十分匀称,神态安静慈祥,面朝东北,双手合十,头上树木如冠,身上拂袖飘然,默然而立,口中念念有词,形神逼真,惟妙惟肖。观此景如沐慈悲,故谓“观音布施”。
【狮峰眺海】 狮子峰高耸入云,登峰远眺,云霄、东山,山海苍桑,尽收眼底。峰上观日出,朝阳从大海冉冉而起,把山海万物与绚丽朝霞融为一体,美不胜收。相传此乃曹国舅见狮峰尖端直插云里,故吹气抚平,造成大平台,让人观瞻。
【画眉跳架】 位于擎天峰南麓之山洼,长期以来,由于峡谷水流冲刷,乱石集积到一起,形成了坑坑洼洼的乱石山坳。昔日从青云村进山,此地是必经之道。相传此乃仙人蓝采和召乱石铺筑,行人过此须以跳代步,犹如此林间的画眉跳架,跳跃前进,因而得名,进山人走走跳跳,别有趣味,不知疲倦。
【青云客舍】 又称青云宾馆 、是灵通风景区主游客服务中心。她背靠灵通七峰,远眺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俯瞰大溪古镇全貌。是景区新建并指定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会务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接待宾馆。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客房54间,可容纳100人住宿和300人用餐;新建外部停车场宽阔,可同时停放各种车辆40余辆;环境优雅,是客人宴请、朋友聚会及会议的理想场所。
【仙女沐池】 大帽峰与小帽峰的狭谷溪涧中段,亭阁下,其间水流潺潺,由于上头流水长年冲击,把下面岩石冲成凹状,形状如盆,直径二米余,状如天然浴池,池内水清见底,注入之水经池旋回而溢出,夏日在池中浸片刻,体味一下仙女洗浴之味,飘然亦仙。
【幽涧寻鱼】 灵通山幽谷坑涧中有一种稀有小鱼,当地人称之“娃娃鱼”,属两栖纲蝾螈科动物。生长在深山清冷坑谷之特定环境中,舍此而居,则很难成活。观到此鱼,被视为幸运吉祥。游人在气候适宜时,在灵通山坑谷中透过清沏见底的水面,细心探寻抑或可看到约7-10厘米长的小鱼在水里游弋,此鱼背和体侧都呈黑褐色,有蜡光,头腹扁平,紧贴石壁,尾侧扁,四肢细长,显得十分可爱。有专家称为“山椒鱼”。它是一种极稀有、珍贵的鱼类,是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活化石。观者认为,它的珍贵不但在于它的稀有,还在于它独具清静、幽雅的品格,能见到它乃十分有幸,从而吸引着无数游人争相观赏。
【擎峰观日】 擎天峰是灵通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287米。从底下看悬崖绝壁,笔直尖削,无立足之地,其实峰顶坡度平缓,象个大平台,能容立百人。登上山顶,看四周诸峰都变得矮小,天空十分辽阔,大地浸没在云雾里。凌晨登顶,便可看到宏伟的景象:夜幕徐徐退去,东方渐渐发白,迎来绚丽的霞光,太阳在晨曦中冉冉升起。非亲临其境就无法领略到这里的无限风光。
游者拂晓出了灵通寺宾馆,沿着山麓斜坡南行,在“擎天”石刻处拐弯向上,顺着山峰之间的小道时而穿洞,时而攀援,有时从石缝间挤身而过,饶有趣味,险陡的地方有七段铁梯扶手,颇为安全,黎明即可到达峰顶。当你迎着拂面的晨风,观看日出的壮丽图景,攀登之劳累早已融入九霄云里了。
【观音布施】 此景亦是灵通山自然奇观之一。从北面山下方向看小帽峰,主峰前数丈,有一柱巨石,象婷婷玉立的观音,头部、身段比例准确,身材十分匀称,神态安静慈祥,面朝东北,双手合十,头上树木如冠,身上拂袖飘然,默然而立,口中念念有词,形神逼真,惟妙惟肖。观此景如沐慈悲,故谓“观音布施”。
【菊花引路】 此景指进出灵通山各路径旁边滋生的野菊,花开金黄色。喜长阳光充足的踝露山坡地上。昔日灵通山高林密、森林面积大,显得十分深邃,相传此乃蓝采和为行人指引迷途,在东西南北沿途播种菊花,进山者由“浅”入“深”,均沿着有菊花的草带行进,久而久之,行人便踩出了路,菊花也就成了进山者的向导,成为灵通山之第一景。秋日,游人不论从石寨、新荣、东川方向进入此山,路边菊花总是夹道欢迎你。
【画眉跳架】 位于擎天峰南麓之山洼,长期以来,由于峡谷水流冲刷,乱石集积到一起,形成了坑坑洼洼的乱石山坳。昔日从青云村进山,此地是必经之道。相传此乃仙人蓝采和召乱石铺筑,行人过此须以跳代步,犹如此林间的画眉跳架,跳跃前进,因而得名,进山人走走跳跳,别有趣味,不知疲倦。
【五鲤朝天】 此景位于石寨村大路坪。旧时称它五鲤湖是个天然湖泊。湖上五座小山丘如五条鲤鱼跃出水面,欲蹦欲跳。据传八仙智斗东海龙王后,来到石寨。忽见从东海龙宫逃出的五条鲤鱼精在此造孽、伤害百姓,也是冤家路窄,只见汉钟离仙除害造“五鲤朝天”之景的传奇故事。
【仙人聚会】 位于石寨“三虫游斗”景之右边,一巨石平如板,复盖着一山涧水潭,洞口朝东,早上日出,阳光射进水面,把五彩缤纷的天景,影射在复盖的石板上,闪烁幌动,进入洞里,天地人,浑然成趣。称为石天。据传八仙曾在此处聚会,故而得名。
【狮峰眺海】 狮子峰高耸入云,登峰远眺,云霄、东山,山海苍桑,尽收眼底。峰上观日出,朝阳从大海冉冉而起,把山海万物与绚丽朝霞融为一体,美不胜收。相传此乃曹国舅见狮峰尖端直插云里,故吹气抚平,造成大平台,让人观瞻。
【石斋书屋】 黄道周青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尤其喜欢躲在极为僻静的地方,专心攻读。在他20岁时(公元1604年)就住在灵通山读书。灵通寺南侧有个洞穴,就是他藏书和读书的地方。后来经过邑试、郡试、乡试均名列前茅,38岁殿试中进士。48岁时被贬官后,又到灵通读书和讲学。 黄道周学问渊博,潜心天文,精通易理,工书善画,是明末杰出的学者。他虽然做了后代所敬仰的千秋古人,但其当年读书、藏书的地方立有黄道周、陈天宝、林鹤胎三人碑记以激励后人。
三、灵通旧十八景及十(岩)寺胜迹掌故
据传,大峰山有十八个景点,昔经皇帝所敕封。有诗为证:《峰山十八景》
白花旭日至天中
狮子修行及灵通
上下天香弥陀室
青云赤石上天堂
深嗣茶山龙头洞
仙居燕石朝天寺
这首诗共六句,每句含有三个景点,其中第三句“上下天香弥陀室”的“上下天香”,系指“上天香”与“下天香”分别的两个景点。据诗意可以断定,灵通岩只是峰山十八景之一,若将灵通岩更名为“灵通山”实为不妥。除灵通岩外,其余十七个景点,有的景点(如天堂寺、朝天寺、白花寺、狮子岩等等。)尽可与灵通岩相媲美。虽历经千年沧桑,兴衰有时,但如今复兴重建的天堂寺、天中寺、狮子岩、旭日岩、紫鹰岩等佛教道场己初具规模,到这些寺岩礼佛的香客以及游客络绎不绝。天堂寺、天中寺、狮子岩、旭日岩、紫鹰岩等也归入,并统称为“天堂风景区”。
1、韦陀菩萨像(巨石浮雕)
韦陀菩萨的“巨石浮雕像”,位于清重兴狮子岩圆寂比丘塔墓背面约百米处。(在岩下村背后的梯田山坡中)韦陀菩萨石刻像高1、46米,宽0、97米。浮雕笵围高2、11米,宽1、02米。身着“将军服”,昂首挺立,双手捧着“宝杵”,栩栩如生,雕像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其石刻艺术颇有敦煌莫高窟之风格。令参拜者无不肃然起敬。据说,该造像雕刻于明清之际,但确切的造像年代,尚有待考据。
传说,乾隆游江南时,与宰相蔡新到安厚,帝赞叹大峰山之气势雄伟,此地定能出“神帝”。蔡相闻言,迅令人雕刻此尊韦陀菩萨像。古时这里是块活地,乡民不敢耕作,即便耕作也无收成,每年还要赎一少女(想见应是贼寇作恶)。后张士良令人在此石上摩崖,浮雕这尊韦陀菩萨像以坐镇山门,才除了这恶棍邪神的祸患。
2、狮子岩
有关县志对狮子岩的记载:
道光本《平和县志》、《寺观志》记
{狮子岩,在大溪大峰山。原名“吼岩”。自山麓至极巅约四十里。明大学士林钎有联云:“自从一吼到于今,银海浮波开慧眼,猛忆三生修现在,玉屏飞雪映禅心。”岩下溪桥,石刻“自度度人”四大字,乃邑人张士良所刻。旁有巨石插天。前贤镌其顶曰“第一山”,每字约有数丈。
佛祖岩,在大峰山之南,亦多殊致。
青云岩,在大峰山,有“紫石峰”。
灵通岩,离青云岩不远。岩以巨石为盖,石上飞泉四下,如玉屑编珠,垂于户外,四时不绝。下有玉屏及修行亭之胜。}
狮子岩座落于大峰山东面之“益枝头”。毗邻天中寺、旭日岩。地理位置属大峰山之栖云峰山脉。狮子岩的始建时间,根据龙飞崇祯庚辰(公元1640年)年间,在狮子岩庙背后,明臣张士良手书“天子万寿”的大石书刻,以及《张士良传略》等资料,可以推断出狮子岩的始建代年为明朝,或比明更早的年代。但确切的始建时间,尚有待进一步的考据。原古庙毁于公元1958年。现存的狮子岩是在原来的古庙址,于公元1992至1993年间重建。重建发起人有平和县安厚镇东川岩下的张浇水、张来贵、张春成、张聪林、张海通等人。庙宇由前后两座“平房”式的建筑所组成,均为“座西朝东”,寺内面积为165平方米(13、2米×12、5米),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60米×50米)(包括庙前(东面)停车场的平地);
狮子岩于2003年再次重建,将原有的庙宇重兴。
在狮子岩南面的山坡有沙椤树等国家级稀有植物。(俗称活化石)
庙宇前座为管庙人员的生活区,后座供设佛坛,在佛坛正中供观世音菩萨,两侧各供善财、龙女;在左右两旁分别供黄道周与张士良。在张士良雕像上方,悬挂一面镜框,书有《张士良传略》。祥文如下:
张公讳士良,字“思源”、号“起南”,云霄菜埔人,生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始祖宗参议大夫元甫公肇基西林,祖父珍伟早殁,祖母朱氏二十氏寡,父具锦补邑诸生。公幼颖慧,从京学,壬子乡试中举,己未登进士,官至宁波知府、河南副使。公出生儒门,生逢乱世,少时家道贫寒,故居官关心民痛,清正廉明,政绩卓著。志载:“先补贵池令,后尹太和,分闱取士,左右称服。守宁波时,倭冠为患,士良既莅化措饷,调兵设法备御,君以守谥,至雪浮尸冤,剖孝妇之岳,多异正焉。致仕归,不忘造福桑梓,树德于乡,兴西林家庙。修业埔城堡,亲睦邻里,诱掖后进。故邑中百姓皆呼公为“莱埔老爹”。晚年缘居大峰山,时值明庭内忧外患,同运日蹇。庚辰季冬,公游狮子岩,百感交集,书“天子万寿”于崖,遂居寺内潜心奉佛。康熙三年(公元1644年),公逝世,墓葬安厚下坪山之原,入祀乡贤祠。公一生多著述、工书。嫡亲裔孙衍居闽南及台湾各地。
菜埔族孙题记
拜 立
癸酉季秋吉月
狮子岩于1992年重建时,因资金不足,用“土墙”结构,至1999年,再次重建时,改“土墙”为石墙。
在狮子岩庙佛坛前有一副对联:
晨钟法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暮鼓牟语叫醒尘凡名利客
在狮子岩庙背后的旭日岩下,一岩石参天耸立,咄咄逼人,硕大的“天子万寿”四个字摩崖拦腰而立。此幅石刻高3、9米,宽1、18米,“寿”字字径72厘米,张士良手书“天子万寿”,四个醒目楷书的字,笔法苍劲,书法高古,格外引人注目。全文如下:
龙飞崇祯庚辰季冬之吉
天子万寿
臣张士良稽首拜祝
崇祯庚辰季冬(即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岁次庚辰农历12月)。也就是距“明亡”之前四年。身为明臣的张士良,出自于“忠君”的爱心,以“天子万寿”的祝词,深表对天子的忠诚,“万寿”则内含祈愿大明江山的皇图永固之意。但正如《张士良传略》中所说的“时值明庭内忧外患”的时节因缘,也自叹无回天之力,唯有如此的祝愿罢了。
“天子万寿”石的顶部左侧上,还有“仙人披床”、“赏夕照”的景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明代的狮子岩己是闻名遐迩。狮子岩庙左侧的一岩石上,一颗古榕迎天而立,相传种植于唐朝。跻身于巨石顶端,榕根系裸挂岩石上,主根把岩石一分为二,虽历千年沧桑,仍枝繁叶茂,树冠呈蘑姑状,如人工裁剪一般,实属一大奇观。紧挨庙宇左侧的石崖上,留下了《缘田记》的碑记。楷书碑文高1、14米、宽0、66米,立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岁次壬子)。石碑历近四百年风雨侵蚀,“缘田记”三字还清晰地跃然石上,碑文也还依稀可辩。碑文记下了当年的知府县令和乡绅题缘的资料。可以想象,当时古刹香火之鼎盛。相传,清干隆年间的在朝宰相蔡新,为感本寺僧尼良药治愈其孙的重患之恩,拜游旭日岩、狮子岩。目睹僧尼生活清苦,便亲笔题下“寒衣不怕粗布纳,山茶泉水味清香。”的诗句。赞颂了众僧清苦修行的品德。
黄道周《宿狮子岩》的诗句:“一径行迟宿雾浓,却来古洞夜闻钟。掌前隐映千村月,树外萧森万里风。六月犹寒花带露,五更如昼鸟鸣松。老僧未返披云去,石上苔深有几重?”想当年,黄道周是多么流连狮子岩的怡静夜色;看未来,当我们在岩上建一座“避暑山庄”的时候,盛夏到此一宿,那夜色该是黄道周所感受不到吧?
另外,在狮子岩下,位于安厚镇东川村岩下山洋自然村的一个大石壁上,还有一处张士良的书法石刻,原文格式如下:
自度度人
佛 弟子起南张士良癸未初夏立
落款时间“癸未初夏”(即公元1643年农历4月)张士良书写“自度度人”的时间,也正是明朝覆灭的前一年(明朝覆灭在公元1644年)。时值明庭内忧外患,朝野一片混乱,更值改朝换代之际,社会更是动荡不安。《八大人觉经》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时张士良己面对现实,体悟到只有归依佛门,坚信佛教真理,依佛法修行,走佛教的光明大道,才是解脱人生困苦的究竟之道。世上的官场仕途、名利地位都是虚而不实的泡影。也只有依佛法奉行,达到果证菩提的境界,才能自度度人。
所以,从这一石刻的“自度度人”与落款格式,可以大略推断,张士良既引用了佛教典籍的词语,并以“自度度人”为座右铭来勉励自己。落款的第一个“佛”字,书于最高位置,可见其当时恭敬佛陀,虔诚有加之举。
张士良在隐居于狮子岩修行时,除留下了“天子万寿”、“自度度人”之外,还有《缘田记》、“玮陀菩萨像”(当地也称为“石将军”)、“天堂”、“仙洞”、“仙床”、“夕照”等石雕、石刻及碑记等文物古迹。
张士良在此求学时,与黄道周交往密切。时林钎、陈新野、朱龙翔、张理吾、张举中等都曾经在此求学,也就在这一时期,相继涌现出十八位进士的人才,被传为佳话。
狮子岩渊源演变考
一、历史悠久,与大峰山浑然一体
狮子岩位列大峰“五岩”(狮子岩、旭日岩、天中岩、紫鹰岩、灵通岩)之首,历史悠久,大致开创于唐宋时期。古刹座落于平和县安厚镇狮子峰东岳的益枝头(今一带统称岩下村),与灵通岩背向而座。
寺庙毁于1958年,现修复为简陋的土木结构建筑。从尚存的遗址看来,原庙建筑具较大规模。寺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中有正殿,左右两侧为两间禅房;中部为天井;下部中为厅堂,左右又名有一间斋房;寺外两侧又各有两间厢房,庙前有方块场地,檐前环四周。庙里奉祀观音菩萨、五显大帝和张老爹。
当地人常有口传的“头戴狮子茅,手攀益枝头,脚踏龙砾井,面向寨埔楼,目眺五大楼。干山干向水流干,身坐壬丙向,做得到代代出宰相。”虽言的是“地理”上的“穴”,也道出了狮子岩地理位置的险要,山奇石怪水秀人杰。
民间流传的“天堂移天中,天中移狮子,狮子修行及灵通”的民谣,可见古时狮子岩的变迁延续关系。据说唐宋时期安厚一带有九个姓氏的先民繁衍生息,九姓均在狮子山建寺,故其时有“九岩”之称,有的还有遗址可鉴。天堂岩乃九岩中居住最高峰的一岩,为一巨石天然形成一岩洞,洞口上摩崖楷书石刻“天堂”二字,洞大能纳一百多人,内有泉井,还有石桌、石床和石椅等石器遗物。狮子岩就渊源于“天堂”;后几经变迁才跻身于狮子岩,此时它与灵通己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从这首民谣所言,或许灵通是狮子岩的派生和续延)。在谓“九岩”中之一的鹰子岩(“石鹰出洞”)距狮子岩、旭日岩只有一里来路,据说后来归附于狮子岩,现还有导庙遗址可鉴。
二、父创子修,古刹中外仰
明代狮子岩老僧传下:
“佛法无边佑人民,神通广大普照四方。”
“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南无护法尊天菩萨。”
“保国庇民扬四海,万民崇拜显佛神。”
“佛声永着乡闾百世仰英灵,神道长昭史册千秋垂令德。”
“宝座镇邪护华灵,南宫佑民光应俊。”
“香透狮子岩千鼓声灵佛神座,烛吐南海殿今朝显焕光佛寺。”
“耀山高望男来女往道途安,远景名胜父创子修中外仰。”
——以上所传的佛语楹联,既言狮子岩香火修长,“神灵显赫,神道长昭史册垂令德。”,“远景名胜父创子修中外仰”。所云:“父创子修”指的是明代隐士张士良之父重兴狮子岩,到了张士良步入仕途重新修缮狮子岩。狮子岩右侧岩石上的摩崖碑记《缘田记》,立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岁次壬子),即张士良中举之年,记载了各门乡绅题田、题钱的资料。当时的平和县知县李一凤,还有漳浦、云霄的知县也向寺庙题缘,可见其时香火之鼎盛。现发现的一石匾楷书镌刻着“进神执笏朝天”六个字,可能是重兴时所立,“朝天”指的应是朝天寺,至目前所发现,清初康熙年间又一次重兴。在石上摩崖浮雕一韦陀菩萨像的背后有 清重兴狮子岩,三位圆寂比丘的“普同塔墓”
塔墓石碑文如下:
康熙癸巳年五月 吉
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惕愚洽师叔
清重兴狮子岩圆寂比丘莲若涌公仝墓
传临济正宗三十四世惟泽师叔
法嗣定昭徒子如镜如鉁如钟如钥仝立
三、人才摇篮,文人墨客纷至沓到
张士良在此求学时,与黄道周交往密切。黄道周游宿狮子岩,即兴作《宿狮子岩》诗:“一径行迟宿雾浓,却来古洞夜闻钟。掌前隐映千村月,树外萧森万里风。六月犹寒花带露,五更如昼鸟鸣松。老僧未返披云去,石上苔深有几重?”诗作盛赞盛夏狮子岩美丽怡静的夜景,也讴歌老僧尼苦身修行的品格。还有林忏(明代一相国)、陈新野、朱龙翔、张理吾、张举中都曾就读于此(初在狮子岩,后移迁灵通岩,据说狮子岩地界属狮子母,灵通岩是狮子公,故能早兴。)就在这一时期出了“十八进士”的人才。
明代的张瑞钟游狮子岩,留下了“游狮子岩”的诗作:
苍藤翠樾匝岩陲,古刹禅枯入定时
泉隐龙珠波自润,云连犀角石偏奇。
葛衣牵引寒花坠,棕履穿过峻岭迟。
太乙峰头留古迹,至今犹恐野人知。
3、旭日岩
有关县志对旭日岩的记载:
道光本《平和县志》、《寺观志》记
{旭日岩,在大峰山。每东方既白,佛顶兰珠遥映日光。}
旭日岩毗邻狮子岩、天中寺(在天中寺右上方)、位于狮子岩之东侧,地理位置属大峰山之栖云峰山脉。殿堂“座西朝东”。悬挂在殿堂大门上方的“旭日岩”牌匾,乃岁次乙亥年(公元1995年)霞月,诏安县信士许贺恩奉敬。牌匾中“旭日岩”三个大字,其笔法隐重且流畅,颇具扎实的书法功底,加上黑底金字,格外醒目。在狮子岩、紫鹰岩、天中寺、旭日岩等四个毗邻的道场中,旭日岩居最高处。据1993年在该岩发现一尊高1、41米的青石雕刻的药师佛像(可惜于农历1995年12月19日被盗),经人鉴定为唐代石雕。根据这尊石雕佛像的雕刻年代,旭日岩重建发起人为张明跃、张国荣、张添益等人。旭日岩的始建年代,可能是与这尊石雕佛像的年代相一致,即始建于唐代。但确切的始建时间,尚有待再进一步考据。
发现唐代青石雕刻的药师佛像缘起及毁坏佛像的现报:
时维公元1993年,现常住于紫鹰岩的老姑徐爱琼,己连续三年梦境,境中佛祖向她言及旭日岩有尊佛像饱受日晒雨淋,需找平和县大溪镇石寨村吴中云带路。老姑如梦所示,与吴中云一起到了旭日岩。时天降大雨,雨过天晴,周围环境格外清晰,在寻找挖掘中果真发现了这尊石佛。事后不久,有位年纪14岁的女孩,手持柴刀将石佛像的四根指头齐齐砍断,回家当晚即身发高烧,至第三天则身亡。类似“出佛身血”速遭恶报的事例,律有明训,尤其在“文革”时期的类似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旭日岩历经兴毁,尤其在十年浩劫的“文革”中,旭日岩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面对名存实亡的一片废墟,家居安厚镇尖厝岭下新楼张连旺(2002年66岁)、张添益、“老姑”徐爱琼、张锦堂、忠辉、仔茏、仔本、仔通等人,于一九九二年八月,发起重建旭日岩。先以简易的搭盖,于农历一九九二年九月初九日敬立“香火”,同年十一月初二日起有专人管理“香火”,十一月十五日成立“旭日岩管委会”。经四处募化筹集建庙资金(其中紫鹰岩“老姑”徐爱琼回东山县老家,募捐了2、8万元,沉荣字自捐了一万余元。)。谨于农历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三日子时,由张连旺、张添益两人举行破土奠基仪式。至农历一九九三年九月十八日圆成主殿建筑,并将这尊石雕佛像供奉于中。时张连旺担任管理工作,至农历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五日返回家里,寺庙的“香火”,换锦堂、金添二人担任管理。张连旺又于1998年6月返寺管理至2000年12月返家,至农历二零零二年九月初一日转到天中寺管理“香火”兼“别签”。“文革”后,旭日岩在大峰山各个佛教道场中,为最早复兴重建。现任旭日岩管委会主任、法人代表是张明耀。会计张豆粒、出纳张高生、成员张国荣、张添益、张白本、张万能。
旭日岩庙为单层建筑,庙内面积175、5平方米(13、5米×13米),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36米×28米)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左右侧分别供奉达摩祖师与伽蓝菩萨;两旁供奉韦陀菩萨、关羽护法以及善财龙女。殿内北南两侧,分别悬挂钟鼓。
贴于殿前两根石柱的对联是:
旭日神威四海明
佛光普照万民欢
旭日岩庙门外,书有清代宰相蔡新所作的两首颂旭日岩的五言、七言的诗偈,其意味深长,颇令人细琢,从而领略当时蔡相所作诗意中的真实内涵。
“五言”一首:
石枕宝袈裟
客来水作茶
莫嫌无滋味
微意要添加
清代蔡相旭日岩题
写于1935年
“七言”一首:
奇峰十七接青霄
海涌明霞入望遥
旭日岩边花带露
珍珠帘下水生潮
清代王相(即蔡相)游旭日岩题
(注:蔡新乃清代宰相。简称“蔡相”)
另外蔡相还作了一首诗:
最愚泉水本山茶
不怕秋风粗布衲
最愚泉水味清香
不怕寒衣粗布衲
“旭日”与“夕照”二岩相映生辉,旭日岩上可极目千里。
旭日岩后有五六口石洞拱卫,谓之“石洞连星”。石洞群均为巨石天然堆栈而成。洞面上毛竹、榕树盘根错节,有的榕树根掰开岩石躲进洞里落产,可供人攀援。在一洞内,有两根榕树根宛如两条钢筋,垂直且平行地扎在洞里,红润光滑与岩洞成趣,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一岩洞谓“云洞”,与另一岩洞沟通,常有“吞云吐雾”的奇观,雨天人能避雨。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卢叨、陈天才和陈文平等革命老前辈曾住过这石洞,他们取得当地人民的支持和配合,率领工农红军在大峰山一带,征战磨砺,神出鬼没,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石洞为后人留下了革命老前辈的足迹,为晚辈缅怀和景仰。至今当地人还亲切地叫它“红军洞”。
上狮子峰巅,一睹东山海涌,如清代的王相即兴所吟:“奇峰十七接青霄,海涌明霞入望遥,旭日岩边花带露,珍珠帘下水生潮。”据说当东山远洋船只返航时,人们若能见到狮子峰,便福至心灵。
介于旭日岩和狮子岩之间,怪石嶙峋,竹木茂密,兰花引径通幽,山泉飞珠溅玉。难怪明代的张瑞钟游狮子岩呤曰:“苍藤翠樾迎岩隆,古刹禅佑入定时。泉引龙珠波自润,云连犀角石倚奇。葛衣牵引寒花坠,棕履穿过峻岭迟。大乙峰头留古迹,至今犹恐野人知。”(《游狮子岩》)
4、天中寺
天中寺位于平和县安厚镇的西南部,在大峰山之紫云峰山脉。距离安厚镇仅7公里(汽车可直达),天中寺的东南侧紧邻狮子岩;与紫鹰岩相距仅约2公里;西南侧与旭日岩相邻。重建天中寺发起人有张三角(2002年64岁,乃安厚镇田径村人氏,为天中寺首任的法人代表)、张定国、蔡智钦、高炉、林顺发、张家再、林毅。至于天中寺的始建年代,尚有待考据。据传,昔黄道周、陈士强等十八位名士,曾经到寺清修。
重建时间与设施:天中寺于农历2000年12月16日卯时奠基,至农历2001年12月18日落成,并举行了寺院落成与佛像雕塑圆成的开光法会。新落成的天中寺,是在原址重建,主体大雄宝殿,殿堂“座西朝东”,宏伟状观,为单檐庑殿顶之古建筑形体,殿内彩绘斗拱,疏朗明净,出檐深远,殿前两根栩栩如生的龙柱格外醒目。整座大雄宝殿为“不见木”的建筑材料,殿顶用水泥浇注加漆并描绘,外观犹如木材所建,大殿占地面积91、8平方米(13、5米×6、8米);占地面积780平方米(30米×26米)。大殿正中供奉“西方三圣”;左右两侧分别供奉韦陀菩萨与关羽护法;南北两旁供奉十八罗汉。
天中寺能得以重辉再现,道场日益兴旺,香客络绎不绝。上蒙三宝加被,下蒙云霄县大施主们、本县居士、信众暨各界人士的慷慨解囊,鼎力相助等善缘和合而成就。
天中寺大殿联
世外凭临一面水镜三面峰
云中结构二分人力九分天
5、紫鹰岩
紫鹰岩毗邻狮子岩,从石子岩往南沿着山路行走约1、6公里,即到紫鹰岩。
紫鹰岩,原名“燕石岩”。一石酷似鹰头雄据山头,有似“石鹰出洞”之状,故亦称“鹰嘴岩”。地理位置属大峰山之栖云峰山脉。
1997年,重建紫鹰岩发起人“老姑”徐爱琼与东山县西埔的沈荣字居士。当时由张锦堂负责重建工程。后由沈荣字居士接任管理。紫鹰岩的始建年代,根据常住该庙的“老姑”徐爱琼(东山县西埔镇人氏。属马,2002年73岁。)的“佛祖托梦”所示,紫鹰岩是始建于唐朝。(在大峰山的数个佛教道场,能得以复兴重建,老姑每每如“梦境”中所示而行,都一一得到了应验。如从梦中所示有“天堂寺”遗址,即按照梦境中的路,当时的“路”,那是茅荆乱草丛生,老姑不畏年迈与艰难险阻,“连滚带爬”地寻找遗址。从最初的寻址,到如今的复兴重建,截至2002年,老姑己九十三次上“天堂寺”。老姑这种大雄无畏,为法忘身的“无我”崇高品德,是我等晚辈学习的楷模!有据老姑诸多梦境的种种应验,可以证实,紫鹰岩是始建于唐朝的说法是可信的。
“老姑”徐爱琼宿慧善根深厚,年青时代则萌发出家的念头,在30多岁时,曾经到了南靖县“鹅仙洞”抽了一支签,以求示将来的出家因缘。这首签诗是这样描述的:
日长青草蝴蝶飞
雨余叶落樱桃肥
江南三月春将尽
白马王孙游不归
这首签诗之意,实隐涵着“老姑”人生的写照,很多现实的情况也都应验了。不愧为众所称赞的“鹅仙洞灵签”。
乃因宿缘未了,婚嫁诏安,膝下有子女六人。直至42岁时,离家到平和县至今头尾三十年,谨为大峰山各佛教道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无私奉献,有口皆碑、众所钦仰。此后,虽时有返回家乡,但大多数时间是住在紫鹰岩或大峰山的其它道场,默默地继续作出贡献。
为了重建紫鹰岩这一座千年古庙,“老姑”徐爱琼自资捐献六万余元,向信众募化二万余元,合计八万多元。与诏安的沈居士,于一九九六年(丙子年)筹备石料,至一九九八年(戉寅年)六月破土动工,在挖地基时,发现了清顺治年间的钱币,此发现可推断,紫鹰岩在清代年间可能曾经重修过。一九九八年重建时因资金不足,殿堂的屋顶只以筒易搭盖,于一九九九年(已卯年)九月初一日,殿堂的屋顶被台风刮掉,九月初三日再重兴盖屋顶。紫鹰岩座西朝东,紫鹰岩庙的正上方,有一块形如“鹰头”巨大的天然石。“紫鹰岩”可谓名如其实也。紫鹰岩庙内,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左右分别是善财龙女。庙内面积仅75平方米(12、5米×6米)的“小庙”,却布置得整整有序,加之庙外那只“活灵活现”天然大紫鹰的衬托,甚有别具一格的风貌。庙内外有对联两副,紧与庙内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庙外“紫鹰岩”的天然景观甚为契合,也可谓巧妙的联对。
庙内对联
来人自有菩提心
世上难瞒观世眼
庙外对联
鹰佛守震三千界
龙潭日月映佛堂
狮子岩、旭日岩、天中寺、紫鹰岩均是“座西朝东”的方位,属大峰山的东部,方位正好与大峰山西部的灵通岩向背而坐。
6、天堂寺
沿着旭日岩庙北侧的石阶,向西上山行走1、2公里的路程(共有1989级的石阶,每个台阶的高度,约有20至30公分。均由块石铺成弯弯曲曲的“梯路”。步行速度快的约需50分钟左右;步行慢的约需100分钟左右。)地理位置属大峰山之紫云峰山脉。[翻过紫云峰,沿着大帽峰、小帽峰山脉下行,即可达灵通岩(寺)]。上天堂寺一路上,可谓风景幽雅,竹林茂盛,峰峦叠翠,竹木遮天,石洞星布,将近天堂寺路边的一个洞泉中,发现有珍稀动物“娃娃鱼”。
天堂寺重建的天堂寺为“座西朝东”。天堂寺海拔800多米,从现有大殿屋顶(一块巨大的大石头复盖于上),殿顶上面的石壁,书有“天堂”二字(约26公分×28公分)距离地面约五米高。从字迹可以看出所书刻的年代己久远,(也有说是张士良所书),但确切的时间尚有待考究。在大殿屋顶的石面上,依稀可辩有一只大脚印(约40公分长),据说这是一只仙童脚印。此外,石面上还不均匀地、散在地、书刻有不易辩认的“文字”(是属那国文字?或是图案?或是记载有关“天堂”古迹的描述?),只能有待机缘,能逢有识的行家去考古认定。
重建天堂寺缘起:现居于安厚镇天龙寺(据说原址为黄道周教学处。)的正然法师,于2000年曾三次只身抵天堂考察,有一次,他站立天堂洞内(即如今之“天堂寺”),视境中浮现出“普贤菩萨”圣号的字样。“老姑”徐爱琼从梦中所示有“天堂寺”遗址,即按照梦境中的路,当时的“路”,那是茅荆乱草丛生的山坡,时老姑不畏年迈与艰难险阻,“连滚带爬”地寻找遗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次的艰难寻访,终于找到了“天堂寺”遗址。重建天堂寺发起人除了徐爱琼老居士(东山县西埔镇人)之外,还有安厚镇的正然法师(住安厚镇天龙寺)、张锦堂(现已出家)、赖启乘、赖宗义、张三角、重建天堂寺的成员有张建跃、高炉、曾金光、张加再、黄跃金。谨于公元一九九八年农历十月初十日晚上,正然法师经探访得知有天堂寺的遗迹,居士们闻讯后,群情激昂,即于第二天正然法师带领赖启乘、赖宗义、张锦堂、张建跃、张加再、黄跃金等七人一起,风风火火赶到天堂寺遗迹,跪在天堂洞(即今天堂寺内)“燃香起誓”曰:“观音菩萨在上,弟子众等祈求三宝加被,能使大峰山的天堂寺、天中寺、旭日岩、狮子岩、紫鹰岩等佛教道场如愿复兴重建,并能以“十方” 佛教道场的性质,形成一个整体,重兴道场,弘法利生。”重建天堂寺,从农历一九九八年十月破土动工,至农历二零零零年九月十九日圆成并举行了开光典礼。天堂寺开光典礼仪式,特礼请了东山县东明寺方丈道裕法师来主持。有四众弟子及信众上千人参加,盛况空前。新落成的天堂寺内面积72平方米(9米×8米),占地面积约有30亩左右。紧连天堂寺北侧的一块大石上书刻一个“傈”字(约50公分×60公分),落笔是“道裕”。“傈”字为单人旁;字的右边上方是个“西”字;“西”字下面是个“方”字。这个“字”,就是道裕法师所发明创造,据他解释,此字由“人”、“西”、“方”等三个文字所组成,字意是“人在西方”。这颇有独特创意的文字,与“天堂”二字之意,似有某些吻合之处。
天堂寺在兴建期间,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弈斌、平和县委、县政府及主管部门领导等人均有亲临指导。叶九郎夫妻俩带头捐资助建,还发动小溪镇居士林信众随喜乐助并捐赠了26套棉被。
每当太阳东升之前及西落之后,当你身处“天堂”,眺望四周的山峰,那云雾缭绕的景象,犹如置身于小说中经常在描述的“仙景”之中,在这脱俗离尘的美景宝地,甚使您留恋忘返。假如有朝一日,尘缘了却之时,能有因缘在此念佛修行,安度晚年。且能安祥、无碍、顺利地渡过那人生至关重要的“一刹那”,如愿地往生西方净土,那该有多好啊!果能如愿以偿,那将是人生中最大的福德因缘!
天堂寺背面及左右两侧,紧紧被美丽的大峰山所环绕;站立寺前,遥望东方,那一望无际的山川、大海、水库、田园、河流、公路……尽收眼底,无不令人心旷神怡,真有如“离尘在天”之感。紧邻天堂寺四周的山峰,可谓天然景观奇妙:“在天堂寺西南方向的山峰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有一尊仰面朝天的大卧佛,那安祥的睡姿,那栩栩如生的尊容,那伟大的卧佛形象,令每位瞻仰者无不称奇!无不肃然起敬!在大卧佛的南侧,有一块形如“铜钟”的天然石头;在天堂寺西北方向的山上,有一块圆形如鼓的大石。这一钟一鼓的天然景观,也着实令每位观者称奇。站在天堂寺前,面对这一钟一鼓的位置,与站在大雄宝殿内,脸朝殿门方向,这“左钟右鼓”的摆放位置,恰好是一致的。此外,于天堂寺可观望欣赏日出日落的美景`,近邻天堂寺北侧有国家级的保护植物“水杉”。
天堂寺大殿内正中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供桌上奉观音菩萨、善财、龙女;南北两旁对称地(各九尊)供奉观音菩萨十八化身;大殿背墙右侧供奉伽蓝菩萨。
天堂寺大殿外书于柱上的对联:
甘露扬枝洒大千
随缘赴感愿无边
谨以“天堂”为题,智正敬联三对:
其一、
天缘西方虽远心净即达
堂寺眼前咫尺身恶难求
其二、
天地广阔无我普度有情
堂寺窄小有形利益众生
其三、
天天无私吾佛慈悲度众生
堂堂公正如来言教醒群迷
新落成的大雄宝殿面积有近百平方米,此外还兴建了“斋堂”、“放生池”、“寮房”等设施。重建天堂寺,上蒙三宝加被,下承十方信众的鼎力助持,共募得净资四十余万元,其中捐献上万元者有:张福来、赖炳生、朱志军;张建新、赖沧海、赖炎福等三人合捐五万元,雕三尊佛像及投入到建寺的经费。现天堂寺己实现“三通”(通水、通电、通电话),为开展寺务活动提供了方便。尤其饮用那甘甜的山泉水,定令你难以忘怀。这山泉水不仅爽口,还具有治病的功效,已屡试屡验众多的感冒患者,饮用此泉水得以痊愈。在民间流行的“天堂移天中,天中移狮子,狮子修行及灵通”的民谣,可见天堂寺历经变迁和延续的关系。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乙酉壮月释奠礼大成殿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