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下 入竺国度海之处第十五
【繁体中文】 作者:(宋)佚名 发布:2016年09月2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法师行次,行者启曰:“我师不知,来时方昨日,今已过三年,此是西天竺国也;近鸡足山。”
行之三日,见一座城门。门上牌额云“竺国”。入见街市数台,忩忩瑞气,人民马轿往来纷纷。只见香烟袅袅,花菓重重,百物皆新,世间罕有。次见一寺,寺号“福仙寺①”。遂入寺中,参见知客。彼中僧行,五千余人。次谒主事,又参厨头。寺内香花摇曳,蟠盖纷纭②。佛具齐全,七宝间杂。才【扌咸】金铃一下,即时斋馔而来。
法师问行者曰:“此斋食,全不识此味。”行者曰:“此乃西天佛所供食,百味时新,凡俗之人,岂能识此?”僧行食了,四大豁然。
至晚,寺主延请法师,叙问人情。茶汤周匝,遂问法师:“远奔来此,有何所为?”法师起曰:“奉唐帝诏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特奔是国求请大乘。”时寺僧闻语,冷笑低头道:“我福仙寺中,数千余年,经历万代,佛法未闻。你道求请佛法,法在何处?佛在何方?你是痴人!”法师问曰:“此中即无佛法,因何有寺有僧?”僧曰:“此中人周岁教经,法性自通。岂用寻请?”法师白曰:“此中仙景,最是聪明。佛教方所,望垂旨示!”答曰:“佛主③鸡足山中,此处望见。西上有一座名山,灵异光明,人所不至,乌不能飞。”法师曰:“如何人不至?”答曰:“此去溪千里,过溪至山五百余里。溪水番浪,波阑④万重。山顶一门,乃是佛居之所。山下⑤干余里方到石壁,次达此门。除是法师会飞,方能到彼。”法师见说,犹⑥闷低头;乃问猴行者曰:“此去佛所,山嵓万里,水浪千里,作何计度?”行者曰:“待我来日别作一计。”
至天晓,猴行者曰:“此中佛法,亦是自然。我师至诚,炉藝多⑦香,地铺坐具,面向西竺鸡足山祷祝,求请法教。”师一依所言,虔心⑧求请。福仙僧众尽来⑨观看。法师七人,焚香望鸡足山祷告,齐声动哭。此日感得唐朝皇帝,一国士民,咸思三藏,人人发哀。天地陡黑,人面不分。一时之间,雷声喊喊,万道毫光,只见耳伴钹声而响。良久,渐渐开光,只见⑩坐具上堆一藏经卷。一寺僧徒,尽皆合掌道:“此和尚果有德行!”
三藏顶礼,点检经文五千四十八卷,各各俱足,只无《多心经》本。法师收拾,七人扶持,牵马负载,起程回归告辞。竺国僧众,合城尽皆送出,祝付法师回程百万,经涉艰难,善为摄养,保护玄文;回到唐朝,作大利益。相别之次,各各泪流。七人辞别发⑾途,遂成诗曰:
百万程途取得经,七人扶助即回程。
却应东土人多幸,唐朝明皇万岁膺。
建造经函兴寺院,塑成佛像七余身。
深沙幽暗并神众,乘此因缘出业津。
竺国西天都是佛,孩儿周岁便通经。
此回只少《心经》本,朝对龙颜别具呈。
——————————
原书校记
① “寺”,德富氏本无“寺”字。
② “纭”,巾箱本似作“絃”。
③ “主”,德富氏本作“住”。
④ “阑”,德富氏本作“澜”。
⑤ 德富氏本此处有“一”字。
⑥ “犹”,德富氏本作“添”。
⑦ “多”,德富氏本作“名”。
⑧ “心”,德富氏本作“意”。
⑨ “来”,巾箱本无“来”字。
⑩ “见”,巾箱本缺“见”字。
⑾ “发”,德富氏本作“登”。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