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打”的是谁?
【繁体中文】 作者:文心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打油诗,词典中解释为一种语言通俗,格律随便的诗。
打油诗又叫顺口溜,它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风气和利弊.既是民声的总结,也是民风的反映。
因此.打油诗可以大到归纳总结—个时代的风尚,一种巨大的社会现象,小到家庭、恋爱、升学、分房等种种社会现象。
打油诗,作为一定社会现象的反映,不可否认地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强烈的时代感。
它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等优势,反映了人民的心态,批评了官僚主义、抨击了社会不正之风。
它作为民间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作为人民群众心态的折射,给世人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的途径。
打油诗源远演长打油诗始于何年何月、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自从人类诞生语言那天起,民众就在想方设法进行调侃,期翼从某种无可名状的情调中,“调”出生活浓郁的味道,“侃’出生活无穷的乐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民众喜闻乐听的“打油诗”。
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除了勤劳,勇敢,善良等忧秀品质外,最大的特点就是蕴藏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民族文化。
他们在酸甜苦辣的生活中,所创作出来的打油诗,其幽默俏皮程度着实令人捧腹,其意义之深远足以让世人叹为现止。
千百年来,打油诗早已受到统治者和底层平民的共同喜爱和青昧。
南北朝梁武帝非常重视民情,曾经下诏“分遣内待周省四方,观政听谣’。
他说的听谣,就是民谣,也就是打油诗,以便了解社会情况和基层形势,加强其政治统治地位。
打油诗根置于民间肥沃的土壤.游离于上层统治者和底层平民之间.。
“打”来“打”去,“打”出了世态的炎凉,也“打”出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一直“打”到今天,仍盛打不衰,事事皆“打”,“打”得如大江波涛,此起彼伏,“打”得老少谐熟,妇孺皆知;“打”得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
有的人“打”得扬眉吐气,有的人“打”得胆颤心惊。
“打”社会积弊在社会巨变莫测,幻化万象的今天,人们异常乐于表达,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了。
社会上各种美好与丑恶并存、某些角落的阴暗面得不到治理的现象,于是就出现了含有讽刺、劝谏、怒骂,抨击社会积弊的打油诗。
你无需考察源头、无需追究动机,说到心坎上了,听一遍就能记住,远离现实,自然会销声匿迹。
但无论如何,它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民众一种特殊心态。
让我们先听一听民众对吃喝风和一些领导的品德作风深恶痛疾到何种程度。
“早上喝少不喝多,上午还要干工作,中午喝多不喝醉,下午照样去开会,晚上喝醉不喝倒,回家不怕见‘领导’。
“天天设宴,很快提干;杯子一碰,马上调动;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足饭停,不行也行;饭饱酒醉,不对也对。
”“吃饭不浪费,喝酒不喝醉,搓搓麻将别上瘾,找个情人不误和妻子睡。
”“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老婆告到市委会,秘书说:市长酒醉刚刚睡,老婆告到纪检委,纪委书记说:不喝也不对,你没见,我们正在开‘酒大’常委会。
”更有一则戏改《红高梁》电影插曲的打油诗,可谓“打”得精彩:“花高价买名酒.名酒送礼赶时候,喝了咱的酒,不愿点头也点头,喝了咱的酒,不愿举手也举手,喝了咱的酒,党纪国法—边丢。
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
”再听听对官僚主义的抨击:“正儿八经难办事,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歪门邪道好办事。
”“下来象个办事的样子,进出象个贵宾的样子,吃喝象过年的样子,返回家象个打猎的样子。
”“远看没领章.近看没手枪,不管是穿绿的穿蓝的,都是向我们要钱的,”“组长下田头,朝牛在前头;村长(连长)下田头;手上有烟头;乡长(科长)下田头,随从在后头;县长(团长)下田头,记者抢镜头。
”“坐着车子转,隔着坡璃看,中午吃顿饭,拍陷肩膀好好干。
”虽着墨不多,只了了几句却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幅幅社会漫画。
“打”腐化堕落时下打油诗最流行的,民众传诵率最高的,主要是针对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堕落现象。
正因他们对这些最痛恨、最疾恶如仇,因此,脱口而出 的打油诗也就“打”得最新辛辣,“打’’得最有轰动效应。
“摸着二五八,楼着十七八,手拿大哥大,吃的是大对虾,坐着桑塔纳,住着寓丽达。
”“早上车轮转,中午盘子转,晚上裙子转。
”“喝酒一斤两斤不醉,跳舞三步四步都会,打麻将五夜六夜不睡,玩女人七个八个不累,收礼物成千上万不退。
”“一百二百不出手,三百四百水上走,五百六百脸上看,七舌河开八百燕来,九百加一百万事皆能。
更有一首讥讽各行各业腐败堕落现象的打油诗,一度风靡大江南北,人们争相传诵,舆论哗然。
“一等公民是公仆,儿子儿孙享清福;二等公民搞承包,吃喝嫖睹全报销;三等公民当个体,骗了张三骗老李;四等公民坐机关,抽了塔山品毛尖;五等公民大盖帽,吃穷被告吃原告;六等公民手术刀,划开肚皮要红包;七等公民交警队,马路旁边吃社会;八等公民是记者,隔三差五有油水。
九等公民是园丁,鱿鱼海参分下清; 十等公民主人翁,老老实实学雷锋。
”腐败如此猖撅,民众虽不能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地”,怎不调侃以求心理平衡,当—回阿Q,在精神上胜之呢?“打”心中郁闷渲泄人们生活的不尽如人意,渲泄周围一些不尽合理的现象,也成了创作打油诗以反映大众心态的素材,耐人寻味。
“父子室,夫妻科,外甥打水舅舅喝,孙子开车爷爷座,亲家办公桌对桌。
”一等等爸爸无牵挂,二等爸爸打电话,三等爸爸跳上又跳下,四等爸爸在家里摧骂。
”“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不要白不要,不拿白不拿。
”“—等记者政界靠,跟上官员做幕僚;二等记者跳了槽,帮着企业编广告;三等记者入黑道,翻印抄窃换钞票;四等记者写文稿,饿着肚子耍清高;五等记者你潦倒了,自己去把自己操。
”还有一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渲泄:“老大靠了边,老二分了田,老九上了天,不三不四赚了钱。
”“万元户,不算富;十万元,刚起步;白万元,还马虎;千万元才算富。
”“种地的撂了荒,做工的摆摊忙,教书的下课堂,当兵的出营房,掌权的做官商。
”反应读书方面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抄、抄、抄——学生的绝招。
”反映分房方面的:一楼二楼,老弱病残;三楼四楼,有职有权;五楼六楼,傻冒青年.”反应社会大起大落方面的:“50年代全民炼,60年代全民度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90年代全民皆当董事长。
”反映人际关系方面的:“50年代人帮人,60年代人整人,70年代人欺人,80年代人骗人,90年代各人顾各人。
”涉及恋爱方面的:“50年代爱英雄,60年代爱贫穷,70年代爱文凭,80年代爰洋人,90年代爱经营.”这些打油诗,相信大家在笑过之后,反复咀嚼,个中滋味如何,耐寻回味。
它恰似一首首无情的史待,一篇篇辛辣的檄文,给今天的人民共和国的公仆们提出了—个又一个令人深思的课题。
可以肯定地说,打油诗就是民众之所忧、所嫉、所爱、所恨、所想、所思。
I当然,不可否认,在无数的嘲弄与讥讽的打油诗中,也有庄严与赞誉,这种调侃的赞美,往往会收到正面宣传难以取得的效果。
赞誉之词愈多,就越能反映出社会安定、祥和、一派欣欣向荣。
80年代中期,深圳以惊人的气魄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深圳速度”,于是内地那种“十七十八,披头散发;二七二八,补习文化,三七三八,等待提拔;四七四八,干也白搭;五七五八,种草养花”的消极打油诗,在深圳演变成了“十七十八,流水线下;二七二八,手拿电话;三七三八,早巳提拔;四七四八,培养部下;五七五八’,幕后策划”。
充分反映了深圳人的新观念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
80年代末,山东继广东之后悄然崛起,然而上海浦东新区也开始了大动作,于是出现了“80年代学广东,90年代学山东,再过10年学浦东”的打油诗。
还在笔者上小学时就听到过雷锋同志勤俭的准则,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曾经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中国人走艰苦朴素的道路打油诗,既“打”你,也“打”他,还“打”我。
它是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骚人墨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同时也为今天的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当官者察视为政得失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使其效仿梁武帝,听谣而观政,以便从中分析,择善而从,知弊而改,这样,歌功颂德的打油诗将会应运而生,越来越多,也便著书立说,流传千古。
(发表于《X工运》1995年第10期)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