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四字性
【以稿换稿 】 作者:佚名 发布:2010年04月27日 阅读: 次
前面已经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较少;尤其少与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讲汉语,就有'四字汉语'这种说法(见一九七八年版,吉田昇等编著的《中学校现代国语》),也有的称为'四字熟语'(见一九七八年版,今泉忠义等编的《中学校国语》)。不过他们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中的例语,在我们看来,有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说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应答'之类。又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也都认为是'四字熟语',我们也未便苟同。'春夏秋冬'这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位名词。
尽管这样,成语之显然有四字性是无可否认的。例如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o梁惠王》上篇)
(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o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o公孙丑》上篇)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o察今》)
(5)黔驴技穷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题目是《三戒》,其中有一个小题为《黔之驴》。'黔驴技穷'就是从这篇文章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6)敝帚千金(或说'敝帚自珍')'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典论o论文》)
从上文看来,成语的四字性非常明显。或者把比四字为多的话缩减为四字,如'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 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或者把一个用字较多的故事,编写为四字,成为一个成语,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穷'都是。
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字,就成了成语。
成语为什么四字者为多?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
不过把四字成语缩短为二字的也颇不少,如:
画蛇添足 蛇足
东施效颦 效颦
墨守成规 墨守
杞人忧天 杞忧
囊萤映雪 萤雪
以上都是从四字成语缩写为二字的例子。在某种场合,也许有宜于用二字者。又如'矛盾''推敲'之类常用的成语,都是来源于有名的故事,但都不是由四字成语精简为二字的。这种与一般词汇又有所不同,我们不妨认为是成语中之二字者。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