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柝、箜篌、羌笛、三味书屋、‘三都’与‘三秦’、维扬、封禅、五音、十二律与时间”
【以稿换稿 】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07月21日 阅读: 次
何为“金柝”
金柝(tuò)是古代军中守夜打更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刁斗”。用铜制成,像锅,三足一柄。士兵们白天用刁斗做饭,夜间巡逻放哨时,敲打刁斗作为警戒以及打更报时。南北朝时把刁斗称为“金柝”。《博物志》写道:“番兵谓刁斗曰金柝。”《文选o颜延之<阳给事诔>》写道:“金柝夜击,和门昼扃(军队的营门白天关闭)。”唐人诗篇也常用夜击刁斗来烘托战场气氛。例如,杜甫《夏夜叹》:“竟夜击刁斗,喧声连万方。”刁斗还可以叫“鐎(jiāo)斗”。解放后,我国各地出土了不少铜刁斗,一般都有三足,也有平底的,最大的能容一斗。如云南大关东汉崖墓出土的铜刁斗,盆形平底,有环,另有一柄;河南南阳出土的刁斗形状像鋗(xāun),盆形平底,有环,但无柄。
箜篌
箜篌又名“空侯”、“坎侯”。古代拨弦乐器。分卧式、竖式两种。卧箜篌相传是汉武帝时乐人侯调制作的。据唐代杜佑《通典》记载:“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造,以祀太一。或云:侯晖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声讹为箜篌,篌者因乐工人姓耳。”“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竖箜篌是竖琴的前身,后汉时经西域传到中原地区。又据《通典》:“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又有凤首箜篌,属于竖箜篌的一种。形制与竖箜篌相同,因饰以凤首而得名。唐代从印度和缅甸传入,在燕乐的天竺乐中使用。箜篌在汉唐时代十分盛行,在石窟壁画、浮雕中屡见不鲜,文人在诗词中也经常描述乐人演奏箜篌的情形。到宋代,仍然有箜篌、小箜篌和凤首箜篌等多种形制存在。明代以后,渐少使用,以至失传。近年来乐器研制部门参照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竖琴原理,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箜篌,称为雁柱箜篌,现已用于音乐演奏之中。
羌笛
羌笛是古代羌族民间广泛流传使用的一种吹管乐器,也叫羌管。历史悠久,自汉代以来,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羌笛的许多记载。如《风俗通》记载:“汉武帝时丘仲作笛,其后又有羌笛。” 陈暘《乐书》又记载道:“羌笛五孔。马融赋笛谓出于羌中,旧制四孔而已;京房加一孔,以备五音。”隋、唐至宋、元、明各代,也常见于文人的诗文之中。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又如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笛用油竹制成,双管并连在一起,装有竹簧口哨,竖吹。现在流行的羌笛,笛管长度的规格有17厘米和19厘米两种,口径约两厘米,每管各有六个音孔,两管音高相同。音色高亢,略有悲凉之感。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很有名的私塾。在鲁迅故居东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丝竹门进去便是。鲁迅十二岁至十七岁在这里求学。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和松鹿图,两旁屋柱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匾额和对联都是清末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书房中间的方桌、木椅是当时塾师授业之处,桌椅的两旁各有一只茶几和两把木椅,这是塾师招待客人歇坐用的。窗前壁下摆着八、九张参差不齐的桌椅,当时都是学生自备的。鲁迅后来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现在的那张硬木椅是鲁迅当年使用过的原物。三味书屋后边有一个小园,当年鲁迅和他的同学常跑到这里玩耍。三味书屋本是塾师寿镜吾的书房。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六十年,所以文物保存较为完好,从房屋建筑到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上当年的面貌。
“三味书屋”原叫“三余书屋”,由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定名,取 “为学当以三余”之义。“三余”即三国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在劝勉人们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读书。宋代苏轼赞赏“三余”之说,曾作诗抒写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此生有味在三余。” 寿峰岚后又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含义,据寿峰岚的曾孙、也在三味书屋教过书的寿洙邻说:“三味取义,幼时听父兄传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但已忘其出于何书,至今查不着了。”后来,有人考证,“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太羹是肉汁汤,折俎指帝王士大夫宴礼时,将牲体解节,折而盛于俎(盛牺牲的礼器);醯是醋,醢是鱼肉作的酱。这是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说它是很好的精神食粮,书屋匾额两旁的对联也含有此意。
“三都”与“三秦”
东汉时的“三都”是东都雒阳(在今洛阳市东北),西都长安,南都宛(在今河南南阳市)。晋左思《三都赋》所指“三都”是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都建业(在今南京市),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东一里半)。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在今太原市),京都长安。
“三秦”是地名。指关中(陕西省潼关以西)地区。项羽灭秦以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秦朝的三个降将。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地区;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至黄河一带地区;董翳为翟王,领有上郡之地(陕西北部),合称“三秦”。后来泛称关中一带为三秦。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其中,“三秦”即此。
说“维扬”
“维扬”是旧时扬州的别称。《尚书o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淮海维扬,三千余里。”后世便截取“维扬”二字指扬州。如唐代刘希夷《江南曲》:“潮平见楚甸,天际望维扬。”南宋姜夔《扬州慢》序中的“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均指此。明初曾置维扬府,后改扬州府。
封禅
封禅(shàn)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隆重典礼。筑土为坛祭天,叫做封;辟基祭地叫做禅。因封和禅一般同时进行,故合称“封禅”。封一般在泰山上举行,禅一般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举行。封的仪式要比禅的仪式隆重得多。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封建时代,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都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亲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耗资竟达九百万贯之多。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提到的《封禅仪记》,就是对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登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专作的详细记载。有时祭其它的神也称为封。如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里的“封狼居胥”,就说的是汉朝霍去病率兵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土为坛祭祀山神,以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
五音、十二律与时间
北宋欧阳修《秋声赋》中有这样几句:“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要准确理解这几句,还得对古代以五音、十二律记时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
五音也称五声。指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阶。五音中各相邻两音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殷商以前只有五音,周代以后增加变宫、变徵二音,而成为七音。
古代十二律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
古代以十二律分配十二月,七月为夷则。以五音分配四时,秋天为商声。其余可以此顺推。
另外,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而行,他们把想象中太阳绕地的轨道称作黄道,就是说太阳沿着黄道自西往东运行,行满一周为一年。转到东陆是春天,行至南陆是夏天,西陆就是秋天,北陆就是冬天。所以《秋声赋》中有“商声主西方之音”一说。
【来源:秘书工作】
- 上一篇:横祸的来历
- 下一篇:汉语中最容易画蛇添足的十个词语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