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里都有城隍庙,“城隍”有什么含义?
【以稿换稿 】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8月20日 阅读: 次
1.很多城市里现在都保存有城隍庙,“城隍”有什么含义?
现在把“城隍”看作是当地的神,掌管一方事务。城隍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他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
其实最初的“城隍”不是神,而是指城郊外面的护城壕。“城隍”最早的含义是由“水庸”衍化而来的。《礼记·郊特牲》有载:“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郑玄注:“水庸,沟也。”古代人最早信奉的护城沟渠神是“水庸神”,以后逐渐演变为城郊的守护神,即城隍神。
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庙。后来,城隍庙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他的作用,屡次予以加封。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城隍夫人。
城隍本来是没有姓名的,自宋代后,城隍便被人格化了,很多殉国而死的忠烈被封为本城城隍。《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交州人呼为苏城隍。”人格化的城隍多以属地名人为主,如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郑州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爷是纪信,等等,都显示出城隍拟人化的结果。
不论城隍是神还是人,当地百姓都认为能保一方平安,因此祭祀城隍也就成了一种传统。
2.“花名册”明明是清点姓名的,为什么叫“花”名册?同花有关系吗?
在日常事务中,为什么常把名册或名单叫“花名册”呢?它同花有关系吗?是记载花的名称的册子吗?
其实“花名册”同花并无关系,它是同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密切相关的。户籍是登记、管理人户的册籍,亦称籍帐。其起源很早,从春秋时期就有相应的户籍制度了。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补充完善,成为古代社会统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花名册”名字的由来是由于旧时登录户口册子,把人名叫做“花名”,户叫做“花户”。花,言其错杂繁多。《元典章·圣政二·均赋役》记载:“差科户役先富强,后贫弱,贫富等者先多丁,后少丁,开具花户姓名。”《清史稿·食货志一》也有记载:“册内止开里户丁实数,免列花户,则簿籍不烦而丁数大备矣。”这里都指出“花户”在户籍中的历史地位。“花名册”即由此而来。
另外古代也把娼妓在妓院中使用的化名称作“花名”,如元宋无《直沽》诗“细问花名何处出,扬州十里小红楼”,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这里“花名册”就是妓女的名册,也有户籍的作用。
“花名”一词是从古而来的,现在用“名单”“名册”等名词取而代之,但偶尔也有使用“花名册”一词的。
3.“绿帽子”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等级制度森严,人们衣食住行都有明确的界限区分,仅日常所穿的服装,在颜色、面料、文饰、佩物等均有着严格的规定。按阴阳五行学说,南为火、北为水、东为木、西为金、中央为土;火色红、水色玄(黑)、木色青、金色白、土色黄。黄色象征着中央,所以历朝历代以黄色为上。从唐朝起至清末,黄色为帝王专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当上了皇上。清朝时,皇帝赐臣子一件黄马褂,便是臣子几代的荣幸。绿色则为地位低下的人所服用,我国古代没有帽子,平民百姓只能裹头巾,汉朝下等人只能戴绿色的头巾;唐朝《封氏闻见》记载:有一个叫李封的为延陵令,他对罪犯的处罚很特别,“吏民有罪,不加杖罚,但责令裹青碧头巾以示辱”,并根据罪行的轻重,确定犯人戴绿头巾的天数。
元朝以后,服绿色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元朝《元典章》明确规定:“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儿;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明朝沿袭元朝,《国初事迹》说: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令“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并规定南京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膊,足穿带毛猪皮靴,不许在街道中间走,只准街道边左右行。由于娼妓家的男人都戴绿帽子,自明朝开始,人们便把妻子“红杏出墙”的男人称之为“戴绿头巾”。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