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鱼”还是“打渔”——兼论“打渔杀家”缘何不是“打鱼杀家”
【以稿换稿 】 作者:宛芸 发布:2015年09月26日 阅读: 次
有网友问正确的写法是“打鱼”还是“打渔”?接下来,是“打鱼杀家”还是 “打渔杀家”?这不应该是什么问题,自然是“打鱼”无误。可《打渔杀家》却是一出脍炙人口的传统好戏,对剧目名称用字发生疑问,这就不得不说一说了。
“鱼”“渔”在甲骨文中就有,都是象形字,
对其意义的解说也很明确,“鱼”的第一个意思就是“水虫”,也有“捕鱼”的意思。而“渔”的意思则明确是“捕鱼”。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鱼”是这样解释的:“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凡鱼之属皆从鱼。”对“渔”是这样解释的:“捕鱼也,从鱼(双鱼,上下叠置)从水。”篆文“渔”从鱼。
由此可见,“渔”就是“打鱼”、“捕鱼”的意思,如成语“竭泽而渔”。又如那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鱼”和“渔”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用“鱼”“渔”解说了这样的道理:鱼是目的,捕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在“抓鱼”、“捕鱼”、“捉鱼”这个意义上,“打渔”显然是说不通的。但许多人都知道那出堪称国粹的京剧《打渔杀家》,用的就是“打渔”。这也许会引起一些不知就里的人的疑惑。
弥松颐先生在《从〈打渔杀家〉说起》一文中也说到:“话扯远了。复说一笔,‘打渔’之名,昔年华粹深教授曾予正名,认为‘渔’字不妥,‘打鱼’方是。奈何沿习(应为“沿袭”)既久,约定俗成,正确的‘打鱼杀家’,恐怕已经不会令人们接受、大概改不过来了。”下一页/Page/笔者没能找到华粹深教授的原话,但如果连戏剧专家华粹深教授都这样说过,这“打渔杀家”就更应该说一说了。
在中国期刊网上查询,“打渔杀家”可以检索到1648条记录,“打鱼杀家”只有243条记录。这说明,在学术论著中两种说法都有,但“打渔杀家”占绝对多数。黑马校对软件也指出“打鱼杀家”是错误的。那么,“打渔杀家”为何“打渔”而不“打鱼”?难道真是用错了吗?
对任何一个问题的理解和判断,都应该从它的源头去查找。
《打渔杀家》是本事取自《水浒后传》的一出著名京剧。在京剧剧目中取自《水浒后传》的至少有六种,这是最著名的一种,是京剧的传统保留剧目之一。
《打渔杀家》原为《庆顶珠》(宝珠名)中的一出。大多演从“打渔”到“杀家”止,以事件作为此剧的缘起和命名(全本《庆顶珠》以物件(宝珠)作为此剧的缘起和命名)。本事是由《水浒后传》中李俊的故事改编而成,与《水浒后传》人物、情节有所不同。汉剧、湘剧、蒲剧、徽剧、滇剧、山西梆子,均有此剧目。川剧有《打渔招亲》,豫剧、晋剧有《萧恩打鱼》,河北梆子、同州梆子有全本《庆顶珠》。
《打渔杀家》只是《庆顶珠》的一部分。庆顶珠是一颗珍珠,是花荣之子花逢春给萧恩之女萧桂英下的聘礼。京剧通过化繁为约,取精摘英,这出戏到后来只演“打渔”和“杀家”这最精彩的两场,就称为《打渔杀家》。
其主要情节是——
阮小七易名萧恩,与女儿桂英江边(有的作河边或“河下”)打鱼为生。遇故人李俊携友倪荣来访,同饮舟中。土豪丁自燮遣丁郎催讨渔税银子,李俊、倪荣斥责之。丁郎回报。丁自燮又遣大教师至萧恩家勒索,被萧恩痛殴而逃。萧恩至县衙首告,反被县官吕子秋杖责,且逼其过江至丁自燮处赔礼道歉,。萧恩忍无可忍,携桂英黑夜过江,借献庆顶珠为名,闯入丁府,怒杀其全家。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场戏的意思是“痛打渔霸”“怒杀全家”。
《打渔杀家》又有《讨渔税》、《渔夫恨》、《杀丁府》等别名。由白沉导演,马连良、马崇仁、梁次珊、裘世戎等主演的戏曲影片《渔夫恨》,于1951年由胜利电影企业公司制作,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发行。
更有趣的是,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松花江上》。据2007年4月8日CCTV-10《重访·红舞台——四十年恩怨一场戏》讲述,1938年7月7日的晚上,一场大戏正在延安天主教堂上演。这是一出由京剧《打渔杀家》改编而成的新戏《松花江上》。它讲述了松花江畔一对渔民父女奋起抗日的故事。舞台上的父亲嗓音浑厚,做派老到。女儿扮相甜美,唱念俱佳。这是延安第一次演出新京戏(时称平剧),登台亮相的这一老一少就是后来的中国京剧院(现称“国家京剧院”)总导演阿甲和已改名为江青的那个蓝苹。舞台上,二人配合默契,赢得全场掌声。由这一次合作引出40年后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男女主演也由此开始了各自的“戏剧人生”。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除权”“填权”与“贴权”不要用混
- 下一篇:的、地、得再解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