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汉语知识>> 汉语常识

汉语常识

容易搞混的几组近义成语

以稿换稿 】  作者:赵丕杰   发布:2016年01月08日   阅读:

有一些成语意义大同小异。大同易辨,小异难分。如果只看到大同,忽略了小异,就会把它们混为一谈,造成误用。因此对近义成语之间的区别,必须注意分辨,不可不察。近义成语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表达重点不同、使用范围不同和感情色彩不同三个方面。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裹足不前与停滞不前

裹足不前,意思是脚好像被缠住似的不再往前走,指由于有顾虑或害怕而徘徊犹豫,不敢向前。例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十六回:“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朱光潜《谈美书简》六:“形势是很好的,但有些同志面对过去形成的一些禁区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停滞不前表示因为受到某种阻碍而停顿下来,不能继续发展前进。例如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凡百学问,莫不发源于上古,而或则逐渐发达,或则停滞不前。彼停滞焉者,必有为之阻力者也。”曾卓《和大学生谈诗》:“一个写诗的人,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可能停滞不前,要有所突破就很困难。”

两条成语都表示停下来不再前进,区别在于:裹足不前的原因是有顾虑,而停滞不前同主观上有无顾虑无关;裹足不前只用于人,停滞不前多用于事物,也可以用于人。把某些事物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发展,停止前进,也说成裹足不前,显然是错误的。例如:

1.巴勒斯坦是最希望谈判早日恢复并取得进展的一方,但目前看来,巴方对裹足不前的谈判正失去信心,并预做了谈判失败后的应对之策。(《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6日)

2.中国足球当前的普及性太差,基础的硬件设施太少。这些,绝对是造成中国足球当前裹足不前困境的重要原因。(中国网,2011年4月8日)中文编辑校对网

3.如果我们的语言学研究还裹足不前……必将受到国际语言学界的有力挑战。(人民网,2010年10月28日)

无论是巴以谈判毫无进展,中国足球陷入困境,还是语言学研究长期滞后,都不是某个人的行为,也不是什么人有顾虑,显然都应该改为停滞不前。

刮目相看与另眼相看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发愤读书,笃志不倦。鲁肃发现他进步很大,今非昔比,拍着他的肩膀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回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遂用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指对进步显著的人或事物,要去掉过去的看法,改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亮眼睛,指去掉过去的看法)。例如丁玲《韦护》:“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现在是一个有名的作家了。”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五十五章:“自从起义以来,你的思路开阔,大不同于往日,真当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的意思是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指看待人或事物采用不同于一般的眼光,格外重视或加以歧视。例如如清·李汝珍《镜花缘》五十六回:“此等读书人,若不另眼相看,何以鼓励人才?”鲁迅《两地书·序言》:“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遇到横祸,大家决不另眼相看,但若坐过监牢,到过战场,则即使他是一个万分平凡的人,人们也总看得特别一点。”

这两条成语的区别在于:刮目相看强调的是看法上的改变,另眼相看强调的是看待上的特殊。使用刮目相看的前提是看人者对被看者过去已有看法,后来被看者有了明显的进步,再次相见,看人者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看法。使用另眼相看则不需要具备这个前提。因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例如:

1.72号女嘉宾倪小姐现场演唱了一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功底不凡,让全场嘉宾刮目相看。(《武汉晚报》,2010年10月26日)

2.中医的神奇让塞国(塞内加尔)人民刮目相看,不少患者还从千里之遥的塞国南部卡萨芒斯地区赶来。(《福建日报》,2010年10月26日)

3.除了游泳,科迪的短跑天赋也让人刮目相看。(人民网,2010年10月4日)

“全场嘉宾”同倪小姐素不相识,塞内加尔人民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都不存在过去的看法,谈不上改用新眼光看待。一个人的天赋与生俱来,即使早就见过,后来再见也无须改变看法,何况初次相见?以上诸例都不能使用刮目相看,最好改用另眼相看。

名不虚传与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意思是流传开来的名声不是虚假的,与实际相符合。例如《红楼梦》十五回:“北静王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郁达夫《南游日记》:“立在瀑布下流的溪旁,向上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的一个奇景。”

名副其实,意思是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例如茅盾《蚀·幻灭》二:“我诚然是小姐,是名副其实的小资产阶级!”魏巍《火凤凰》:“这是老北京名副其实的大杂院,前前后后不说有二十家,也有十八九家。”

两条成语的区别在于名不虚传的“名”专指名声,名副其实的“名”可以指“名声”,也可以指“名称”;名不虚传专指好名声,名副其实可以指好名声,也可以指坏名声。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请看例句:

1.由此可见,“山西第一贪”货真价实,名不虚传。(人民网,2008年2月14日)

2.有着“四大火炉”之称的南京,名不虚传。(《新民晚报》,2013年6月19日)

3.“死亡之组”果然名不虚传。(《北京晚报》,2013年10月23日)

宋建平人称“山西第一贪”,声名狼藉,显然不能使用名不虚传。“四大火炉” “死亡之组”都是名称而不是名声,使用名不虚传亦属误用。以上诸例都应该改用名副其实。

烟消云散与冰消瓦解

烟消云散意思是像烟和云一样消散了,比喻某些情绪或某些抽象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例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八章:“回家的愉快心情,一下被她这瓢冷水泼得烟消云散。”欧阳山《三家巷》一八五:“周炳那满腔不可遏制的愤怒,在一刹那之间,不知不觉地完全烟消云散了。”赵树理《卖烟叶》:“这样一来,父子们的矛盾就完全烟消云散了。”中文编辑校对网

冰消瓦解意思是像冰那样消融,像瓦那样分解。比喻事物彻底崩溃,也比喻某些情绪完全消释。例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十三卷:“韩夫人喜不自胜,将一天愁闷,已冰消瓦解了。”邓友梅《烟壶》三:“载漪不仅没当上皇帝的老子,连端王的爵位也丢了,被发配新疆,终身禁锢,虎神营也就冰消瓦解了。”

两条成语的区别在于,冰消瓦解的使用范围比烟消云散要宽,烟消云散不能比喻一个实体的彻底崩溃,而冰消瓦解则可以这样用。例如:

1.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坚不可摧的清王朝,烟消云散了。(《新京报》,2011年6月21日)

2.陶成章一死,栋梁摧折,大厦呼啦啦地倾覆,光复会就此划上了一个时代的句号。想不到,一人之死居然牵涉到了一个组织的烟消云散。(《浙江日报》, 2011年5月6日)

无论是满清王朝,还是光复会,都是客观存在的政治实体,它们的崩溃,都不能说烟消云散,却可以改用冰消瓦解。

处心积虑与呕心沥血

处心积虑意思是心存某种想法,并且思虑了很长时间。本来是中性成语,现在已发展成为贬义成语,只用来形容费尽心机,图谋已久。例如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四六回:“单说大少爷见老人家有这许多银子,自己到不了手,总觉有点难过;变尽方法,总想偷老爷子一票,方才称心。如此者处心积虑,已非一日。”巴金《一封信》:“他们用种种的精神折磨和人身侮辱对付我,处心积虑要使我以后永远不能再拿起笔。”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耗尽心血(呕:吐;沥:滴)。例如臧克家《老舍永在》:“算算看,这十多年来,他写了多少东西啊,呕心沥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杜鹏程《保卫延安·重印后记》:“为我们的文学事业呕心沥血的人,为我国人民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人,他们的英名和业绩是永存的。”

这两条成语意义相近,但是处心积虑含贬义,呕心沥血含褒义,二者感情色彩不同。例如:

1.如果说《奋斗》是赵宝刚的“神来之笔”,那么《青春》(按,指《我的青春谁做主》)毫无疑问就是他的处心积虑之作。(《信息时报》,2009年4月15日)

2.尽管汉和帝刘肇处心积虑地经营着东汉王朝,希望重振刘氏伟业,但东汉王朝就像一个决心要走下坡路的人,还是慢慢地滑向了黑暗的深渊。(人民网,2015年2月10日)

这两例处心积虑均用于褒义,显然不妥,可以改为呕心沥血。

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

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讲话(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例如清·吴炽昌《客窗闲话·某少君》:“少君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众皆悦服。”郑振铎《桂公塘》:“求和的、投降的使臣们不知见了千千万万,只有哀恳的,苦诉的,卑躬屈膝的,却从来不曾见过像这位蛮子(按,指文天祥)般的那么侃侃而谈,旁若无人的气概。”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夸夸:浮夸)。例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贾平凹《弈人》:“古时有清谈之士,现在也到处有不干实事,夸夸其谈之人。”

两条成语都与谈话有关,但侃侃而谈侧重说话的态度从容不迫,夸夸其谈侧重说话的内容浮夸不实。感情色彩也不同,侃侃而谈是褒义成语,夸夸其谈是贬义成语,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1.现在一些地方台也有地方官发表的新年贺词,但却宏篇大论,侃侃而谈,言之无物,不关乎民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年1月2日)中文编辑校对网

2.上周三下午,我们单位开大会,我早早来到报告厅,找了一个靠后且隐蔽的位子坐下,等领导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已昏昏欲睡。(《京华时报》,2007年12月31日)

“宏篇大论,侃侃而谈,言之无物,不关乎民生”,是对某些地方官新年贺词的批评,显然不能使用侃侃而谈。至于某领导令人昏昏欲睡的报告,自然也是夸夸其谈、言之无物了。两例都应改为夸夸其谈。

(作者赵丕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来源:中文编辑校对网】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