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少写错别字离不开这五点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发布: 2019年06月01日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没有人愿意写错别字,但写错别字的现象却广泛存在。写错别字有偶然因素,也有非偶然因素。偶然因素就是一时疏忽大意。如果属于这种情况,纠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在写字时处处留心就行了。非偶然因素则是缺乏关于汉字和汉语的必要知识:错了不知其错,或者知其错而不知其所以错。因此,要纠正因非偶然因素造成的写错别字的情况,就必须加强学习。
一、学一点有关汉字的知识,了解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形式,特别是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结构是很复杂的。古代文字学家为了分析汉字的结构,创造了“六书”这个术语,认为汉字就是根据“六书”的原理造出来的。所谓“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即象事物之形,如“日”“月”“山”“水”等;“指事”即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个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一定的意义,如“上”“下”“刃”“本”“末”等;“会意”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会合起来表示一个意义,如,“休”“信”“息”“武”等;“形声”也是用两个字组成表示一个意义,不过其中一个字是声符,只取其声,不取其义,一个字是义符,只取其义,不取其声,如“江”“河”“征”“沐”等。“转注”和“假借”实际是用字之法,不是造字之法。
汉字里面,形声字所占的比重最大,几乎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形声字的结构也比较复杂。根据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可以把形声字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左形右声,如“味”“拢”“棋”“诂”等。二是左声右形,如“攻”“郊”“瓶”“放”等。三是上形下声,如“窗”“筐”“罟”“草”等。四是上声下形,如“常”“基”“熬”“辜”等。五是内形外声,如“问”“闽”“辩”“哀”等。六是内声外形,如“衷”“闺”“固”“国”等。还有些形声字,形符或声符只占一角,如“颖”,“禾”是形符,“顷”是声符。
我们把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错字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张冠李戴,有些偏旁的形体很相近,有些人由于不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写字随意加以混用,形成了错字或不规范字。二是画蛇添足,某些汉字的部分形体相近,有些人错误地加以类推,多写了不该有的笔画,形成“蛇足”。三是丢三落四,某些汉字的部分形体相近,有些人错误地加以类推,少写了该写的笔画,形成缺漏。四是偷梁换柱,有些汉字结构复杂,构件也很多,有些人掉以轻心,把该用的构件换成了不该用的构件。如把“赖”右边的“负”换成了“页”,把“鼎”上面的“目”换成了“日”等等。
以上四点,无一不跟缺乏汉字的基本知识有关。如果把消灭错字与学习汉字的基本知识结合起来,是可以收到较好效果的。
二、学一点词汇学的知识,了解词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写别字常常与词汇知识欠缺有关。每一个词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使用的范围不对,就是写别字。如“启示”,是启发提示的意思,启发提示的结果是使人们有所领悟,它是个动词也可作名词,强调使领悟。但是,现在很多人常常把这个词用错了地方,如“招工启示”“停业启示”等,这里应该用“启事”。“启事”与“启示”读音相同而有一字之差。“启事”是陈述事情的意思,后来也指陈述事情的书函,由动词变成了名词。在现代汉语中,“启事”只保留了名词的用法,指为了说明某件事而登在媒体上或贴在墙上的文字。从结构上说,“启示”的两个语素构成了并列结构,“启事”的两个语素构成了动宾结构。了解了这些,就不会将这两个词混用了。
又如有人常常把“题名”“题写”“题签”中的“题”写成“提”。“题”字从“页”,原来是额头的意思(“页”就是头)。“题目”是文章的头,所以也叫“题”(如“出题”“命题”)。“匾额”是挂在门上的,也是门的“头”,所以用了“额”字。匾额一般都写上字,叫“题匾”,“题”最初专指在匾额上写字,后来引申为在一般的东西上写字。因此,又有写的意思,凡“题词”“题名”“题字”“题纪念册”等,其中的“题”都是写的意思。“提名”与“题名”的意思完全不同,“提名”是在评选或选举前提出有当选可能的人或事物名称,强调评选意义。“题名”是为留纪念或表示表扬而写上姓名,强调纪念价值。了解了“题”和“提”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就不会用错了。
三、学习国家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文件,熟习汉字简化方案
有些人由于忽视国家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政策,缺乏汉字简化的基本知识,常常闹笑话。影视作品为了再现某些历史场景,用了一些繁体字,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某些编导者不懂汉字繁简对照规则,将不该繁化的字也繁化了。有一部反映宋代题材的电视剧,在一位武将的大旗上写上了“徵讨大将军”字样,实则“徵讨”应为“征讨”。另一部反映解放军某开国元勋革命
生涯的电视剧,在一个庆功大会的横幅上写着“统一广东东徵胜利表彰大会”几个繁体字,实则“东徵”应为“东征”。“征”与“徵”虽也有相通的地方,但“征”的讨伐义是“徵”所没有的,所以“征”虽然成了“徵”的简化字,但不能将“征讨”“东征”的“征”繁化为“徵”。“徵”另有一义为古代五音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只能写成“徵”,不能简化为“征”,与“征讨”之“征”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四、多练、多查、多问
要用好汉字,就得多练习。练字是学习汉字的传统方法。过去蒙童读书,习字是重要内容。先是描红,即在事先印好的红字模上用毛笔描绘,依照笔画将红字涂黑。然后是临帖,即照着字帖练习写字。每天写多少大字多少小字,都有规定。现在小学生的语文课,也有练习写字的内容,只不过不用毛笔而改用铅笔罢了。通过练习写字,能熟悉汉字的框架结构、笔画笔顺、运笔方法等,时间长了,对每一个汉字就基本掌握了,再写时就不容易出错。要多查,碰到了吃不准的字,就要查字典、词典,不要自以为是。目前,具有权威性的字典是《新华字典》,词典是《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经常放在案头,以备查考。
要多问,碰到了疑难问题而手头又无适当的工具书时,就要向老师、父母、朋友、同学求教。有些人宁愿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也不去问人家,认为求教于人是“露怯”,会让人看不起。这是不对的。古代有“不耻下问”的名言,又有“一字师”之美传。敢于向人求教,是历来被人称颂的美德。相反,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才会被人看不起。
五、端正态度
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不写几个错别字,甚至于著名的教授、专家,偶尔写一两个错别字,也是不足为奇的,这只是一时疏忽。但是,如果经常写错别字,写了错别字以后又掉以轻心,不愿改正,认为是小事一桩,不值得大惊小怪,那就不是一时疏忽,而是一个态度问题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人对待错别字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甚至明知错了,也不愿别人指出,一旦有人指出,则深恶痛绝,拒之千里。这种知错不改的态度实在不可取。只要我们多一些谦虚谨慎,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认真仔细,少一些粗心大意,把增强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当作提高自己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又何愁不能消灭错别字?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 下一篇:“沾”、“粘”、“蘸”三字音义分辨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