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开头、怎样选择论据、怎样论证、怎样结尾
【以稿换稿 】 作者:fengyuxuan2006 发布:2010年01月21日 阅读: 次
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开头呢?
我国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正如明代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好的文章开头,也应如此。
那么,好的开头究竟有哪些标准呢?
第一,要明。
好的开头,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
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开头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这种美,才能先声夺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要简。
简洁是明朗的保证。有的考生在写给材料作文时,好把原材料复述一下,这就太罗嗦了。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
下面,介绍一些好的开头方法。古人云“先规矩而后巧”,有的开头方法不妨在套用中逐渐掌握,在今后写作实践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为了便于记忆,把它凝缩为8个字,再押上韵。这8个字是:
顺,逆;引,喻;释,比;问,记。
下边分别略作说明。
(一)顺
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
例一: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取得显著成绩。这,又一次极好地证明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这个真理。
例二:60年前的今天,鼓舞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反击日寇入侵的,不是别的,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60年后的今天,鼓舞我们在“四化”道路上高歌猛进,凭实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还是中华民族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由此,我大声疾呼: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例三: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给了我许多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其中之一是:失败后要不怕失败,正视失败,不懈努力,才可反败为胜。
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
(二)逆
先论他端,陡然一转,亮出正论。
例一: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那我们的行动将是盲目的,就不能称之为实践。
例二:吝啬,曾被艺术大师巴尔扎克用来形容葛朗台一类人物,世人不愿与之“结缘”。
然而,生活中也有另一种被人不理解而戏称为“吝啬鬼”的人,与之“结缘”的,恰恰是有所作为的人。
例如我国文学泰斗茅盾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吝啬于己”,即“慷慨于人”的人。
例三:
小姑娘一句“每朵花下面都有刺”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
是的,“每朵花下都有刺。”人生,那是无与伦比的生命之花。但人生又无时无地不存在着烦恼,正如那花下的根尖刺。但有刺又何尝不是好事呢?对花来说,刺是它的保护神,使花得以防御外界的侵害。对人来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苦去才会甘来。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巧出新意,又可避免偏颇。
(三)引
引名言打头。
例一: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翻开中国的近代史,的确如此。
例二: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的名言。用它描摹某些习惯的恶毒,这是很恰当的。有些习惯实际就是积久的惰性,它不啻于民众的鸦片。
例三: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思想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清如许”,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这就是所谓“活水来”。没有“活水来”就没有“清如许”,所以,一定要“搞活”。
世事皆如此。
……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加强论述的权威性,先声夺人。
(四)喻
用比喻开头。
例一:小鸟要飞翔在蓝天,需要有一对翅膀;实践要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实践的翅膀。
育民小学举办了游泳训练班,经过一年的训练,在A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团体冠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实践要飞翔,离不开理论这一对翅膀。
例二:茫茫大海上,一船正劈风斩浪而行。目的地:彼岸。靠什么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针。
人生征途,遥不可知。人生目标的追求,如何才能不迷路?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
例三:一块砖,一片瓦,微不足道,但是,千块砖,万片瓦,就能建起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一棵树,微乎其微,但是,千木成林,就能起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改变气候条件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改变社会风气这个问题。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借助形象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
(五)释
阐释题目含义破题,引出正论。
例一:“习惯”一词可谓尽人皆知。小至个人、家庭、村落,大至民族、国家,都有各自的习惯。习,常习也;常习则惯,惯则成自然。自然之理当然无可厚非,对自然之理倘要怀疑甚至于否定,那么,被斥为“异端邪说”,也是顺乎天理人情的了。囿于既定之规,于是就沉默,生活于“雷池”禁区之内不敢越出半步,于是几百年几千年,不再创新,不再奋进。这种消极的落后的习惯已成为阻碍华夏进步、中华振兴的阻力。
例二:习惯,就是多年形成的行为特点或倾向。
中国人的习惯可不少,既包括行为上的习惯,又包括思想上的习惯。比如说,我们曾习惯于凭本供应副食品,习惯于东西不涨价,习惯于在长工资、升级时论资排辈,习惯于按领导下达的指令去生产商品……
例三:《毁树容易种树难》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种树是难啊,要择树种,要辛勤培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然而对毁树者来说,却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或者随意折断嫩枝,使其不能正常生长,或者在树干上予以致命的一刀,即使不死,也得几经春雨,才能恢复生机。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通过诠释概念来挖掘其深意,明确论述的方向。
(六)比
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
例一:一个女歌星扭动腰肢在台上忸怩作态唱上一曲,所得酬金如天女散花一样从天而至。而一名科技界的女教授,辛苦大半生,累计工资还不及女歌星一曲所得。女教授不会扭动腰肢,她手里拿的是厚厚的讲义。为了表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们给她胸前别上鲜花一小朵。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不要体现在劳动报酬上,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例二:一位孔繁森,光芒四射,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伟大、光明、进步联系在一起。
一位王宝森,臭名昭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贪婪、黑暗、丑陋联系在一起。
两个人都走完了人生。但一个永存,一个早已被人唾弃。
人生的价值,在两人的鲜明对比中,不是已经显现出来了吗?
例三:一株刚出土的小苗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最后成为参天大树,这在自然界是很平常的事。但假如你把这株小苗放在暗室中,用电风扇猛吹,给它浇墨水,喷农药,三天之内它要不死,那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为什么二者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很明显,是环境不同造成的。
人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环境不同,人便不同,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对比,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持论点。
(七)问
通过自问自答,引出观点或引入议论。
例一:听到育民小学在A县举行的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之后,我不禁沉思起来。他们为什么会夺得冠军?仅仅是因为那里湖泊多、条件好吗?恐怕未必。那是为什么呢?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严格的理论指导和扎实的训练。于是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例二:细品某君睡吊床、嚼苹果的漫画,颇生感慨。这幅漫画启发人们思考,怎样才是爱孩子?而晚辈该怎样自强自立?
如果在家长的荫庇下,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丧失了自强的斗志,那么这种“爱”,只能造就庸才。
例三: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失”是值得的。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得”的代价,是遭人鄙视和唾骂!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八)记
摆出问题或者论据先行。
例一:不知何时,在充满生气与活力的校园中,一度兴起了“孤独”热。于是,再不见三五成群欢笑而过的人群,到处是低头沉思孤独徘徊的身影。就连白色的文化衫上,也印上了“别理我,烦着呢”……
诸位“孤独的朋友”,你恐怕不懂得真正的孤独,否则,你就不会脱离火热的生活而去作茧自缚了。
例二:教室里,一群高中毕业生热烈地辩论着成才的问题。有的说:“逆境更能成才,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有的认为:顺境容易成才。有的同学认为,成才的关键在于“机遇”。陈景润如果没有遇上慧眼识珠的华罗庚,他就成不了大科学家。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努力读书,把书读好,就能成才。这时,另有一个同学却举出汪精卫的例子,说没有爱国心,书读得再好,也不能成才。
我认为,他们的说法、认识都具有片面性,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内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谓“顺境”、“逆境”、“机遇”,都是外因,成才的关键在于内因。
例三:
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的时候,给听讲的莘莘学子出了一道题:2+2=?一时间,全场寂静,满座哑然。
其实,这本是一道连小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但听众们万料不到答案会如此简单,所以竟无一人作答。人们迷信权威,往往丧失自我主张,肩膀上要长着自己的脑袋,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想。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吸引读者。
仰望那棵小树
单元考试的成绩,让我大跌眼镜,吓出了一身冷汗。那个悲惨的分数,让我一时抬不起头来,只得长久地沉默和哀伤。可是沮丧并没有停止它的脚步,期末考试的失利又一次无情地走到我的面前。我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似乎坠入了深渊。我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任热泪肆意流淌。一千次地悔过,一千次地失落.一千次地呐喊……所有的过错都已无法挽回,所有的一切都无法谅解。,
突然,门“吱呀”一声开了,父亲走进来,关切地说:“明天,我和你到郊外走走吧!”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我顺从地点点头。
在通往郊外的路途上,我不住向窗外眺望,回避,回避,还是回避。我感到有目光在温和地注视着我,只是不敢去对接,心中的怅惘、失败的苦楚,如一幅惨白画卷挂在眼前,历历在目。眼前美好自然之景仿佛也黯然失色,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继而是一段缓缓地漫步,父亲牵着我的手,一如小时候,让我好感动,只觉得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我长大了,依旧还要靠年迈的父亲手臂提携,我不敢正眼去看那已有白发的老爸,生怕他笑话我没有生存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信心!
“你看,这棵树多奇妙啊!”父亲指给我看,强烈的好奇心使我抬起头,立刻就被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折服。两块岩石之间,一棵小树正蓬勃地生长着,夹缝之中不仅求得了生存,而且居然还能形成一片绿荫。父亲接着说:“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顽强生长,靠的是一种多么机敏而又神奇的力量啊!”
仰望那棵树。让我看到了希望……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内心涌起……请你以“仰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升格思路]
这篇考场作文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主旨不鲜明,立意不深刻。文章仅仅写了小树的生长的顽强对我的启示,而没有写出通过这一启示,表现出的我对成功和失败的认识。文中有的地方描写不真实,人物的语言脱离生活,显得虚假,不自然、为了使丈章首尾圆合,开头还可以适当地予以交代说明,以引起下文,结尾也可以巧妙呼应。
[简评]修改之文,不仅写出了“小树”给我的启示,还着重交代了我对失败的反思,以及我努力的方向。原文第3自然段写自己失败的情绪和心态,与第1自然段重复,故删去。还修改了原文中画线处虚假和不自然的成分,特别是增添了柏树生存环境的细节描写,让人有真实体验之感。修改之文立意深刻,感情自然,叙述可信,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升格启示]
2006年中考作文题有很多文题强调立意的深度,思想的高度。只有在立意的深度上下工夫,才能夺得高分。比如:印象(大连市2006年作文试题)、我有一个好习惯(河南省2006年作文试题)、门其实开着(无锡市2006年作文试题)、“为设定目标”(泉州市2006年作文试题)、以“经历的财富”为话题作文(哈尔滨市2006年作文试题)、以“人要有那么点精神”为话题作文(兰州市2006年作文试题)、以“忽略,往往是最重要的”为话题作文(扬州市2096年作文试题)、以“心”为话题作文(徐州市2006年作文试题)等中考作文题,就在设题上作了鲜明的友情提示,只有立意深刻,才能出彩!
1.从深度、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开掘,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罗列和描述上。比如写自我之时就要想到:不仅要写出自我的个性,而且要反映所在班级以及学校的风貌,最终上升到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共性上来。
2.运用拓展法,使中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写一件生活小事,同学们不妨步步追问:它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发生与社会风气有何联系,它对我们有何启示。
3.运用追问法,层层剥笋,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出事件的意义。在立意时,最好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在符合话题的前提下将选材和立意聚焦到一个小的颇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
南此可见,写人就要写活其个性,折射当代人的共性,叙事就要挖掘出其现实的和长远的社会意义,写景就要体现写作主体的体验与感悟。
仰望那棵柏树(改后)
在我的心中,始终有一棵柏树永远鲜活顽强。仰望它,便会生出一种向上的力量。
一次单元考试的成绩,让我大跌眼镜,吓出了一身冷汗。那个悲惨的分数,让我一时抬不起头来。可是沮丧并没有停止它的脚步,期末考试的失利又一次无情地走到我的面前。我似乎坠人了失败的深渊,陷入了“自甘堕落”的谷底……我回避家人关切的目光,整日躲在房间里唉声叹气。
突然,门“吱呀”一声开了,老爸走进来,关切地说:“明天,跟我到郊外走走吧!”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我顺从地点点头。
“你看,这树多奇妙啊!”老爸指着一棵柏树欣喜地说。奇妙?好奇心促使低头走路的我抬头望去。一棵柏树长在一块巨石旁边,扭曲的枝干,低矮的个头,稀疏的枝叶,显得营养不良,丑陋不堪。更显眼的是,树皮上的一个个干瘪刺眼的疙瘩,“它定遭受了很多风吹雨打,树皮和这块石头经常摩擦,面向石头的那面树皮都被蹭掉了,留下了这些疙瘩。”老爸也看见了那些疙瘩,“现在它长得比石头还高.上面的那部分枝干笔直了,树皮也完好无损。”的确如老爸所说,它现在正向更好的方向生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能够生长……”老爸似在自言自语。
是啊,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能够生长,它的生命力真够顽强。我望着这棵柏树,久久没有说话。我想起了我在考试中的失利,难道我连这棵柏树也不如?想到这里,我的心有所触动……难道我真的输给了“X、Y、Z”吗?难道我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自我,没有一点出路吗?不!我要拾起信念,从头开始,从失败的谷底走出来!
我仰望那棵柏树,生命的枝头,充满了无穷的希望……
【来源:秘书工作】
- 上一篇:文思敏捷笔下生花—作文训练的方法
- 下一篇:春云初展即倾人──浅谈作文开头设计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