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学习方法>> 创意灵感

创意灵感

梦中怎样产生灵感

以稿换稿 】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3月19日   阅读:

  古今中外曾有不少奇闻轶事,说明梦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诗人能在梦中吟得佳句,艺术家从梦中得到灵感,科学家也能在梦中受到启示。其中有两个最著名的例子常使人感到津津乐道。其一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研究化学周期表时,很长一段时间总得不到合理的排列,然而他却意外地在梦中见到了这张周期表,各种元素都已排列在正确的位置上。其二是德国有机化任家库克虽冥思苦想,仍无法揭示苯的化学结构式,后来忽然在梦中看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于是悟出六碳环的化学结构式。
  毫无疑问梦能产生灵感,然而梦是怎样帮助我们解决难题的呢?它的机制又是如何呢?美国女学者卡特赖特通过做一组关于梦和智能活动的关联的实验后指出,人类经过有梦的睡眠之后,常能从不利的方向看问题。做梦者经常对不利的环境设想得多一些,梦境的内容也以不愉快的居多,这样,人通过做梦之后,更能现实地适应觉醒后的环境。她在实验中发现,受到烦乱刺激后的人睡了一夜之后,反应就不那么强烈了。虽然大多数处于困境的人不一定能从有梦的睡眠中找到解决办法,但他们的心情至少会从容一些。卡特赖特的论点阐明了夜间做梦对于第二天觉醒后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可是没法明确地解释梦中出灵感的机制。 的确这是一个极为复杂问题,但也是一个十分令人感兴趣的领域,它深深地吸引住许多学者的注意力。1983年,英国心理学家伊凡斯在他刚刚出版的专著《夜景》中提出一个新颖的论点,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睡眠副产品,而睡眠的目的也许恰恰是为了做梦。对一个人来说,清醒时着手的工作会在梦中继续,如果他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梦就可能向他提供有用的意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伊凡斯解释说:睡眠能帮助人把新得到的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在人类睡眠时,整个头脑仿佛象电脑似地不断进行工作,这时候既不发出信息也不接受信息,只是忙于整理自己的记忆,例如把新数据合并入旧数据,据弃过时的资料,重新给档案加上标签等,以便将来提取时快捷省事。总而言之,人类感受到的梦,是脑把零星截取到的资料进行有意识地分类和过滤。 除了这些整理工作之外,伊凡斯进一步指出,梦如同彩排一样,将我们可能在期待、盼望或担心会发生的事情作一次次预演。做过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梦境中,做梦者是其中的一名演员,扮演着一个角色,按照剧情的发展而演戏,而这些剧情内容,正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事情内容,正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伊凡斯的理论从某个角度解释了梦的机理,阐述了梦与智能活动的部分关系,说明了梦是心理活动极主要的历程,然而依然无法解开梦中出灵感的谜困。 最近科学家们在这一研究领域又取得了许多新进展。1985年,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神经科专家温森,通过多年对人脑内部结构的研究指出,脑在睡梦中可能一直都在处理那些层次上低于自觉意识的思维。举例来说,人们会一下子想不起一个名字,但过了几小时之后却会猛然想起,实际上这时候我们的大脑正在把过去的记忆从头搜索到尾,只是人们察觉不到这个心理历程罢了。
  温森还大胆地声称,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已能阐明心智或“灵魂”的确切位置。他在详细解释这种令人吃惊的新论点时说:心智或“灵魂”是在边缘系统的范围内。众所周知,边缘系统是由一批结构形成的网,位于脑部正中的半圆形内,功能犹如执行部门,负责判断种种事故、记忆或情绪,决定应该贮存还是忘记,但是这些结构必须要有做梦历程相助,才能行使其功能。如果不做梦,就不能将新得到的经验并入原有的经验,也不会有正常生活中的短期回忆。温森把边缘系统比喻作一道闸门,能将记忆控制3年左右,过了这段时间之后,即使边缘系统受损,仍然可以提取出以往的信息。
  有了以上这一切的研究基础,温森在论述梦中何以能出现灵感,或者出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时推测说,这也许是由于梦境中排除了外界的干扰,联想又特别活泼,不受逻辑思维和各种成见的束缚,当白天觉醒时的思索在梦境中继续下去,所以豁然贯通的机会就比较大了。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推测,从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所掌握的研究材料来看,要完全作出回答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它依然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等待着人们进一步探索。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