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观
【以稿换稿 】 作者:琢磨先生 发布:2015年02月16日 阅读: 次
1)阅读分为消遣性阅读和学习型阅读,消遣性阅读是随意的,被动的,看着优美的问题而获得愉悦,比如读一本散文读一本小说,如果说学到什么,那也是被动的,如果得到什么启发那也是顿悟的偶然的。学习型阅读是一种主动的阅读,为了学习和成长而进行的阅读。以下我们都是在讨论学习型阅读。
2)阅读最根本的目的,是获得幸福感。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就是获得幸福。
3)尽量不要去读那些一看就懂的书,那说明作者没有高明之处,只能说明作者跟你所处的层次差不多,你从他写的文字里学不到什么。最好去读那些似懂非懂的书,需要你去思考才能搞懂的书,需要去思考,说明你有成长的可能性。
4)很多知识的获取并非只有通过阅读来实现,比如霍去病带兵基本不读兵法,林肯治国也很少读书,实践本身也可以获得知识。如果翻到一本书跟你长久实践获得的知识一致,你也不必懊恼前人比你高明,实践获得的知识比书本获得的知识深刻的多。这点我认同王阳明的观点,知识如果没有实践,其实那就不叫知识。
5)带着问题阅读往往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样可以把看似被动灌输的阅读,变成主动探索性阅读,也就有了自己跟作者思想互动的可能性。所以预设问题,并看作者如何解答,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6)预设的问题可以但不仅仅是:这本书到底要解答什么问题?作者解答这个问题的逻辑是什么?除了目前我知道的答案作者提供了什么与众不同的思考?
7)把阅读的思考记录下来,而不是把作者的观点记录下来。作者的观点在书上画出来即可,自己的思考可能会稍纵即逝。哪怕再幼稚的思考,也是自己思考一小步,智慧一大步。
8)每一章做一个总结,以防止遗忘,用一句话来概括。
9)如果老外翻译过来的书,着重看一下译者序,那是译者唯一可以表明自己观点的地方,翻译一本书憋的很多话想说,所以译者序一般会对书的主要思想做一个总结。
10)读任何一个领域,阅读的路径非常重要。比如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可以先读康德的生平,以了解他的思想产生背景。再读《纯粹理性批判》。中间为了搞清楚可以扩展出去阅读逻辑学或各种导读。如果没有作者的书,比如周易,可以先读这个派别的发展历史,比如可以读高怀民写的三本易学史,再着手读周易的卦爻辞及十翼解读。简单说就是有作者的先读作者生平,没作者的先读思想历史。
11)先读各种导读再读原著的风险在于,你可能会被导读的作者误导。而先读原著的问题在于可能非常晦涩,让你读不懂而放弃。所以读导读不可被先入为主,你知道这仅仅是导读而已。比如郭象注庄子再好,也代替不了庄子。
12)如果实在读不懂一本书,不如放下,很多阅读体验是,忽然过段时间拿起来,觉得字字珠玑醍醐灌顶,并不是书本身不好,而是自己没准备好。
13)真正值得读的书并不多,所以不要一想到浩如烟海的书就吓住,每个阶段值得读的书,就是自己一直想读,却迟迟没有开始阅读的那本。
14)如有可能,可以看看艾德勒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可惜的是,这本书本身也很难阅读。
15)每天读几页,积少成多。每周一本书,十年就可以读520本。每天发呆,十年就可以成为一个呆萌。
16)如果你还想阅读,就说明你读现实生活不妥协,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愿意去通过阅读寻找答案。而阅读是脱离现实生活,换个角度或站到一个新的台阶看生活的最佳方式。
17)如果读了一些书就觉得自己知识无穷,而成为嘲笑别人的砝码,只能说明你读得书还不够多。这个道理就跟你觉得自己写字不错,可能是因为自己鉴赏水平太低有关。读的书越多,人就越谦卑,知道世界之大,知识之广,于是虚怀若谷,继续前行。
18)谢谢你听我啰嗦了这么多,那么找本书开始阅读吧。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