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读书”方有新境界
【以稿换稿 】 作者:赵畅 发布:2015年05月04日 阅读: 次
作家王蒙说过,要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要老读比你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此番话语,颇耐人寻味。
为何言“敢读”?是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既然“不完全能够把握”,心里难免会担心和畏惧。其实,就如孩子学走路一样,一开始总会跌跌撞撞。然而,恰恰是跌跌撞撞地不断积累,才能渐渐摆脱大人扶助,学会独立行走。读书亦然,如果一直“读比自己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不要说难以进步,说不定连原来的那点知识积累和对于世事的悟性老本,也会因之而销蚀。从这个意义上说,“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啻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亦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手捧一本“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要啃下来,就得花工夫。不聚精会神、刻苦钻研不行,不甘当学生、虚心请教不行,不勇于质疑、善于积累不行。“啃”读的过程,就是科学读书、获得知识的过程。这般“啃”读,必引导人由易到难、由低到高获取知识,并渐渐登上智慧的殿堂。
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假。依据是当时气候寒冷,孙权控制的南方已经没有亚洲象,又怎么能进贡给汉室大象?暂且不论结论正确与否,调动已有知识并多方求证、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坚持这般读书,不仅会有效地链接知识点,逐渐编织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还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
哲人说过: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出大气的话。读书,就要站在“巨人”中间,去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书籍的“巨人”,正是那些“人类各个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最高智慧的结晶和精神丰碑”。一个人,若能坚持读经典,坚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家重要的是要不断面对有难度的写作”。如果说,追求“有难度的写作”是为了“切近理想之境”,那么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则是为了拓宽视野,增添见识。天有涯而知无涯,只有勤读书,多读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才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
真要做一个“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人,必须求知若渴,否则便是空话。上世纪30年代北大有一句话:“正式生不如旁听生,旁听生不如偷听生。”读书,若能涌现一大批“偷听生”,则善莫大焉!
作者 赵畅
(摘编自4月20日《学习时报》,原题为《话说“敢读书”》)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大师钱钟书是这样做读书笔记的
- 下一篇:用阅读抵抗寂寞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